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 >

古镇旅游开发地方文化研究

1古镇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1.1中国文化渗透于古镇建筑中

建筑文化是人类在对自然环境改造的过程中产生的,这种改造显然会受到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古镇的每一座建筑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首先,“天人合一”的观念普遍体现在古镇建筑中。如江南古镇的建筑多以纵向为轴线层层递进,或前河后街,或面街背河。前者如绍兴东浦镇的孙家溇徐锡麟故居,苏州甪直镇王韬故居,吴江黎里镇柳亚子故居等;后者如嘉善西塘镇西街薛宅,上海高桥镇沈宅仰贤堂等。[3]这些建筑与古镇天然融合,浑然一体,充分显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生。其次,风水学对古镇建筑具有普遍的影响。风水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聚落区位理论,几千年来对中国建筑影响甚大,古镇自然也不例外。从建筑的选址,到建筑布局,再到民居的朝向,以及古镇的一门一窗一灶一厕,都深受风水学说的影响。再者,古镇建筑大多以土木结构为主,这源自于我国古代的五行学说。古代中国人讲究阴阳五行,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只有“土”和“木”被中国人认为是最适合建造房屋的,因为土代表中央,象征负载万物、养育万物的大地;而木对应东方,象征生命与生长的力量。最后,古镇建筑的颜色多以黑、白、灰为主,是因为在古代中国,只有君王可以用红、黄等色,平民百姓的房屋只能以黑白灰为主,体现了中国古代严格的等级制度。

1.2中国文化影响着古镇的民俗活动

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型与实用型文化。[4]古镇由于历史悠久,文化传承绵远,民俗活动因而十分丰富,这些活动无不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例如,大多数古镇都有自己的庙会,庙会风俗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宫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佛、道二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人的生活深受其影响。此外,多数古镇的民俗活动与我国的民间信仰文化相关。如在浙江乌镇,当地居民每年清明之夜开始设祭,襄白虎,斋蚕神,期间要烧香祈蚕,抬着蚕花轿出巡,妇女、孩童沿途拜香唱曲,汇集普静寺,俗称“蚕花会”。

1.3古镇名人与文化传承

古镇的生活氛围宁静、安逸,这种文化氛围培育出了许多知书达理勤奋好学终成大家的名人。一代代古镇居民在名人氛围的熏陶下,日久便累积成古镇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在江苏昆山的千灯古镇就诞生了胸怀天下兴亡的顾炎武,浙江桐乡乌镇养育了著名作家茅盾,四川洛带古镇成就了著名的天文学家刘子华先生;江苏甪直古镇培养了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湖南凤凰古镇铸就了著名作家沈从文……他们带着古镇所赋予的聪慧灵气,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舞台上各骋其技,异彩纷呈,给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2古镇旅游开发中地方文化遗失的表现

古镇文化资源丰富,历史风貌独特,开发旅游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自旅游业兴盛以来,尤其是自1989年周庄古镇开发成功之后,随后一大批古镇争相效仿,形成了空前绝后的古镇开发热潮。在这股开发热潮中,地方文化的遗失逐渐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亟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2.1旅游开发同质化古镇开发中的同质化,主要表现在旅游的开发主题、景区的开发模式和旅游产品的设计等方面。

2.1.1旅游开发主题重复和近似

在相邻的区域内,一些古镇具有相同的自然、历史背景,无论从建筑外貌,还是从文化、风俗上看,它们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当大家一股脑都对古镇进行旅游开发时,就会形成重复或者相近的旅游主题。如散落在苏浙沪的几十个古镇,都以“小桥,流水,人家”为旅游开发的题。再如在我国的西南地区,由于民俗民风相近,导致那里的古镇游都以“看吊脚楼,跳竹竿舞,听民俗乐”为主,大同小异。[5]

2.1.2景区开发模式大肆模仿

古镇旅游热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众所周知的周庄、乌镇、丽江等均是古镇开发成功的案例。随着古镇游的白热化,一批批古镇争相开发,都意在成为下一个周庄,下一个乌镇和丽江。于是,许多个“周庄”许多个“乌镇”和“丽江”应运而生。“千镇一面”已然是对当下古镇旅游开发最形象的描述。现在除了早期开发的古镇外,大多古镇的构成模式就是商铺加仿古建筑,这些建筑不分南北,风格全然一致,让游客不辨东西。

2.1.3旅游产品设计雷同

当你在一座古镇游玩后再到另一座古镇,往往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丽江大研古镇是休闲游系列的代表之作,去丽江几乎每个人都要在那里住上一晚甚至几晚,来体验慢城生活,一杯茶一只猫一架相机是对这种“文艺生活”最好的概括,然而当你离开丽江再去其他古镇时,你会发现哪里都有“茶”,哪里都有“猫”,处处皆文艺。再如旅游纪念品,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商铺都卖着相似的商品,却还依然标榜着是当地人纯手工制作的东西。

2.2旅游开发趋向城市化

2.2.1古镇的现代化建筑增多破坏了古镇的原始面貌

如今在许多古镇中,沿街随处可见所谓现代化的建筑,这些建筑与古镇格格不入,当你游走在古老的街道,很难相信是走在百年历史的古街。如位于广西南宁的扬美古镇,许多村民在镇中建起了颇具现代化风格的房屋,与古色古香的古镇氛围极不协调。

2.2.2古镇的现代化设施破坏了古镇的韵味

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现在大多古镇都在周边新建了星级酒店和饭店,虽然在景区内也可以体验到当地民居,但是旅馆的内部设施已然是现代化了。当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改善生活也无可厚非,但是应本着“修旧如旧,整新如旧”的原则,在配置现代化设施的同时,要考虑这些设施与古镇大环境的契合。比如当我们看到每座房屋都挂满未经处理的空调外机时,古镇的韵味就几乎荡然无存。2.2.3都市化的商业氛围侵蚀了古镇的乡土气息现在古镇的商铺大多由外来商贩经营,他们为了经济利益,在古镇内售卖各种现代化的商品,而传统古镇的市集我们已无缘看到,比如古镇繁忙的早市以及一些节庆的集市等。此外,在古镇你还能看到一间间的“酒吧”,甚至大多古镇已将这种酒吧文化作为古镇的宣传点,却很少有人把富有地方特色的“××吧”设置其中。

3旅游开发对古镇文化的伤害

3.1旅游开发对古镇建筑的损伤

古镇传统建筑大多具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是古镇吸引游客的重要载体,也是古镇历史价值之根,是古镇的象征。由于年久失修,许多古建筑已破旧不堪,于是在古镇的旅游开发中,为了满足开发商的经济需求,便将一些古屋古宅一一拆去,然后新建一些仿古建筑甚至现代化建筑,导致古镇的面貌不复存在,而随着古建筑被“篡改”和替换,古镇的地方文脉也就随之一起消亡了。原真性本来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大亮点,对古镇建筑的破坏,其实质造成了对古镇文化的深层损害。

3.2旅游开发破坏了古镇生态环境

古镇旅游之所以能够盛行,与其和谐的生态环境密不可分。例如,走进云南省腾冲县和顺古镇,看到的是一派如诗的风光,山清水秀,花鸟宜人,垂柳依依,绿影婆娑。正是因为这样的风光,才吸引来千万游客。然而随着旅游开发的盛行,我国许多古镇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的破坏。首先,古镇的水源遭受污染。比如水路本是江南古镇重要的交通方式,但是随着古镇旅游人数日益增多,环境保护不力,河道已成臭水沟,如诗如画般地临溪而浣,已经变得不再可能。翻看“蚂蜂窝”等旅游网站关于古镇的游记,“要是这儿的水再清点就好了”;“这里的水太脏了”等字眼经常出现。其次,是生活垃圾对古镇环境的污染。由于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古镇街巷随处可见各种生活垃圾。尤其在节假日,经营者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不去控制游客数量,导致游客人数大大超出其承载力,使得古镇环境日益恶化。

3.3旅游开发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冲击

古镇大多远离喧嚣的都市,居民生活环境受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影响,相对比较封闭,所以当地民俗文化受到外来干扰也相对较少,因而保存较好。可是随着古镇旅游的开发,外来游客数量增加,当地民俗文化不可避免地与外来文化产生碰撞,结果造成本地民俗文化变异甚至消亡。[6]在有限的访问时间和空间内,游客急迫地想看到当地人的生活面貌,当地人的风情,由此便引发旅游产品如方便面般地被打包集中展示。例如,只有在传统节庆时才表演的民间舞蹈,设计成旅游产品后,便根据游客品味进行加工,不间断的循环演出。[7]这些“舞台化”的演出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古镇民俗文化的原真性。变了味的民俗文化已不再属于古镇,其内涵也逐渐消失。

3.4旅游开发影响古镇居民的生活方式

古镇居民的生活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相协调,他们在古老的屋檐下井然有序地过着自己的生活。时而在沿河的廊棚下悠闲地喝着茶,听着并哼着小曲,时而也会一边细慢地择着菜一边和邻居聊着天;时而也会在某个明媚的下午摆桌杀上一盘棋;时而也会在某个傍晚去听上一出戏……这种悠然、古朴的生活方式,也正是游客更想看到的。但是不合理的古镇开发使得这样的生活已经变得不可能。古镇被开发后,接受景区部门的统一管理,他们无法再随性生活了。还有的古镇居民看到了旅游开发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就不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再下棋喝茶,而更愿去追逐丰厚的经济利益去了。这种变异了的生活方式,逐渐侵蚀着古镇人的生活,加剧了古镇文化的流失。

3.5旅游开发淡化了古镇饮食文化的特色

“民以食为天”,吃对于中国人来讲是头等大事,而且各地物产不同,美食各有千秋,所以自给自足安居乐业的古镇人有着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如乌镇的“姑嫂饼”,南浔的“橘红糕”,周庄的“万三蹄”等等。然而遗憾的是,这些富有地方历史文化的特色美食,在经过开发后,却被包装成速食品推销给游客,它们已不再是当地文化的载体,变成了开发商或经营者牟利的工具。真假滋味都已无从得知,更何谈古镇饮食文化的弘扬?此外,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开发商为了追逐利益,让洋快餐、咖啡厅等开进了古镇,使得古镇的饮食文化氛围不中不西,不土不洋,不伦不类。

4古镇旅游开发中地方文化遗失原因分析

4.1地方政府对文化保护不作为

在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大多数古镇的开发模式都是以政府为主导,当地政府对古镇的文化遗失保护负有首要的责任。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首先,在开发过程中,一味追求政绩,将重心偏向于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对于古镇文化的保护。其次,某些领导缺乏专业知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盲目指挥;再者,政府手握最具影响力的舆论工具,但是却极不重视对古镇文化保护的宣传。最后,政府对有关古镇保护的法规条例,还缺少足够的执行力。

4.2旅游开发商盲目追求经济利益

旅游开发商在古镇的旅游开发中占据主导地位,其策略和理念影响着古镇的发展。然而在古镇旅游开发过程中,他们往往更注重的是经济收益,而非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由于旅游开发商大多是外来人员,他们对当地文化的解读只是为了迎合游客喜好或者满足市场需求,为此他们甚至可以篡改、编造、甚至误读古镇当地的文化,造成了文化的变异甚至消亡。例如丽江古城的东巴文化,正是由于开发商的重利行为在发生变异。东巴教本是当地一种原始的神秘宗教,但在旅游开发后,成了全民宗教,就连其特有的东巴文字也成了商品。在丽江古镇的街头,随处可见东巴文化衫、壁挂等饰物,但是上面的东巴文却是谬误百出,如此我们还如何将珍贵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

4.3古镇景区规划缺乏专业素养

合理的旅游规划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可是在古镇的旅游开发过程中,有些规划没有对古镇进行全局系统地规划,只是一味顺应开发商和政府部门的意愿和渴求,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使得古镇整体被破坏;其次,现有部分规划人员不愿花费精力去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只是将规划方案从一地搬到另一地,导致古镇面貌雷同;最后,规划常常“虎头蛇尾”,开发之初满腔热情,到收尾阶段却放松懈怠,后续责任竟已全无。当然也有的是规划很好,但执行不好,徒然浪费了专业人员的智慧。

4.4原住居民大量外迁

原住居民是古镇的主体,他们既是古镇及其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旅游资源的一部分。他们是古镇旅游的财富而不是包袱,古镇的各种文化遗存之所以得到保存和传承,古镇之所以有灵气都是因为那里有原住居民生活在其中。况且古镇中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风民俗,民间文艺,手工艺等更是主要保存在原住居民身上。[8]例如,古镇特有的婚丧嫁娶民俗,如果没有原住居民,是无法传承的;再如古镇传统的民间工艺(包括糖画、面人、剪纸等)更是需要原住居民来展示;古镇特有的方言,没有原住居民便会消失殆尽。可是,如今古镇却不见了那些原住居民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外来商贩的南腔北调。那么,原住居民为何离开了呢?首先,由于地方政府和开发商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强迫他们搬离古镇以得到空置房屋;其次,由于古镇生活条件落后,已无法满足古镇人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需求;还有的原住居民受利益驱动,愿意将房屋出租。凡此种种,致使古镇原住居民大量外迁,原住居民的流失将古镇特有的文化也一起带走了,古镇也由此失去了原有的韵味。例如,台儿庄运河古城开发过程中,让大量原住居民搬离古城,使得原本富有四百年运河文化特色的古城韵味顿失。

4.5游客缺乏对古镇文化的保护意识

古镇的文化遗失与游客有没有关系呢?应当说,游客不但是古镇旅游的体验者,同时也应该是古镇文化的捍卫者。从旅游动机学说来看,游客到古镇旅游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文化追求,因此古镇旅游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体验。在来古镇进行游览之前,应该收集相关的一些资料,对于古镇的历史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置身于古镇中才能更真实地去感受和体验。然而,如今不少游客旅行的目的只是为了“凑个热闹”“赶个时髦”,对于古镇的文化一无所知也不求甚解。部分游客还对富有文化内涵的名人故居、宗族祠堂等景点毫无兴趣,却对一些低俗的舞台表演十分着迷,为了迎合这样的游客,有的开发商便肆无忌惮地去蹂躏古镇文化,人为地制造一些“伪文化”。正是由于这样一些游客的到来,使古镇文化遗失的脚步加快了。

5古镇旅游开发与地方文化保护的双赢之路

古镇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积淀了深厚而又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古镇民众历史生存状态的反映,也是古镇人民精神和文化创造力的物证。其无法复制的特征和难得的文化价值,使古镇具有不可再生的唯一性。这种唯一性要求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同时又要合理地予以利用。因此,寻求古镇旅游开发与地方文化保护的双赢之路势在必行。

5.1古镇旅游开发和地方文化保护应该遵循的原则

第一,保护优先的原则。古镇是先人流传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所以在决定对古镇开发之初,各利益相关方必须统一理念,一切从保护出发,一切为保护服务。因为只有保护好古镇的原始风貌,才能将其文化传承下来。对于古镇,首要任务是保护,其次才是考虑发展旅游经济,在没有“保护”前提下的旅游开发,无异于“杀鸡取卵”。第二,可持续发展原则。联合国(UN,2001)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以这样的方式和规模在一个地区发展旅游,即它将长期保持活力,并且不会因为影响其他活动发展而使人文的或自然的环境发生退化或者改变。”[9]古镇在进行旅游开发时,更应贯彻上述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古镇的命运,更关系到人类的未来。

5.2旅游开发对古镇地方文化保护的意义

旅游开发虽然是一把双刃剑,但是开发和保护之间的矛盾还是可以化解的。因为不保护,古镇旅游资源就会受到破坏,古镇就失去了吸引物,但是如果不开发,那么古镇就会因年久失修而无法得以延续。所以合理的开发对地方文化的保护可以起到促进作用。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所有具有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的东西,旅游都有能力保护,拯救和复兴他们。[10]就看如何付诸实施了。

5.2.1旅游开发有助于古镇地方文化的深度挖掘

古镇文化底蕴深厚,但是由于现代化生活脚步的加快,使得古镇的部分传统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遗失了。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我国东部地区,由于长期人口对土地的压力,自然资源在古镇旅游中已经没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在古镇开发中,深度挖掘内涵丰富而且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就成为古镇旅游开发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这种挖掘既满足了千万游客的需要,同时也抢救和保护了古镇的文化命脉。5.2.2旅游开发有利于古镇地方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每一座古镇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神秘感,一般游客对古镇的历史文化往往知之甚少。古镇在旅游开发之后,专业的导游讲解有助于游客进行深层次的文化体验,游客也会将古镇文化向外界传播。

5.2.3旅游开发有利于增强居民对古镇文化的保护意识

古镇的旅游开发一旦成功,就会有自己的旅游形象定位,其措施的实施会使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古镇名气倍增,有了这样的“身份证”,居民会为自己是古镇人而感到自豪,也会增强主人翁意识。因此,古镇保护对他们便是义不容辞的事了。

5.3古镇地方文化融入旅游开发的途径

5.3.1用当地特色文化定位古镇旅游形象

旅游目的地形象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大多古镇旅游形象定位不鲜明,造成游客对古镇的审美疲劳,失去了二次旅游的意愿。而从提高旅游竞争力的角度看,真正能对游客产生持久影响力的还是古镇特有的文化。因此,在规划古镇旅游时可以挖掘利用古镇特有的文化来定位古镇独一无二的旅游形象,这样古镇不但可以塑造自己的旅游品牌,同时也将古镇的文化加以保护和传承。例如,浙江南浔古镇旅游形象定位一直比较模糊,也没有特色旅游宣传语,而同一地区的乌镇、西塘都有自己的定位。挖掘南浔文化,发现辑里湖丝是南浔特产,也是其特有的文化,所以就可以考虑用辑丝作为南浔的文化形象定位点,将它的旅游宣传语设计为“丝韵南寻——南浔”,这样不但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辑丝这一独特文化,同时也让更多的游客知道了南浔古镇。

5.3.2将当地特色文化融入古镇旅游产品设计

文化与旅游产品的融合,既能传承文化,又能突出产品特色。例如,在乌镇,蓝印花布作坊和三白酒作坊是它的特色旅游点,游客可以亲眼看到这些酒是如何酿成的,布是如何染成的,古镇旅游产品的设计者可以考虑将蓝印花布作为三白酒的包装,制作成旅游商品,这样富有特色的旅游商品自然会深受游客欢迎。此外,在某些文化特色鲜明的古镇,规划师们可以将当地的文化注入其旅游住宿设施,此外在旅游餐饮上也可以有所体现。如四川自贡市的仙市古镇是西南井盐水运古道的第一码头,盐文化是其特色文化,那么在住宿和餐饮上都可以将此注入其中,这样古镇的地方文化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下来,也为其旅游发展创造了经济收益。

5.3.3恢复传统商业,避免古镇过度商业化

古镇旅游收益除门票之外,大多数来源于古镇内的商铺出租。那如何既不损害古镇开发商的经济利益,又能保证古镇不被过度商业化呢?这就需要控制商业密度和调整商业结构。传统商业文化也是古镇地方文化之一,可以在古镇内恢复部分富有本土特色的传统商铺,也可以辟出一定空间恢复传统市集,展示古镇的传统美食、手工艺品、服饰及其制作过程,同时让游客参与其中,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古镇地方文化。例如,在江南古镇,蚕桑文化是他们的古老文化,制作蚕丝被也是他们的古老手工艺,因此如果在古镇内有一家制作蚕丝被的商铺,游客不但可以了解蚕桑文化,还可以亲自体验蚕丝被的制作过程,同时蚕丝被又可以作为旅游商品销售给游客。此外还可以让游客试做一天古镇人,在市集上贩卖古镇传统商品,使游客更好地融入古镇的生活氛围,从而增强对古镇地方文化保护的意识。

作者:孙天胜 胡艳艳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更多工商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古镇旅游开发地方文化研究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gsgl/110453.html

    相关专题: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 生态学报


    上一篇:PBL教学在病原生物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GIS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