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宗教 >

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仪式音乐的新变异(3)


  “傈僳族四声部合唱”这一组关键词,便可以看到以下一条充斥于各旅游网站的信息:
  线路简介:六库接团,晚餐后欣赏四声部:是以傈僳族多声部合唱为根基,与基督教外来民族文化的传播相结合,以无伴奏、原汁原味、优美动听的合唱享誉国内外。怒江州傈僳族农民无伴奏四声部合唱团曾参加1999、2000年两次国际合唱节,以优美动听的世界名曲合唱引起轰动。百花岭傈僳族农民无伴奏四声部合唱接待点距州府六库17公里,是一个傈僳族聚居区,以傈僳族农民无伴奏四声部合唱世界名曲《友谊地久天长》、《欢乐颂》、《平安夜》、《为了明天的和平友谊》、《大地之歌》而声名远扬,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纯朴、热情、大方、好客而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好评。
  结合笔者多年的田野考察经历来看,可知这是某旅行社在网上发布的一条有关赴怒江州州府(六库)文化旅游的文字介绍,其中包含了诸多同本论题有关的,上涉怒江数十年文化发展历史的信息。
  四、通俗化:新生代信徒用于沟通和交际的日常语言
  20世纪80年代初,流行音乐在中国自港台地区传人大陆,而后由内地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迅速扩展。至90年代初叶,在云南省信仰基督教的少数民族地区,也开始出现了一股在仪式过程中和日常生活里演唱流行歌曲风格圣歌的风潮。然与之前的流行音乐主要来自内地的情况有所不同的是,这类流行风格圣歌主要是从毗邻的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传人。
  (一)赞美诗演唱风格的两极分化现象
  基督教音乐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当代传播体现为两方面:一方面,在基本的教理、教义和仪式活动方式上仍然保持过去的传统;另一方面,通过与境外教会的直接交流,产生形成了基督教音乐国际化——流行音乐化及自行创作的现象。在云南不同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对这两种倾向有时表现出不同的偏好。一种呈相对封闭状况的倾向是,在怒江地区部分傈僳族和中部地区的苗、彝等民族地区的基督教会,由于较注重保持传统的教义教规,其传统赞美诗及新编赞美诗的演唱与流传均保持了较多传统圣咏及圣歌的风格特点,有的地方甚至有教会长者出面反对年轻人演唱流行风格赞美诗(如部分傈僳族的情况)。另一种呈相对开放状况的倾向则是,如今在云南西南部的傈僳族、景颇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着许许多多的用混合了传统民族音调、西方风格赞美诗音调和流行音乐节奏编唱,用吉它和其他民族乐器(以弹拨乐器为主)伴奏的流行风格圣歌。此类歌曲的编唱历史甚短(一般在10余年以内),在青少年中传播较广,来源出处比较复杂,其中有很多系从境外同一民族居住区域内传人。前一类地区对流行音乐风格持拒绝的态度,且较少流行音乐风格赞美诗的传播的原因,与该类地区比较靠近内地,或者受地理、交通条件限制,而较少有机会同境外基督教音乐接触有关。而后一类地区的少数民族教徒持较开放的观念和愿意接纳流行音乐赞美诗演唱风格的原因,则部分是与该类地区靠近缅甸、老挝等国境线,受到境外的流行音乐影响有关。下面对与流行风格有关的三种基本倾向略做分析。
  (二)封闭型:怒江州傈僳族——传统赞美诗风格的“坚强堡垒”
  在云南地区,较严格保持传统基督教圣诗风格,拒绝乃至排斥流行音乐风格的地区,以怒江州傈僳族和滇中的苗、彝等民族地区的情况较为典型,但彼此仍然存在某些细微的差别。以怒江傈僳族的情况为例,1989年10月14-16日,笔者赴怒江州考察基督教仪式音乐期间,曾在六库镇东方红寨巧遇基督教节日——感恩节。刚到该地,便看到5位刚从境外傈僳族地区赶来的傈僳族青年,于宗教仪式开始之前,趁隙抒发自己的世俗情怀。他们蹲在大殿外的墙根下里,一齐弹奏一种境外传入的流行音乐曲调。正式仪式活动开始,有近千人参加,共集体演唱了数十首传统赞美诗。但几位青年仍然在场外自弹自唱。殿堂内外,圣歌与流行音乐同时作响,一雅一俗,相映成趣。在仪式间隙,他们又来到场内,演唱了5首傈僳风格的流行歌曲。这些歌曲均采用二声部合唱形式,分别由4人或3人合唱,每人手持一把吉它伴奏。当时,我仅感觉到当地人对这几位外来者虽然以礼相待,但彼此的关系并非十分融洽。尤其是他们演唱的流行歌曲似乎并未像我在其他民族(如景颇族、佤族)的教堂里那样受到当地人的热烈欢迎。然而,直到10年后再次来到怒江,我才悟到了此事的真正原因。
  1999年12月25日,我来到福贡县架科底乡。这里的圣诞节准备工作大体就绪,我在教堂旁一户傈僳族教徒家里歇脚,进门时,只见一位瘦削的男性青年教徒正手持吉它在那里自弹自唱,便同他攀谈了起来。我得知他名叫开三叶,与这次来架科乡主持圣诞节仪式的牧师坡傅海同为福贡县城郊俄马底村人。据他介绍,本村由于教会由老人主持,对青少年管教甚严,以致一般青年男女除了会唱传统西方风格圣诗外,极少有会唱流行风格圣诗者。能演奏吉它、手风琴和二胡、笛子等乐器在其它傈僳村寨比较普遍,但该村则鲜有会者。他与坡牧师当时还手持谱本,和着吉它弹唱伴奏,合作演唱了三首流行风格赞美诗:《奉耶稣之命传送福音》、《欢歌迎圣诞》和《游子归来听主圣训》。此三首歌均旋律流畅,节奏铿锵,带有傈僳族民歌和境外传人的流行音乐风格特点,这是笔者在此地唯一一次有机会听到用吉它伴奏的流行风格宗教歌曲。在此后举行的三天的圣诞节仪式活动里,15个乡村唱诗班轮番出现,共登台演唱148首传统风格的赞美诗。但始终未能象前述东方红寨的情况那样,给这位同样从外乡来的傈僳族青年教徒一次唱流行歌曲的机会。圣诞节第一天(1999年12月25日)中午,开三叶又在庆祝活动中,自拉(手风琴)自唱,表演了一首西方风格的赞美诗。当他演唱完毕,我问他:你为何不唱两首你所擅长的流行风格赞美诗?他无奈地摇摇头,说在此时此地,人们不会让他唱这种歌,若在其它教规不甚“严谨”的地区,例如他的老家,唱此类歌曲便不会受任何拘束。
  (三)滇中苗族和彝族:对外来流行音乐风格持若即若离态度
  1988至2007年这20年间,我曾经到过一些苗族和彝族地区考察基督教音乐。据我的观察,在滇中苗族和彝族地区,按照教会规范,作为教徒,平时及节日期间不能随便参加民间娱乐活动和唱本族民歌,尤其不能唱情歌、跳跌脚舞。20世纪80年代末,这里也有部分青年教徒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开始唱起了流行音乐风格的赞美诗。这类歌曲主要是在彝族教徒中盛行,苗族教会对此一直持反对态度。1988年8月7日,我前往参加了在禄劝县撒营盘乡由彝族、苗族共同举办的一次基督教礼拜日仪式活动。在白天的整个仪式过程中并未出现演唱流行音乐的情况。当晚,禄劝县城的中心广场上,便有不少彝族教徒在此聚集演唱流行音乐风格的赞美诗,其流行风格主要体现在节奏方面,旋律仍然基本保持了彝族的民间音乐风格。相比而言,苗族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在我多次访问苗族地区时,几乎从来没有看到过在基督教仪式或日常生活里聚众唱流行歌曲的情况。
  (四)开放型:流行音乐风格圣诗的普遍传播
  在云南西南部的佤、景颇、拉祜等民族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由境外的缅甸、泰国等地传人了流行风格的赞美诗,如今在青少年中这类音乐得到了迅速广泛的传播。1989年10月7日,我


更多宗教论文详细信息: 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仪式音乐的新变异(3)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zj/3337.html

相关专题:代写文章价格 数学论文


上一篇:蒙古族敖包祭祀诵经音乐中的藏传佛教蒙古化因素
下一篇:对话宗教与社会资本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