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 >

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2篇

第一篇

一、做好昌黎民歌的资料收集工作

对于昌黎民歌,我们要努力使其重新繁荣,但同时还要有清醒的认识。昌黎民歌是与昌黎地秧歌同时诞生的,其时间跨度已有五六百年之久,仅从这一点来说,昌黎民歌就有着是否适应当今社会的问题。在当今社会各种新兴艺术五花八门,大部分年轻人早已不再对昌黎民歌这种“老古董”产生兴趣,更多的人会把欣赏的重心放在时尚的通俗音乐或者高雅的西方音乐,对于古老的有些土气的昌黎民歌往往是不屑一顾的。并且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使大量的农村变为城市,大量的农村人也变成了城市人,而这对于根植于昌黎农村的昌黎民歌来说意味着新生力量和受众群的减少,翻开昌黎民歌的档案,我们不难发现,但凡有些成就的昌黎民歌艺人十有八九是来自于农村的,即使有一些艺人已成为了城市人、成为了正规艺术院团的演员,但究其根本还是来自于农村,这就像赵本山现今虽然是文艺界的巨擎,其经营的演艺产业遍布全国,但其艺术来源却始终离不开东北的黑土地的道理是一样的,农村规模的萎缩也意味着昌黎民歌的萎缩,可以说现在昌黎民歌的生存空间面临着艺术多元化和农村城市化的双重挤压,客观地来讲昌黎民歌的未来并不是很乐观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及早地对其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首先要把昌黎民歌的发展史详细地、系统地按照编年体的方式进行整理,把昌黎民歌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编辑在案,使昌黎民歌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文史资料。其次,把昌黎民歌的唱本、曲谱以及唱法和演奏方法编录造册,同时聘请民歌艺人对所有的曲目进行录制,留下完整的影像资料。旧中国的农民贫穷落后,上不起学,念不了书。大字不识几个。昌黎民歌老艺人大多是穷苦人出身,没文化,怎么学唱民歌呢?主要靠口传心授。当时唱本有词无曲,教者一句一句地示唱,学者一字一字地用心强记。因此、昌黎民歌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系统的曲目资料,如果我们能把这些过去依靠口传心授的作品整理出来,不但可以使昌黎民歌留下宝贵的资料,使博物馆对其进行收藏、展出时拥有更多更系统的资源,使后人们能看到更正宗、更纯粹的昌黎民歌。同时,这种资料的收集也使现在的民歌爱好者拥有了更正统、更规范的示范教材,而这对于民歌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二、与本土其他艺术形式互相融合

昌黎县是全国有名的文化大县。在这片土地上除了孕育了昌黎民歌之外,同样也诞生了昌黎地秧歌、昌黎皮影等一系列有着重要影响的艺术形式。而现在他们同样遇到了与昌黎民歌类似的发展问题,如果能将他们融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那么或许有着不错的发展前景。艺术的融合首先要有相同的人文背景,从这点来看,昌黎的多种艺术形式为昌黎民歌的融合提供了足够的资源,这其中,笔者首推与昌黎地秧歌的融合。这是因为昌黎民歌与昌黎地秧歌同时诞生,都有着五六百年的历史。早期的昌黎地秧歌是既扭又唱,人们也称其为“唱秧歌”。后来因为历史原因,昌黎地秧歌的舞与唱逐渐分离,形成了两种艺术形式:一是只扭不唱的地秧歌、一是只唱不扭的昌黎民歌。因此,我们可以将昌黎民歌和昌黎地秧歌看成是两个孪生兄弟,无论从历史、诞生环境甚至是伴奏风格上都是相同的,如果追溯历史,我们甚至可以说这两者是互为一体的。这就为它们的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东北二人转的风靡,可以为我们的地秧歌和民歌融合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既然二人转能边唱边扭,那么为什么我们昌黎的民歌就不能边唱边扭呢?因此我们应该借鉴一些二人转的表演经验,将我们的昌黎民歌和昌黎地秧歌融合起来,本着先模仿再创新的思想创造出一种新的表演形式。而这种新的表演形式是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来愉悦观众,更符合当今的审美观点,比只表演民歌应有更宽阔的发展前景,而一旦这种艺术取得成功,那么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昌黎民歌也相当于取得了成功,重新焕发了青春。另外,我们也可以将昌黎民歌和昌黎皮影乃至周边县区的艺术门类进行多元化的融合,不要担心失败,要勇于创新、勇于融合,因为一旦有一种创新融合取得成功,那么对于昌黎民歌的发展和传承都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的。

三、要努力创作昌黎民歌新作品

总有老艺人抱怨欣赏传统艺术的人越来越少,他们不理解现今流行的快餐文化没有内涵、没有积淀却为何还能大行其道,而凝聚数代人心血的传世之作为何却没有人理会了?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其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作品数量,拿昌黎民歌来说,诞生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那么到如今可以演唱的曲目数量是多少?新近创作的曲目又是多少?我想这与流行音乐的比例可能都不能用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来比喻,而是要用万分之一甚至十万分之一来形容了。作品的严重匮乏是制约昌黎民歌发展的重要瓶颈,一部作品再经典、再出色听上几遍也就腻了,如果没有新的作品及时出现,那么观众就必将远离你这种艺术形式转而去寻找其他可以满足其无限审美需求的艺术形式。通俗音乐为何能如此流行,一方面是商业包装的原因,另一方面则是新作品不断地涌现可以满足听众无限的审美需求。因此,昌黎民歌继续传承发展下去,便要不时地推陈出新,新作品要不断地涌现。同时,我们还要注重作品是否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我们在创作的时候,要考虑到唱词和配乐是否跟得上时代,同时我们还要将一些新元素加入到作品中来,在唱词上融入当下的流行语,在配乐上加入电子乐特效,在舞美上要多利用当今的各种高科技手段等等,如果能多创作新作品,多创作脍炙人口的新作品,那么昌黎民歌的未来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四、要努力挖掘昌黎民歌的商业价值

一门艺术的商业价值,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其是否能招徕足够多的观众,能否卖出足够多的票、能否卖出足够多的拷贝。对于昌黎民歌这种地域性的艺术门类来说,除非是像二人转那样火爆全国,否则在剧场收入和多媒体介质的收入上都是微乎其微的。就目前而言,昌黎民歌还没有这个能力在这个领域分一杯羹,但并不意味着昌黎民歌就不能挖掘其商业价值。当今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凡红白喜事、开业庆典、商品促销、庙会集会之类的活动都希望能办得热热闹闹的,而这就是昌黎民歌的机遇。在昌黎民歌中有一种“叫卖调”,是小商贩在做生意时唱的小调,如《卖针调》是这样唱的:“再包起一包来,包了一包又一包,包包里面好钢条。包了一包又一包,这包倒比那包好,使着好了你常来到,使着不好只一遭。”这部《卖针调》可谓既好听又实用,如果我们能多创作出这样具有实用性的作品,再加之与昌黎地秧歌融合后那火爆的场面,那么会有大量的开业庆典及娶妻生子之类的活动需要我们的民歌去助兴,仅昌黎县一地便有足够的演出活动维持昌黎民歌最基本的规模。如果昌黎民歌能在此处博得一席之地,那么其发展和传承的问题自然而然便解决了,甚至有可能因为生意的火爆,使更多的人愿意学习昌黎民歌。

五、大力培养民歌艺术家和民歌爱好者

昌黎民歌要想真正地繁荣起来,人才的培养是势在必行的,这其中的人才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具有高水平的民歌艺术家,另一方面则是广大的民歌爱好者。任何一种艺术的繁荣复兴,都必须要有一群高水平的艺人作为领路人,一方面他们可以利用自己高超的艺术水平将艺术升华到更高的层次,同时也能吸引更多的爱好者,民歌也是如此。因为只有高水平的民歌艺人才能将昌黎民歌的艺术内涵和艺术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普通老百姓在田间地头唱民歌是为了抒发心情,是为了自娱自乐而唱,唱的时候并不在乎唱得是否好听,唱歌的人高兴了,但听歌的人则很难从中体会到民歌的魅力,如果是一个初次欣赏昌黎民歌的人来聆听普通爱好者的演唱,也许并不能使其产生喜爱之感,但如果是欣赏一个高水平民歌艺人的演唱,那么可能非常容易被其精湛的演绎技巧所折服,同时也会对所演绎出来的民歌魅力深深地吸引。我们回顾历史,发现民歌的诞生已有五六百年,而民歌最红火的时期,莫过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一时期之所以成为昌黎民歌的巅峰,民歌之王曹玉俭是功不可没的,正是由于曹玉俭的精彩演绎,使昌黎民歌在全国名噪一时,并且在传授、改编、整理昌黎民歌和培养民歌手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了冀东民歌后继有人,他除了自己演唱,还培养出了齐凤英、曹惠芬等民歌手十多名,在培养新民歌手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名出色的民歌艺人对于本派民歌的发展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在注重培养高水平民歌艺人的同时,对于培养民歌爱好者的工作我们也丝毫不能放松,我们要清楚,民歌艺术家就是来自于民歌爱好者队伍的,只有拥有广泛的爱好者,才能从中孕育出大量高水平的表演艺术家,同时只有拥有了广泛的爱好者,民歌才能有稳固的市场根基。对于发展民歌爱好者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一方面是从青少年抓起,将民歌作为我们昌黎乃至整个冀东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使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能接触并喜爱民歌。另一方面,对于现有的民歌爱好者群体我们要珍惜他们的热情,要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欣赏到所喜爱的昌黎民歌,同时对于那些喜爱唱民歌的爱好者要给予大力支持,要在提供场地支持的同时,派专业技术人员对他们的技艺进行指导,提高民歌爱好者的演绎水平。以上是笔者对昌黎民歌传承与保护措施的一些个人观点,昌黎民歌作为古老的文化遗产,我们有义务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希望上述见解能为昌黎民歌重新焕发青春起到一些作用。

作者:崔琳 高慧娟 李晓华 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第二篇

一、跨文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文化包罗万象,在不同文化交往的过程中,人们力图保持自己特定的文化身份,并对其他文化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从而更好地适应其他文化背景。跨文化是发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交际者间相互作用的行为。世界各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模式均体现出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如日本、韩国、意大利、法国,以其独特的传承形式诠释其民族精神。通过对比分析,以此为我省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提供参考依据。

1.日本的“线型”模式

日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歌舞伎、能乐、人形净琉璃文乐、插花艺术、日本料理等已成为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除了每年在日本各地举行的各种传统活动,比如身着传统服饰的游行、焰火大会等之外,日本政府还分别在东京、奈良成立了国立文化研究所,专门从事古典表演艺术与工艺技术的资料调查和分析工作。亦通过分布在日本各个大学和图书馆的各类民间研究机构,如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松竹大谷图书馆等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启蒙与推广活动,成为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研究和教育的基地。

2.韩国的“伞形”模式

传统歌曲、传统木制建筑的木工大师—大木匠、驯化猎鹰、宗庙祭礼乐、唱剧、江陵端午祭、圆圈舞等已成为韩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韩国政府、地方社团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广大韩国民众也十分注意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众多民间性质的活动,如安东河回村社稷大祭等,形象地反映出韩国人民对文化传承的重视。甚至在韩国产的香烟包装盒上,韩国地铁站的广告栏中及韩国飞机座背上,随处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广告。韩国政府通过开发现代观光旅游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如济州岛海女文化、大长今民俗村特色传统活动,较好地吸引国内外游客,并鼓励国家级艺术家为外国游客表演,将高水平传统艺术呈献给各国游客。

3.意大利的“树型”模式

从威尼斯到翡冷翠,从“贡多拉”到“我的太阳”,作为希腊文化中心、罗马文明殿堂、文艺复兴先驱,意大利保存下来的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不胜枚举。以西西里傀儡戏(木偶戏)为例,意大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注重生态传承和整体开发。位于亚平宁半岛西南的西西里岛有许多舞美设计考究的木偶剧场。木偶艺人专门请手工精湛的工匠雕刻、着色、设计木偶形象。这些工匠沿用数百年流传下来的制作工艺、手工繁复雕刻,做出面部表情高度夸张的木偶。表演者通过高超的技术来表现宏伟的史诗传奇。意大利政府为青年木偶艺人开办培训场所,举办西西里木偶节并开设奖项,在国内外举办木偶展览,兴建木偶戏学校等。此外,意大利的乡村“生态博物馆”是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又一亮点。生态博物馆将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遗产,如传统的磨坊、酿酒坊、打铁作坊甚至古老烧炭土窑等,以及浓郁的乡村节庆、传统歌舞、服饰等传统文化习俗、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整体互动地保护起来并加以展示,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整体性传承,促进了国内外旅游业的发展。

4.法国的“塔形”模式

无论是塞纳河左岸的文艺气息,还是普罗旺斯浓郁的田园风光,亦是花都巴黎的浪漫风光与米其林餐厅的法兰西大餐,无一都向世界展示着法国的文化艺术瑰宝。由专家、学者和文艺爱好者组成的民间协会,利用专业知识向政府提出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长期计划。法国政府鼓励民间组织,如巴黎大众艺术和博物馆对民族舞蹈、歌曲、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和展示。通过设立“文化遗产日”向公众提供了解历史与文化的窗口,使得这些饱含民族思维方式、想象力与文化意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法兰西精神的标志,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密码。

二、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传承模式的构建

积极推进河北省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大省向强省转变,有助于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丰富精神文明,有益于改善人际关系,营造人文环境。如何构建适合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已成为广大研究人员不断思考的新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具有不可逆性,一旦遭到破坏,将造成无可挽回的严重损失。因此必须选择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传承模式。“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文字,如今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简单地说,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传承,应以全面的、科学的规划为基础,通过深入资源挖掘与整合,结合品牌特色与地域特色,结合多样品种与多种档次,结合手工生产与机器制造,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努力使民间手工艺制造业成为河北文化发展的支柱产业。

1.引入现代设计理念,打造品牌和地域产业园区

对传统技艺的遵守和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传承的根本和基础。然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必须紧密联系当前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的生活,才能具有广泛的基础,顺应时代的发展。这就需要在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合理利用方面融入或引进现代的设计理念,关注到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观念。在思路上既坚守传统,又面向现代。要设计研发一些具有时代感和现代气息的产品,赢得青年人的喜爱,从而在现代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以我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衡水内画”为例,传统的“内画”艺术主要生产各类的鼻烟壶产品,而如今这一传统功能已发生重大改变,在保留传统工艺和绘画技艺的同时,产品的生产有所创新,研发出新样式和新功能的产品。目前,该项目设计生产出一些精美的化妆盒、香水瓶、微型个人肖像瓶、花瓶等观赏性较强的工艺新产品,转变了鼻烟壶的原有功能,赋予其时代化的新内容,注入了新活力。目前“内画”艺术品远销欧美等地,深受欢迎,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产品需要更好、更独特的个性化包装与装饰,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蔚县剪纸、武强年画、安新柳编、定州陶瓷等品类作为重点项目加以生态开发,并以资源所在地形成重点产业园区,组织规模加工,积极拓展全省乃至海内外市场,打造“华北民间手工艺经济区”,发挥对周边城市的卫星辐射作用,创建影响国内外的民间手工艺制作和销售产业基地。

2.整合工艺美术资源,开发传统工艺品现代附加值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传承,应将对手工艺品传统用途的追求转变为注重其附加值与文化内涵价值的开发上来,培养文化生态,营造保护文化空间。以冀南皮影刻制技艺为例,冀南皮影是中国皮影的重要分支和流派之一,是邯郸市首批入选国家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主要流布于磁县、成安、曲周、馆陶县和肥乡县。其特点是造型粗犷古拙、体制简练、雕绘结合,体现着中国皮影戏的早期风貌。保留皮影工艺品的传统表演功能之外,将其转型为小巧的礼品,成为具有浓厚乡土气息与中华文化的佳作。又如,魏县花布染织技艺与威县土布纺织技艺,由床单、被面制品转型为现代家纺、服装、工艺壁挂等,大大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与销量。为了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命脉的衔接性与真实性,其传承往往发生在师徒之间或家族之内。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应树立动态的、立体的传承理念。以各地传统节日的活动,如庙会、赶街、汇演为契机,展示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民族文化魅力,使观众在欣赏各种技艺的展示和表演的同时感受传统、继承民俗。

三、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光荣而艰巨。为了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全省上下需以现代化的文化创意与审美观念为指导,以燕赵大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结合经济期刊时尚流行元素,创造丰富多彩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与民族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品,形成在国内外影响广泛的“燕赵风”新民俗文化潮流,从而为进一步加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河北,做出新的贡献,对实践河北民间艺术产业生态发展模式及可持续的传承提供思路。

作者:张楠楠 单位:河北金融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更多行政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2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xzgl/158771.html

    相关专题:青海师大学报 滨州学院官网


    上一篇: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