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宗教 >

如来藏“我”与“无我”义考(4)


此即大乘“一实相印”;诸佛世尊便是依此“法界”、“实相”而宣说佛法的,所以,上述《大乘密严经》才会强调:“亦名法界,过现未来诸佛世尊,皆随顺此而宣说故。”此中之“此”,便是如来藏涅槃的法界实相,也即佛法的法义宣说是依此而生。由上分析,如来藏必然是与世间“我”无涉的,也即如来藏是“无我”涅槃性的。
  但是,下引文为了导出甚深法义也指出,如果执著于分判出如来藏是有“我”还是“无我”,也是错误的边见,因为佛法讲究的是“离于二边”的“一乘中道”;所谓“中道”便是非有我和非元我的相待一体,即“我”和“无我”圆融无碍。藉此,以下这段经文可涉及涅槃更为深刻的涵义:
  于真实“我”,世间如是、如是邪见,诸异妄想,谓“解脱如是”、谓“我如是出世间”者,亦不知如来隐覆之教,谓言:“无我是佛所说;彼随说、思量,如外道因,起彼诸世间;随顺,愚痴。”出世间者,亦复迷失隐覆说智。是故,如来说一乘中道,离于二边:“我”真实,“佛”真实,“法”真实,“僧”真实;是故说中道名摩诃衍。
  实有真实“我”的存在,但真实“我”的涵义,却恰恰是不能有“我”。不少学人由于误读此属于阿含部的《央掘魔罗经》经文,便说此经是伪经,认为这是部派佛教时期由外道“梵我”思想影响而出现。显然,此中提出了“真实‘我”’和“‘我’真实”的命题,此易被“依文解义”者视为有外道思想之嫌。其实,文中涵义深刻,语序复杂,且有诸多承前略文,不易辨明;现不妨对此段予以释义梳理:
  对于真实存在的“我”,世间有如此这些邪见,这些邪异妄想认为“解脱就是这样的”、即认为是“(以能觉能知的这个)我这样就能出世间(而获得解脱)”,(持此邪见者)也不知道如来隐藏深义的教诲,便质疑说:…无我’是佛说的教理;那些跟随而说(有真实‘我’并)思量(这一真实‘我’的),(实质)就像外道(‘梵我’所认为的,即“梵我”是)原因,(也即是说,‘梵我’)能使诸世间生起;如果随顺(有真实‘我’),便是愚痴的说法。”而那些能够出世间的圣者,却又不能以智慧善巧说出此中隐藏的深义(所以,才导致错误的观点产生,否定真实“我”的存在,并说:“我这样就能出世间”的邪见妄想);所以,佛说的是离于二边的大乘中道法:(在既确立“无我”的同时,也)确立“我”真实,(在此基础上,才有)佛法僧的真实;所以才说中道就是摩诃衍即大乘(因为只有大乘,才确立真实“我”)。
  这一语段提出一个重要命题,即谓,若欲以凡夫意识心之“我”,如是知觉地体验出世间,是无异于妄想的;且这也是对佛教义谛的无知。因为所谓出世间,实质就是消除“我执”,达到无我;并无所谓有一个世间可由此觉知心之“我”所从出。这是说,不可能在出世间时,尚有觉知的“我执”存在。若有“我”的存在,便是尚未出世间;因为出世间涅槃是“无我”状态。此即上文将“‘解脱如是’、谓‘我如是出世间’”,视为“邪见,诸异妄想”所表述的真实意义。
  佛预知后人因不了解此中深意便不信《央掘魔罗经》一经,佛说:“少有众生闻此经信,未来众生多谤此经。”还指出,后世因诽谤此经而成为一阐提者为数颇多:
  佛告央掘魔罗:“未来世中,中国当有九十八百千亿众生谤毁此经,七十亿众生作一阐提。……”
  其实,在其它重要大乘经中,也多有谈到如来藏“我”和“无我”的统一。《维摩诘所说经》中就有指出:“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这意味着,提“无我”,是以具有如来藏“我”为前提的,这是为了不陷入无因论和断灭论。《菩萨璎珞经》卷三也有“如来藏”是“我”但于中又不见“我”的说法:“不舍十行本,是谓如来藏。佛法不思议,如空有所受。我识不见我,是应无尽藏。”此中的“我识”便是如来藏;“我识不见我”的学理意义便是:如来藏,是于中无我的,这是一种“不见”世间、外道“我”存在的如来藏。由此,如来藏是“无尽”无价的宝“藏”。
  大有错解般若空经者,一般会认为般若部经典会断然否定如来藏;但是,在般若类经典中,也不是一味说空谈无,同样提到“真我”“如来藏”,《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一,有颂:
  如来妙体即法身,清净解脱同真谛,如日与光不相离,如来功德即涅槊。
  真我与佛无差别,一切有情所归趣,生死涅槃等无二,其性不坏无造作。
  垢净如如性不异,唯佛世尊独能了,众生悉有如来藏,三宝于是现世间。
  这里说,“真我”与“佛”无异,“真我”“其性不坏”,“真我”不是由其他东西来造作,“真我”如来藏是生死涅槃的所依;正是因为众生有“如来藏”,所以,佛法僧三宝才出现于世,以使众生开示悟人实相。
  五、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概而论之,可以认为佛教语境有两种“我”义。
  其一,是妄我。这是指能觉能知而具有生灭变化的缘起性假立主体即五蕴“我”,这是人们在现实中经验着的“我”。在唯识看来,此“我”是由无明“我执”的作用,通过第七末那识作意于第八识阿赖耶识而流出的现行意识,即通过末那识和意识共同实现着对幻变出来的现实世界进行感知,从而不断强化着因为法、我二种执著而形成的所谓主体性五蕴“我”。此“我”具有虚妄性,唯识学将之归为遍计所执性和依他起性;众生的苦难和轮回正是由于此妄“我”的作祟而致。妄我是维持一期生命相续之幻有而必须,《成唯识论》指出:“定无实我,但有诸识(引者按:“识”义为“了别”),无始时来,前灭后生,因果相续,由妄熏习,似我相现,愚者于中妄执为我”,若没有此妄“我”,则凡夫每一期生命之相续成为不可能。但凡外道所执之“我”义三种或四种,由于均有对现实此岸具能觉能知的功能,因此均可划归为此类妄我。
  其二,是真我。这是指涅槃寂静的如来藏;这种“我”的实质是“无我”。如来藏“我”,与妄我无关;如来藏“我”是在“真我”的意义上被诠释。如来藏的“我”与“无我”又是圆融一体的。而在如来藏一体化的四种诠义中,又无一不是与“我”与“无我”的统一性兼容无碍。如来藏的“我”与“无我”并不是具有两个东西,而实是只有如来藏的一体性;如来藏“我”与“无我”的辩证关联,隐含着深刻的法义理趣。这些甚深法义所具有的挖掘性难度,可能正是造成以往对如来藏有多种误读的重要缘由。
  (责任编辑:黄夏年)


更多宗教论文详细信息: 如来藏“我”与“无我”义考(4)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zj/3219.html

相关专题:sci论文代发 通信专业论文


上一篇:斯宾诺莎宗教与迷信相区别思想意义简论
下一篇:灵验记中的佛典信仰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