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市场营销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的理与路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需要融入大众日常生活,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社会生活,旨在构建美好的日常生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大众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当前我国大众日常生活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规范。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要实现三个结合,即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满足人民大众合理利益要求的结合、与人民大众的日常行为规范的结合、与大众日常认知方式的结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实践过程中,要克服、避免庸俗化倾向、“一刀切”倾向和“运动式”倾向。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大众;日常生活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倡导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1](P165)在当前我国社会价值观多元多样的境遇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成为主流的价值观,面临着融于大众日常生活的现实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开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渠道和方法。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众日常生活的必要性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既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大众日常生活的现实需要。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当代中国现实的社会生活。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脱离生活基础的意识形态都是虚假的幻想。“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2](P525)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价值观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不是凭空想象的结果,不是外在于人民大众日常生活的“特殊原则”。在日常生活中,我国人民大众一方面传承历史既定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常识观念,将其作为价值评判的标准和尺度,如爱国、敬老护幼、诚信等;另一方面,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实践,根据自身对现代社会生活中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体认,形成一些调节个体行为的规范和新的价值观念,如平等、法治等。这些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观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素材。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和人民大众共同利益,吸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整合、加工和提炼亿万大众日常生活中价值观素材而形成的成果。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脱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生活根基。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在现实条件下的美好社会生活。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普遍的“人的异化”,导致工人阶级“贫困的积累”和代际传递,从而控制工人阶级日常生活的实际状况,提出通过“剥夺剥夺者”,消灭私有制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虚幻共同体”,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而为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建立最美好的日常生活指明了道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指向。在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转化为当代中国在制度设计、文化发展、政党决策、公民教育上的价值依托,承载着大众对生活的美好愿景,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上引导构建更美好的社会生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推动人的全面发展。3.人民大众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3](P287)。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当代中国社会共同的精神生产,不仅需要政治家的思考谋划、理论家的研究论述,而且需要最广泛人民大众的认同支持和实践参与。这种认同支持和实践参与,正是人民大众历史主体地位的体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一方面是人民大众在其全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挥主体性,日益领悟、认同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人民大众日常生活的现实场域,通过浸润习惯性、反复性、经验性的日常活动来影响人民大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唤醒和丰富人民大众的主体意识。如果脱离人民大众,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因主体缺失成为空洞的口号。4.大众日常生活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多样化,我国价值观领域呈现多元并存的格局,大众的日常生活经受着这种格局带来的复杂影响。一方面,人际关系褪掉了政治色彩,日常观念选择自由化;另一方面,传统价值观、西方价值观和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压缩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话语空间,造成社会价值观分化。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致使庸俗、低俗、媚俗现象比比皆是,焦虑、浮躁、奴性、攀比和逆反等心理时有出现。这表明在价值观多元的情况下,大众的价值观念和日常生活急需引导和规范。因此,社会主义价值观应强化自身的功能,对多样化价值观进行批判性整合,为大众的日常行为确立准则和判断标准,重建稳定和谐的日常生活秩序,安顿人们的心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基本路径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需要在制度支撑、行为影响、思想教育等多个方面开掘融入的路径。具体而言,应努力实现三个“结合”:1.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满足人民大众合理利益要求相结合。“‘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4](P28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党的意志呈现的当代中国广大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正如习近平所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P4)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要构建一个“乌托邦”,而是用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发展的走向、推动大众合理利益的实现和合理利益格局的建构。因此,必须面向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人民大众现实利益的要求,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结合起来。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要使抽象的价值观渗透到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之中,引导、改善大众的日常生活,使价值观成为大众可以感知的现实。在经济方面,不仅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实现国家的整体富强,更要积极发挥政府在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等方面的作用,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政治上,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体系,完善社会主义法治,扩大人民大众的民主权利和政治参与渠道,切实保护人民大众的合法权益;在文化领域,积极打造文化精品,向大众提供更多、更好搭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民族特点、时代气息和浓郁生活气息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社会领域,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利益协调、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等机制,加强对日常生活相关领域如医疗、教育、食品、交通、文化设施、环境的投入和管理,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使人民大众能够安居乐业。为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改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仅定位于文化领域或者意识形态领域的观念,改变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仅归属于宣传教育工作的认识,反对把培育核心价值观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割裂的做法。2.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健全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形式上是抽象的理论凝练,需要人们学习,结合实际深刻思考,才能把握其中的意蕴。而日常生活具有自发性、经验性、重复性等特征,大众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经验主义的原则行事。价值观的抽象性与日常生活的经验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鸿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需要一定的形式跨越鸿沟,实现抽象的理论概括向可感知的经验原则转化。在转化形式中,日常行为规范不可或缺。日常行为规范是人们在公共生活领域中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最贴近人民大众的一种规制化形式,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它不仅直接约束人的行为举止,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如何做”,而且间接地对人进行精神和道德上的引导,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同时,日常行为规范因表述简单直白、要求明确具体,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要通过“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6](P165)使抽象的价值观念变成可感知、可仿效、可企及的行为规则,适应日常生活的经验性和重复性。人民大众遵循日常行为规范,久而久之能够将外界强制性要求,内化为自身观念,转化为自觉行为,从而达到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大众日常行为规范中,礼仪是鲜明承载价值观念的一种。它以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规范人的行为,给人以文化上的熏陶,同时传递着社会对人的要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礼仪制度中,融入节日庆典、纪念活动之中,如国庆节庆祝活动、清明节祭奠革命英烈、重阳节孝老爱亲活动等,都传递着价值判断和追求。因此,“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7](P165)。3.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众日常认知方式相结合。当今时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大众的认知方式。互联网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大众文化商品的涌现,使大众日常认知途径多样化,大众运用网络特别是移动网络获取信息的情况日益普遍,信息接收的习惯更倾向于简洁直观、通俗易懂、轻松愉悦。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传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实现话语转换。话语转换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使话语逻辑符合大众思维,实现从“理论原理”到“生活道理”的转换;二是使话语表达具有亲和力,实现由理论术语向日常生活用语的转换,力求生动形象,浅显直白;三是叙述方式上要简洁明了,摆事实讲道理,少绕弯子故弄玄虚。第二,优化传播媒体。要根据大众运用媒体的不同习惯,实现分众传播。既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也要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点,利用网络论坛、网络社区、博客微博和微信等平台。特别是充分发挥现有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习宣传网站的作用,丰富补充、及时更新其中的内容,活化其表现形式,增强亲和力、吸引力;以网站为基地,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多种学习活动。第三,树立榜样示范。大众对价值观的感知,往往来自于身边人的言行和具体场景。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发现那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服务社会和他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以他们为榜样,传播他们身上的正能量,拉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通大众的距离;同时重视通过环境创造传递价值观信息,如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物命名大众日常生活的场景,如街道、公园、林地、场馆、网络空间等,或者在这些场地为优秀人物塑像,展示他们的事迹,从而为抽象的价值观提供形象的解释。只有实现这三个结合,才能从满足大众需要、规范大众行为、增进大众认识三个层面创造“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境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8](P165)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要避免的不良倾向

当前,由于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认识并不准确、不到位,导致各地在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存在一些问题。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应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注意避免、克服一些不良倾向。1.克服庸俗化倾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不是简单、消极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迎合大众及其日常生活,而是用一种先进的价值观去改造、提升大众的思想观念,打造整个社会的价值共识。如前所述,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必须在表现形式上通俗化,以关照大众的理解能力和体验感受,包括以日常生活视角、生活化语言、生动形象、现实事例和身边榜样去呈现、诠释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日常行为规范、礼仪制度和纪念庆典活动等规制人际交往中的行为举止,以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来引导人的价值选择与判断。通俗化不等于庸俗化。庸俗化迁就甚至强化落后、错误的观念,淡化价值观的人文追求,用各种形式掩盖、扭曲价值观的精神实质,注重感官刺激和欲求,追求商业利润或者轰动效应,使人无法在精神层面获得提升。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过程中,要反对用错误的观点、低俗的话语、恶搞的形式胡乱解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弄得面目全非,也要反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传播与谋取商业利益结合起来。2.避免“一刀切”倾向。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由于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区域发展差距、城乡发展差距和社会分层分化的发展,我国大众的日常生活存在着明显差异。尽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目标上是确定的,但是在融入大众日常生活的方式和方法上应该是多样的。必须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差异化的策略,不能搞“一刀切”。要在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和现实发展状态的前提下,尽可能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民大众日常生活的结合点;要区别要求党员干部与普通群众。党员干部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奉者和自觉践行者,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带头作用,以良好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行为修养引领民风;要特别重视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通过组织教育、自我研习、参与实践、榜样示范等途径,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3.避免“运动式”倾向。在我国政治生活中,长期存在着“运动式”的工作方法。它以发动群众为主要手段,通过政治动员,集中、组织社会资源以完成国家的各种任务。这一做法虽然在短时间里产生一定效果,但是缺乏制度化的建设和细致的工作,往往难以保持成果。而且在发动群众时,常常出现为了达成目标不尊重客观实际、不尊重规律,不惜牺牲群众的利益,打乱群众正常生活状态的现象,引起群众的反感。实现核心价值观与大众日常生活的联系,既是意识形态工作,也是群众工作。在培育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固然需要在一段时间内进行高强度、密集化的宣传动员、专项治理,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多元化已是既成事实,以此为基础的价值观多元状态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从根本上得到改变,那么大众价值观念的改造和提升就不可能一蹴而就。“运动式”方式违背了思想观念生成的基本规律,不符合稳定的价值观形成内在要求,而且会造成形式主义盛行。因此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更应着眼于长期、深入、细致的教化,建立长效机制,尊重人民大众的主体性,调动人民大众的积极性,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多种方式和途径,久久为功。

参考文献:

[1][5][6][7][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雕刻艺术论文4.

[2][3][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和亚飞 杨军


    更多市场营销论文详细信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的理与路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scyx/292031.html

    相关专题:黑龙江中医药 集团经济


    上一篇:谈桥梁工程桥墩盖梁现浇的施工技术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