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财务管理 >

风痹的源流及历史文献复习综述

1风痹的治疗原则

风痹的主要治疗原则为祛风通络。但风邪易挟寒、湿、热等邪共同为患,风邪郁久又易化热,邪痹日久又可挟痰挟瘀,损伤正气。因此其具体治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治法有祛风除湿、祛风散寒、祛风清热、调和营卫、益气养血、活血化痰通络等。另外,要注意应用“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原则[8]。如《医宗必读》说:“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金匮翼》也说:“虽驱散风邪,又必兼以行血之剂。”现代诸医家对风痹的治则认识较为一致,即祛风通络为主,兼以养血和营。

2历代医家对风痹的论治

2.1秦汉隋唐时期

《内经》中有针刺治疗风痹的详细地记载,如治疗行痹取报剌:“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纳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以“刺其肿上,按出其恶气”;《素问•缪刺》则曰:“凡痹往来行无常处者,在分肉间痛而刺之,以月生死为数,用针者随气盛衰,以为痏数,针过其日数则脱气,不及日数则气不泻。”另外,若风邪较浅可用汗法,向深发展则用汤熨针灸,如《素问•玉机真藏》曰:“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若风邪入之较深者,则用长针治疗,如《灵枢•九针》曰:“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痹也。故为之治针,必长其身,锋其末,可以取深邪远痹。”《神农本草经》列有风寒痹、风湿痹,风寒湿痹,风湿、风痓痹等。《伤寒论》论述了太阳风湿的辨证与治疗,并指出汗法治疗风湿的原则:“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分别以甘草附子汤主之、桂枝附子汤等治疗。《金匮要略》则用防己黄芪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等方治疗风湿。《诸病源候论》主张用汤熨针石、补养宣导治疗风痹。这是古代最早采用的自我保健疗法,比单纯的药物或针灸治疗更合理,特别对养生导引法尤为重视。如在“风痹手足不随候”中曰:“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并附有导引法:“左右拱两臂,不息九通,治臂足痛,劳倦风痹不随”“以右踵拘左足拇趾,除风痹”等。《备急千金要方》用白蔹散“治风痹肿,筋急展转易常处”,另外还有多首“治诸风痹方”;《千金翼方》则用大附著散治疗风痹等。《外台秘要》也列有多首治疗风痹的方剂。

2.2宋金元时期

《太平圣惠方》载有诸多治疗风痹的方剂,如用白花蛇散“治风痹,关节不利,手足顽麻”;羌活散“治风痹,手脚不仁”;独活散“治风痹,身体不举,常多无力”;乌蛇圆“治风痹,手足缓弱,不能伸举”;羌活圆“治风痹,营卫不行,四肢疼痛”。用川乌头散“治妇人风痹疼痛,四肢不随”;萆薢散“治妇人风痹,手足不仁,腰膝疼痛,筋脉挛急”;五加皮散“治妇人风痹,手足不随,行立无力”;乌头丸“治妇人风痹,手足不随,关节沉重,行立无力”;附子丸、狗脊浸酒、仙灵脾浸酒“治妇人风痹,手足不随”;桂心散“治风走注疼痛”;仙灵脾散“治风走注疼痛,来往不定”;神效膏“治风走注疼痛,上下不定,随痛处贴之”等。《圣济总录》首次提出治疗行痹的原则:“治法虽通行血气,宜多以治风之剂”;并列有治行痹之首方——防风汤,以“治行痹行走无定”,后世医家多崇之,且临床应用至今。《圣济总录》并提出“补虚治风”的原则,认为“因虚挟风所致”者,“法宜于补药中,加以治风之剂”。并用萆薢丸“治风痹行走无定处”;山茱萸丸“治风痹游走无常处”;干地黄丸“治诸风痹,走移无定”;附子酒“治诸风痹”。用虎骨丸“治一切风,遍身疼痛,脚膝少力”;没药丸“治诸风筋骨及遍身疼痛”;独活散“治走注风疼痛肿起,行履不得,其痛游走不定”;独圣黑龙丸“治一切风气走注四肢,百骨节痠疼”;威灵仙丸“治风气走注,疼痛无常处”;大通丸“治风走注,身体疼痛,营卫凝涩”;没药散“治风邪走注,百节疼痛,昼夜不可忍”;白头翁酒“治诸风痛攻四肢百节”等。《针灸资生经》治疗风痹以针刺为主。如“天井,治风痹臂肘痛,提物不得。肩井,治风痹手臂不举,肩中热痛。尺泽,治风痹肘挛,手臂不举。消泺,治寒热风痹,项痛肩背急。膝关,治风痹,膝内痛引髌,不可屈伸。阳铺、阳关,治风痹不仁。委中,治风痹。少海,疗风痹”等。《儒门事亲》“常用《伤寒》汗、下、吐三法治风痹,愈者多矣”。《妇人大全良方》首先提出“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风原则,认为“若风邪淫旺,或怒动肝火,血燥筋挛,用加味逍遥散”治疗风痹;并记载有多首治疗风痹的方剂,如用“三痹汤治血气凝滞,手足拘挛;风痹、气痹等疾皆疗”;用虎胫骨酒治“四肢不随,一切风痹,筋脉挛拳”;还有麝香丸、追风散、都梁丸等。《脉因证治》用附子汤加麻黄、桂汤治疗行痹。

2.3明清时期

明•高武《针灸聚英》则用火针治疗风痹,其云:“盖火针大开其孔,不塞其门,风邪从此而出”。薛己《女科撮要》以加味逍遥散加钩藤,治愈因怒动肝火,肝血虚而内生风之痹。《医学入门》治疗风湿,“须风寒湿多少治之。风多,乌药顺气散、三痹汤、越婢汤、单豨莶丸。”《医林绳墨》认为风痹“治当驱风,必用防风、防己”。《证治准绳》认为“身体沉重,走注疼痛,湿热相搏而风热郁不得伸,附着于有形也,宜苍术、黄柏之类。湿伤肾,肾不养肝,肝自生风,遂成风湿,薏苡仁散主之”。《景岳全书》曰:“痹证之风胜者,治当从散,宜败毒散,乌药顺气散之类主之。若以风胜而兼微火者,宜大秦艽汤或九味羌活汤之类主之”“风痹之证,惟三气饮乃大防风汤之类方能奏效。”《医宗必读》首次提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的治疗风痹的原则,为后世所宗,影响至今。《医门法律》曰:“痹在遍身,走痛无定,用控涎丹”,提出了风痹从痰论治。《证治汇补》认为风湿治疗“宜微解之,不可大汗,当用羌活胜湿汤”。《张氏医通》曰:“风痹,越婢加术附汤。轻则羌、防、归、艽、葛、桂、赤茯、甘草、威灵仙、苍术、黄柏。若病久大虚,非大补气血不可”“风吹手足:疼而肿,是寒湿,桂枝附子汤”“因于风者,百节走痛,乌药顺气散加羌活、南星、苍术”“行痹上半身甚,用乌药顺气散;下半身甚,用营骨散。”《冯氏锦囊秘录》论治风痰曰:“故风胜者先治其风,痰胜者先治其痰,风与痰相等,则治风兼治痰”。《症因脉治》认为“风痹之治,风寒攻痛,防风汤;表里有邪者,防风通圣散,和血散痛汤,大秦艽汤。风热痛者,四物二妙丸;风湿之邪,苍防二妙汤”。《医宗金鉴》将行痹分为虚实辨治:痹虚行痹用加减小续命汤倍防风;痹实行痹,用增味五痹汤,以羌活、防风为主。《临证指南医案》提出:“有卫阳疏,风邪入络而成痹者,以宣通经脉,甘寒去热为主”;并用调和营卫方治疗风痹营卫不和证。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则用拔罐治疗风痹,其曰:“罐得火气合于内,即牢不可脱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气水出,风寒尽出。”《杂病源流犀烛》认为风痹“有肢节肿痛,日夜无已时者,宜没药散,虎骨丸,控涎丹亦可”;并用趁痛散“治风痹之由血虚血瘀者”。《医学从众录》认为风痹“治法,不外三痹汤及景岳三气饮之类为主。如黄芪五物汤、黄芪防己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之类”。《医醇賸义》曰:“风痹者,当以养血为第一,通络次之,去风又次之。若不补血而先事搜风,营愈燥而筋益拘挛,殊非治法。先用大剂补血去风,后即加入参、苓白术以补气分,营卫平调,方无偏胜之患。温经养营汤主之”。

3结语

风为六气能生万物,但其为淫邪则能致病。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夫风为天地浩荡之气,正须则能生长万物,偏邪则伤害品类。”风邪致痹而为风痹。风痹为五淫痹之一,诸痹之首,是按病因分类的三级痹病。风痹病因以风邪为主,临床表现多以游走性疼痛为主。风痹发病多在痹病早期,故在基层和农村多见,为常见病,多发病。历代文献对风痹记载丰富,其特征描述详细而形象,治疗思路开阔,治疗方法和手段多样,临床实用性较强。总体来说风痹的预后是较好的,易治愈,即如《素问•痹论》所说:“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备急千金要方》也曰:“风胜者则易愈”。但若失治、误治或调摄不当,或痹病日久,反复感邪,耗伤正气,正虚邪恋,则病程迁延,缠绵难愈,预后较差,甚则内舍脏腑。因此,应当早期及时治疗、积极治疗,以防病邪深入。正如《冯氏锦囊秘录》曰:“风之伤人也,先从皮毛而入,次传肌肉,次传筋脉,次传骨髓,故善治者,先治皮毛,次治肌肉,故治皮毛治肌肉不使其深入也。”风痹作为常见的风湿病,在临床中的地位非常重要。通过对风痹历代文献地整理和研究,能够更清晰地认识风痹,使风痹理论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作者:李满意 娄玉钤


    更多财务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风痹的源流及历史文献复习综述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cwgl/116030.html

    相关专题:儿科护理学 中国有线电视


    上一篇:明中期高拱法制整顿思想基础探讨
    下一篇:千里江山图美学思想及艺术价值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