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 >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研究

摘要:在探讨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存在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有待深化、职业生涯管理缺乏激励性与系统性、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重身体轻心理等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契约理论、职业锚理论、西方现代激励理论等,以建材企业M公司为例,对其薪酬管理制度创新、职业生涯管理制度创新、建立健全心理健康管理制度等探索与尝试进行了深入总结与分析,旨在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910(2016)03-0079-05

中国经济已进入增速换档、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时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深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确定并实施,很多领域和市场逐步开放,国有企业的经营环境已发生很大变化,处于自然垄断领域的国企依旧可以保持其优势地位,如石油、通信、电力等行业。但处于竞争领域的生产型国企发展面临三大困境,如水泥、玻璃、钢铁、化工、机械加工等行业:一是产能过剩严重。市场竞争格局上,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同台竞技”,面临成本上升、销售难的“双重压力”,竞争态势加剧。二是产品“同质化”。大多数企业产品的技术参数、质量标准等相似,产业技术创新动力弱,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少,产品创新能力差,行业处于低水平竞争状态。三是人才流失严重。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传统思维的惯性、国有企业的“外部性”,企业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职工工资低、待遇差、职业发展空间小、晋升通道窄,导致人才流失严重,技术、管理、营销等关键岗位尤为突出。在此背景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建立提高员工收入的长效机制,如何实施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如何构建员工职业安全与健康保障体系。对处于竞争领域的生产型国企而言,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应实现以制度激励人、以制度监督人、以制度管理人,以制度“拴心、留人”,让员工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员工与企业共成长同发展。

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制度主要来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人事管理。多年来,在向现代企业转型的过程中,不断引进西方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方法,以解决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人才竞争压力。但在人力资源管理变革过程中,企业尚未形成涵盖薪酬激励、职业生涯管理、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等方面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一)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有待深化

2000年11月,原劳动部发布的《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在全国推广普及。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作为维护劳动者自身权益的有效途径,旨在实现两大功能:一是工资增长与企业效益提高相适应,确保职工分享企业发展成果;二是建立和谐稳定的企业劳资关系,增强企业凝聚力,调动职工积极性。但是,当前《劳动法》《工会法》《劳动合同法》对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的表述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工资集体协商内容过于关注工资本身,集中在协议期限、分配制度、标准、分配形式、年度平均工资水平和调整幅度、奖金、津贴、补贴等分配办法,及支付办法、变更、解除协议的程序、协议终止条件、协议违约责任等方面。而与此相关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职业安全与健康、职业保险与福利等内容涉及较少,多功能、多目标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尚未形成。同时,该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没有对企业岗位工资进行细化区分,易陷入“平均主义”误区,特别是对于生产、技术、营销、管理等关键岗位没有特殊激励,不利于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将工资作为激励的唯一手段,没有将企业年金作为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制度纳入职工养老保险计划。西方私人退休历史已有100多年,发达国家1/4的老年人和1/3以上的劳动年龄人口都参加了企业年金计划,企业将年金计划作为吸引留住人才、优化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手段。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企业年金是职工退休后的重要收入来源,是老年生活保障的重要支撑[1-3]。而中国企业年金出现只有20多年的历史,相关制度建设严重滞后。今后,企业年金是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作为企业薪酬福利激励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成为吸引、留住、稳定优秀人才的重要“筹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势在必行。

(二)职业生涯管理缺乏激励性与系统性

在岗位设计及发展空间上,仅有行政和职称两大类目标,即行政职位的提升和技术职称的评聘。受企业职工总规模影响,行政职位、技术职称的总数有限,晋升通道较窄,大多数人难以找到适宜的发展空间[4],存在“官本位”思想普遍、“玻璃天花板”效应、职工忠诚度低等问题[5]。同时,企业尚未形成集入职遴选、岗位安置、职业培训、监督考核于一体的系统性职业生涯制度体系:首先,受“自上而下”计划性行政管理体制影响,员工入职选拔机制流于形式,对专业技术背景要求不严格,影响企业人力资源质量优化;其次,岗位安置与个人胜任特征不契合,难以发挥职工的优势,职工个人目标难以与企业经营目标紧密结合,难以提升职工的主人翁意识;第三,职业培训以企业内生产实践为主,没有构建企业内外的技术培训、项目培训、高校培训等多元化体系,跟不上个人岗位需求、职业发展需要,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

(三)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重身体、轻心理

随着安全意识、生命意识的提升,国家、行业、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日渐健全,相关配套措施也日益完善,如生产环境管理、生产设备管理、生产安全管理、职业危害防护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职业病防治等制度体系的构建[6]。但当前的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存在明显的重身体、轻心理倾向,与安全生产相关的制度与措施较为全面,但与职工心理健康相关的制度较少:一是对影响职工心理变化的因素缺乏足够重视,尚未建立相应疏导安抚机制;二是职工进入工作状态后的严肃性、积极性、主动性需强化,“生产无小事、安全无小事”理念需深入普及。对企业而言,要多举措确保生产安全“万无一失”,要让职工及时调整心态,全身心投入工作、融入环境,更要清楚设备操作程序的严肃性、生产环境的复杂性、作业心理的多变性等因素的影响,否则安全生产会面临“一失万无”的险境,任何小的失误都会导致生产事故,甚至是大的财产、生命损失。

二、国有企业M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

M公司为省属国有企业,作为国内知名建材生产企业,其主要业务为水泥生产与销售,拥有多家控股子公司,依托管理、成本、人才、技术等多方面优势,已成为很多大型重点工程的供应商。近年来,该公司为应对人才流失困境,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方面进行了很多积极尝试与探索,成效显著。

(一)薪酬管理制度创新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职业生涯管理研究者、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施恩(EHSchein)教授提出的理论。他认为心理契约虽然不是一种有形契约,但企业与员工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如同一纸契约加以规范,其核心是双方内隐的不成文的相互责任和义务[7]。研究发现,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中物质激励、环境支持及发展机会三个维度均与工作满意维度存在正相关,环境支持与发展机会维度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最大[8]。M公司提出“员工争岗位第一、企业争行业第一”的目标,将职工努力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有效结合,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福利制度,多渠道、多举措保障工资增长与企业效益提高同步,重视提高员工对企业心理契约履行程度,以实际行动保障职工权益,确保每个职工分享企业发展成果,增强企业凝聚力,调动职工积极性。1.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细化。继2008年下半年调工资、2009年执行员工带薪休假制度之后,公司于2011年开始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控股企业职工收入涨幅高达30%,一线职工平均工资达到36万—42万元,大幅度高于本地区同行业工资平均水平。同时,公司根据物价水平和经营业绩,结合本地区和同行水平,及时调整薪酬分配方案,以上年度员工工资总额为基础,按一定比例上浮,强化地方工资指导线的约束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细化:一是明确收入向一线工人倾斜导向。公司方和职工方将一线工人界定为技师、中高级工及技术标兵等,协商制定技师津贴、技术标兵津贴、首席技师津贴等分配办法,对具有技术职称的一线技工发放职称津贴,给予相应待遇。重点对生产一线倒班运行工人的工资收入进行调整,引导收入分配向一线职工倾斜。二是明确收入向技术岗位倾斜。公司方和职工方将技术岗位界定为产品设计研发中心的中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协商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三是明确收入向关键岗位倾斜导向。公司方和职工方将关键岗位界定为销售人员,销售人员根据不同销售业绩给予相应的提成,原先销售提成不足的,进一步提高提成标准。2.初步构建企业年金制度。2011年开始,公司初步构建企业年金制度,为符合条件的1780名员工办理企业年金,共缴纳年金509万元。由此,企业年金成为薪酬激励制度体系的重要补充,成为稳定生产、技术、营销、管理等关键岗位职工的有效手段,为引进行业优秀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职业生涯管理制度创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一份国企人力资源报告显示,超过85%的国有企业缺乏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调查数据证实,驱动中国员工敬业度的首要因素,已由薪酬转向职业发展机会[9]。职业锚理论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施恩(E•H•Schein)提出。该理论强调人们在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要围绕一个中心。施恩提出了技术智能型、管理型、创新型、独立自主型、安全稳定型五种职业锚类型,强调个人能力、动机和价值观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与整合[7]。M公司基于职业锚理论,强化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系统性,设计多元化员工发展通道。基于职业发展的系统性考虑,借鉴英国等发达国家企业经验,构建职工培训与再教育体系,建设职业生涯管理支持与服务体系[10]。1.“逢进必考”,严把职工入职水平与质量。在进人上,公司坚持“逢进必考”原则,不论是相关行业人员转入,还是新进大学生,都要参加企业组织的相关考试,择优录取。新进员工的职业素养和文化素质得到保证,人力资源质量大幅度提高。2.“逢晋必考”,严控干部提拔程序与质量。在晋升上,公司坚持“逢晋必考”原则,以业绩、能力为基础,在公司系统内公开竞聘,为发现人才、提拔人才打造平台,确保业务素质高、业绩好、能力强的人可以得到重用,避免人才流失,实现对人才的“拴心、留人”。3.建立“后备干部制度”,确保岗位工作质量可持续。公司建立了“后备干部制度”,即在岗位公开竞聘选定第一名之后,将第二名确定为“后备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如果第一名不能胜任岗位要求,到规定期限或试用期截止时由第二名(后备干部)直接替代第一名上岗,如果第一名因工作原因调离或出差暂离,则由第二名(后备干部)直接接替岗位。“后备干部制度”为公司培养人才、建设人才梯队奠定良好的基础,竞争机制的引入,提升了企业的活力,保障了岗位工作质量的可持续发展。4.尊重制度胜于尊重人,干部选拔由“人治”转向“法制”。“后备干部制度”实施过程中,也曾经出现某个岗位只有几个人报,公司领导层知道第二名或许难以胜任“后备干部”人选,或者选定的第二名(后备干部)接替岗位后,难以开展工作,但为了体现制度的“刚性”,公司领导层坚持“尊重制度胜于尊重人”的原则,让“后备干部”继续接替岗位,让其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用实际工作业绩来选拔人、淘汰人,干部选拔由“人治”转向“法制”。制度的刚性、公平性、公正性得到很大体现,使得干部、群众和谐共处。5.多渠道设置职工发展空间,实现每个人都有上升渠道。在知识型员工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主导力量的新形势下,M公司以自我决定理论(SDT)为核心,实施按需激励和差异化管理,采取多元化激励策略,构建独特合理的激励机制,重视职工个体成长及其职业生涯管理[11]。企业的管理岗位有限,不可能有能力、有业绩的职工都得到提拔。M公司多渠道设计职工发展方向,确定职称导向、级别导向、岗位导向等目标,以职称晋升、级别提升、岗位转换等规划设计发展空间:一是建立职称评聘机制,让职工申报对应的职称;二是依据个人对企业发展的贡献,设立“总经理级员工”“副总级员工”“高管级员工”等岗位;三是在岗位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员工,由一线生产岗位转向服务岗位。这些虽然不是实际领导岗位,但工资、福利待遇等同于甚至超过同级别管理岗。职工发展空间的多元化设计,激励了员工,优化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6.构建职工培训与再教育体系,让职工与企业共成长。为让职工分享公司经济发展成果,提高职工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执行力,实现职工与企业同成长,提升职工对企业的认同度和忠诚度,公司设计了职工培训与再教育体系:一是企业内部多渠道开展培训。借助国家、省、市工会开展的“节能减排”等主题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多样的技术比武、技能培训、知识竞赛;控股企业间组织开展培训与交流会,以生产现场为平台,对控股企业的“亮点”、经验做法进行总结推广,缩小企业间差距;控股企业内部班组之间开展培训,由岗位标兵、先进工作者、首席员工、劳动模范、技术革新能手等对员工开展培训,以“员工争岗位第一”为导向,建立内部竞争激励机制,提升员工业务素质。二是借助高校开展培训。公司先后与郑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济南大学等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项目合作为基础,开展员工技术培训与指导,让员工参与研发,集成、移植行业新技术、新成果,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三是鼓励职工提升学历层次。公司专门出台《鼓励职工在职教育规定》,鼓励员工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更新知识结构,明确规定对于参加在职高等教育,取得国家认可的在职学历教育证书的,全额报销学费,按学历层次给予学习时间照顾和资金奖励。由此,在公司内部逐步形成脱产、自学、岗位培训等多种职工培训与再教育形式,专业涵盖技术、经济、管理等多领域。从目前从事专业技术岗位人员的学历来看,大多数人已取得本科学历,部分人取得研究生学历,逐步形成以本科学历为主导的“橄榄型”人才结构。大多数职工享受到再教育优惠政策,更好地接受教育和培训,职工的知识层次得到很大提升,人力资源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三)建立健全心理健康管理制度

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的西方现代激励理理论认为激励应遵循其范式,即“需要-目标-动机-行为-绩效-奖励-满足-积极性”,强调培育人的主体精神、激发人的内在潜能[10]。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提影响人工作积极性的“双因素”理论,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该理论认为企业要善于区分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两类因素,对于保健因素要给予基本的满足,以消除下级的不满,要抓住激励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M公司对职工的心态变化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疏导,缓解职工心理压力,调动职工积极心理状态,让职工保持愉快工作心情,筑牢安全生产大堤。1.关注影响职工心态变化的因素。公司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为职工能力的充分发挥搭建平台,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弘扬企业安全文化:一是加强制度执行的灵活性。公司强调,规章制度是刚性的,但执行方式确实灵活的,同样的制度、规定,生硬地去执行与带着感情实施效果大不一样。前者不但会遇到更大的阻力,而且极易造成职工的反感心理,取得相反效果;而后者遇到的阻力会比较小,执行的效果自然也会更好。二是倡导合理调配工作时间,避免疲劳作业。长时间工作会导致职工心理压力的调节失常从而造成发生事故的概率提高。公司倡导职工合理调配工作时间,让员工快乐工作、幸福生活,避免疲劳作业。三是针对主要问题,做心理疏导工作。生产企业职工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工作压力、安全压力。公司领导及时给予员工关心和帮助,定期找其谈话,帮助其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使其轻装上阵。及时发现职工身上表现出来的闪光点,给予公开的表扬和鼓励,提升其应对工作的自信心。2.尊重员工发明创造,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公司坚持通过尊重劳动发明创造、增加福利等措施,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经上升为企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每年评选月度、季度、年度岗位标兵,给予现金奖励;每年开展先进工作者、首席员工、劳动模范、技术革新能手、劳动模范等“明星员工”评选,对在技术应用、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员工给予重奖,制作“荣誉墙”,对做出重大贡献员工的业绩展示一年,大力弘扬“员工争岗位第一”导向,激励优秀员工,树立先进典型。

三、主要结论

当前,处于竞争领域的生产型国有企业普遍面临产能过剩严重、产品竞争“同质化”、人才流失严重等难题,人力资本作为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存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有待深化、职业生涯规划缺乏激励性与系统性、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重身体轻心理等问题。以国内知名建材企业M公司为例,对其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的探索进行了深入总结:一是薪酬管理制度创新,推进工资协商制度细化,初步构建企业年金制度;二是职业生涯管理制度创新,“逢进必考”,“逢晋必考”,建立“后备干部制度”,尊重制度胜于尊重人,多渠道设置职工发展空间,构建职工培训与再教育体系;三是建立心理健康管理制度,关注职工心态变化影响因素,尊重员工发明创造,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徐征开.基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的国有企业建立年金计划的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3(1):190-192.

[2]梁欣如,葛海娟.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演进和热点[J].经济与管理,2013(1):118-120.

[3]张捷,吴建成,周曾海.中美人力资源管理差异比较及其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启示[J].江苏社会科学,2013(3):252-256.

[4]陈晓华.实施以人为本管理措施,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3(13):91,122.

[5]李丽,张力.我国国有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探析———基于职业锚理论的多重职业生涯规划[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21)86-90.

[6]邓予焓.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探析[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2):33-37.

[7]E•H•施恩.职业锚理论[J].刘磊,译介.中国人才,2002(9):25-27.

[8]周莉.心理契约对员工离职意向的影响研究[J].学术论坛,2014(6):140-144.

[9]张榕芬.基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战略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探讨[J].时代金融,2009(12):144-145.

农业期刊 [10]陈智锟.英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启示[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5(1):83-86.

[11]陈璐,张健.SDT视角下的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困境及对策研究[J].江苏商论,2014(9):58-63.

作者:高延军 黄洁繤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


    更多行政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研究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xzgl/159469.html

    相关专题:笨办法学python第三版 课程设置


    上一篇: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发展的交通运营管理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