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市场营销 >

中西文化差异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

第一、“教育开始的时间”的差异

说到教育,我们必须要知道,我们是从何时开始学习的?按照中国人的思维,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回答另外一个问题,即人的生命是从何开始的,因为对中国人来说,教育和生命是同时出现的。关于生命,中国人认为生命早在出生前就开始了,早于任何概念。这种观点促成了这样一种意识,即出生只是生命的一个阶段,而不是生命的开始,对生命开端的意识正好解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祖先崇拜、家庭相互和谐的重要意义,在这样的意识下,佛教的灵魂转世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自然而然的,因此对中国人来说,教育同生命一样早已开始。中国人认为,父母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即教育的起跑线,重视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正式的教育则是以家庭为起点的教育的延续。西方人则认为个人的生命从出生之时开始,从与母体脱离之时开始,出生就标志着孩子成为了独立的、与众不同的个体。西方认为教育是从幼儿园或学前教育阶段开始的,孩子童年主要是哺养问题。

第二、中西观念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不可分割的整体性思维。这一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道家强调“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在天、地、人的关系中,人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情,顺应自然,谋求天、地、人的整体和谐。这不仅反映出自然界内在的和谐,同时也反映出矛盾差异中的对立统一和协调一致,矛盾处在相互协调的关系网中,而不是孤立地肯定或否定。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因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特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最主要的命题。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提出“和”这一重要的哲学范畴,并由此阐发了有机整合的思想。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归化。序,故群物皆别。”董仲舒说:“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从这些可以看出,“和”是中国核心思想之一,追求“万物并育而不伤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境界。

(三)追求“中庸”的整体思维方法。《周易》曰:“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则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子思作《中庸》提出“中庸”是天地万物的根本性质,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方法,“执两端,用其中于民”。

(四)强调“人与天地相参”的思想。中国的传统哲学认为人把握天生的“诚”,发展人的本性,发展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同天地并立为三,实现天、地、人的和谐发展。这种关于天、地、人的和谐整体论思维要求人顺应自然思想,被称为“东方智慧”。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这种思想观点是置身于其中循环论的大框架,因此尽管古代追求和谐的整体性思维方式讲求整体,但他们排斥对立面的合理地位和作用,从而因为排斥对立面的运动而很难论及发展问题[1]。所以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强调整体性、和谐性,集体主义大于个人主义,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过分追求个人发展会被视为是严重的个人主义,会受到谴责。中国人吃饭使用筷子,从象征意义上来说,筷子就是手指的延伸,一双筷子就是一个整体(人——在中国人眼里,作为人类象征的就是两个笔触)。中国人吃饭的时候通常围绕圆桌而坐,共同进餐,圆象征着完整无缺、团结精神、共同分享、公平交流。相对于中国的集体意识,个体成为西方生活的世界中心最为重要的部分,其它的一切都要以“我”为中心,西方文化非常崇尚个人主义,个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西方用刀叉分割食物(叉子本身就是分割的),分餐而食,崇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如果用符号去表示中西方,中国的象征性符号会抽离成太极的符号,圆形的、曲线的、动态的、交互的、是不可量化的。西方抽离出来的符号是十字,代表着时间和空间,是规则的、理性的,强调精神、形态的逻辑性。它们都是解决事情的不同方式,在不同阶段起作用。

第三、哲学思想上的差异

从哲学思想上来说,中国传统哲学向来“重义理,轻功利”,讲求的是一种意境,一种超脱,十分重视道德的教化功能。以设计为例,按照孔子的学说来理解,好的设计应该维持天地间的和谐与平衡。即按照中国传统思想做设计,设计追求的是意境。中国水墨画从来就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中国画讲究“意境”,这与其背后的哲学文化息息相关,有独特而深厚的艺术哲学,按照阴阳五行这种消长变化的原理来看待万事万物的存在和运动,懂得人类社会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相互影响的,力求找到平衡,达到“和”的境界,并通过“和”实现自身的价值。西方的教育长期以来受到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教育的目的是致力于个人本身和社会的发展。重“实用”、重“功利”这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西方的哲学是在严谨的逻辑思维中建构的。西方现代主义发展过程——图像的分离、量化,经塞尚的“形式几何”从画面中分离出来,到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到康定斯基的“点、线、面”,再到马列维奇的“方”,存在着严谨的逻辑性,非常重视量化。因此在20世纪曾流行一种说法:“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致身心,西学应世事。”即东方较侧重主体的内在觉悟和身心境界的提高,西方较侧重外在事物的客观规律和对物质利益的追求[2]。这也是中西方在艺术教育观念上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

第四、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如老子、庄子)认为世界是一个虚灵的空间,“万物”的“气”才是实在的,崇尚齐物论、混沌、超凡脱俗,中国的思维是整体性的,创造的是一个整体,例如龙,是种动物的复合的形态。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是综合观、整体观和包容观,缺乏分析,这便导致了在设计研究中仅仅关注整体的研究,而不对具体的研究进行一定的反思,这不能不说是缺乏自觉的学科意识的表现,进而影响了艺术学科理论和艺术教育的发展。西方人看世界采用的是科学的、数理性的、物我对立的态度,因此重视逻辑和理论分析。他们建立艺术学科理论,并对其进行个体研究,发挥了分析思维的优势,受这一思维方式的影响,进而产生了诸多学术成果。上述的差异也连带反映在设计教育的观念上。艺术设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艺术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因此中西方艺术设计教育也必然存在着巨大差异。首先,人才观的差异。中国教育注重道德教育和修养教育,依附于道德人格的养成,其最高目的就是道即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而这一境界的主要内涵是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人[3]。在孔子的教育观念中,教育仅仅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养成一种理想的人格,使每个人成为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君子,因而东方艺术设计教育偏重“成己”,即注重设计的境界,并由此构成其各自特质和特色,东方的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要求学生把设计的本心找回来,进而实现本性之自觉,这是东方教育的特质与特色。西方设计教育偏重于“成物”,即注重设计的成果,西方设计教育,应该说是创造工程学,西方的艺术教育更注重艺术设计在促进人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尤其是智力发展的作用。鼓励个人创造力的开发为中心,以创造设计的普及为重点,丰富人的想象力,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再造想象及创造性思维得以增强。在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应该既“成物”又“成己”,把中西艺术设计教育融合贯通,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其次,教学观的差异。“天人合一”的理想实际上是不能从“教育”中实现的,“圣人”不是上学可以产生的,而是“顿悟”出来的,中国教育中过分强调了“悟性”,所以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这也是中国艺术教育中出现“师承关系”“口传心授”式的教学方法的原因之一。老师常说的是:我要布置你们每个人都要完成的作业。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笼统性和模糊性,没有完整的可以操作的技术,久而久之会形成思维定势,进而影响学生的个性培养和潜能的挖掘。西方的教学方法是探究性和多元化的。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启迪思想、促进理解,善于制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探究是教学常用的方法,老师们会说:你来这的目的是学习“学习方法”而不是为了记住什么。提倡学习的自由精神,锻炼创造力。学生通过学习,发挥人的智能,在这个过程中,已有的知识不断积累,并形成规范的知识体系,极具操作特征,可以很好地推广教育,既是艺术探索,也是科学探究。学生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去探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完整的人,激发人的多种感知和思维方式。在令人充满困惑的信息世界里,艺术教育有助于人们探索、接受和运用模糊性和主观性的事物,以及发展他们生活中成功所必需的自尊、自律、合作和自我激励。每种教育都有优点和弊端,中西文化在交流、碰撞和天津职称融合中,会扬长避短,不断发展完善,为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提供一些指导性建议,让设计教育更好地发展。

作者:谷晓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更多市场营销论文详细信息: 中西文化差异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scyx/191130.html

    相关专题:核心期刊 电信科学


    上一篇:新时期农村群众文化辅导工作
    下一篇:钢制导管中测量技术论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