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 >

高校师德建设分析(5篇)

第一篇:高校师德建设研究

[摘要]高校是实现我国人才战略的重要基地,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关系着文化传承和人才战略的实现,而师德建设对高校教师从精神层面提出了行为要求和内在心理要求。由于受到师德建设工作机制薄弱、价值多元化冲击和“德”“才”评价标准失衡的限制,需要从发挥高校党员和党组织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强化高校教师教育、服务、管理观念,完善师德建设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三个方面作为着力点,进行高校师德建设。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建设

党的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要求,以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更是提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高校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和引路人,对文化强国和人才强国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师德建设由此也提上日程。

一新时期高校师德的内涵

高校师德建设关系着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方向,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主要载体,是检验高校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2007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赋予了师德与师德建设新的时代内涵:“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广大教师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高校是特殊的文化生态圈,以“教书育人”为主要活动,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通过开发智力,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使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信念和理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障,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广大教师是大学生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引路人。教师通过发挥自身的才智实现职业理想和个人追求,而师德是教师充分发挥才智的保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也认为:“教育首先是一种道德和伦理的专业。”故此,师德包括:严谨治学,高尚的敬业精神,从严治学,热爱学生,甘于奉献,具备崇高的师品,渊博的知识储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富有吸引力的人格魅力。简言之即以德为先,德才兼备,是高校教师个人思想道德品质和才能的综合素质的体现。

二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制约因素

由于西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加之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新时期高校建设重心的转移,高校师德建设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如下。

1价值多元化的冲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以积极主动的优美姿态加入到世界这个大竞技场中,在世界民族之林中闪闪发光。近几年的迅猛发展充分证实了世界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界。开放的格局为价值多元化的形成提供了时代大环境,主流文化导向功能减弱,价值取向趋同化,道德评价标准弱化。享乐主义、狭隘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强调个人利益的价值观充斥着国人的精神领域。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一方面开拓了国人的眼界和丰富了国人的精神,另一方面却使国人的价值取向迷失了方向,从而导致社会道德失范,道德问题严峻。高校作为人才聚集地和思想引擎,以其辐射的作用培育和引导全社会不同群体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典型的示范和标杆作用。教师作为拥有最具体、最生动、最具深远影响力的影响者,其受到首先是一个人且更是一个社会人特性的局限,教师也会成为价值观冲击后的受体,师德也会不同程度的受到直接的消极影响。

2师德建设工作机制的薄弱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指出要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不断向系统性、有序性、能动性的师德建设方向迈进,建立健全并完善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有效推动社会民风、大学校风、师生学风的发展。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包括了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师德建设的学习培训机制、师德建设的激励约束机制、师德建设的考评监督机制。而师德建设工作机制的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准入把关不够严格,存在走后门;学习培训机制形式化;激励约束机制不协调,约束多余激励;考评监督标准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等等。

3“德”与“才”标准失衡

“德”是广大教师从事教育职业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等因素的总合;“才”则是指专业素养。“德”不能脱离“才”的支撑,“才”不能背弃“德”的方向。师德建设应当“以德为先,德才兼备”,而不能一味地追求专业知识的深度,而忽视教师道德和伦理素养。由于广大人才学历呈历年上升趋势,部分高校引进教师过程中更加强调学历,对德的考评标准却流于形式。另外,在日常考核中,对“德”的评价标准无法实际地操作。这些情形都导致“德”与“才”标准失衡成为高校师德建设的一大障碍。

三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着力点

1发挥高校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高校党组织和党员应当充分发挥党组织在高校师德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工作中和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党组织通过选拔、培养、发展和吸收先进个人成为其成员来实现党的教育、管理、服务目的,在师德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是高校师德建设的排头兵。先进的党员教师更是联系上级党组织和群众教师的纽带和桥梁,应当充分发挥出其先锋模范作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高校师德建设工程中添砖加瓦。

2强化高校教师教育、服务、管理观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教师的天职。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故此高校的教师应当具有寓教于乐、寓教于行,寓教于思的教育观念。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项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服务人类的伟大事业,师德建设更是教师道德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我国教育事业不可动摇的重要精神内涵。教师的工作不是简单的传递和灌输知识的育人行为,也是一种管理行为,通过对学生的管理,使学生产生对规则的遵守和法律的敬畏。总之,强化高校教师的教育、服务和管理观念,可以实现包括以“德”“才”为核心的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更是师德建设的应有之意。

3完善师德建设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教师的考核,是对教师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的综合检查,是激励督促教师认真履职和不断提高的有效途径。完善的师德建设考核机制包括了督导评议、教师间互评、学生评议等,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要求。师德建设激励制度,是师德建设的催化剂。学校中教师的先进事迹和先进教师个人应当成为师德建设中的重要资源,不仅要给予表彰和奖励,还要大力开展宣传和教育活动。在校园中要掀起学习先进事迹和先进个人之风,以此为契机,创建良好的学风和师风。另外,对严重违反师德的行为,给予严厉处罚,做到人人讲德重德。师德建设保障机制是基础条件。完善的师德建设保障机制即从物质和精神层面满足教师的需求,关心和满足教师最根本、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师德建设提供稳固的物质和精神保障。

作者:肖开学 单位:随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古代君子人格对高校师德修养的启示

摘要:当今高校教师的师德现状不容乐观,重道德是中国传统君子人格的本质,自强自省、重义轻利、仁爱孝悌等是君子人格的内在特征,而容貌庄严、诚信明礼、言行一致、和而不同等则是君子人格的外在风度。高校教师应以君子人格要求自己,务本敬业、主动学习、经常自省、谨言慎行,切实提高自身道德素养。

关键词:古代君子人格;高校教师;师德修养

一、中国古代君子人格的本质

中国传统的“君子”有两层含义,一指地位高者,二指德行高者。身份意义的君子,即有贵族身份而未必有道德学问的人;道德意义的君子,即非贵族身份而有道德学问的人[1]40。自孔子以后,君子更多地指道德高者。“或称君子者何?道德之称也;君之为言群也,子者大夫之通称也。”(《白虎通义•号》)余英时指出:“君子所代表的道德理想和他的社会身份并没有必然的关系。相反地,德的普遍性是可以超越位的特殊性的。因此君子的观念至孔子时代已发生一大突破。”[2]118人的地位身份改变较难,而人的道德修养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达到的。在传统文化中,与君子相对应是小人,但君子与小人的界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二者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荀子说:“小人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君子可以为小人而不肯为小人,小人、君子者,未尝不可以相为也”(《荀子•性恶》)。正是因为道德是君子的重要特征,“君子”一词可以与“仁者”“贤者”互换使用,在儒家思想里,君子这个概念是“道德之称”[2]。反过来,道依靠君子才得以体现。荀子:“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道也,君子之所道也。”(《荀子•儒效》)因此,君子人格是作为一个合格高校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传统君子人格的内涵及其外在表现进行探讨。

二、古代君子人格的内在特征及外在表现

(一)君子人格的内在特征

君子人格与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有相通之处,但君子人格的内涵比“五常”更丰富,它包含了君子的内在品格和外在形象。从内在特征来看,君子人格包括自我内在的修养和对他人的态度。1.自强自省、博学明智在自我修养方面,自强不息是君子的第一品格。《易经》开篇就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某种程度来说,自强不息不仅是君子人格的一个重要特征,也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中国历史上自强不息的例子不胜枚举,从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到中国近代有识之士“变法自强”的疾呼,再到中国共产党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实干,无一不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再现。自强不是盲目的行动,而是在清醒状态下的一种奋发。中国传统君子善于通过自我反省的方式来指导自身的行动。慎独自律,“三畏”“三戒”、一日三省。内省不疚,君子“九思”都是反省的方式。以慎独为例,“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自强能力的获得要靠勤奋的学习才能实现,好学笃行,进德修业一向是君子立足之本。映雪夜读、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囊萤照读都是专注学习的例子。正是由于自强、自省、不懈学习进步,所以君子一般博学而明智,故能明辨是非,“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章句上》)。君子的智慧还表现在自尊自爱上:“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作为君子,能够一直坚守自己的底线。君子的修身并非洁身自好,而是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完善自己的基础上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自我的最大价值。2.仁爱孝悌,约己宽人儒家提倡“仁”,君子是“仁者”的代名词,以孝悌的方式爱自己的父母长辈和兄弟。不仅对自己的亲属,君子的爱体现在对别人的爱上,关心和爱护人类的一般社会成员。“泛爱众,而亲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君子不仅有仁心,还有坚守仁的意志,君子“唯仁之为守”(《荀子•不苟》),“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君子善于自律,立身处世心存敬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修己以敬”(《宪问》),有敬畏之心才不会胡作非为。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同时,君子对别人相当宽容,“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君子奉行“忠恕”(《论语•里仁》)之道,不仅自己能真心诚意待人,还能宽恕,谅解别人的过错。君子明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故而能“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论语•子张》)。3.重义轻利,光明磊落,讲求原则利是每一个人都重视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如何对待利是一个人道德的重要试金石,君子能够用义来约束毫无节制的利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并不排斥利益,而是提倡通过正当手段获取利益。孔子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主张要有所取舍,“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义和利发生冲突时,君子先义后利,“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为了义,必要时君子会放弃私利,“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君子讲求道义,小人只追求利益,甚至放弃道德,“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王夫之认为:“君子小人之大辨,人禽之异,义、利而已矣。”[4]532正是由于君子能够正确地对待利益,所以也能够光明磊落,“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荀子云:“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故乐者,所以道乐也。”(《荀子•乐论》)君子为了守义,能够忍受各种诱惑、困苦和威胁,“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荀子•荣辱》)。为了守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君子坚守的其实是一种道德准则和做人的原则,“规矩诚设矣,则不可欺以方圆”(《荀子•礼论》)。只有这样才能“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君子坚守原则达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甚至可以不必拘泥于言行,“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之所在”。(《孟子•离娄下》)君子以义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代表着正道,故而能成为他人的榜样。君子是“法之原”“治之原”(《荀子•君道》)。4.勇者无惧,敢于担当君子不仅讲求原则,而且具有高度的家庭和国家责任感。一身正气,敢于担当,孟子在讲浩然之气,实行仁义以达到生活之最高境界时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有正气在身,君子无所畏惧,“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见义而为是勇者的表现,“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可见,君子的勇不是鲁莽的匹夫之勇,也不是单纯的勇,这种勇是在仁的基础上,“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君子勇而有礼,勇而有仁,勇而有义。君子敢于担当,有着安民济众的伟大理想抱负。子路问怎样才叫作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己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修己只是君子的最低要求,孟子也提道: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为君子,理应以安民济众为己任。君子勇于担当,故能委以重任。“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千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论语•泰伯》)这些都说明,敢于担当是君子的重要人格特征。

(二)君子人格的外在表现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所谓“质”,是指内在的品质以及内在的修养。“文”是指一个人的容貌仪表、言谈举止等外在风度。君子人格的内在品“质”要靠外在的“文”来体现。因此,从外在的表现也能分辨君子。1.容貌庄严,履正守中从外表看,君子态度谦和却仪表威严。孔子说:“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君子不重则不威”(《论语•学而》),“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论语•泰伯》)。子夏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孔子会见外宾时,进退有方;出使他国,不卑不亢;对待君王,毕恭毕敬;对待同僚,谦逊平和;对待卑下者,亦谦让有礼,毫无傲慢之意。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君子都能坚持正道。《尚书•洪范》云:“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便,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内心守正,故而君子外在的气质是自然流露的,其高尚道德,蕴于内而形于外,“君子隐而显,不矜而庄,不厉而威,不言而信”(《礼记•表记》)。2.忠信诚实,谦恭明礼君子对人真诚,“夫诚者,君子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荀子•不苟》)。这种诚信的态度表现在行为上,就是谦恭明礼。“道也者何也?礼义辞让忠信是也。”(《荀子•强国》)礼是文明的标志:“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不亦禽兽之心乎?”(《礼记•曲礼》)礼也是人的立身之本,“不学礼,无以立”。君子用礼来显示自己内在的义,“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卫灵公》)。“君子处仁以义,然后仁也;仁义以礼,然后义也;制礼反本成末,然后礼也;三者皆通,然后道也。”(《荀子•大略》)君子不仅明礼,而且能够长期践行礼义,荀子说:“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荀子•儒效》)礼也是君子体现仁爱的方式,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克制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礼的要求,履行礼的义务,这才是真正的仁。礼敬待人是“君子之道”的一个重要标志,“君子敬而无失,与人素而有礼”(《论语•颜渊》),“仁者必敬人”(《荀子•臣道》),“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孟子•公孙丑上》),君子恭敬待人是礼的要求。对人尊敬的礼仪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中,比如,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因此,君子的礼是发自内心的。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君子践行礼仪,对待君子也应该用礼,否则得不到君子的信任。孔子强调“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孟子主张:“君子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万章》)荀子也强调,“礼义备而君子归之”(《荀子•致士》)。3.兢业做事,言行一致君子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非常认真,“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在事、言、行三者的关系上,君子把事放在第一位,行重于言。“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论语•卫灵公》)“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并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不仅言行谨慎,还要言行一致。“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子曰:“言必行,行必果。”(《论语•卫灵公》)孔子强调说:“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又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言行一致是获得他人信任的基本条件。4.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君子与人和平相处,但不会曲意附和。孔子讲:“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做事情有分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周而不比”“群而不党”“泰而不骄”“矜而不争”(《论语》)都是君子的行动准则,君子团结人但不与人同流合污、结党营私。交往莫大乎与人为善,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胸怀,有容人容物的雅量。孟子认为,君子的善来自于恻隐之心,恻隐之心是“仁之端也”。君子待人宽厚,“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能则宽容易直以开道人,不能则恭敬蹲拙以畏事人。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不能则妒怨怒诽以倾覆人”(《荀子•不苟》)。不仅如此,君子还积极帮助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论语•雍也》)。在处理上下级关系时,“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易•系辞下》)。与地位高的人交往不谄媚,与地位低的人结交不轻慢,这样才能获得多数人的拥戴。

三、高校教师践行君子人格对加强师德修养的启示

中国古代的君子人格对高校教师加强自身师德修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高校教师在为人师表方面应作出表率,其个人修养、才识能力都应该以“君子”的标准来要求,成为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的榜样。根据上述中国传统君子人格的内在特征、外在气质和处事方式,其中可以供高校教师借鉴的有以下方面。从个人修养来看,高校教师必须有较高的道德品质,内外兼修,明辨是非,严正立身。用传统君子人格来要求自己。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注重仪表,讲究形象

君子的风范一旦形成,势必表现于外。教师要效法君子,注重自身的仪表,讲究礼仪。不仅尊重领导、同事,更要尊重学生。作为高校教师,在形象上要避免两个极端,一是高高在上,待学生横眉冷对让人敬而远之。二是与学生过于亲密甚至于狎昵,举止有失身份。作为高校教师,要以“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态度处理好各种关系,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与爱戴。

(二)务本敬业,精神上有追求

高校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较高的精神境界,务本敬业。“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务本,也就是立足实际,干好本职工作。“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韩愈•争臣论》),有高尚的敬业奉献精神。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追逐利益之风盛行,有些教师也不再安心本职工作而寻求第二职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坚守自己的底线,效法君子的“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这里的“道”就是高校教师要履行的教书育人职责。

(三)终身学习,增强才智技能

高校教师的业务能力是获得他人认可的重要因素,东汉张衡提到,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应问》)。君子非常看重学习,正是学习造就了君子:“凡人之性,尧舜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荀子•性恶》)高校教师学习的内容包括提升自身能力,“君子之学,博于外而尤贵精于内,论诸理而尤贵达于事”(王廷相《慎言•潜心篇》)。高校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使者,只有具有渊博的学识才能胜任,因此要抱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的珍惜时间态度,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真正把学习当作提高自身才能和修身的重要手段。

(四)经常自省,培养自身道德

学习固然重要,但作为育人者,高校教师的德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才还重要。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孔子提出君子“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对于高校教师来说,要坚持用“三戒”来反省自己,尤其是“戒之在得”,只要没有贪欲,才能做到“无欲则刚”,公平做事。君子的自省之道还有慎独、九思等。“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时时内省。通过自我反省,进行心性修养,磨砺坚强意志,同时加强情绪管理。

(五)谨言慎行,传播社会正能量

在当今网络等媒体高度发达的社会,高校教师面对的是广大有思想的大学生群体,言行一旦失当并被传播,往往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言行举止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课堂上,在公开场合,一定要宣传正能量,不要传播不利于社会和谐的言论。总的说来,高校教师无论在学识还是品德方面都应该是人们的榜样,这是与中国古代的君子人格相通的。高校教师要以君子人格来要求自己,抵制住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对于君子来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高校教师只要用君子人格约束自己,加强师德修养,具备了仁、义、礼、智之心,并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就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在保证培养学生的质量的同时,赢得社会的广泛尊重。

作者:高二旺 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第三篇: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探究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等教育也越来越普及,而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也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以及我国的经济发展。在新的教育体制下,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成为了提高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措施,高校师德队伍建设也成为高校建设的重要任务。国兴于教育,教育优劣系于教师,重在师德。作为培养国家人才的高校,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但在高校师德建设过程中,教师队伍中存在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也制约了高校师德建设的发展。那么在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制约着师德建设的进一步提高,本文将以此为主进行探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措施,以期为高校师德建设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校师德;存在问题;措施

一高校师德建设的涵义

1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作用

高校师德建设不仅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而且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国之兴在于民,民之兴在于德,德才兼备则民兴国昌。因此要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1)加强师德建设可以克服职业倦怠加强师德建设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端正教师的生活作风,进一步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作用。高校教师不仅需要做好课堂教学工作,还应该做好表率,即不断提高师德建设。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已经日益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师德建设有利于教师教学的顺利开展,能够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影响,教师也只有在师德方面不断完善,坚定师德信仰、弘扬师德情感、实施师德行为,才能展现师德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服。加强师德建设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强化教师的生活作风,进一步克服教师职业倦怠。(2)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核心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努力提高我国国民的基本素质,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进行师德建设,顺应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要求,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发展,高校师德建设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高校中多种思想并存,中西兼并、新旧相逢,这就造成社会主义主流思想受到冲击。而高校教师则成为引导思想的主流和支撑,对社会主义思想的传导以及西方先进思想的汲取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教师要以弘扬传统文化、繁荣学术、发展科学为己任,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所谓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境界,才能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递给学生,才能为祖国培养四有新人。

2高校师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首先,高校师德建设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教师能够利用自己的师德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次,师德建设对学生的发展及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优秀的师德对学生以后走向社会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否具备高尚的师德关系到能够顺利的实现教师职责,能够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是否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社会优秀人才。

二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经济发展对高校师德建设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成熟,在发展中对我国高等教育也产生了一些不利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以就业为指导的高等院校专业也越来越多,高校教学由原先以塑造人才,完善人才教学的理念逐渐转变为以就业为理念的人才培养,当然一方面能够很好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培养适合经济发展中的实用性人才,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人才思想道德方面的缺失,造成了重专业技能而忽略师德建设的后果。

2教师机制不健全

在高校教师引进方面也缺乏健全的教师机制,往往在进行高校教师选拔时,将教师的学历、资历以及经验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教师道德方面的考核。对于高校教师的选拔而言,高学历、高资质确实重要,但师德确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在高校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学生道德思想的培育,这就造成学生虽然具备了专业的技能,却因为政治观念淡薄、没有较强的法律意识。这就容易造成在困难面前自暴自弃、怨天尤人,甚至发生轻生的事情,这些究其原因都是由于师德不健全,教师机制不完善造成的结果。

3教师缺乏自身素质的培养

教师师德缺乏的真正原因在于教师自身并没有认识到师德对教学的影响以及对学生人生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教师不仅起到传道、授惑的作用,而且教师对学生心灵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而言时刻都起着引导的作用,当教师过于追求物质而忽略精神需求的时候,就会将这种思想在言谈举止中表露出来,学生也会受其影响,并将这种思想意识转换到自己的脑海中。另外,外界物质的影响也会影响到教师对物质的追求,在物质社会,更多的会考虑物质而忽略精神方面的提高,故而很少反思自己的品行修养。

4市场机制不健全对教师师德发展的影响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为我国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和机遇。由于我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社会矛盾不可避免,师德建设也受其影响。首先,学校属于社会的一部分,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了高校教育政策的转变,一些不正之风也随之进入高校校园。其次,社会转型也忽略了对社会道德建设的约束及重视,社会形态也受到多元化影响,归根到底,正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才造成社会公正、诚信、有所缺失,从理论上讲,师德建设想要进一步的发展,就需要有更健全的社会市场机制做保障。

三加强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措施

1不断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

加强教师师德素质的培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提高教师对师德建设的重视度,让教师将师德建设与自己的教学相结合,作为本质工作的一部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激发教师的自我修养能力,使之将对自身道德的建设视为自然之事。其次,要引导教师进行自我道德活动的反思与总结,通过对自己所言、所行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提高自我觉察能力和分析水平,通过不断的反思及时发现不足,做出修正和提高;再次,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来体现自己的师德,通过实践将自己的师德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只有将自己的道德水平发挥在实际教学中,才能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到自己师德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的影响力。

2建设完善的师德建设体系

师德不仅是教师个人行为,也是学校自我塑造的灵魂所在,更是学校立身社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师德建设需要具备一个完善的体系。首先,师德建设需要以优秀的思想理论为基础,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人才教育观,培养现代化四有新人。其次,制定师德建设的目标,以提高教师自我认知能力,增强教师职业道德情操,树立教师职业道德意识为根本目标,以协调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学事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为基础目标,以制定具体师德培训、考核、量化、评判为具体目标。

3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师德建设不仅是高校内部的事情,也是社会性的问题。因此在师德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高校加以重视,社会各界以及政府方面都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真正的将师德建设作为一件重要的事情来进行实施。首先,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师德对高效教学以及人才就业所带来的影响,要鼓励和创设高校教师师德建设与评论的官方网站,对高校教师中存在的师德问题进行及时的监管及纠正。教育平台不仅能够提高教师对师德建设的重视度,还能让教师自由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对师德建设提出自己的看法及建议;其次,学校也要开展相应的师德建设活动,通过师德建设活动对表现好的教师进行表彰,对师德存在严重缺陷的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及相关处分,以此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师德建设。

4完善师德建设的评判机制

健全的师德评价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在师德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实行新型的教师聘任机制,不仅要考核教师的教学水平,还要将其德育素质归纳到考核范围之内;其次,要建立完善评判机制,不断改革教学评估机制,将教师的学识水平与职业道德水平计入考核之中。总之,加强师德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因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仅能够提高我国高校的整体教育水平,而且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教育是保障民族兴旺推动文化传承的重要助力,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则是高校发展的灵魂,在未来高校发展中,师德建设依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这就需要高校不断创新师德建设形式、内容、方法来提高师德建设的水平,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师德迈入一个新层次。

作者:郭晖 单位:太原师范学院基础部

第四篇:高校教师师德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以在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为考察对象,从受教育者的视角对高校教师师德影响力的缺失进行系统全面的社会学分析,提出要从社会、学校、教师三个层面强化师德建设,从而营造良好的高校教师师德风范,建设一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富于创造性的高校教师队伍,为大学实现教育理想提供保障。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问题;对策;社会学

当前,研究者对高校教师师德缺失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的探讨散见于各类学术期刊中,这些研究多从高校教师整体泛泛而谈,或者仅就其中一个类别进行研究;多从教师作为师德实施主体的角度进行分析;着重经验性的研究多,运用德育和思政理论研究多,学理探索少,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以在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为考察对象,从受教育者的视角对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问题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社会学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采取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问卷调查的研究样本为在福州市的部分党政机关、高校、研究机构、部队、医院、银行、外企及其他事业、企业单位工作的全日制本科院校毕业生400人。本次共发出调查问卷400份,收回395份,其中无效卷4份,有效问卷为391份,有效率达98.99%;访谈对象为在福州市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回收问卷和访谈结束后,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和内容进行汇总分析。

一、高校教师师德现状分析

高校教师承担专业知识教育以外,还承担着对人类精神世界塑造和对社会道德水准提升的使命。这一群体对大学生在思想、文化、专业等方面的影响力深远,而其影响力又通过师德师风的浸润、陶冶、感召完成。教师影响力大小与其师德成正比,影响力愈大,说明其师德愈良好;反之则师德缺失。由此,本研究从教师影响力研究出发,分析高校教师师德现状。本研究将教师群体细分为校长、辅导员及任课教师三个要素。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学生认为在大学时代对自己思想及其他方面发展影响最大的是他们的学友。显示校长几乎没有影响,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的影响力一般。下面从3个变量加以分析。如下表显示:对于大学生而言,从校长、辅导员、任课教师到学友,其影响力趋强。校长一栏的均值为2.06,属于“没什么影响”;辅导员均值为3.01,影响力为“一般”;任课教师均值为3.25,影响力也是“一般”,而学友的均值最大,为3.62,趋向“较有影响”。学友一栏的标准差值为0.998,相较其他要素标准差值最小,表明其影响力离散程度最小,选项更为集中,即观点较为一致。而教师群体的离散程度相对较高,特别是对于任课教师,其影响力的离散程度最高,说明学生群体中对专任教师影响力的判别差别较大。访谈中,有三类人员认为任课教师的学术思想和人格魅力对他们的影响力最大。一是,当年学校里的精英分子;二是,研究生;三是,二十世纪五十、六十年代的大学毕业生。此外,我们从大学时代学友影响力分析的正态分布图(图1)也可以看出学友的影响力在分值4达到顶峰,也就是学友的影响力程度很高。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借鉴问卷中“您认为大学时代对您的思想及其他方面发展影响最大的是谁?”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选择学友的占58.06%,选择任课教师的占14.58%,选择辅导员的占14.32%,选择校长的占1.28%,这表明学生认同教师群体有影响力的仅占30.18%。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高校教师群体对大学生思想及其他方面发展影响不大,因此,反映当前高校教师群体师德缺失较为严重。

二、高校教师师德缺失的原因

1.社会层面。一是,高校教师职业日趋泛商业化。当前,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高校教师的人文精神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责任感及奉献精神在教师身上逐渐淡化,他们不再以教书育人为目的,取而代之的是以市场化的规则对自身价值进行衡量和重新定位的大众处世哲学和行为方式。日趋平庸化与泛商业化的高校教师职业已驱使高校教师使命感和道德操守远离。二是,传统授课模式受到严峻挑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们不再以课堂授课为知识获得的唯一方式,特别是慕课、微课等新兴学习模式的诞生,学生可以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接触并学习各种知识、规范和生活方式,打破了学校教育及教师在传授中的垄断地位。而大学生崇尚个性、打破崇拜、不屑权威的表达方式促使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受到挑战。2.学校层面。一是,师德教育培训制度缺乏实效性。目前很多高校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方面,往往按部就班或停留在宣传口号上。大部分高校或多或少的存在重教学科研业务、轻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导向,一些教育培训组织并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师德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与教师队伍发展的新要求不相适应,往往只重视教学科研等硬性指标,却忽略了教师的敬业精神、道德修养等软性指标,容易导致学校形成重业务、轻师德的错误倾向。三是,师德监督和激励机制不力。监督体制不完善,存在对师德监管不力,监督主体不明确的现象。师德在教师的职称晋级、职务晋升时往往被忽略,仅对教师上、下课以及监考等具体的教学行为进行约束。在对“红七条”等师德禁行行为方面也没有具体的实施意见。3.教师层面。一是,校长影响力缺失。米尔伯和利伯曼指出,人们所希望的校长角色与现实中的校长角色有所不同。期望中的校长能关照组织中的个人,而现实中的校长一般只关照组织。当前,大学校长对于高校四大功能之首的人才培养重视度不够,自身定位不准,教书育人方面意识比较淡薄。访谈中,69%的人表示没见过校长,也谈不上有什么影响。二是,专任教师影响力缺失。面对日益激烈的教育竞争,一些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自身学历、职称考评、科研任务上,对学生的付出相对减少,没有将自身的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学生知识修养和理想信念的来源。教师中浮躁、急功功利等行为的蔓延,甚至师德失范、学术风气不正给大学生的教育和成才笼罩了阴影。三是,辅导员影响力缺失。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支特殊群体,其在工作强度、福利待遇,以及受重视程度等方面与专任教师有一定差距,辅导员普遍职业认同感、归属感不强,存在职业倦怠现象。一些辅导员自我要求不严,言行不够规范,无论是在学术,还是人格方面尚不能发挥典范作用。

三、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

1.社会层面。要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努力提高高校教师的整体待遇和社会地位,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尊重高校教师首先作为人的各方面需求,使他们有较高的社会荣誉和较好的工作心态,从而焕发出教师的人格感召力量。教师也是真实的社会人,其能力也有限。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也应切合实际。要从人本主义出发,为教师创设一个宽松的舆论环境和工作环境,使教师从完美形象的期望中摆脱出来,成为现实中的人,成为能正视自身弱点的人。2.学校层面。一是,强化教师的培养、管理和提升。尊重教师的主人翁地位,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给予教师充分的人文关怀。充分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作用,规划教师的职业生涯;建立立体的教师职业培训制度,完善师德考评体系,形成有效的评价和监督机制,把师德考评结果与评优评先、升职进修以及职称评定等相挂钩,有效激励和提升师德水平。二是,充分发挥专任教师的导向作用。学生期待与教师的关系是平等民主、和谐互动的,他们的内心渴望与老师进行课外交往。教师相对学生而言是稳定的、非流动的校园文化主体,他们的治学精神、态度、方法及做人原则等在实际意义上代表了校园文化氛围的主流。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这一特有的导向作用,通过道德讲堂、师德承诺等生动形式力促专任教师以身为范,以德带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三是,用校园固化和传承的传统仪式活动培育和涵养师德。大学仪式活动除了固化成为学校的传统,还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它以非正式的人际互动促进了组织的整合,深化了组织的凝聚力,也提升了师德的实效性。英国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保留至今的“学院晚餐”活动,厦门大学的校长与学生共进餐会制度等都拉近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距离。3.教师层面。一是,加强对大学校长的管理。校长是大学的符号、象征,既要是学术权威,又要是教育家、政治家。访谈中,Q先生等人认为,校长要有激情,要有鼓动力,要有创新思维,要通过办学理念、完善的制度和人格力量,间接地影响学生。作为法国精英教育体制的代表,巴黎综合理工学校的校长把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对外的工作,扩大学校的知名度,接待来访者以及拜访别的学校、工业企业和研究中心,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处理内部事物,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行,关心老师、学生和研究人员,他甚至能记住一部分学生的名字。波•达林在其所著的《理论与战略: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中指出,校长在以下四个方面至关重要:即目标取向、人本取向、自我认识和战略眼光。二是,重塑师德,建设富于创造性的教师队伍。首先,教师要提升个人专业水平。要独善其身,潜心教学科研,力戒浮躁功利,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成为“专业知识渊博”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权威;其次,师生必须平等民主地进行交往。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人性尊严。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平等、有效的方式加以教导,以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及满足其生活上的最大需要为目标,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再次,要加强教师的角色修养,促进教师的社会化。教师承担的是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师生之间的交往既要遵循“事本主义”,又要强调“人本主义”,既承担“工具角色”,又发挥“情感角色”的作用,使教师根据复杂的角色新要求和社会期望值去积极调整角色意识,自觉进行社会化。三是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本领。加强自身学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到自己的日常思想行为之中,自觉抵御外来的诱惑及内在的不稳定性,增强工作本领,打造人格魅力,在师德修养上自觉自省,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在道德实践中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只有把师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重视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才能重塑辅导员的良好师德。综上所述,以社会学的方法对高校教师影响力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校长、任课教师、辅导员等教师群体对大学生思想及其他方面发展影响不大,由此反映高校教师群体师德影响力缺失明显。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就必须打造三位一体的师德重构模式。从社会层面,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从人本主义出发,积极培育和催化教师的人格感召力量;从学校层面,强化对教师的培养、管理和提升,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从教师层面,做到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自觉自省,重塑良好师德。

作者:任涛 单位:闽江学院

第五篇: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先。新时期,受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教师的师德师风或多或少呈现滑坡趋势: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精神有所弱化,有的教师不甘清贫,不愿在边远学校安心执教;有的教师心生倦怠,上课照本宣科,“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教师心浮气躁,追名逐利,换岗跳槽;有的教师理想迷失,对学生缺少仁爱之心,随意体罚学生;有的教师甚至顶风违纪,暗示家长送礼,违规家教家养……我们汉寿县也不例外,在师德师风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对此,近年来,教育局党委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通过不断宣传、教育、整治,全县师德师风有了明显好转,先进典型不断涌现。2014年县一中教师马云获得常德市首届翦伯赞教育突出贡献奖;2015年,县一中张薇老师,将身患重病的孩子带入课堂,一边照看生病的孩子,一边敬业工作,事后又将为儿子治病的剩余善款悉数捐出,被评为常德市十佳道德模范。尽管如此,违反师德师风问题依然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形象,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县教育局党委充分认识到: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下,师德师风建设更需要响鼓重锤。为全面落实从严治教,大力弘扬高尚师德,我们将2016年定为“师德师风教育整顿活动年”,倡导创“四风”校园(敬业守责之风、学习研讨之风、务实清廉之风、立品修德之风),做“四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好老师,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教书育人环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重点做到五个结合。

一、正面教育与严肃整治相结合

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一项做人灵魂深处的工作,是需要长期的感化与引导的。为此,我局将2016年定为“汉寿县师德师风建设年”,把3月份定为主题教育集中月,要求各校积极组织开始专题教育活动,倡导各校创新学习模式,结合“两学一做”,采取集中学、小组学、自主学、集中学、“微学习”等方式,组织教师扎实开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法律法规、党纪条规和师德规范的学习活动。县教师培训中心结合教师培训把教师爱岗敬业和师德师风教育纳入了教师培训必修课程。4月中旬,县教育局还组织全县中小学教师按校分批次在县一中龙池讲堂进行集中培训,培训后各参训教师要认真撰写培训心得,各学校初评后于4月底将优秀培训心得上交到了县教师培训中心。正面教育的同时,开展脱岗“吃空饷”、补课“乱收费”、借名“谋私利”、怠教“慵懒散”、顶风“违禁令”五项专项整治,党政齐抓共管,发现一起,整治一起,通报一起。在正面教育的前提下,对于违反五项专项整治师德方面的问题,绝不手软。

二、严格要求与率先垂范相结合

正人必先正己。一所学校要形成良好风气,校长必须先做好表率;对于行政主管部门而言,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必须把自己推向“舞台中央”,发挥主管部门的带头作用。每一位校长、机关干部都要有高远的事业追求、高尚的职业操守、高洁的行为习惯,要成为一个有职业敬畏感、使命感、成就感的领导者,成为一个在是非面前站得住立场、在繁杂面前守得住清净、在名利面前经得住诱惑、在事业面前拼得了性命的引导人,成为一个把简约、廉洁、勤勉当成习惯的领路人。要求学校围绕“师德师风建设”主题,组织开展学校“一把手”专题讲座活动,为全体教师上一堂高质量的师德师风专题讲座课。为确保学习教育取得实效,县教育局还组织了师德师风法规考试和“以案说纪”活动。同时,县教育局出台了“汉寿县中小学教师十不准”。

三、经常性教育与定期反思相结合

师德师风需要经常抓、抓经常,只有毫不松懈,才能防微杜渐。我们根据上级下达的专项整治文件或者已经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反思整改,惩前毖后,不定期“回头看”,时不时“回马枪”,打破少数教师的“避风”心态、侥幸心理,防止“破窗效应”。让教师始终相信中央正风肃纪是常态工作,“打虎拍蝇”不仅剑指每一处角落,而且坚持久久为功,千万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各学校还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建立民主评议和点评制度,一方面学校对教师开展民主评议,采取领导评、同事评、学生评、家长评等方式对教师师德师风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另一方面,学校邀请教育局管片领导和联点股室负责人参加师德师风民主评议会,对教师的师德情况进行个别和总体点评。

四、自我约束与社会监督相结合

不侮辱、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向学生乱收费,不强制、诱导学生购买教辅资料,不私自办班补课、家教家养……这些都是教师良好师德的体现,教师作为社会人,理应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学校充分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宣传,营造公开的师德监督氛围,要求学校设立举报箱,公布学校和教育局接受社会监督举报电话,投诉一起,调查一起。为确保学校师德工作和教师师德表现的完整性,要求各校必须为每位教师建立师德师风个人档案,详细记载教师师德考评成绩和教师违反师德事实,师德考评成绩直接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绩效工资发放的重要依据,全县各学校建立了师德师风处理报告制度,对于发现的师德师风问题初步处理,同时,各学校或各督学责任区对于发现的师德师风问题也及时上报县教育局进行调查处理,让教师行为时时受到制度的约束,处处得到群众的监督,确保师德师风建设不存在死角,不走过场。

五、树立优秀典型与惩处违纪典型相结合

榜样示范,是一种教育,更是一种感化;反面典型,是一种警示,更是一种震慑。为此,2015年,我们在全县范围内评选了10位“最可爱乡村教师”和一批优秀教师。为弘扬先进教师高尚品格,我们还为10位“最可爱乡村教师”精心制作了典型推介展演视频,在县电视台、教育信息网等本土视频展播平台相继播出,通过各种途径传递正能量,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引领效果。对于顶风违纪的教师,县教育局通过采取诫勉谈话、警示教育、调离现任岗位、扣除浮动绩效工资、校长一对一帮扶等措施正师德、肃风纪。3月25日,查处并通报两起在专项整治中的违纪教师,我们坚持对于律己松懈、操守不严的行为,从严处理,绝不姑息。今年,在师德师风建设年中,县教育局继续开展了评选“师德先进个人”和“师德标兵”等专项活动,树立一批信念坚定、师德高尚、关爱学生、廉洁从教、业务精湛、尊老爱幼的优秀教师典型,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氛围,加速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水平,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决定着育人的方向与水平;师德师风建设是个永恒的主题,可以说永远在路上。只有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才能构建绿色、自然、和谐的教育生态。

作者:雷常元


    更多行政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高校师德建设分析(5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xzgl/107885.html

    相关专题:大学生创业理念 医学核心期刊发表


    上一篇:普通初中语文分层教学综述
    下一篇: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及策略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