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 >

明清和唐宋的农业经济论文

明清和唐宋是我国封建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两个高峰,两者既有继承又有各自的特点,同时反映出封建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因此研究两者的农业经济对探究明清和唐宋封建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近年来,中外的一大批学者(尤其以加州学派为代表)一致认为:明清时代的农业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是一座新的高峰,全面超越了唐宋,并进一步认为正是有了农业经济的空前发展才推动了明清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笔者经过研究认为,明清的农业经济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并没有全面超越唐宋。全面超越的观点有两个重要错误:衡量的标准不科学和比较不全面。衡量经济发展的标准本质上要从农业资源利用的广度、深度和合理度,同时劳动生产效益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通过以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为主要标准的全方位比较,解析出明清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对研究明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萌芽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农业生产各方面比较

1.农业耕种工具。唐宋时期灌钢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在此基础上熟铁钢刃的农具得到广泛使用,这一时期堪称我国传统农业工具发展的巅峰,耕种农具系列化,出现了许多革命性的发明,如曲辕犁等,多种利用水力、风力、畜力的灌溉和加工谷物、获取小麦的工具得到普及。元朝人王桢的《王桢农书》记载了唐宋大量的大型高效农具,如大型水车、麦钐等。明清时期,冶铁工艺继续进步,出现了生铁淋口技术,但这种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只能应用于小型农具,大型农具如犁铧仍然要使用铸铁工艺。农具种类完全继承唐宋,并没有出现新型农具,甚至在唐宋时出现的一部分大型农具在这时反而消失了。由于种种原因,还出现了一些地方由畜力耕种退回到完全人力耕种的水平,这对资源利用和农业生产都是一种倒退。

2.农业科技水平。从土地耕作方式、土地施肥、种子培育等方面来比较,明清都继承并超越了唐宋。明清时期土地耕作继承了唐宋甚至更早形成的以耕、耙、耢、压、锄为特点的旱地耕种技术体系和以耕、耙、耖、耘、荡为特点的水田耕种技术体系,并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发展完善,提高了耕作的精细化水平。农书是对农业技术水平的总结和反映,唐宋就有了专门的农书对当时的先进农业科技进行总结和记录,如宋朝陈甫的《农书》,但此类专著数量很少。到明清时期,关于农学方面的著作纷纷出现,数量多,质量高,还出现了如《农政全书》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集大成之作,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农业科技在各个地区各个领域的推广和普及,也反映了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水平。

3.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唐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确立了稻麦复种制和一年多熟种植,到了明清时期,稻麦是种制体系进一步普及和发展,并根据南北不同气候特点,形成了北方二年三熟制和南方一年双熟制,土地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同时,这一时期在一小部分地区还出现了堤塘方式的土地耕种模式,典型的就是桑渔田循环耕种土地,已经有了生态农业雏形。在水利灌溉发展方面,唐宋大力发展农田水利,甚至还形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太湖流域塘埔圩田体系。明清时期,北方大型的水利工程逐渐萎缩,南方的小型水利工程和北方的井灌水利得到了较快发展,数量也十分庞大。

4.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的拓展。粮食种类在唐宋形成了以稻米和小麦为主,以粟黍为辅的种植格局,明清时期,稻米和小麦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提升,同时,还引进和推广了玉米、番薯、土豆等高产农业物种。经济作物种植方面,唐宋时期以种植苎麻、蚕桑、茶叶、药材等为主,到了明清时期,棉花取代了麻丝,成为最主要的经济作物,同时,烟叶、油料、糖料作物等生产空前繁荣。在农业和牧业结构比例上,唐宋时期,国营牧业及家庭式的饲养家畜家禽都十分发达。明清时期,特别是在清代,农区政权和牧区政权实现了真正的整合,国家牧场衰落迅速,大量传统的牧区被开垦为农田,内地的草地和荒山也被开垦为农田,农牧结构严重畸形。唐宋时期,长江流域经过长期的开发,由于气候条件优异,成为全国农业经济的重心。到了明清时期,由于长期的和平,人口迅速增长,农民开始自发地拓展农业区域,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继续高速发展,同时出现了湖南湖北、江汉地区、四川等新兴农业区,黄河流域的农业经济也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边疆地区被进一步开垦,农业种植区域空前扩张。

二、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分析

综合上文分析,相比较唐宋,明清农业生产工具并没有出现革命性的突破,大型高效的农具大量消失或未被使用,农业技术也没有新的提高,北方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大量荒废,农业种植区域空前扩张,造成牧业相对落后,引起畜力不足,致使很多地区由先进的畜耕退化到人耕,农业资源利用率并不高。到清中晚期,人口激增导致人均耕种面积减少和人均粮食占有量减少,这就造成劳动生产率的降低。当然,单纯以人均粮食占有量作为衡量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片面,因为农民除了粮食生产外,还有副业生产和经济作物生产。著名学者李伯重就认为,清代江南地区典型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生产效率应该是农夫和农妇生产效率的总和,从而认为清代劳动生产效率高于前代的结论,也就是说,清代虽然人均粮食占有量减少,但副业生产和经济生产可以弥补粮食占有量的不足。实际上,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历史上夫妇并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是程度高低之分而已,唐宋时的经济作物生产和副业生产也很发达,占有的比例也很大,所以,从明清全国范围来看,其劳动生产效率并不比唐宋高。但另一方面,明清时期农业人口的空前增长和土地种植广度的空前扩张,其粮食生产的总量大大超越了唐宋,加之男耕女织生产模式程度的提高,副业生产和经济作物生产的总量都很大,社会剩余商品大大增加,人口需要的多样性也逐渐提高,这在客观上为农产品流通的发达和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提供了前提。同时,明清农业生产有明显精细化耕种的趋势。从中国农业历史上来研究,精耕细作有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即主动的和被动的。主动式的精耕细作往往是伴随农具的更新和耕作方式的变革,表现结果是耕种效率的提升和农业产量的提高,这是一种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的模式。还有一种模式是被动性的,农民进行精耕细作不是因为主动地使用新农具或者采用新的耕种模式,而是因为人均土地占有量和粮食占有量的减少,不得已投入更多的人力,这种模式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不但没有提升,还有所下降。很明显,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中晚期的精耕细作是被动的,也是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

三、农产品的流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明清时期的农产品流通非常活跃,市场空前繁荣,商品经济在唐宋的基础上又向前发展了不少。一般认为,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是以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为基础的。但通过上述分析,发现明清的劳动生产率并不比唐宋高,为什么商品经济却得到了高度发展了呢?其实从中国整个封建地主制经济发展的过程研究,发现这种经济从一开始就包括一部分商品生产和流通,如战国时就有农村集市,数量多,交易农副产品的种类也不少,只不过程度较低而已,随着封建地主制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也越来越高,到明清时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表现在农副产品交流活跃,各区域商品联系加强,全国性的市场网络开始形成并进一步整合,全国性的金融机构出现,产业分工形成。促进明清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原因不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是人口基数巨大,对商品流通的需求增加;传统农业产生的剩余粮食、副业产品和经济作物因为全国土地的空前增加而大量增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国家长时间的和平统一、水运和海运的发达、非农人口的增加、税租制度调整对人身控制的减少等也是明清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重要原因。其实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同步是明清商品经济自身最大的缺陷,甚至大过传统的轻商思想和抑商制度。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是地主阶级的需要,而不是生产再扩大的需要。在劳动生产率没有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农民生产提供的剩余并不多,而且以地租和赋税的形式集中到地主阶级手中,农民也就没有条件进行扩大再生产。而地主阶层拥有大量的剩余,但绝大部分是为了满足奢侈生活的需要,而不是用于社会扩大再生产。同时,在商品性副业高度发展的同时,甚至在副业收入明显超过农业粮食收入的情况下,农业粮食收入仍是整个家庭的基础和保障,专业从事副业商品生产的条件还不具备。也就是说这种商品经济是依托于农业生产的,是自然经济的附属和补充,和同时代西方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着本质的不同。

作者:张孝友 单位:西南大学


    更多行政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明清和唐宋的农业经济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xzgl/125791.html

    相关专题:毕淑敏幸福密码 电子商务未来的发展


    上一篇:中药学毕业专题教学模式综述
    下一篇:红色经典影视剧改编论述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