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财务管理 >

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诊断研究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影像学检查在该病诊断中的价值,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收集骨巨细胞瘤10例患者的临床、X线、CT及MRI资料,并对影像学征象进行分析。结果:X线与病理诊断符合率50%(5/10),CT诊断符合率83.3%(5/6),MRI诊断符合率66.7%(2/3)。主要影像学表现为偏心性、膨胀性骨质破坏,病灶无钙化,边缘无硬化,并可见粗大骨嵴形成,骨性包壳完整或不完整;核磁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可见实性成分明显强化。结论:X线、CT及MRI检查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各有优缺点,相互结合可以对骨巨细胞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提供更全面的影像学依据。

关键词: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骨肿瘤

中图分类号R738.1 文献标志码 A 文献编号1006-(2016)02-142-03

骨巨细胞瘤(giantcelltumorofbone,GCT)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原发性骨肿瘤,占到骨肿瘤中发病率的8%左右[1],多呈侵袭性、膨胀性骨质破坏,大部分为良性(相关报道称约占骨良性肿瘤的1/5),部分生长活跃,也有少数一开始就是恶性,给患者生命安全及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术前准确的影像学诊断意义重大。笔者收集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GCT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加深对GCT的认识。

1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经手术或病理穿刺证实的10例GCT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32.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肿痛,可伴有邻近关节的活动受限,部分患者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2方法

10例患者全部进行了X线检查,6例进行了CT检查,3例进行了MRI检查。DR摄片采用德国西门子双板DR机,所有受检部位均行正侧位检查(包括邻近关节);CT检查采用GE64排螺旋CT机平扫,层厚5mm,螺距10mm;MRI检查采用西门子1.5T超导型磁共振,常规采用快速自旋回波TSE序列、T1WI和T2WI横断位、矢状位及冠状位扫描,部分患者加用脂肪抑制序列(STIR)及增强扫描。

3结果

10例患者中8例发生于长管状骨,其中胫骨近端4例,股骨远端2例,桡骨远端1例,肱骨近端1例;腰椎1例,肋骨1例。1例GCT发生在多部位,分别发生于肋骨、股骨及胫骨;1例并发病理骨折。X线与病理诊断符合率50%(5/10),CT诊断符合率83.3%(5/6),MRI诊断符合率66.7%(2/3)。

3.1X线平片表现

10例X线平片中,均为偏心性。囊状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无明显硬化及钙化,其中6例可见骨嵴,呈“皂泡样”改变,2例骨皮质中断,骨性包壳不完整,1例伴有软组织肿块。肿瘤沿垂直于骨干方向生长,病灶范围与正常骨质分界清晰,未见明显骨膜反应。

3.2CT表现

6例CT检查患者均为囊状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呈偏心性生长,5例骨皮质中断,骨性包壳不完整;3例发现软组织肿块;病灶呈低或等密度,未见明显钙化,也未见硬化缘;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均匀明显强化;部分病灶内囊性部分未见强化;发生于腰椎1例,病变侵犯单椎体并累及单侧附件(见图1)。

3.3MRI表现

病变以实性为主,部分可见囊变;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病灶内出现坏死、出血时,呈混杂高信号;增强可见明显强化,其内囊变区域不强化(见图2)。3例均可见骨性分隔,2例可见软组织肿块,1例可见液-液平面;发生于腰椎的1例患者病灶累及椎管及单侧附件。

4讨论

4.1一般概述

骨巨细胞瘤(GCT)是常见的一种骨肿瘤,多见于长管状骨骨端,最常见于膝关节周围(股骨远端及胫腓骨近端),偶可发生于髂骨、颅骨、脊柱等扁骨及不规则骨。GCT多发生于20~40岁青、壮年,性别差异不大。GCT主要由多核巨细胞和基质细胞组成,但它的组织来源还存在很大争议,大多数学者更倾向其来源于单核基质细胞。骨巨细胞瘤可为良性、恶性,也可介于良恶性之间,其在病理上可分为3级:Ⅰ级为良性,主要成分为多核巨细胞。Ⅱ级介于良恶性之间,基质细胞较Ⅰ级明显增多,且排列紧密,核分裂也增多;生长活跃,行为具有侵袭性。Ⅲ级为恶性,主要成分为基质细胞,异形细胞明显,多核巨细胞极少。GCT分级对肿瘤定性、良恶性程度的判断、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术后随访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2,3]。

4.2影像学特征

GCT的X线平片表现为囊性溶骨性骨质破坏,膨胀多较明显(本组1例发生于腰椎为轻微膨胀),可见到完整或不完整骨性包壳,本组10例均未见到硬化边;本组所有病例病灶内均未见到钙化,残存骨嵴可使病灶表现为典型的“肥皂泡”样改变。CT可以更好地显示骨质破坏的范围及程度,也更易发现平片不能发现的骨包壳中断及软组织肿块,本组6例CT检查中,就有5例发现骨包壳不完整,3例发现软组织肿块,而这些都是GCT分级的重要依据,由于GCT血供丰富,CT增强扫描后肿瘤实性部分和间隔强化明显,CT值可达80HU[4]。MRI检查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病灶内有出血、坏死时呈混杂高信号,本组1例出现液-液平面,以前有学者认为此征象是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特征表现,但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在其他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中也可出现此征象。

4.3鉴别诊断

骨巨细胞瘤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1)溶骨性转移瘤:发病多为老年人,且多有原发恶性肿瘤史;溶骨性转移瘤一般为多发,病灶以囊状及不规则状多见,膨胀性改变少见,侵犯骨皮质时可见骨皮质中断,而GCT多呈膨胀性囊状改变,且其内可见骨嵴;发生于脊柱的溶骨性转移瘤可见多个椎体及附件骨质破坏,呈“跳跃”征改变,单椎体及附件的溶骨性转移瘤与GCT鉴别较困难。(2)动脉瘤样骨囊肿:发病多为20岁以下青少年,好发于长骨干骺端及脊柱,发生于脊柱者多位于附件,椎体少见;膨胀性改变较GCT更为明显,典型表现为“吹气球”样改变,边缘硬化及完整的骨包壳可作为两者鉴别的重要征象;因动脉瘤样骨囊肿易出血,更易出现液-液平面;GCT可并发动脉瘤样骨囊肿[5],与单纯动脉瘤样骨囊肿鉴别困难。(3)脊柱结核:常为多椎体受累,多侵犯椎间盘,椎旁脓肿较脊柱GCT范围广,病程长者容易发生钙化,而GCT表现为与骨质相连的局限性软组织肿块。(4)嗜酸性肉芽肿: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多以脊柱、颅骨、骨盆及四肢长骨多见,发生在长骨者干骺端及骨干多见;该病具有自愈和此起彼伏的特点,膨胀性改变较GCT不明显,在修复期可见硬化缘。(5)脊索瘤:发病多为老年人,年龄50~66岁,特定的发病部位为脊柱两端(斜坡或骶骨),呈膨胀性、较为广泛的溶骨性骨质破坏,其内钙化、骨化及硬化边可与GCT鉴别。

4.4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比较

本组病例中,X线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只有50%,CT和MRI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3.3%和66.7%。X线价格便宜、简单方便,仍是GCT的首选检查手段,也是术后随访、监测是否复发的主要检查手段之一。GCT无成骨现象,因此在X线平片上不会出现硬化缘及肿瘤内的钙化、骨化。但由于X线是重叠影像,密度及组织分辨力较低,对于肿瘤内部结构及软组织肿块的显示不及CT及MRI,且不易发现微小骨质破坏,易造成漏诊和误诊。CT是X线检查的有力补充,能更客观地显示肿瘤位置、大小及形态,更好地显示肿瘤有无钙化、有无骨嵴形成,CT的多平面重建对肿瘤的骨性包壳是否完整及与周围组织分界、关系显示更加清晰,而这些征象对GCT的诊断及分级都有重要意义。MRI具有良好的组织分辨率,对病灶范围、边界及与周围组织关系的显示明显优于其它影像手段,特别是对于发生在脊柱的GCT,可以更好地显示附件、椎间盘、椎旁软组织、脊髓及神经根受累情况,这些MRI表现均有利于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因此MRI在GCT的诊断及分级上明显优于X线和CT。CT对GCT的骨嵴、骨皮质的破坏情况的显示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当肿瘤侵犯关节时MRI的诊断又优于CT[6,7]。总之,MRI具有高质量的对比度及分辨率,同时可多方位及多平面成像,结合X线、CT检查,为GCT的早发现、早诊断提供更加全面及准确的影像诊断依据。综上所述,GCT影像表现复杂、多样,各影像检查手段对该病诊断均有重要参考价值,仔细分析各影像征象,并结合临床资料,可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

作者:张宏


    更多财务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诊断研究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cwgl/113348.html

    相关专题: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上一篇:企业管理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下一篇:财经类院校数学建模教学改革研究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