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自然科学 >

提升现代职业教育质量的新思考

摘要:长期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导致我国城镇化建设所需的技术人才匮乏。“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为职业教育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在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整体步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以及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促进农民市民化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应该树立服务于城镇化建设的理念,从办学模式、师资力量以及专业设置等方面提升教学质量,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职业教育;质量提升

作者简介:弓丽闻(1991—),女,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心理学。李晖(1958—),女,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职业教育心理学

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大量劳动力聚集,逐渐形成了城市、城市群、城市带等。随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型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逐渐转变的过程被称为城市化的过程。与“城市化”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城镇化”。学界对这两个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城镇化只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广义的城市化包含城镇化,它是城市化的初期阶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城镇化”即“城市化”,现阶段“城镇化战略实际上是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在政府和其他的相关文件中,城市化与城镇化常常作为同一概念使用。2005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研讨题目为“国外城市化发展模式和中国城镇化道路”,已经蕴含着“城镇化”就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之意。其实,早在1999年发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就明确指出:城市化又称城镇化、都市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一观点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

然而,如何测量和评估城镇化水平,目前仍无统一、公认的指标和方法。现有的单一指标不能全面反映城镇化水平丰富的内涵,复合指标因针对性强,通用性差,无法用于地区之间的比较。在单一指标中,使用最广泛的、便于统计的就是城镇化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达到51.27%的水平。然而,仅凭这样一个统计数据很难说明我国城镇化发展真正的水平。例如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达到了2.98亿,其中流动人口2.45亿,“户籍城镇化率”仅为35.7%。“钟摆式”“候鸟式”流动的农村人口由于无法完全适应城市生活而不得不回流到农村。而且近年由于以物为核心发展城镇化的导向,使得我国城市发展繁荣、人口密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难以回避的矛盾与难题。为了弥补长期以来传统城镇化在我国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带来的诸多弊端和损失,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上,正式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融入了生态文明理念,是推进以人为核心,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与以往的城镇化的最大的不同在于,“新型”改变了片面追求城市的规模扩大、单一的空间扩展,而是科学发展,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建设,使城市变成一个真正的人类宜居之所。

一、中国城镇化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水平依旧偏低

1978年改革开放后,通过政策拉动和市场驱动,我国城镇化水平得到快速发展,由新中国成立之初仅为10.6%的城镇化率,到2012年,已经达到52.6%。进入21世纪以来,更是以每年1.36%的速度发展着,远远高于世界年均0.2%的水平。尽管如此,与已有几百年积淀,城镇化水平高达75%—80%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无论从城镇化发展的规模和程度,还是城镇化的质量,都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

(二)城镇化水平地区发展不均衡

我国城镇化水平呈地区性失衡,使得地区间的人口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并由此带来诸多社会问题。配第—克拉克法则指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与人均收入水平之间存在着正相关。这就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越高,其人均收入也就越高。例如,我国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远低于东部地区,相应地,西部地区的人均收入也远低于东部地区;城市群宏观布局不合理,规模巨大的超级城市和小城镇的数量较多,而发展效益较好的中等城市则数目有限。其结果是,城镇化发展的实力不够、后劲不足。

(三)“半城镇化”现象、“被城镇化”现象普遍存在

“半城镇化”是指相当一部分城镇人口未被纳入城市管理体系。在6亿城镇人口中,至少有2亿人并没有真正享有城市的公共服务,其中包括1.67亿农民工。这些农民工中的绝大多数人的城市户籍从未得到解决,作为流动人口,这支数量庞大、为城镇化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农民工群体,长期以来无法享受任何城市的社会福利待遇。被歧视、生活工作条件恶劣,老板拖欠工资、人身伤害得不到索赔等现象时有发生。在城镇化进程中,很多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城镇化的速度,追求高GDP,通过调整行政区,强制把周围农村变为城市建设用地,把农业人口变成非农业人口。由于财政投入不够,这些地区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就业条件等并没有太大改变,而居住在这些城市和农村边缘地带的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并未发生实质上的改变,他们只是“被城市化”了,与实际的城镇居民的生活差距仍然很大。

(四)生态破坏严重,“雾霾”问题突出

城镇化是工业聚集的结果。工业化的进步,吸引了大量务工人员不断向城镇集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个的城市或城市群。而工业化在为城市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据统计,全国城市年产垃圾高达1.5亿吨,有200多个城市都出现过垃圾围城的现象。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每年出现雾霾污染的天数高达100天以上,我国500个大型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空气质量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水源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不仅时刻威胁着城市居民以及周边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对我国城市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总之,我国城镇化中的种种问题,彰显了过去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粗放,缺乏可持续性。对此,政府已经陆续出台了各种文件和措施,不断提高对城市的管理控制水平。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与职业教育的互动关系

首先,我国近年反复提倡的新型城镇化必然是我国长期低迷的职业教育的一个绝佳发展契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社会分工不断扩大和细化,涌现出大量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就业方向,如建筑、物流、互联网与物联网、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学前教育、居民服务、养老、转岗培训和再就业咨询、心理服务等,都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和要求。其次,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满足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建立一个良好的职业教育体系,不仅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提高了国民素质,还可以极大地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强我国国力,稳固国际地位。

(一)新型城镇化发展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

1.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在政策和法律层面上保证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在发达国家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都拥有一套完整的与普通教育相辅相成的职业教育体系作支撑。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也一直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以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保障职业教育的发展。但由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方面的原因,职业教育缓解我国教育危机和就业压力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随着生产方式改变、产业升级,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我国对技术人员的需求日益迫切,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日渐凸显。国家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在政府重要文件和国家领导人讲话中多次提出“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就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具体要求和措施:①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②创新职业教育模式;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④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⑤强化政策支持和政策保障。今年的两会上,政府提出全面推进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并且提供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等的政策。

2.一个城镇的城镇化建设水平,决定着该城镇的职业教育水平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作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大环境、大背景,不仅改变了产业布局,拉动了就业方式的转变,同时对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新要求。职业教育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势必倚重城镇化建设带来的企业行业的变化,并随时调整自己的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实现与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相对接。站在职业院校的角度,城镇化带来的产业集聚将十分有利于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立实训基地等;站在个人的角度,产业的聚集有利于解决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的现状势必大大改观。

(二)职业教育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整体步伐

职业教育在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职业院校培养了大批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等行业的技术人才,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第一线的人力资源,为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社会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不仅如此,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同时,在农村进行的职业教育提高了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有效解决了农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带动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学者在北京城市化进程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证研究中得出结论:北京市的高职教育对北京市城市化进程有显著的正面效应。

三、对提升我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的新思考

受“学而优则仕”等历史因素、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一直崇尚“精英教育”,学子们试图通过高考、上大学,来改变“一生的命运”。然而伴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这种单方面崇尚精神的学术型的教育体制已经不能满足整个社会的发展需求。2014年,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了“2020年建设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并将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获悉,我国即将出台“双轨制”高考改革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双证书”制度;明确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基本定位,打通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渠道;教育部还将引导推动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并且目前已有150多所地方院校表示愿意参加转型改革。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必将扭转我国当前的职教困境,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不重视、不认可的现象即将得到彻底改变。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的完善和基础功能的发挥,我国城镇化建设也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春天。

(一)树立职业教育服务于新型城镇化的理念,素质养成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并重

以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由于目标模糊,过程随意,缺乏资金,与城镇化要求不相适应,难以发挥其对社会应有的促进作用。要从根本上改变职业教育的现状,首先要明确我国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向。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实现彻底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途径和必然选择。与传统城镇化不同,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这就对人的知识储备、价值观、生存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我国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城镇化建设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势在必行。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前提,我国职业院校应重视学生身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美国的社区学院和日本的短期大学都有教养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功能。我国应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上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将职业技能教育与素质养成教育并举。首先是对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进行培训,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就业的敲门砖。这其中还包括“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这是除专业能力之外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能力,当职业发生变化时,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旧起作用。其次是目前许多院校的重视程度不高,然而却是非常必要的素质养成教育,即对职业院校学生教授城市文明理念,进行城市文明、文化的教育和培养,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人生价值观,适应城市生活,促进城市建设。

(二)切实改革职业院校办学模式,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并重

首先应该改变过去我国职业院校单一的、与普通院校无异的全日制职前教育办学模式,实行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并重,进而发展成一种终身教育。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机器自动化不断取代人工操作,而生产前的计划人员和产后服务人员的需求却在不断攀升。所以,只有不断接受新的职业培训才能适应新的工作需要。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职业、生存息息相关的教育类型,应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转变。个体需要不断地适应社会变化带来的职业变化,就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我国职业教育应与普通教育互通,要尽快打通中职、专科到本科、研究生的上升渠道,仿效瑞士建立起完整的中职和高职衔接并且和普通教育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让优秀的职教毕业生也能拥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

(三)切实改革职业院校培养模式,全日制学习与课余实践并重

考虑到职业院校一直以来专业设置单一化、随意性强,课程交叉重复又缺乏特色,职业院校应尽快依托当地新型城镇化的实际需要对其专业设置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当前,我国产业发展向第二、三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术人才和普通操作人员需求日益增加。因此,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不仅要对技术人才进行有层次、多样化的培训,还要考虑到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这里涉及学者们一再提倡的校企合作问题。校企合作作为职校与企业双赢的途径,职业院校应由此改变单一的全日制脱产教育,而应进行全日制学习与课余实践并重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由于长期没有得到企业的积极呼应,一切现实发展变得十分受限。除此之外,职业院校还要在课程设置上组织相关职校科研人员进行一定的调查研究,课程设置理应适度超前,加快提升学生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为将来储备人力资源,承担起教育引领社会发展的使命。改革办学模式,拥有了高水平的职教师资,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也须面向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进行优化与创新。

(四)有序推进农民市民化,带动农村职业院校与城市职业院校联合发展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而这绝非放弃农村的发展。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就是尽可能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农村职业教育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农业(农村)人口。经过培训之后,一是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安于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二是在满足农业发展的同时,促使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促进城市的发展。调查表明,农村地区职业教育资源的占有水平远低于城市。由于农村生产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职业院校建设的社会力量薄弱,资金匮乏,因而难以满足培养这两类人才的需求。而城市职业院校相对资金充裕,师资力量雄厚,对农村职业教育可以起到一定带动作用。而为了有效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促进人民共同富裕,就需要农村职业院校与城市职业院校开展联合办学,引进先进的办学理念,互帮互助,取长补短,互通有无。让农村职业院校的学生享受到城市提供的先进的教育资源的同时,也为城市职校的学生更多地接触到农村质朴的生活环境,这都将有利于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充分肯定了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取得的新突破,与此同时,进一步提出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城镇化难点问题,以人为核心,以解决3个1亿人问题为着力点,发挥好城镇化对现代化的支撑作用。职业教育应当而且必须发挥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不断发展完善自身,开拓创新,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更加完善的人力资本。

参考文献:

[1]沈越.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新世纪我国城镇化战略刍议[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1(3).

[2]洪银兴,陈雯.城市化模式的新发展[J].经济研究,2000(12).

[3]王格芳.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中国城镇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4]GB/T50280-98.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张少辉.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的综合测度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4.

[6]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3.7%[EB/OL].中国经济网,2014-1-20.

[7]罗宏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意义[N].湖南日报,2012-2-19.

[8]刘标胜,戈雪梅.高等职业教育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战略作用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6).

[9]相伟.中国城镇化进程及未来发展趋势[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1(2).

[10]李双成.中国城市化过程及其资源与生态环境效应机制[J].地理科学进展,2009(1).

[11]孟春,郭上.以新型城镇化破解雾霾困局[J].经济纵横,2014(11).

[12]廖晓衡.互动与联动:中职教育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研究———以重庆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3.

[13]刘颂,李晓康,张辉.北京城市化进程中的高等职业医学论文投稿教育发展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7(4).

[14]董蕾.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探析[J].长沙大学学报,2014(1).

[15]唐辉.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背景下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3).

[16]朱德全,杨鸿.职业教育城乡均衡发展问题表征与统筹保障———以重庆市为例[J].教育研究,2012(3).

作者:弓丽闻 李晖 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


    更多自然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提升现代职业教育质量的新思考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zrkx/187455.html

    相关专题:美国电信运营商 岭南师范学院


    上一篇:绝经期女性全面保健及护理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