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财务管理 >

艺术风格的成因及哲学渊源分析

摘要:阅读吕佩尔茨的作品,可以明显感受到其作品所具有的表现精神和气质。梳理吕佩尔茨的艺术历程,从哲学渊源、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及传统影响等四个方面探究其艺术风格成因,发现正是以尼釆、萨特为代表的西方非理性哲学,吕佩尔茨自身的人生经历,其所处时代的表现主义和新表现主义的文化背景及德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造就了他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艺术风格;艺术历程;哲学渊源;生活经历;文化背景;传统影响

2015年11月2日,《西方绘画的回归———吕佩尔茨•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展》在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启幕,大师的艺术作品在带给人们震撼与激情的同时,也给观者开启了一个题目:是什么造就了大师如此的艺术风格?梳理吕佩尔茨的艺术历程,探究其风格成因,为大众提供了一条认识大师的路径。

一、艺术风格归纳

阅读吕佩尔茨的作品,与大师对话。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无论是纸板上的创作,还是木板上的综合材料实践,观者都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其作品所具有的表现精神和气质。1.追求画面的平面性。画面没有了远近,没有了虚实,空间被严格地压缩在二维的画框内,明暗光影也被归纳成单一的剪影,整个画面展现出一种粗犷、原始的艺术风格。2.强调画面的写意性。用象征或意象的手法去消解那些直白的,没有层次,没有内涵的东西,创造出既有真实实物的外貌,同时仍保持全然虚构的物象,画面渗透着对于人类弱点以及人类当前处境的批判和反思。3.作品具有一定的隐喻性。画面不是简单地用形象和图解来说话,而是精神分析学中的意象的叠加,表现内容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和指向性,需要观者仔细的解读,许多作品还充满梦幻、冥想和噩梦般的混乱。4.注重笔触与色彩的表现。笔触或奔放或安静,强调笔触的节奏和韵律,以及由此造成的厚重肌理,透露出画家对自身情感的表达,对自我心灵的关照。色彩单纯,色块未经调和地搭配,或并列涂抹,或直接叠加,展现出一种原始的天真与稚拙,迸发出情绪的冲动和语言的张力;色调朴实、暗淡,表现出一种忧郁之美和对人性的思考。5.对历史问题的深刻反思。吕佩尔兹从不刻意回避现实以及历史问题,纳粹时期的各类符号常被引入画面,在变化中调和出他需要的视觉力度,演绎成他需要的画面语言,化作战争留下的各种伤痕的永恒烙印。

二、艺术历程梳理

梳理大师的艺术历程,它在为观者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也廓清了一条艺术风格的演变路线。1.希腊式绘画时期。起初,年轻的吕佩尔茨以“希腊式绘画”崭露头角,《酒神的颂歌》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1962年,吕佩尔茨首次提出了“酒神颂歌绘画”的概念,到1964年,他创作了一系列以《酒神的颂歌》为题的作品。这是一种表现形式的具象绘画,它将绘画艺术的结构框架打散,进行无序和混乱的重构,“一连串的形象符号,负载着他的艺术要求”,这种远离生活的形象给人的感受是多义的,从而使他的作品“既具有思想性又富于情绪性”。让人感受到“狂热躁动的视觉效果与宁静静谧的形式美感并存”。2.主题绘画时期。1969年至1977年,吕佩尔茨开始认真钻研德国的历史,出现大量的与德国历史交锋的“德国式图案”,如钢盔、军帽、纳粹徽章等被植入画面。这些历史印记“不是粗陋的模仿,而是出于真实、质朴的动机”,似乎都充满了隐喻和象征,再加上朴实的颜色,使画面具有了艺术史与思想史的多重联想。这种试验和探索,既是对“美国现代艺术”思潮的回击,也使他的“狂热式绘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3.风格绘画时期。1977年至1984年,吕佩尔茨有意识地放弃了德国主题,从“主题性绘画”转入“风格绘画”。绘画自身的可能性已成为主题。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绘画几乎完全摆脱了实物的束缚,留下的只是代表符号语言的图案以及图案表面如画的丰富度。4.表现绘画时期。1985年至1990年,吕佩尔茨从柯罗、普桑等大师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能够看到历史的时间性和自然的空间性共存的特质。对于这一点,吕佩尔兹曾表示:“如果我遵循着柯罗和普桑,这意味着我的作品从画面到内容本身都会有一个全新的节奏。在严格意义来说,这不是现实主义,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艺术绘画的热情,这种热情导致强烈的思想融入作品。”5.图像序列时期。1993年至1997年,吕佩尔茨开始“图像序列”创作。这一阶段,他更多关注的是绘画的形式效果,同一个主题,他会用素描、油画、水彩等多种形式进行表现,且数量巨大,规格多变。如在《没有女人的男人———帕西法尔》系列作品中,吕佩尔茨始终保持着一个固定的主题———正面面对男性。帕西法尔是瓦格纳的歌剧《罗恩格林》中的主人公,有人质疑,这部歌剧是在鼓吹禁欲主义和军国主义,因此,吕佩尔茨表示,他只对绘画的形式效果感兴趣,作品与原型并没有什么联系。如果一定要深究这一时期的风格成因,或许只能说是画家孤独的内心,以及他执着的艺术创作个性使然。6.意念表现时期。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吕佩尔茨的作品又呈现出新的特点,即寓言的哲学与寓言的意象相结合,写意与观念表现相结合,景观、自然和文化、历史相互交织的一个新形象的艺术空间。这一时期,大师继续从事纪念性雕塑,并努力使绘画和雕塑两者达到融合。

三、风格成因分析

(一)哲学渊源

吕佩尔茨的艺术生产与以尼釆、萨特等为代表的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尼采认为意志是存在的本质,人“要成为你自己”,要敢于冒险、超越、创造;人生没有意义和价值,但人可以创造意义和价值。萨特则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个人的存在是一切存在的出发点,世界是偶然的、荒谬的,人是自由的,每个人在任何时刻都可以完全自由地创造着自己的本质。他还认为,想象是与现实世界相平行的另一种现实,艺术家就是通过想象创造许多与现实相关联的世界。感受也是一种想象,是去想象体验一种之前不存在的事物,创造非现实的实体。体味吕佩尔茨的作品,不难发现大师正是接受了尼采和萨特的哲学理念———绘画技巧漫不经心,平面,缺乏透视,实则这些正是基于画家内心的感受,更加凸显了艺术形象异于客观物象的特点。大师也曾坦言,《酒神的颂歌》就是从尼采的著作中获取的名字和灵感。

(二)生活经历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马库斯•吕佩尔茨1941年生于波西米亚的莱布瑞克,当时的欧洲战场激战正酣,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残酷绞杀让数以百万计的人丧生,无数的人流离失所,黑暗、痛苦、死亡成为幼小的吕佩尔茨挥之不去的梦魇。二战结束后,德国作为战争的肇事者,成了分割和对立的标本,德国被人为地拉向两个方向,国家的分裂成为吕佩尔茨内心深处的痛。1948年,他随父母逃亡西德;1956年至1961年,他先后在科利菲尔德工艺学校和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求学,期间利用业余时间打工,从事采矿、筑路等重体力劳动;1962年他被免除兵役,来到柏林,从此开始了他雄心勃勃的艺术征程。吕佩尔茨经历了“二战”,又在“二战”的废墟上成长,经历了“冷战”年代的两雄称霸,也经历了德国的分裂和统一。这些造就了吕佩尔茨的艺术表现。很多时候他就是在“克隆”古希腊和罗马基督教题材,主题大多是跟宿命、死亡和无法挣脱的阴暗相关。悲怆的国家发展历程也使他将艺术创作与德意志精神紧密相连,抓住德国的创伤,在注重情感表现的同时,传达着对历史的思考。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他的作品题材灰暗,色彩暗淡,有着与生俱来的压抑。在他的作品中,还可以看到他对时代、社会的关注和切入。他在谈作品《无题》时,就坦言“这是一个风景画,但是其中包含了很多影射的元素,我们看到的非常明显的就是像这个头盔,部队戴的头盔其实是影射了德国历史当中纳粹的这一段时间统治。还有就是左边这个人物身上的蜗牛,蜗牛其实也代表了一种缓慢的永恒的生命,它整个是有很强的一种象征的含义。”

(三)文化背景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能脱离所处的文化背景,20世纪初,表现主义在德国兴起,艺术家们强调主观情感的表达。纳粹上台后,艺术家们更是尖锐地批判了法西斯的独裁统治,当局将其斥为“颓废的艺术”,列入黑名单,许多画家遭到迫害。德国的战败又带来了新的精神困惑:国家前途的未卜和荣誉地位的丧失,让民众产生了巨大的失落;战后的萧条、国家的分裂,以及冷战时期的隔离与恐怖,都给生存其间的艺术家们造成了复杂的痛苦,使他们对社会前景充满了迷茫和不安。这时,他们开始直视“二战”的创伤,在现代与后现代的夹缝中思考艺术的真谛,用独特的方式表达内心的苦闷和憧憬。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表现主义在当时的联邦德国登上历史舞台。新表现主义反对美国波普艺术和极少艺术缺乏情感的冷漠表现,主张以大胆的姿态,富含内心感受和人文历史内涵的画风,以具有图像性质的架上绘画对传统进行回归。在反思传统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生长点:他们摒弃了对现实的模拟,直指心情,认为主观表达是对自身及社会唯一真实的表达;在表现主义的基础上,借鉴未来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画派的表现语言,追求个性传递,强调的是人与现实的关系,表现的是不安、丑恶、破碎与混乱。吕佩尔茨作为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主将,其画面自然也会表现出这种强烈的血脉联系。此外,德国稍早的“桥社”和“新客观社”的艺术追求和表达方式,法国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以及挪威画家蒙克等的艺术表现,甚至巴洛克艺术及鲁本斯的奔放画风,也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吕佩尔茨的绘画风格。

(四)传统影响

吕佩尔茨虽然执着地追求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但也不能摆脱传统的影响。一方面,长时间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的不懈抗争,形成了德国人民敏感冷峻、坚韧不拔的民族个性;虚无缥缈的宗教崇拜和无处不在的宗教迫害,凝成了德意志民族孤独理性、抑郁沉重的悲剧情结;而长期的外族统治与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过程,则铸就了德意志人民刚毅勇敢、沉雄悲壮的民族性格。另一方面,在德国艺术史上,从15世纪写实主义大师丢勒到19世纪浪漫主义画家弗里德里希,从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格吕内瓦尔德到近早期的坷勒惠支,神秘、孤独、忧郁、焦虑不安等表现主义因子早已植根于他们的灵魂深处,蕴藏于他们的作品中。在这样的历史延续中,也就不难理解吕佩尔茨的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变异、内省、叛逆的表现倾向和夸张、荒诞的画面效果。正如广州美院黄专教授所说的那样,吕佩尔茨的“作品语言完全是欧洲式的,……艺术概念跟欧洲的哥特传统紧密相关。”

四、结语

剖析吕佩尔茨的艺术风格成因,可以看到一位真实的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内心的真实想法,他对生活的认识,对艺术的见解,以及他对绘画的尊重和追求。在马库斯波西米亚式的懒散背后,始终潜伏着一种严肃的神情,那才是大师真正的内核。

参考文献:

〔1〕刘雨雄.探析德国“新表”怪杰马库斯•吕佩尔茨的艺术风格〔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4,(3):154-155.

〔2〕刘志兵.德国新表现主义形成成因〔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77-178.

〔3〕马路.回到绘画的怀抱———联邦德国新表现主义述评〔J〕.世界美术,1985,(4):2-9.

〔4〕颜亮.马库斯•吕佩尔茨:看了他的画你会质疑“绘画已死”〔N〕.南方都市报,2015-06-17.

〔5〕朱卉.德国表现主义与新表现主义的共性和差异〔J〕.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2,(1):52-53.

〔6〕刘雨雄.从马库斯•吕佩尔兹的艺术观看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J〕.艺术教育,2014,(6):26.

〔7〕廖琛.德国新表现主义与中国意象表现主义比较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3.

作者:陈中华 单位: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更多财务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艺术风格的成因及哲学渊源分析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cwgl/114887.html

    相关专题:明清小说名著导读 机械研究总院


    上一篇: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下一篇: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研究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