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美术创作作品创新研究

摘要:美术创作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人类追求精神生活的一个实践过程。如何搞好美术创作是画作者一直以来热议的话题,怎样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精品是画作者一生都应当研究的课题。笔者从事美术创作工作四十年余,有一些感想和经验与同行分享。本文从生活、实践和创新等方面阐述美术工作如何处理好生活与艺术、传统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再现笔者在美术创作中如何出作品出精品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传统;生活;创新;精品

一、传统文化瑰宝是搞好美术创作的基石

中华传统文化瑰宝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伟大光芒,其折射和延续现实生活,成为社会前进的基础。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自觉和赖以传承发展的根,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使得每一个画家要画出好作品,必须保护和挖掘、继承并拓展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与笔墨语汇。中国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的风格。上至距今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墓壁画,下至明、清时期各种形式的山水、花鸟画和木刻版画。千百年来,各时代、各民族的画派、风格、艺术形式、表现技法等不断演变、提高,积淀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风格和鲜明时代特色的中国绘画,留下了大量绘画作品和画论传诸后世。如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等大量的绘画瑰宝,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和极其重要的组成部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近现代的中国画家,并成为中国近现代绘画艺术发展的重要基础。徐悲鸿将西方的绘画理论,如光影、透视、素描和色彩带回国内并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创作了大批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徐悲鸿的《愚公移山》、蒋兆和的《流民图》、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和审美边际,使之更能表达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现实生活,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重大的历史命题,把画家的思想情感和国家民族的利益通过绘画作品进行充分的表达,确立了徐蒋体系这一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完善并极大丰富了中国画理论和笔墨语汇,影响了大批国内现当代画家,为我们今天找到了一条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发展的路径。

二、现实生活是搞好美术创作的不竭源泉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是画魂的支撑。一个画家要画出好作品,必须用心灵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感受、提炼适合自己艺术再现生活的个性化语言。纵观中华绘画史,实际就是中国画家对自然、对社会用心观察的生活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无论是山水画还是人物画,画家无不是用手中的画笔描画那个时代,记录其山川风物,反映社会生活背景,抒发画家对那个时代主体生活的观察和感受。让我们在今天回望历史时依然能深切感受到画家的思想深度,对艺术的执著与真诚,对生活的观察尽精微致广大。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五代黄荃《写生珍禽图》等,这些经典作品如果没有画家长期的深入观察和细心体验,仅拘囿于书斋中是无法画出如此精美绝伦的传世佳作的。生活的美无处不在,需要艺术家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崇尚自然、热爱生活的心去发现并感悟,从中提炼出表达自己情感的思想主题和艺术语言。所以,作品是画家生活的积累、思想和理念的透视。今天,在全球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相互交融的互联网信息时代,对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继承传统并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画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要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必须要有一批承载时代灵魂的精品画作。艺术和生活在创作过程中互生共存,丰富多彩的生活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需要艺术家的才情、学养,对艺术的真诚,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艺术家应当走近自然,走进生活,在真实的生活中去寻找并孕育诞生艺术创作灵感。用艺术的触角深情抚摸自然,将自然之美、生活之光在作品中绽放。艺术创作发端于生活,完成于具象思维向艺术思维、生活真实向艺术真实的转变。这一根本蜕变是一个艺术家走向成熟,眼、心、手协调统一的艺术来表达心象的标记。画由境生,境由心造,生活是画家到达画境的唯一途径。心像到意象,画境至心境的转变,是绘画家进入创造必不可少的技术准备,是观念和方法的完善过程。所以一幅好的作品一定是来源于生活,折射着生活中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深浅不一的色彩和浓淡相宜的笔墨,浸透着画家对生活的热忱,升华了时代的魅力,支撑着作品的灵魂。

三、开掘创新才是画作永恒存在的生命

创新,是画作永恒存在的生命。一个画家要画出优秀作品,必须终其一生在艺术道路上探索创新。追求绘画作品的创新,需要提升观念,需要具有生活体验的储备、文化素养的储备、绘画技术的储备。中国画注重笔墨语言气韵生动书写性,而西画更注重理性,塑造光影、色彩、透视等理性表达。中国画注重书写性和写意性的抒情表达,如果融入西画的诸多绘画元素,可使其塑造更加真实、丰富、深刻,使中国画在保留传统笔墨的同时,为表现重大历史题材主题画的创作拓展出更多的表现空间,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使作品更具时代特征。一件艺术作品是否成立,是否能表达作者的主观思想,首先要看作品本身的精神高度和技术含量。如果你的作品立意高远、思想深邃、技术娴熟,那么它就能感染打动观众,调动观者与你互动。如何把生活形象提炼成你创作中的艺术形象,完成生活的提炼和艺术的转换,这需要一个较长的生活积累、体验实践的过程。创作的过程,是对画家绘画艺术的综合能力的考验。法无定法,笔墨当随时代。古人的技法是当时人们的世界观、方法论的结晶,古为今用就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丰富完善古人的技法,从而为我们今天反映现实生活服务。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周年纪念全国美展中,笔者创作的国画《腊月》成功入选。为了备战参加这次全国美展,我多次深入北川、汶川、映秀等地震重灾区,跟随医疗救护队进入受灾最重的水磨镇,实地采风写生。亲眼目睹抗震救灾的艰苦过程和感人场面,在灾后重建中亲身感受来自全国人民支援灾区的温暖,并被灾区人民自强不息、重建家园的坚忍不拔、乐观豁达的精神所鼓舞。我选择了灾后第一个春节,在映秀的帐篷街过年。抓住灾后重建生活的艰辛和平凡,用“援建”“小孩欢乐的笑”“北川特有的腊肉”表现灾区第一个快乐祥和的春节。但腊肉在中国画中的表达是有障碍的,要画好腊肉,又要同画面其它的绘画语言相统一,这在绘画手法中存在一定的障碍。需要对传统中国画中的材料和表现方法进行实验,以求达到平面与立体相统一,艺术语言和形式语言的统一,笔墨语言和重彩相统一,在作品制作过程中,既要进行塑造,又要注重中国画的笔墨语言的关照。经过多次探索实践,终于完成了在国画中对腊肉的表现方法,达到形式、内容的协调统一。最后,这件作品送展后经专家层层筛选,成功入选“感恩•重建——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展览。守望240cmx200cm继承和创新,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艺术实践。笔者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的国画作品《守望》,是一幅反映藏民族生活题材的创作画。为创作这幅作品,我多次去藏地采风,深入藏北草原、康巴藏区、阿里藏区体验生活,采风写生收集素材。在石渠高原,我住进藏民的帐篷,与藏民同吃同住,喝酥油茶,吃风干牛肉,烤牛粪火;在理塘毛拉大草原听牧民天籁之音的牧歌;在可可西里目睹藏羚羊、野牦牛奔跑;在那曲军区为战士和牧民画画……汉地的笔墨语言和工具材料创作反映高原题材的作品,表达藏地高原风物情态,表达高原的苍厚、拙朴、斑驳且具有神性和佛性的庄严与博大是根本不行的,需进行大胆的探索、实验。观念、方法、材料、语言均需重构和尝试,而仅靠拍拍照片,走马观花,很难真正走进高原文化。需要对藏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全方位的了解和研究,准确表现对高原的真实感受。需要对工具、纸张、颜料、题材、观念意识等进行全方位的解构和重组。在创作时,笔者选择了西藏地方的藏纸进行实验,选用藏地矿物颜料,反复对画面的人物和服饰进行塑造,运用皴擦、反复罩染形成斑驳厚重的肌理效果,艺术再现画中人物在雪域高原健康快乐、达观自信的生活。用手中的笔墨书写高原人对自然的敬畏,对信仰的虔诚,对家园的热爱,对故土的守望,再现高原民族的生活画卷。让观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更加关注藏民族的生存状态和西藏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以促进汉藏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共建和谐社会新家园。第一时间200x200cm笔者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的作品《第一时间》,是表现汶川大地震主题的创作画,除多次深入地震现场收集生活素材外,还选择了单纯并具有纪念碑式的形象塑造。作品中年青的新闻工作者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深入地震现场报道。这个临危不惧、勇于担当的80后年青人,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写照?因此在形象的选择上,我选择了80后这一代人,在构图上选择了具有纪念碑式的构图,笔墨语言上选择了具有素描效果的单纯,选择了地震发生的场景。这是对救灾英雄们的赞颂,对时代精神的讴歌。这些可歌可泣的事迹,在今天仍然感动着无数人。继承传统文化,关注生活,创新绘画艺术,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的职责和历史赋予的使命。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呼唤有更多的艺术精品力作来启迪人们的思想,唤醒人们精神自醒、文化自觉、民族自信。

作者:张小瑛


    更多管理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美术创作作品创新研究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189103.html

    相关专题:畜牧业论文 世界三大禁曲


    上一篇:有机化学教学中中药学论文
    下一篇: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策略简析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