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企业管理 >

生活世界的哲学发展

一、转向生活世界的哲学

一般说来,我们把20世纪以来哲学主题的转变称作哲学向生活世界的转向。在传统哲学家那里,他们所关注的主要是超验世界,从柏拉图的理念论到康德的物自体,再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作为一切意义之源泉的是基于他们的超验立场而建立的超验世界。在马克思之前的传统哲学家那里,整个世界图景被二重化为超验世界和现象界,隐含在现象界中的生活世界是作为超验世界的背景和前提存在的,它是自在自明的,因而不是哲学研究的对象。传统哲学的这种对现实生活世界的无视,在现代哲学中受到了挑战,超验世界在哲学中的地位被现代哲学所颠覆。在现代哲学革命中,传统哲学的意义生成体系完全被颠覆了,生活世界本身成为意义生成的源泉。这一颠覆的意义就在于赋予人的实践活动以意义,赋予哲学自身以意义。将超验世界作为生活世界意义的源泉,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人在超验世界面前的无所作为。面对一个一切意义都已经被预先规定的世界,人的一切活动都只能成为这个世界的注脚,而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的哲学,所能做的唯一工作就是寻找并解释这个由超验世界所前定的意义。在马克思之前的传统哲学一直未能脱离这个框架。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后一条中所指出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③正是敏锐地指明了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的最根本差异。

在哲学史上,最早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到生活世界的哲学家是马克思。在马克思以前的哲学中,面对现实世界,有两种不同言说方式:旧唯物主义的和唯心主义的。旧唯物主义哲学以“自然世界”为研究对象,导致了他们“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①而以“精神世界”或“理念世界”为研究对象的唯心主义哲学虽然发展了能动的方面,却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者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②这两种言说方式的共同特点是脱离了生活、脱离了人去看世界。无论旧唯物主义所关注的“自然世界”还是唯心主义所研究的“精神世界”都是没有人的世界。面向生活世界的马克思哲学所关注的则是自然、人和社会相统一的生活世界。

以生活世界为出发点,自然、人和社会三个概念在马克思那里都被赋予了与传统哲学不同的含义。首先,马克思所理解的自然并不是旧唯物主义哲学意义上所说的单纯的作为人的认识对象、脱离人和社会、与人和人的活动相分离的自然界,而是有人的实践活动参与其中的人化自然,而在马克思看来,这种“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分离的自然,对人来说也是无”。③其次,马克思所理解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他反对从某种固定的模式中寻求人的本质,认为人的本质只能从人的实践过程中去理解,人的本质都是在生成过程中而非先在的。人从生到死的过程就是人的本质不断生成的过程。“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④最后,在马克思的世界观视野中,社会与历史这两个概念被看作是对同一现象的两种不同表述:马克思认为社会历史不仅不是与人的活动无关的纯粹自然过程,反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⑤社会本身是一个生成性的概念,它是不断由人的实践活动创造而又不断创造人本身的一个有机体。以这三个概念为基础,马克思建构了他的生活世界理论。

二、哲学的智慧在路上

被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生活世界具有自己的运动规律,而哲学是人类把握这个世界的根本方式之一。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⑥哲学不能脱离生活世界。哲学必须通过对现实生活世界的关注来把握自己所处的时代,而任何一种哲学理论保持其生命力的诀窍就在于保持与生活世界之间交流道路的通畅,时时从生活世界中汲取信息以丰富发展自己。现代哲学所面对的生活世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生活世界是人类的全部活动历史性地创造的“有意义”的世界,它不是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先的自在的世界,而是人的实践活动展开的世界,同时也是人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世界。它永远处于生成过程中,是一个能动的有机体,同时人还赋予生活以意义。关系是意义产生的前提,两个没有任何关系之物之间是没有任何意义可言的,而“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而存在的”。⑦其次,生活世界是能被人所把握的经验物,决非建立在某种超言感受之上的超验世界。生活世界是人类自己的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这一世界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某种神秘的“自在之物”。它有自身运动变化的规律并且这个规律是完全可以为人所把握,人把握这个世界的方式与创造这个世界是同一的,人用实践创造世界同时也用实践来把握它。

最后,生活世界塑造人自身。生活世界一旦生成就具有自己的运动发展规律,即拥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体现在生活世界对人的塑造作用上。人是生活世界的创造者同时人又是生活世界的产物。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被抛入这个世界中的,无论谁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出身,而任何人都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后人的活动都是在前人活动创造出来的生活世界中进行的,人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求必定要受到现实世界的制约,注定只能在他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中进行,这也就是生活世界对人的塑造作用。生活世界的能动性决定了哲学对生活世界的把握决不能只是运用直观的方法,站在生活世界的现象层面去进行。生活世界是一个永远变动不居处于生成运动中的有机体,对于这样一个有机体要想把握它的发展规律除了亲身参与到其创生的过程中去,并从一个历史发展的角度把它放入一个能动的过程中去理解之外别无他法。只有不断关注生活世界生成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哲学理论自身才能得到不断的完善,充满活力。哲学只有从动态的角度才能把握生活世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考察就是在社会历史的动态过程中展开的。一方面,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制度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给整个社会物的层面带来的巨大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共产党宣言》中,他指出资产阶级曾在历史上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①而另一方面,马克思又敏锐地看出了资本主义自身所无法克服的个别企业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及社会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并指出在未来的社会运动中,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这些矛盾,这些矛盾最终将葬送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考察方式体现了哲学反思生活世界的重要原则———理性和价值的统一。我们知道,价值是指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即对主体的有用性,它体现的是客体对主体存在和发展的一种肯定关系。价值原则是从社会主体的生存和需要满足的角度去评价社会现象。它所追求的是社会现象的应然性、必要性和合理性。它所强调的是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性。因此从本质上说,价值尺度是主体性尺度。而理性原则是从客观性的视角用规律性去解释社会现象,它所追求的是社会现象的实然性、必然性、合规律性。它强调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性,因此它在本质上就是客观性尺度。理性原则本质上关注人的肉体,价值原则本质上关注人的灵魂。

理性和价值在性质上来说是根本对立的,理性原则所关注的是客观事实,价值原则所主要思考的是事实对人的意义;前者是客观尺度,后者是主观尺度。自从休谟提出事实与价值的矛盾之后,在传统哲学中这一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只承认价值原则否定理性原则导致了唯心主义,只承认理性原则否认价值原则导致了历史宿命论。这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传统哲学没有自觉将生活世界纳入自己的视域,没有认识到由于生活世界本身是人创造的东西,而生活世界中既没有任何纯粹无意义的事实,也没有任何纯意义的东西存在。现代哲学将视域转向生活世界后,这一难题迎刃而解。哲学要把握生活世界必须同时关注理性和价值,并自觉致力于二者的统一。

三、引领生活世界的哲学智慧

生活世界是哲学发展的源头活水,没有生活世界支撑的哲学是飘忽无根的。但是生活世界同时又受到哲学理念的省察,正是在哲学对生活世界的这种省察中,生活世界的意义得以呈现,更是这种省察引领了生活世界的发展。哲学不是知识,对于哲学功用,海德格尔曾指出哲学并不能“提供一幅关于各种各样可能事物以及事物领域的世界图景,世界画面,并由此指明一般的和带有规律性的方向”。②哲学不能够给人提供遇到具体的生活事件的解决方案,黑格尔把哲学称作“思想中的时代”,它所把握的应该是生活世界的总体性问题或根本性问题。哲学要做的更多的不是对具体事件的思考,而是对生活世界根本精神的反思。哲学对身边事物的关注并不意味着哲学只要解决经验问题,哲学要以能动的方式关注并参与到生活世界,但并不意味着哲学要一味贴近现实,对现实的盲目追随和迎合会使哲学丧失其反思和批判的精神。哲学关注生活世界的根本目的是要对这个世界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引领这个世界的前进方向。哲学思考具有超越性的本能。哲学对世界的总体性关照实际上源于它突破有限性的渴望,超越性构成了哲学的最根本属性。

哲学的超越性根源于人的二重性。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根本方式之一,任何一种哲学理论都是通过某一个具体的哲学家思维着的头脑建构的,哲学家作为人,在建构哲学理论的时候不能脱离开人的视角去思考。因此作为人学的哲学从其产生伊始就受到人的本性的决定。人作为已知世界中唯一具有自我意识的生命体,具有二重性,“人双重地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③人的这种二重性决定了人一方面是自在的,遵循适应性原则;另一方面又是自为的,遵循超越性原则。人与其他任何有生命的存在物的差别就在于人不仅是一个现实性存在,还是一个精神性存在;人不仅有生理需求,还有心理需求;人有自我意识,能够进行反思。人是灵与肉的复合体,生活在二重世界。面对肉体的羁绊和生命的有限性,人力图赋予生存以意义,把单纯的动物是的生存提升为生活,同时超越有限以达无限。人总要突破经验、突破有限去追求超验、追求无限,或者从根本上说人总要追求一种可能生活。哲学是人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哲学对人存在的二重性的关注和阐释构成了哲学的最基本世界。

总的来说,哲学首先在生活世界中丰富发展自己,然后回身省察生活世界并反思超越经验生活,引领它的发展,之后再回到发展了的生活世界中去丰富自己,如此往复,在经验和超验之间开辟一条通路,形成关注现实生活世界———超越生活世界———回到并引导生活世界的理论通道,这才是现代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意义所在。哲学理论的发展深化是如此,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也应如此。过于理想化或过于实用化都必然会引发社会的动荡甚至社会危机。也就是说,以往将“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急切愿望和“跟着感觉走”的实用主义处事方式视为圭臬的两种哲学观看似“彻底”,实则以一种抽象的思维方式否定另一种抽象的思维方式,都不是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应有之义。用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就是以实践观点理解“改变世界”的历史进程,任何偏执的或封闭的思维方式都不可能为时代发展提供正确的导向,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只有在心怀理想和求真务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才能使哲学真正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纵观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路标,可以肯定地说:越是哲学的,越是生活的,也必然越是时代的!


    更多企业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生活世界的哲学发展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qygl/190732.html

    相关专题:食品科学 中小企业的营销策略


    上一篇:内科学教学改革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