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科教导刊杂志社

我们的优势!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科技类 >

探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摘 要 校企合作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帮助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接轨,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一些高职院校中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发展却遇到了“瓶颈”。本文指在探讨如何通过实现校企合作在培养模式上的创新,帮助高职院校突破“瓶颈”,使校企合作发挥出最大效用,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同时助力高职院校的发展。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校企合作已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是高等职业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校企合作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使学校和企业的技术、设备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职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然而,现阶段一部分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在发展中却遇到了“瓶颈”,停留在了松散、浅层次,甚至短时合作的阶段。如何突破这一“瓶颈”,真正发挥校企合作的最大人才培养优势,需要依靠对校企合作模式的近一步探究并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1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目前阶段,校企合作层次还比较低,较多地停留在“顶岗实习”阶段,有的企业只是在急需时选择学生作为劳动力补充,与学校短期合作,学生在“顶岗实习”时虽然积累了基层工作经验,但由于时间过短,整体能力提高有限。
  其次,校企合作中,作为合作方的企业往往热情不高。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意接受实习学生,认为学生培养成本高、流动性强,担心培养好之后只是给别人做“嫁衣裳”。企业的动力不足直接制约着校企合作的成功。
  第三,学生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产生抵触情绪。学生没有认识到工学结合对自己能力、职业素养培养的帮助,认为实习只是“干苦力”,工作不积极。这种现象一方面使校企合作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挫伤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
  这些问题的出现使校企合作无法有效实现,阻碍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为了加深校企合作层次,使校企合作向更长期及稳定的方向发展,对校企合作现在的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创新刻不容缓。
  2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2.1 了解企业需求,深化专业、课程建设改革
  在以往的人才培养中,专业、课程建设往往是由学校单方面制定的。其实,专业、课程建设改革恰恰是校企合作成功实现的第一步。首先,专业设置应体现市场需要,充分考虑行业变化,包括生产、技术方面的创新,这不是仅依靠教师“闭门造车”就能真正实现的,因此,专业设置必须要经过来自行业、企业(尤其是合作企业)中最了解市场对人才培养需求的专家、技术人员的论证,他们在专业设置方面最有发言权。其次,在课程开发建设方面要从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任务分析入手,要达到学生学的就是实践中所需要的目标。这就要求在课程开发建设时,要充分了解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态度、素质等,同时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避免课程设置与现实脱节。要实现这一点,同样也需要企业的参与,因为企业是最了解学生需要学什么。因此,我们需要让企业参与到相关教学内容的组织、筛选过程中,使教学内容能够反映经济现代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使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生产方式、设备条件、管理模式、技术创新相适应。
  2.2 培养教师“一体化教学”能力
  学校应依据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培养适用的合格师资。传统的高职师资要求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双师型”师资,即教师在拥有教师资格证的同时,还拥有一个或多个技能资格证书。然而,资格证并不能真正说明教师的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对师资的要求应从“双师”到“双会”,即要求教师“会教理论,会指导实践”,“专业理论知识够用,职业技能技巧高超”,更为注重教师全程陪同学生学习的“一体化教学”能力。而“一体化教学”能力要求教师既能开展课堂教学,又能传授职业技能与技巧。要提高师资的“一体化教学”能力,可以从“双进”、“双出”入手。“双进”即教师进企业,技师进校园,“双出”即教师出国培训,赴高校进修。
  2.3 实训基地的高品位建设
  “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够在在校期间就企业岗位环境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驱动力。在实训基地中,对学生进行“职场化“的实用技能训练,同时引入企业真实的操作项目,使学生通过在实训基地的学习,毕业即能顶岗,为企业减少上岗前的培训费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现在很多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实训基地仅仅停留在了“挂牌”阶段,缺乏有效的、深层的合作。要想实现实训基地的高品位建设,真正发挥其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需要校企双方的投入。企业帮助学校建立符合企业工作真实场景的实训场所,学校也应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方便教学。除了学校教师外,企业的技术人员也应参与到实训基地的教学中,才能使学生实现知识与技能双提高。
  2.4 “后置式订单”培养
  校企合作中一个很重要的形式就是“订单式”培养,即定向招收一批学生在毕业后输送至企业,有时也会以企业名称冠名,称为冠名班。“订单式”培养的初衷是希望能够结合企业需要培养学生,但在实践中,往往由于长达三年的培养时间,大量的财力、物力的投入,使企业望而却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将前置订单培养,即入学即为订单式培养的模式改为后置订单培养。后置订单培养前四学期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生产性实训等教学形式,使学生掌握专业基本技能识和核心技能;第四学期后的暑期,与相关企业行业签订订单;第五学期根据企业需求由企业专家和学校共同培养,采用轮岗实训、厂内课堂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专项技能、历练专业素养;第六学期以企业培养为主,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到订单企业顶岗实习,学生毕业后留在企业工作,实现校企合作中顶岗实习与就业无缝对接。
  2.5 引入产业文化、企业文化培养
  传统的模式中,我们关注的只是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却忽略了学生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培养。由于学生对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的缺失,很难对自身将要从事的工作或将要入职的企业产生认同感,造成了在校企合作中出现企业将学生技能提高了,最后却面临着人才流失的窘境。因此,在校企合作中,文化教育的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行业专家讲座、企业宣讲会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行业认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企业真正在校企合作中获得既合格又忠实的员工,才能提高企业的参与积极性。
  3 小结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从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四个方面,改革现有模式,突破校企合作发展中的“瓶颈”,才能使校企合作得以进一步发展,发挥它对职业教育的推动作用,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传超.校企合作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模式与作用[J].价值工程,20011.12.
  [2] 孙瑞忠.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美术大观,2012.2.
  [3] 程达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动力机制构建研究[J].当代经济,2012.17.
  [4] 刘娟娟.基于校企合作的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空[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12.15.


    更多科技类论文详细信息: 探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http://www.400qikan.com/lunwen/keji/2985.html


    相关专题:mpa优秀论文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科教导刊》相关期刊

    推荐期刊:

  • 油气田环境保护
  • 艺术与设计
  •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 环境与职业医学
  •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 清华大学学报
  •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
  • 浙江档案
  •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 核标准计量与质量


  • 上一篇: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发展中的教化功能探析
    下一篇:浅谈数学教学中的“知与情”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