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 >

谈公共艺术与受众的互动联系

内容摘要:公共艺术是拓展和提升空间环境,展示艺术精神和文化品质的物质载体。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公共性社会的体现。公共艺术强调的是艺术作品的公益性、互动性等特征。多样化的当代艺术形式以及受众与空间关系的变化,使得公共艺术的表现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式。

关键词:公共艺术、互动、受众

公共艺术是拓展和提升空间环境,展示艺术精神和文化品质的物质载体。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公共性社会的体现。公共艺术强调的是艺术作品的公益性、互动性等特征。当代公共艺术的显著文化价值,包含人与外在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包含艺术作品对公共空间价值的改变,以及时间、空间、人群、环境等要素的内在演变形态。多样化的当代艺术形式以及受众与空间关系的变化,使得公共艺术的表现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式。“公共艺术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它立足于开放的观念,深入发掘艺术和生活的互动关系,并在这种永恒的互动过程中,不断揭掉这些表面的、虚假的、僵化的生活装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在特定的环境之中,公共艺术通过材质、空间、造型等元素与受众构筑起源自触觉、心理、行为方式的互感交流,融入了作者的情感与认知。受众的认同体现了公共艺术的价值,使作品的精神意味得以显现。

公共艺术的创作要与其所引发的社会效应以及公众的情感诉求相关联。雕塑家通过作品在公众之中的效应,建立起一种观念性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在人与物体之间一系列的触碰、交流、磨合的过程之中。雕塑家应在充分了解人文背景、受众心理的前提下来进行雕塑艺术的创作,并在其中恰当地融入个人的审美理念、人生追求。要对受众在公共空间中的在场感加以强调,并在作品与受众之间产生情感纽带,起到艺术引领受众进行精神消费的作用。受众的广泛介入、参与行为,是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得以彰显的关键。生活与艺术的定义在公共艺术之中有着共融的趋势,艺术赋予了生活的美妙;生活促使了艺术的创造,两者之间的相交产生互动、互生。抽象的精神性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构成特定的场所,它是彰显人文性质的空间。受众对这种特殊的空间进行认可的同时,就是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得以释放的时刻。“公共艺术的创作可以是一个无限循环,它只有开始,并不一定有结束。每一次公众的体验,每一次公众的参与,都是公共艺术的创作过程,场所精神通过公共艺术传达给公众。与此同时,公众继承并创造着新的场所精神,这是场所精神赋予公共艺术的特殊意义,也是公共艺术对场所精神的再次诠释”。受众通过审视、触摸、穿行等方式,在对公共艺术作品进行接触的过程中,会逐渐在初级的感知经验的引导下,去诱发继续探索作品深藏于形式结构之下的情感意蕴的兴趣,受众们会逐渐在作品所营造的氛围中,进入到一个特殊的艺术场域。作品所传达的讯息围绕在他们的身心左右,会不自觉地影响着受众的内心状态和精神情感,而他们的心理反应,也会对作品的原本意蕴加以多样化的拓展与延伸,并会不断丰富作品的原有形式观念、审美意志。受众的个人体验与记忆、经验共同融合,在意识的流动之间同固态的作品形式达到精神层面的契合。可以说,作品意蕴对人们所带来的最终影响充满了不确定性,整个互动过程所产生的结果是因人而异的。为了进一步探讨受众行为心理与公共艺术的内在关系问题,笔者试以国外近年来的公共艺术创作为探究案例,来展开深入的考察。

位于美国纽约麦迪逊广场的《你的地盘》(图1),是智利艺术家伊万•诺瓦罗的大型装置作品,诺瓦罗独具匠心地在水塔与霓虹灯这两种材质之间构造出一种独特的组合。3件高耸的木制蓄水容器组装成了这件作品,由于高度的限制,参与观赏的人们仅能以仰望的姿态来探索它的美感,这使得他们从心理上就会对这件作品产生某种期待和敬畏。这些大型的容水器包含有神秘的光芒,这种光芒是霓虹灯散发出来的,它环绕在走动的观者之间,霓虹灯材质制成的“我”“床”和“我们”这几个英语单词,微妙地围绕在木质结构中,构建出奇妙的幻觉,丰富了人们的视域,拓展了人们的视觉空间,表现出一种庄重的稳定感。艺术家将这些蓄水器视做能够存储人们赖以生存的资源——水源的象征性物体,这其中透射出艺术家对都市人群存在感的思考。人群的自我意识、内心反思、思维片段在静态的物质之中,变成隐形的“流水”,无形的交互、沟通行为,拓展了作品的形式意义和材料语言,而受众们在试图对其阐释的过程中,也许会生发出一些偏离艺术家本意的误解,这种误解是同每个单独个体的生活经历、所受到的影响、性格特征等要素相互联系的,但是,这些看似偏离作品意义的阐释,也恰巧是丰富作品公共性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英国北方工业都市利兹的大型雕塑作品《血管渗透》(图2),由青铜、不锈钢两种材料铸造而成,它被安置在该城市热闹的中心地带,也就是一个临近啤酒厂的区域。来自英国约克郡的雕塑家IanRandall将庞大的青铜“麦穗”组合在一起,以此来突出整件作品的视觉张力和超现实效应,那些厚实的“麦穗”似乎会在人群经过的瞬间蹦跳着坠落到地面上,激荡的内在张力和平稳的构架结构相互映衬,带给人们强烈的观感。除此之外,那些分散地安置在地面的“颗粒”则是艺术家为观者设计的小巧的休息座椅,观者的心境能够在绕行观赏这件作品的时候,被它潜在的雕塑动势和安寂的座椅形态所逐渐影响,而这件作品的表现主题“麦穗”同临近的啤酒厂的性质也形成了一种巧妙的互通,这同样可以影响到人群的感知,彰显出他们的存在感。这件作品融合了美感与功能,将城市的面貌进行了恰到好处的改造。澳大利亚籍雕塑家ChristiandeVietri采用3D建模技术创作而成的雕塑作品《神圣振动》(图3),其名称来源于神秘的梵文,它位于澳大利亚珀斯市的伊丽莎白码头。其庞大、鲜明且简约的形式,吸引了大量观者的目光,独特的碳纤维结构构成不同的高度(最高等同于九层楼,最低等同于一位成人的高度),六个形态一致却大小不一的拱形安置在地面之中,它们被有序地嵌套在一起,以层层递进之势和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构成一种强大的磁场,只要有人站在拱形之下,就会完整地构成这件作品。可以说是受众的参与行为完善了这件作品的内涵和形式,人的能量和作品的能量相互融通,释放出不竭的场域效应,传递出一种近乎于宗教洗礼般的超脱氛围。这件作品中的受众参与环节,恰当地阐释了作者想要传达的与印度教灵修相关的主旨。

笔者所分析的这三个国外公共艺术案例,均是艺术家在基于作品与受众关系的问题之上所做出的具体实践。其中融入了他们自身的思想意识,也承载了受众的身心感知、心理变化。它们强调了个体的在场感,丰富了受众的内心世界,为人们的生活环境增添了色彩,并为他们带来了新颖的体验,而且,这些感受和体验所形成的磁场,还显现出一种循环性特征和批判性意义。公共艺术是物质化的精神性象征,它强化了人们对周围环境的心理体验,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它又表现出对某些既定价值观念的颠覆,对艺术形式的继承与演变,对多元媒介的探索,以及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等问题的深度思考。它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构成元素,它体现出人群、物质与环境的多重性价值,人文关怀通过作品的物质载体得以呈现,人文精神也在逐步地塑造作品的“性格”。艺术家们通过作品介入环境空间,介入社会生活,为作品增添了一种精神性内涵,并在艺术与生活之间构建出互通的效应。流动人群的行为方式和内心意念也在这种交互方式中,上升为特定的社会现象和时代缩影,公共艺术在审美意象与公众的价值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结,从而在人、环境、艺术品之间构建出统一的精神领域。

参考文献:

1翁剑青.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当代公共艺术文化及价值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王鹤.设计与人文——当代公共艺术[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陈钢 单位:福州师范大学


    更多行政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谈公共艺术与受众的互动联系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xzgl/146119.html

    相关专题:吉林省大学生创业园 小二型水库


    上一篇: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与创新
    下一篇:工业与民用建筑电气工程配电系统探索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