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多学科工科院系大类招生分流探索

一、“大类招生、分流培养”面临的问题

1.专业分流

“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首先必须解决的就是学生如何分专业的问题。专业分流,涉及到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影响到高校二级学院的自主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学生选择权利的落实和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3]专业分流能否合理进行将直接影响到大类培养的效果,如果分流方式不合理,有可能导致整个大类招生计划的落空。同时,分流也将对同一学院的不同学科产生较大的影响,一些弱势学科势必面临着生源少的问题,对于这些学科,学院是否实行保护政策,并且如何协调各个学科专业之间的学生比例,都是学院在实行大类招生的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2.转专业

近年来,各大高校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纷纷开展转专业工作。武汉大学的规定是:新生入学一学期后,可提出跨学院的转专业申请,转出转入学院根据学生成绩、转学指标等情况来批复能转否、能接否。动机学院是个工科大院,每年申请转入经济管理等热门学科的学生约为12%,超过了学校规定的10%的比率,而转入的却不到3%。武汉大学是有120年历史的综合性大学,强势的文科群对工科学生有着极大的诱惑,一些学生在并不十分清楚的情况下,随波逐流地选择转入热门专业,到毕业时的严峻就业形势让他们不得不怀疑当初的选择。因此,学院需要在一开始就对学生加强专业教育,做大量细致入微的引导工作来培养学生的专业热情,改变转专业逆差。

3.课程模式

大类招生培养的是通才,因此它的课程设置更偏重基础性、广泛性、综合性。如何在学科大类构架内并行培养不同专业的通用型人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常见的大类招生培养有1+3模式和2+2模式,课程体系的打通是只有第一年还是前两年,具体的课程设置是怎样的,学院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协调各方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模式。

4.学生管理

在按照专业进行招生的时候,学生进入学校后就有唯一的班级与团体,这个班级会一直持续到毕业。学生也是按照专业培养计划统一上课,管理方面实行的是班主任加辅导员制。实行大类招生后,这种模式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学生进行专业分流之后,专业班级与原先自然班级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况下如何对学生进行管理,也是管理人员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应对措施

对于上述可能出现的问题,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专业分流工作

大类招生时期,转专业的工作在专业分流之前,因此,学院要统筹做好各专业学生的引导教育工作,同时各专业需要积极参与,做好专业介绍工作。本科教学是办学之本,本科生源为优质硕士、博士选拔提供保证,是学科发展的基本保证。大类招生实际上是教育产业市场化的一个过程,面对竞争,迎接挑战,各专业只有加强学科实力,加大投入,提高办学水平,才能吸引学生投身本专业。(1)做好分流前准备工作。1)在分流前一学期学院应该开设各专业方向的概论课程,介绍专业的学习内容、社会需求、专业优势、就业形势等情况,让学生对相关专业有较深的了解,并为专业分流做好准备。2)充分鼓励学生旁听高年级课程以加深对自己感兴趣专业方向的了解;举办学生座谈会,邀请高年级学生交流学习体会。3)组织学生到各专业教学场地、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地参观,了解各专业教学现状。(2)制定专业分流方案。由教学院长、各系主任、教学管理办公室、年级辅导员组成专业分流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大类招生学生专业分流实施方案。分流方案细则可参照如下:1)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排名。可以参照学生的学分加权平均分排名或者学生在本大类中德智体美各方面的综合排名(参加各类活动获奖、学科竞赛获奖、优秀学生工作者、发表论文等给予不同程度的加分)。2)组织专业分流考试,包括笔试、面试,按照考试成绩进行排名。3)针对某些特殊专业对相应课程的特殊要求,参考学生该科目成绩排名。4)扩大学院不同大类间学生的转专业比例。(3)专业分流领导小组指导实施专业分流。专业分流领导小组需要依据整个学院的专业设置情况、招生规模,组织专业宣讲、专业介绍,安排专人负责解释详细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就业深造形势等,为学生答疑解惑。具体可参见如下:1)专业分流领导小组制定出具体各专业接收人数,年级辅导员进行公布,组织学生填报专业申请。2)统计专业申请情况,如果出现申请人数超出接收人数的情况,结合学生排名,与学生沟通协商后适当进行调整。(4)重视分流后的学生疏导与学科建设工作。一些对专业不满意的学生,容易出现思想波动,严重的甚至可能厌学。对这部分学生班主任与辅导员需要重点关注,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专业课老师要在课堂上进行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树立专业信心,促使他们从思想上认同自己所读专业,只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毕业后一样可以得到良好的就业机会。分流势必对学科产生很大的影响,生源不足、就业不佳的学科专业面对的将是严峻的考验。即使学院实行保护政策,对于学科的长远发展也是不利的。因此,对于社会需求量小、学科水平不高的专业,学院可以适当调整招生名额。同时,各专业一定要有极强的专业忧患意识,不进则退、优胜劣汰是整个改革的大趋势。

2.课程建设体系

(1)实施1+3的课程体系模式。由于我院专业分属6个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很难打通,因而1+3的模式比较可行,即1年的通识教育加3年的专业培养。第1年的通识课程包括公共必修和通识选修两类,其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3年的专业教育应加强相近学科的知识渗透,提高选修课程比例,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即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两个层次不同但相互联系、逐层递进的“平台”构成必修课程体系,以确保培养基础扎实的人才;由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全校通识选修课构成选修课模块,以实现宽口径的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4](2)将创新学分引入培养方案。为了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本科生及早接受科研训练,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掌握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我院在2013版的培养方案里面加入创新学分一栏,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培养为导向,建设开放式的课外综合训练大平台,学生只需选择一项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CCTV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大赛等)参与,即可获得创新学分,这一学分计入学生的必修总学分之中。此外,在竞赛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在读的本科生可以选择参与并完成一些创新实践性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通过完整的项目训练,学生的专业兴趣将得到培养和强化,实践能力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项目成果,可以申请专利或者发表论文,也可以为后续扩展成综合论文提供课题来源。(3)重启课程组再建设。课程组是学校组织教学和教学改革研究的基层组织,其存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新版的培养方案整合优化了十余门课程,面临教材、教师、课程内容的衔接等诸多问题,我院重新启动课程组再建设工作。学院在2005年即进行过课程组建设工作,成立了26个课程组,在责任教授的带领下,为本科教学发挥着重要作用。此番重启课程组建设工作,是学院适应“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课程组的再建设工作将有助于整合教学资源、促进课程间有机衔接、方便教学管理、提升教学效率。

3.学生管理

(1)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充分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按“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培养人才有其特殊性,新的培养模式势必会对学生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冲击。就动机学院来说,大类招生共分三个大类:机械类,能源动力类,自动化类,其中,自动化类由于本身就是一个单独的专业,因此不存在学生重新分班的问题。但对于另外两个大类,专业分流后学生的自然班级势必被打破,那究竟是组建新的班级团体还是维护原有的自然班级,同时,是否按照专业班级调整学生宿舍,也是专业分流之后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可以组建新的专业班级班委,鼓励班委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联络同班级的学生,做好信息的上传下达工作。同时,可以根据学生意愿对宿舍做适当的调整,原则上不鼓励大范围的依据专业班级调换宿舍,一方面是原有的宿舍学生已经住了一年,磨合已基本完成,新调换宿舍后学生需要重新适应环境。另一方面,不同的专业学生住同一宿舍也有助于学生加强对其他专业的了解、扩大人际交往圈、积累人脉。(2)不同阶段配备不同的指导教师,方便学生管理与引导。专业基础课程时间(一般为第一年),配以辅导员加助理班主任(由大四学长担任),辅导员主要统筹管理全院新生的学生工作与生活,具体的分配到每个班级则由助理班主任进行实施,包括学校学院通知的部署安排、学生日常生活问题的答疑解惑、学业问题的咨询反馈等。由第二年开始配备导师,主要指导学生的学习与科研工作。我院积极响应武汉大学倡导的“烛光导航”工程,由一名导师指导帮扶四至五名学生,全程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科研能力、人生规划,是实际意义上的导师制。除了配备导师,助理班主任及辅导员还需提醒学生及早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做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同时学院要开放实验室,促使学生产生专业学习兴趣,自主探索该领域的专业知识,达到自主学习、开拓创新思维、提升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4.教学管理

在现行全学分体制下,给予学生充分选择课程、教师、学习时间的自由,实行弹性管理制度,改变过去培养模式单一,教学计划千人一样的封闭式管理。我院依据武汉大学学生选课办法指导学生选课,在学期期末进行预选,在下学期开学前两周进行课程试听,学生如果对课程不满意可以撤课,重新选择其他课程。对于选课人数过少的课程,学院与任课教师沟通协调后取消该门课程本学期的开课权。弹性管理引入了竞争机制,可以促进学院教育资源的整合,使学生享受到更优质的服务。

三、结语

高校实行按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已成为一种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转变的必然趋势,这是一种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它既为高校提供了一种新型有效的“通才”培养模式,也给高校带来了相应的挑战。实施大类招生的过程中,各个高等院校需从各方面积极准备,全方位协调处理各种矛盾与冲突,如何更好地实行这种新模式并克服其带来的困难则成为高等院校必须不断探索的长期课题。

作者:汪毅能 盛志琴


    更多管理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多学科工科院系大类招生分流探索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124454.html

    相关专题:期刊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上一篇:高速公路路面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
    下一篇:影像档案规范化管理实施对策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