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权威学术期刊杂志介绍平台,展示学术期刊!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杂志社

关注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类 >

不同浓度铅、锌对玉米生长的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

本文作者:孙雪萍;林琳;张雪萍;成功正常投稿发表论文到《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年01期,引用请注明来源400期刊网!



【摘要】: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铅、锌处理对玉米生长的生态毒效应。结果表明:铅浓度在250mg/kg内促进玉米发芽,高于此浓度则抑制发芽,所有锌处理均提高了玉米的发芽率,低浓度锌可提高种子的发芽势,高浓度则有抑制作用;铅浓度为125mg/kg时就对叶面叶绿素、芽、根、株高、干鲜重产生影响,随着铅用量的加大抑制性越大;锌处理对叶绿素含量、芽、根、株高、干鲜重的作用表现为随着用量的加大,促进作用先逐渐增大然后逐步减弱直至产生抑制;各个器官中铅富集量高低顺序为:根系秸秆叶籽实,各个器官中锌富集量高低顺序为:叶籽实根系秸秆;土壤不同形态铅含量随铅用量的加大而增大,同时也改变了土壤中铅形态分配的比例,使非残渣态含量增加;随着外源锌的投入量的加大,改变了锌在土壤中形态分配的比例,矿物态、碳酸盐结合态锌比例逐渐下降,晶体氧化铁结合态、无定型氧化铁结合态、氧化锰结合态比例逐步增大,但无论是原状土还是外源污染土其交换态锌和有机结合态锌含量所占比例很低,不足0.1%。
【论文正文预览】:玉米为我国第二大作物,常年播种面积2500万hm2左右,产量1.2亿t左右[1]。有关资料表明[2],东北黑土面积共约1000万hm2,典型的黑土区面积只有600万hm2,其中耕地面积占75%,约为450万hm2。东北三省玉米播种面积在500万hm2左右,约占全国播种面积的25%,玉米总产占全国30%以上[3]。近
【文章分类号】:S513
【稿件关键词】:玉米重金属生物量富集
【参考文献】:
  • 王玉凤;;铅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1期
  • 陆文利,聂俊华,周琨;土壤重金属元素测定方法比较[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4年05期
  • 陈学求,张健,魏炳武,赵欣欣,李锦柱;吉林省农业生态区与玉米生态育种目标的探讨[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 刘忠珍,刘世亮,介晓磊,化党领,李有田;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形态区分方法的新进展及其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04期
  • 苗明升,朱圆圆,曹明霞,秦继玲;重金属铅对玉米萌发和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匡少平,徐仲,张书圣;玉米对土壤中重金属铅的吸收特性及污染防治[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2年01期
  • 王启明;;铅·镉单一及复合胁迫对玉米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0期
  • 刘明美;李建农;沈益新;;Pb~(2+)污染对多花黑麦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J];草业科学;2007年01期
  • 杨新;郭江峰;刘洪鹄;刘宝元;;东北典型黑土区土壤风蚀环境分析[J];地理科学;2006年04期
  • 徐晓斌;王清;;我国黑土退化研究现状与展望[J];地球与环境;2005年S1期
  • 邵云;姜丽娜;李向力;鲁旭阳;李春喜;;Pb在小麦植株内吸收、分配和累积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5年04期
  • 刘春梅;张之一;;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分布范围和面积的探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年02期
  • 魏丹;杨谦;迟凤琴;;东北黑土区土壤资源现状与存在问题[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 秦钟,周兆德;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简析[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 王启明;;铅、镉及其复合胁迫对大豆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6年07期
  • 王继红,孟凡胜,王宇,郄瑞卿;岗平地黑土草田轮作的生态效应[J];吉林农业科学;2002年04期
  • 高炳德;赵利梅;王文玲;晋永芬;;内蒙古旱地春玉米铁、锰、铜、锌吸收、分布、运转规律研究[A];内蒙古旱地玉米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研究会论文集[C];2001年
  • 徐晓斌;王清;;我国黑土退化研究现状与展望[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 李向科;张义贤;;重金属Cd~(2+)Pb~(2+)Cu~(2+)在大麦幼苗体内积累与分布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 何冰;东南景天对铅的耐性和富集特性及其对铅污染土壤修复效应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 胥晓刚;高速公路路域生态恢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 吴春华;植物多样性对铅污染土壤的响应及其生态学效应[D];浙江大学;2004年
  • 张大瑜;吉林省粮食作物生产系统的能值分析与比较优势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 刘素纯;铅对黄瓜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 岳中辉;黑土酶活性分布特征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6年
  • 李晓晨;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重金属形态分布及潜在迁移性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 程彬;松辽平原黑土有机质及相关元素遥感定量反演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 王红娟;我国北方粮食主产区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 秦焱;吉林省黑土肥力质量评价及结构退化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 郝会军;东北黑土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与土壤性质的关系[D];吉林农业大学;2002年
  • 宋玉芝;土壤铅污染对我国主要农作物影响的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 吴迪梅;河北省污水灌溉对农业环境的影响及经济损失评估[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 刘明美;Cu~(2+)和Pb~(2+)胁迫对多花黑麦草生长及饲草品质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 王艳玲;吉林玉米带黑土磷素形态及吸附——解吸特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4年
  • 魏丽红;冻融交替对黑土土壤有机质及氮钾养分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04年
  • 孟晓霞;鱼腥草对铅的吸收特性及耐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 吴涛;Cu、Pb及其交互作用对鱼腥草生理生态效应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 谷岩;吉林省不同生态区域专用玉米品质及产量的适应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5年
  • 张志丹;现行耕作、施肥条件下黑土酶活性变化特征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5年
  • 李录久;吴萍萍;杨自保;张祥明;孙义祥;刘英;况晶;;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3期
  • 匡少平,徐仲,张书圣;玉米对土壤中重金属铅的吸收特性及污染防治[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2年01期
  • 陈俭霖,史公军;城郊菜地土壤和蔬菜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05年03期
  • 刘富林,韩润林,张风瑞,朱嘉倩,陈淑英;Ca~(2+)对小麦叶片保水力及膜功能的影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 李永华,王五一,谭文峰,刘凡;土壤铁锰结核中生命有关元素的化学地理特征[J];地理研究;2001年05期
  • 谭文峰,刘凡,李学垣;武汉黄棕壤中铁锰结核的环带构造、元素富集特点与环境变化意义[J];第四纪研究;2004年02期
  • 李其林,刘光德,郭义;公路两侧土壤和蔬菜中重金属的含量特征[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年06期
  • 高树芳;王果;苏苗育;罗丹;;土壤环境质量基准中Cd限量指标的推算[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 王山杉,刘永定,金传荫,李敦海;Zn~(2+)浓度对固氮鱼腥藻(Anabaena azotica Ley)光能转化特性的影响[J];湖泊科学;2002年04期
  • 曾德付,朱维斌;我国污水灌溉存在问题和对策探讨[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4年04期
  • 李志刚;水稻籽粒锌积累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 雷震宇;钾、锌、锰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及推广应用[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 楼玉兰;不同形态氮肥对土壤中重金属化学行为变化及植物吸收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4年
  • 杨立辉;中国南方第四纪红土中结核的理化特征及形成环境[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 李成虎;朱勇臣;高鸿飞;;玉米配方施肥校正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1期
  • 杨桂平;;玉米的花器形态及开花习性[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年14期
  • 姚良永;;怎样种植无公害甜玉米[J];吉林农业;2011年07期
  • 李学青;;玉米脂肪酸值的测定方法[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11年03期
  • 赵玉荣;顾春平;房运喜;;有机无机复混肥与控失复混肥在夏玉米生长中的肥效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年10期
  • 宋贵奇;;玉米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民营科技;2011年07期
  • 王海涛;唐爱勇;黄国祥;颜崇银;;玉米常规储藏过夏初探[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11年04期
  • 郭荣利;;玉米大垅密植通透高产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0年10期
  • 范成海;;玉米纸筒育苗移栽技术[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1年02期
  • 张宪良;高巍;金今子;李明;文豪善;马万秋;;玉米中微量元素施用效果试验报告[J];吉林农业;2011年07期
  • 齐雪梅;李培军;刘宛;;Cu胁迫对大麦(hordeum vulgare L)和玉米(zea mays)幼苗生长及DNA损伤的影响[A];海峡两岸第三届毒理学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5年
  • 胡学爱;;优质高产玉米雅玉12栽培技术[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协二○○三年学术年会农林水论文精选[C];2003年
  • 张志明;赵茂俊;潘光堂;;玉米高密度SSR分子连锁图谱的构建[A];2004全国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创新与分子育种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 胡世林;刘岱;崔淑莲;杨立新;杨连菊;;安国引种黄芪的质量初步评价[A];1999中药研究论文集[C];2000年
  • 刘子会;郭秀林;马春红;李广敏;;渗透胁迫下玉米木质部汁液pH变化[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年会暨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 李学红;李冬玲;程贯召;尹小燕;张举仁;;离体玉米茎尖直接产生雌雄花序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 张宽;王秀芳;王立春;谢佳贵;张国刚;;春玉米“吸肥能力”与“喜肥程度”的分级及按级定量施肥(突破传统研究模式探索提高化肥利用效率的新途径)[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 冯成玉;林昌明;王俊同;孙建群;王爱东;沈宝祥;;春播玉米与花生间种的综合经济效益[A];全国农业优化种植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0年
  • 郝兰春;谭秀山;毕建杰;;玉米产量与种植密度的相关性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 王毅;姚骥;张祖新;郑用琏;;玉米QTL图谱的整合和基于比较基因组学的QTL克隆策略探讨[A];2004全国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创新与分子育种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 ;玉米-内单205[N];赤峰日报;2005年
  • 曹晶;玉米增产新技术[N];辽源日报;2005年
  • ;防治玉米倒伏措施[N];通辽日报;2005年
  • ;墨西歌玉米[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5年
  • ;玉米如何平衡施肥[N];人民日报;2005年
  • 宁一介;玉米分蘖对产量没影响[N];运城日报;2005年
  • ;金象一号玉米[N];农民日报;2005年
  • ;金象二号玉米[N];农民日报;2005年
  • 陈学君;金象三号玉米[N];农民日报;2005年
  • 李继军;国审“豫玉25”玉米[N];农民日报;2005年
  • 杨俊品;玉米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及数量性状基因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01年
  • 陈荣军;玉米几个重要基因的克隆和改良直链淀粉的转基因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3年
  • 高洁;特用玉米抗丝黑穗病遗传分析及其病菌致病性的遗传多样性[D];吉林农业大学;2005年
  • 潘文杰;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烤烟重金属积累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 荣湘民;新型植物氮代谢调节剂在水稻、玉米上的作用效果与机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4年
  • 张方东;玉米S组CMS胞质育性相关基因的克隆与结构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1999年
  • 滕文涛;利用分子标记划分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定位农艺性状QTL[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 田秋英;根系形态在玉米高效获取氮素中的作用及其生理调节机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 马金霞;非编码基因zm401对玉米小孢子发育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 徐强;线辣椒/玉米套作生理生态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 朱红英;控释肥料在玉米上的应用效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4年
  • 苏新宏;不同基因型玉米间作效应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1年
  • 覃兰英;微胚乳超高油玉米主要品质性状遗传规律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 沈亚欧;植酸酶基因(phyA)转化玉米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 朱朝辉;氮素用量对玉米谷蛋白组分积累及与蛋白质积累的关系[D];东北农业大学;2005年
  • 车永和;青海省带田玉米引种与高产制种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0年
  • 杨小静;流化床干燥玉米的理论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 刘玉强;玉米生物诱导孤雌生殖DH系遗传分析与青枯病抗性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 闵丽;Bt-CpTi抗虫基因对玉米的遗传转化[D];东北农业大学;2005年
  • 蔡东明;玉米花粉诱导普通小麦产生单倍体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稿件标题】:不同浓度铅、锌对玉米生长的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地理环境遥感监测重点实验室;
【发表期刊期数】:《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年01期
【期刊简介】:《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杂志具有正规的双刊号,其中国内统一刊号:CN23-1216/N,国际刊号:ISSN1003-7853。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杂志社由黑龙江省科学院主管、主办,本刊为......更多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杂志社(http://www.400qikan.com/qk/6422/)投稿信息
【版权所有人】:孙雪萍;林琳;张雪萍;


    更多经济类论文详细信息: 不同浓度铅、锌对玉米生长的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
    http://www.400qikan.com/lunwen/jingji/42954.html


    相关专题: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相关期刊

    推荐期刊:

  • 杂交水稻
  •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 南都学坛
  • 北方人
  • 教育与教学研究
  •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 昆明学院学报
  • 印制电路信息
  • 世界历史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 上一篇:创新型产业集群|不同类型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创新
    下一篇:[亚洲玉米螟论文]我国亚洲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