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 >

农学思想史回顾与展望释解

1中国农学思想史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特色

1)中国农学思想史的研究现状纵观中国农学思想史的研究历程,可以分为萌芽期(20世纪80年代)、起步期(20世纪90年代)、发展期(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其中,近十年是我国农学思想史研究的重要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成果,取得了突出成绩。(1)中国农学思想史研究的萌芽期(20世纪80年代)追溯中国农学思想研究的历史,在现有期刊网文字资料可及的范围内,最早以“农学思想”为题名研究我国农学思想,且公开发表论文的是沈阳农业大学的副教授董钻,其在1984年归纳出“天时、地利、人和统一”的观点是我国古代农学思想的核心。〔4〕1986年,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的郭文韬教授在《中国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一书中表明,历代思想家和农学家从数千年的生产实践和生产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传统农业思想、理论、原理和原则,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农业思想体系,蕴藏着许多深刻的哲理,对促进当时农业的发展和现今的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39随后,郭先生亲自指导硕士生研究中国古代农学思想专题。1989年,梁家勉主编的《中国农业科技史稿》在许多章节中列有农学文献与农学思想的条目,勾勒出中国从原始社会,到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八大历史时期中农业科学思想发生发展的特点。(2)中国农学思想史研究的起步期(20世纪90年代)20世纪90年代开始,农学思想的研究开始零星、分散的出现,并逐渐增多,但还未达到百花齐放的状态。1992年,郭文韬教授博士生赵敏继续深入《中国古代农学思想研究》,目的在于从哲学高度认识中国古代农学的“学理”,把先民总结出来的农业经验技术之原理、原则抽象为系统认识的思想体系,并上升为自然哲学宇宙观;试图探索中国古代农学理论的逻辑结构,为传统农学与现代农学的沟通提供依据。〔6〕11995年1月,由于光远等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中,“农业科学哲学”分支收录了“世界农学思想史”、“中国古代农学思想”等条目,对农学思想史做了概述性的介绍。由此可见,农学思想已经正式收进百科全书,纳入了“农业科学哲学”的范畴。但是,因为百科全书是属于工具类书籍,对农学思想及农学思想史的阐释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同年,《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中设置了中国古代农业思想、传统农学思想和天地人三才说、时土物三宜说等条目,表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受到重视。〔7〕23-24(3)中国农学思想史研究的发展期(2000年至今)21世纪开始的前十年,有关农学思想史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突破。2000年,董恺忱、范楚玉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问世,〔8〕在系统归纳举世无双的丰富农学典籍基础上,深入总结素以精耕细作著称的精湛科学技术内容,并致力探索通称之为“三才”理论的这一原则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展现,力求说明中国传统农学所拥有的合理因素及局限之所在。2001年,71岁高龄的郭文韬教授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仍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坚持撰写《中国传统农业思想研究》著作。书中详细研究和探讨了“传统农业哲学”和“传统农学思想”的关系。2006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直民出版《学科思想史丛书•农学思想史》,对古代农学思想史发展脉络有清晰的勾勒,对近代,特别是现代农学思想史从多角度进行了阐说,填补了学术专著的空白。据统计,2000年至今,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发表了约51篇有关“农学思想”的论文和3篇硕士论文。2)中国农学思想史的研究特色为了进一步考察中国农学思想史的研究成果,笔者于2012年8月10日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期刊库,在篇名、关键词和中文摘要中输入“农学思想”作为检索词,搜索了1980-2012年的所有载文,检索结果有80篇。剔除无关及重复的文章后,得到有效文章共75篇。其中,真正触及、专题研究“农学思想”的论文只有25篇。这75篇文章的研究内容触及古农书、农学家、地域、朝代等多个领域,既有综合性和专科性之分,又有通史性和断代性之别,还有地域性的农学思想论述,大体反映了近30年来中国农学思想史研究的状况(见表1)。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学思想史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表现在研究角度方面是形成了两个特色:一是个案研究,二是群体研究。社会学认为,个案研究是一种典型的定性研究,它是指对研究对象总体中的某个单一元素所进行的调查。农学思想的个案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探究单个人物的农学思想,其二是探究单本农书蕴含的农学思想。

在人物个案研究中有一个热点,即集中在以北魏、宋元时期的贾思勰、陈旉、王祯等农学家为代表人物。有关农书的研究分布较广,一般有《吕氏春秋》、《齐民要术》等。个案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推展或加深了对人物农学思想的横向、纵向认知。群体研究即宏观研究,就研究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通史性研究,另一类是断代性研究。通史性研究面向于整个中国或者古代,如苏黎、陈红兵的《中国传统农学思想的传承与启示》;断代性研究只探讨某一个朝代或时代,如陈玲的《唐代农学思想考析》。经过分析,通史性的研究(整体)数量上略比断代性的研究(朝代)多一些。综上所述,从研究角度来看,在有关农学思想的研究成果中,个案研究远远多于群体研究。从论文发表年份与数量来看(见表1、图1),萌芽期(20世纪80年代)、起步期(20世纪90年代)、发展期(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的论文发表数量依次递增并且翻倍。20世纪80年代的萌芽期,有关农学思想研究的文献数量较少,而且多数相关论述杂糅于其他记述之中,独立成章者屈指可数。但前辈们在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对我国农学思想史研究的兴起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20世纪90年代的起步期,随着农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农学思想史研究逐渐摆脱了“附庸”地位,农学思想史被正式纳入“农业科学哲学”研究范畴。与此同时,专业研究队伍开始形成,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农业思想研究的学者,他们应用独特的视角对农学思想问题进行科学研究。2000年至今的发展期,农学思想专题性研究和系统性研究逐渐兴起。这一时期,学术界从各个视角对农学思想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随着农学思想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专业化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学者们纷纷涉足此领域,并长期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2中国农学思想史的主要研究成果

1)“三才论”农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农业实践“究天人之际”,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与思考,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永恒主题。“三才论”是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它研究世界万物,反映到农学中,主要是研究天、地、人与动植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动植物与其生长环境、动植物相互之间的关系。这种包含了整体观、联系观和运动观的“三才论”突显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优势,从某种程度上优于西方近代、现代传统科学孤立地研究局部运动。范楚玉〔9〕、吴天钧〔10〕、苏黎,陈红兵〔11〕等研究战国末期《吕氏春秋》著作,其《审时》篇曰:“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这句至理名言明白地揭示了农业生产涉及的三大因素及其功能,把农业生产看作稼、天、地、人诸因素组成的整体,体现了一种有机统一的自然观,深刻地揭示了农业生产中农作物与自然环境和人类劳动之间的联系。天虽然很难加以改变,但却是可以认识的,地力是能够改变的,人们掌握了它们的规律,就可以改变和改善不利的自然条件,以取得人们所需的农产品。这一认识的提出,标志着我国传统农学思想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国三才理论系统地阐述农学原理的开始。当我们进一步考察“三才”理论其含义的演进时,参考李根蟠〔12〕、盛邦跃〔13〕等发表的有关文献,查阅《中国耕作制度史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著作,发现可以梳理出如下三才理论的发展脉络:在先秦时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天、地、人三个因素都在起作用。相比之下,该时期“天”这个因素更为突出。秦汉以后,“三才”理论深入人心,成为人们认识和处理自然和社会中的各种问题时的重要依据。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三才论”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时、地利、人和,演变为天时、地利、人力,是一个不小的变化。随着人口的增多、农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的减少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隋唐宋元时期,人在天、地、人三者关系中的地位愈来愈高,人地之间的矛盾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之下达到了一个极限。明清时期,马一龙三宜原则(时宜、土宜和物宜)的提出,把农作物本身的特性(物宜或物性)纳入到“三才”理论的视野之中,强调生物有机体和环境条件的统一,是“三才”理论农学思想发展的新阶段。基于天、地、人三因素的三才思想,在这一时期衍化而成时宜、土宜和物宜的三宜思想,不仅结合传统农学范畴有较深刻的阐述,也被自觉地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当中去。2)精耕细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19世纪欧洲杰出的农业化学家李比希说过,中国的农业“是以经验和观察为指导,长远地保持着土壤肥力,借以适应人口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其产量,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耕作方法。”这句话其实就是在赞叹我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古书中有“深耕疾耨”、“深耕熟耘”等提法,这虽是精耕细作内容之一,但并不等同于精耕细作。精耕细作实际上是现代人对中国传统农法精华的一种概括,它是指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将精耕细作定义为“用以概括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在耕作栽培方面的优良传统,如轮耕、轮作、轮施肥、复种、间作、套种、三宜耕作、耕耨结合,加强管理等”。〔7〕169这个概念强调集约经营、少种多收,为中华文明持续而不间断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传统农业一向以精耕细作著称于世,探讨传统农业与现代化都离不开精耕细作这个话题。梁家勉在《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一书中总结到,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包括选种、留种、育种、引种、合理耕作、灌溉施肥、旱地保墒、田间管理、植物保护等技术措施,还包括多种经营、农牧结合、利用自然界物质循环、节能低耗、维持生态平衡,实行农产品综合加工利用等,也包括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利用多种能源、进行工具改革等以改善生产条件的努力。“精耕细作”这一词语不是指单项的技术措施,而是指综合的技术体系;而这一技术体系,一方面以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另一方面又以“三才”理论作为指导。苏黎、陈红兵也共同印证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指导思想是“三才”理论这一观点。“三才”理论为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三才”理论指导下,中国传统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是以贯彻“时宜”、“地宜”、“物宜”原则的方式来体现“天地人物”的和谐与统一。李根蟠研究得出,精耕细作不但是中国传统农业技术体系的特点和主流,而且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要素,对社会经济制度及其发展变化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可以说它已经成为中国历史的一个“基因”。〔14〕精耕细作产生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各族人民“应对”既定的自然条件、广度和深度空前的农业实践。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支撑了中华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地主制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增长提供了动力和基础。总之,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我们要把继承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使精耕细作的传统经验科学化、现代化,逐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3中国农学思想史研究的深化与展望

1)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纵观近些年有关中国农学思想史的研究成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从总体上看,中国农学思想史研究作为农史研究的一个领域,在学术界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其研究成果相对于农史研究的其他分支而言,仍然比较薄弱。研究中的不足主要有:(1)研究范围较小,文章数量不足众所周知,农学思想具有很长的历史跨度,它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体系庞大。但有关农学思想的研究却显得不成体系、文章数量不足。据笔者统计,目前为止涉及这一领域的文章还不足30篇,这与我们挖掘探索古代、当代农学思想宝库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有关中国农学思想史的研究还有待我们向更高的层次和水平推进。(2)研究问题集中,研究深度不够在研究内容上,一方面是重古代农学思想研究,轻近代现代农学思想研究;另一方面是重精英思想研究,轻民众观念思想研究。在作者查阅中文期刊和农学著作的过程中,有关传统农学思想的研究论文较多,专题论述近代、当代农学思想发展的论文尚不多见,在农学思想成果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的研究上,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拓展。中国思想史研究与西方思想史研究一样,分为精英思想研究和民众观念研究两个层面。传统的精英思想研究以思想家、经典文本的解读和理论诠释为主,而一般思想研究侧重解读普通民众的一般的知识、意识、心理和情感。开展思想史研究,精英思想之研究十分必要,一般思想及其影响更不容忽视。葛兆光认为,在精英和经典之外,还有一种近乎平均值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作为底色或基石而存在,这种一般的知识、思想与信仰真正地在人们判断、解释、处理面前世界中起着作用。〔15〕13农学思想庞大博杂,在历史的流变中更是影响到中国普通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农学思想史研究要注意挖掘那些在以往研究中不被重视的学者以及被忽略的资料中蕴藏的农学一般思想,更应注意这种一般思想在历史的进程中对民众观念的影响。(3)研究方法局限,研究队伍有待壮大在农学思想研究过程中,作者发现不仅研究内容需要拓展,研究角度需要继续多样,而且研究的理论也需要加强,研究的方法需要多元,资料的征引范围需要扩大,认知和思维模式需要革新,研究队伍有待进一步壮大,研究的水平有待继续完善与提高。只有在这几方面都有相当改观的前提下,农学思想该领域的研究才能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2)研究展望审视目前农学思想史研究的具体成果,笔者认为,还需要在以下三方面加强研究:应该对整个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农学思想史加以关注,以宏观视野探寻这一思想资源给我们的借鉴和启示;结合一个具体的时代,探析农学思想的时代特征和它与其它思想之间的关联;将某一具体人物的农学思想与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相联系,剖析其农学思想建立的认识和理论基础。总之,在挖掘农学思想的研究道路上,我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和思索农学思想史研究拓展的途径,发掘新的研究资料,尝试新的研究方法,不断推动农学思想史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我们要致力于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结合,拓宽农业的功能和领域,全面深化现代农业经济、生态、社会、文化功能的开发,有效发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和服务四大功能,使之成为中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作者:黄颖 王思明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更多工商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农学思想史回顾与展望释解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gsgl/149190.html

    相关专题: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测验法


    上一篇:音乐教学中学生情感培养浅析
    下一篇:社会学视野中方志敏精神释解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