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企业管理 >

地方水利建设问题的思考

1防抚河外洪布局

当年的赣抚平原规划和建设中,将防御抚河、赣江和鄱阳湖的洪水称为防外洪,将防御清丰山溪的洪水称为防内洪。防赣江和鄱阳湖洪水主要靠加高加固已有的赣东大堤和红旗、长乐等重点圩堤;抚河洪水是赣抚平原的主要防洪对象,其工程措施包括:抚河干流茌港改道入湖工程,堵塞入赣的箭江支汊工程,赣江东河(南支)与抚河干流之间二十余条相互串联港汊的切断工程,工程措施的目的是使抚河由赣江的支流变成独流入鄱阳湖的河流(见图1)。工程措施实施之后,鄱阳湖水系从此变为赣、抚、信、饶、修五河入湖的格局,赣抚平原地区堤线长度得以缩减,抗洪能力得以提高,为赣抚平原灌区粮食增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赣抚大堤为江西省特等圩堤,由赣东大堤和抚西大堤组成。抚河干流左岸的抚西大堤防洪标准为50a一遇,首其要任务是确保浙赣铁路和向塘机场的安全。梁家渡大桥是浙赣铁路跨越抚河的大桥,位于抚河干流李家渡水文站下游28.3km处。按当年设计,梁家渡大桥断面泄流能力不超8500m3/s[1],约为李家渡站8a一遇洪峰流量。抚河干流两岸大堤均按泄流8500m3/s的标准建设,为保证浙赣铁路安全,在干流左岸南昌县黄马乡新畲村修建了箭江口分洪闸(李家渡水文站下游9.2km),共8孔,每孔净宽12m,设计分洪流量1200m3/s。当箭江口以上河段出现较大洪水时,部分洪水分流入赣抚平原总干渠,经岗前坝入棠墅港,以减轻洪水对梁家渡大桥及抚河下游两岸堤防的威胁。岗前坝以上灌区总干渠原为抚河支流箭江的天然河道,并非专门建设的分洪设施,两岸圩堤也未专门加高加固。1982年6月17日,抚河发生大洪水,江西省防汛总指挥部下令启用箭江口分洪闸,历时107h,分洪总量1.19亿m3,平均泄流量309m3/s,最大泄流量600m3/s,岗前坝以上总干渠两岸圩堤决口17处,淹没农田8000万hm2,岗前坝局部坝段被冲毁,分洪洪水逼近向塘机场,情势十分紧张。1991年,浙赣铁路全线改造,梁家渡铁路新桥下移1.6km,设计洪水标准提升为100a一遇,校核洪水标准提升为300a一遇,新桥不再是抚河防洪的控制性建筑物。抚河干流的抚东、抚西大堤经过多年的建设,防洪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通过加高加固可分别达到20~50a一遇的防洪要求,无需再启用箭江口分洪工程分洪。

岗前坝在1982年洪水受损后经修复,现有最大过流能力为600m3/s,一旦分洪流量超过600m3/s,有可能重蹈1982年分洪的覆辙,致使坝体受损,直接威胁赣抚平原内众多堤防及向塘镇、浙赣铁路、向塘机场等重要城镇和基础设施的安全。为此,从分洪几率及分洪可能造成的损失方面考虑,箭江口分洪工程已完成其历史使命,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应予以封堵;同时为确保防洪安全,抚西、抚东大堤应按照各自的防洪标准加高加固。1.2防抚故河内洪布局位于赣抚平原地区的抚故河由天然河道与人工河道组合而成,目前是除赣、抚、信、饶、修五河以外,流域面积最大的独流入鄱阳湖的河流(以前称为清丰山溪)。来自樟树市(原清江县)和丰城市的山溪洪水,在黄墓进入人工建设的丰城排洪道(清丰山河),通过岗前渡槽后经原棠墅港河进入抚河故道(1958年改道前抚河入鄱阳湖的干流),再接纳南邓左岸莲塘河(原称莲塘排滞道)后,经夏埠、迳口、八字脑进入鄱阳湖。这部分洪水,被称为赣抚平原区的内洪,以区别于赣江、抚河与鄱阳湖的洪水。由于当时无电排设施,赣抚平原水利规划建设时,除上游建设了紫云山、潘桥、店下等大中型防洪水库外,丰城市部分圩区的水通过倒虹吸穿越丰城排洪道汇入原抚河支流箭江,穿越象湖,经南昌市将军渡闸入赣江。随后,随着箭江出口堵塞和南昌市一系列城市建设的开展,排水入赣江越来越困难,在南昌县又开挖了一条人工河道(莲塘排滞道),直至南邓,将水注入抚河故道。由于莲塘河的水位低于清丰山河水位,丰城市越来越多的圩区通过兴建倒虹管将水跨越清丰山河排入莲塘河,致使莲塘河涝水来量大、水位高,经常发生浸坝,增加了下游南昌县排水的负担,导致丰城市和南昌县不断为排水问题产生矛盾纠纷。为此,1978年当时的省革委决定在丰城市、南昌县分界处附近建设螺丝渡闸,控制丰城平原涝水下泄至南昌县的流量不超过64m3/s,减轻下游南昌县的排涝压力,同时要求在南昌县象湖地区建设40km2的蓄滞洪区,以调蓄南昌县区内涝水,有利丰城市涝水的下泄。随着丰城市各大联圩内电排设施的建设,丰城市的大部分涝水已经直接抽排入丰城排洪道,通过棠墅港河、抚河故道进入鄱阳湖,或入赣江,不再通过倒虹吸泄入莲塘河,经螺丝渡闸下泄至南昌县的涝水逐年减少,50a一遇下泄洪峰流量为84.6m3/s[2](不考虑螺丝渡闸控制下泄64m3/s限制)。同时,南昌县象湖地区通过联圩并堤,调整排水沟系,大力兴建电排设施,各圩区内涝水充分利用分散洼地调蓄后,采取抽排方式入莲塘河。经过历年的治理,莲塘河下游已兴建了城西联圩(左岸,堤顶高程21.0~23.0m)、万寿湖圩(右岸,堤顶高程20.50~23.32m)等堤防,防洪能力大为提升,一般洪水基本可以不出槽(螺丝渡闸断面下泄84.6m3/s情况下,下游河道50a一遇设计洪水位为21.71~22.40m[2])。至此,丰城市、南昌县防洪矛盾得到了有效的缓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地没有再出现因涝水下泄问题引发的纠纷事件。在现有的电排装机等水利设施条件下,赣抚平原抚故河内洪的防御问题,通过对清丰山河、棠墅港和莲塘河两岸堤防除险加固及一些特定河段的疏浚等措施,基本得到解决,已无需受螺丝渡闸64m3/s的下泄流量和南昌县象湖地区40km2蓄滞区的限制。同时,象湖蓄滞区原有的支汊河道大部分得到开发建设,成为国家级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蓄滞区已无分洪可能,地方政府强烈要求将其撤除。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可以取消螺丝渡闸控制下泄流量64m3/s的限制,使丰城平原涝水自由下泄;通过整治莲塘河道,增加下游电排能力,提高区域排涝能力;取消南昌县象湖蓄滞区。

2航运布局

受当年技术经济条件所限,在赣抚平原水利建设中将抚河干流在茌港改道入湖,未考虑通航要求,只是利用焦石坝以下部分干流和岗前渡槽,以及下游的天王渡船闸和赣抚航道,通航直至赣江,再经市汊船闸,形成赣抚航运通道,在水深1.50~4.0m时水面宽40m以上,可通行约50t的轮船,并设想“用总干渠为航道,向塘以后则利用第四干渠为航道,至渡头附近建船闸衔接青岚湖由三阳出波阳湖(注:波阳湖即鄱阳湖,青岚湖为鄱阳湖一湖汊)。航道水深1.5~2.0m,水面宽约14m,约可通行20t木船”[3]。对当年赣抚平原一般只能通航5t木船而言,这确实是一项了不起的规划设想。目前,赣抚航道、天王渡船闸、市汊船闸等都已建成,但利用总干渠、第四干渠为航道的设想尚未实施。近年来,赣抚航道航运功能日趋萎缩。其原因一是陆路交通(主要是公路运输)飞速发展,高等级公路密布,村村通公路,快速汽运,可以直接一次运达,十分方便;二是赣抚航线通航船舶太小、航速太慢,直达范围小,还有市汊、天王渡、王家洲等闸坝碍航。目前,赣抚航道航运量锐减,航运功能已基本被陆路运输所替代,市汊船闸数年来已几乎无船通过。赣抚航道航运功能的萎缩为赣抚平原总干岗前渡槽的改建创造了条件。岗前渡槽既是赣抚平原百万亩灌区输水的必经之路,也是清丰山河上最大的碍洪建筑。渡槽建于1958年,是一座矩形断面的竹筋混凝土(当时缺乏钢材,以竹筋代替钢筋)建筑物,为了保证设计航深,渡槽底板高程设置较低,清丰山河发生较大洪水,渡槽下部便会浸没在水中,影响泄洪。1962年赣江万家洲决口,部分洪水(相当于清丰山河岗前站20a一遇洪峰流量)进入清丰山河,浸没渡槽约2m,赣抚平原工程管理局关闭天王渡节制闸,让渡槽内充满水,才避免了渡槽倾覆事故。从那时起,就有人提出将渡槽改为倒虹吸的设想,但由于航运要求,一直没有实现。经分析计算,如果废除赣抚航道,进行土地平整,可以增加耕地面积0.2~0.33万hm2。为此,笔者认为可以废除赣抚航道,平整为耕地,并为岗前渡槽改造创造条件。目前,抚河茌港河道已初步建成连续单一的河道,若再采取适当的采砂-疏浚整治措施,既能满足社会建设的沙石需求,又可达到开辟抚河入鄱阳湖航道的目的。实测资料表明,近年来(包括抚河上游廖坊水库建成后)李家渡水文站年均含沙量虽略有减少,但整体变化不大。抚河若再改道入青岚湖东南汊,则将打破目前已基本稳定的河道泥沙淤积状况,也很难预测今后的泥沙淤积趋势,这对抚河入鄱阳湖航道的开辟,以及航运安全等都十分不利。

3结语

赣抚平原经过多年的治理建设,已成为长江以南最大的引水灌区,经济效益巨大。本文通过深入的分析研究,结合工程数十年的实际运行情况,认为在赣抚平原防抚河外洪布局方面,可以将箭江口分洪闸封堵,摘掉其分洪区的“帽子”;防抚故河内洪布局方面,可以取消螺丝渡闸下泄流量64m3/s的限制,取消南昌县象湖区40km2蓄滞洪区,摘掉南昌象湖蓄滞区“帽子”;在航运布局方面,可以废除赣抚航道,将其平整为耕地,并采取适当的采砂与疏浚相结合的整治措施,开辟稳定的抚河(茌港以下)入湖航道,以利抚河航运。

作者:易卫华 邓沐平 单位: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


    更多企业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地方水利建设问题的思考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qygl/142322.html

    相关专题:内蒙古中医药杂志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上一篇: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探索
    下一篇:中心试验室与工程质量管理论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