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宗教 >

社会实践教学合规律性与合目性分析

摘要:社会实践课程建设是传统思政专业改革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合规律性,体现在课程性质上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与建构逻辑;实践教学合目的性,蕴含着教学的计划性、指导性、创造性,以及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价值与目标的内在统一。尊重教学规律性与实践性,采取科学举措增强实效性,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协同建构基础上实现实践育人的目标完成。

关键词:实践教学;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协同建构

伴随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社会发展对“一专多能”型人才需求出现倍增;鉴于此,国家将实践教学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2012年,教高〔2012〕4号文件提出强化实践育人的目标功能,建立党政机关、城市社区、农村乡镇、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接收高校学生实践制度。究竟以何种原则、方式、标准加以推进,促进实践育人的目标体系构建?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下简称思政专业)为例,就社会实践课程建设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协同建构展开探讨,旨在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实践教学的概念界说及理论阐释

(一)实践教学的概念内涵

实践教学概念,最早源自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Dewey)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论思想。这一实用主义思想不但影响美国教育,也影响全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1]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提出实践理论。对蕴含的“惯习”和“场域”分析发现,高校在理论教学中创造出支持性的“场域”和培养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惯习”结论。[2]“实践理论要同时考虑外在性的内在化,内在性的外在化的双重过程”[3],为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解释逻辑、行为方式和解决方案。

(二)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

作为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地位的实践教学,哲学、知识观、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及情境学习[4]等均为其提供理论支撑。此外,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成为实践教学中的根本性指导,对改变传统教育中“重理轻技”和“重术轻器”具有积极作用。布鲁纳认知学习理论,主张关注知识结构、学习者内部动机、多种认知表征方式、探索与发现未知、直觉思维、从多重观点中建构知识和价值等。[5]情境学习理论强调知识与情境交互,视知识为一种基于个体与环境交互过程中建构的情景活动。作为一种情境活动,社会实践不仅反思和审视传统教学,而且提出认知学徒制、抛锚式教学和交互式教学等实践教学策略。

二、传统思政专业的社会实践课程建设概况及问题

快速工业化中,工具理性强化与价值理性弱化成为思政专业人才市场供需脱节的关键性问题与矛盾症结所在。当前,高校的实践教学统筹兼顾各学科专业内部差异性问题上更多地停留在理论层面。对于社会影响和认知度较高的自然科学,较多投入实践教学获得正常运转;而对于社会适用面广,实践基地选择存在适用性障碍的人文社会科学未获得应有重视。学科综合特性弱化专业性,思政专业尤其如此。事实上,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发展最终目标,也是教学改革和教学建立的本源。应围绕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目标,在优质品牌化理念指导下拓展实践基地的规模和数量。[6]长期以来,学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实践教学水平不高、缺乏制度化、教学实施与基地不健全、考评机制体系欠科学等问题,[7]旧的问题尚未破解新问题不断涌现,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校实践教学与就业发展脱轨

实践教学缺位,学生的实践能力未获得相应提升。在对某高校思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研发现,在2011级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有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公共关系与实践、班主任工作技能、军事训练6门,2014级调整并增至7门。教育活动学分由2011级的23.12%,降低为2014级的14.78%,降低2.02个百分点。按照课程与教学环节相关强弱度,2014级培养方案调整为军事训练、社会实践、计算机实验、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公益活动、创业创新实践。除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和军事训练3门课程正常开展之外,其余课程实践教学几乎形同虚设。

(二)激励机制不足,职业倦怠增强

高校人事制度和工资绩效改革滞后,平均主义“大锅饭”分配方式严重阻碍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一是高校“行政化”不仅未去反而加强,导致教学的中心地位遭到弱化;二是对教师更多地约束,缺乏科学激励示范与引导参与,强化“官方课程”,难从根本上增加实践教学权重。研究发现:缺乏激励机制,教师除部分自觉和职称晋级需要外,大部分难以做到全身心投入教学。即便投入,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职业倦怠进一步增强。

(三)实践教学注水,缺乏专业师资

大学生就业多元取向,导致对教育实习重视不够。有人借自主实习之名通过熟人关系盖章敷衍了事,当然,大部分学生参与集中实习。可条件稍好的实习单位,出于教学质量、教学进度考虑教育实习变成见习。作为师范生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教育实习存在“注水”现象,其余实践教学便可想而知。事实上,实践教学与师资匹配、科学研究密切关联。调研还发现,某高校思政专业16位专职教师中仅5位双师型教师,大部分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实践教学近乎纸上谈兵。办学30年,仅28篇教改文章。无不反映教学质量弱质。令人担忧。

(四)实践针对性差,目标不够明确

实践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在实践中寻求真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发展使命感。通过实践检验学习效果,提升和扩展学习空间,将人生理想与社会现实接轨。实践教学缺乏针对性,学生实践能力相对欠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服务能力弱化,很少从就业和人才培养供给侧实施改革。另外,实践内容设计和环节安排浅层次、粗浅化。

三、社会实践课程建设的规律性与目的性

(一)规律性:实践课程建设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实践教学中,合规律性是指作为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客观要求,按照规律办事。体现在课程性质上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与建构逻辑。社会实践课程建设上,就是要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科学性。1.遵循大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内在逻辑实践教学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重理论、轻实践”问题。无论办学层次、专业定位等宏观方面,还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环节等微观方面,合理性建构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当在推行实践化建设、系统化建设、规范化建设和内涵化建设上深下功夫。”[8]既是大学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丰富教学内容、深化教育改革,提升质量的逻辑选择。2.尊重学科建设的逻辑规律和实践理性实践教学课程一般安排在第4~7学期,要在学习公共平台课、学科平台课,甚至部分专业平台课基础上展开,既有理论基础又有一定经验。思政专业的规范化建设,必须遵循专业建设规律,内在逻辑、本质要求与科学路径。人才培养既要严格按照规律办事,又要在尊重实践基础上开拓创新。实践教学本质上是实践证实和理论求真的过程,倘若脱离理论指导与实践检验,学科建设无异于“缘木求鱼”。3.符合人才培养的运行规律与实践逻辑加强社会实践的规范化、基地化、课程化建设,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感受真实、体悟真知,最终实现能力提升与观念转化。实践教学的系统性与创造性,亟需学校主动与政府、社会以及企事业单位协同建立实践基地。诸如借助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借助学校、厂矿、企业以及乡村等载体,建设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借助社区福利院、日间照料中心等公益机构,建立社会活动基地。

(二)目的性:实践教学的底线思维与目标体系

合目的性是指在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实践活动,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的。实践教学合目的性,内含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价值与目标的协同建构,目标体系表现为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内在统一。第一,知识目标。实践教学不仅需要理论指导,也需要丰富和发展理论,并促进知识生成、知识创造以及知识再生。第二,能力目标。本质上,实践不仅在于检验理论的正确与否,更在于通过实践验证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语言表达、组织协调等综合能力。在教师带领下,将科研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扎根基层磨砺自己。第三,认知目标。教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参加实践,发挥主观能动性尝试性解决。第四,价值目标。通过社会实践课程建设,将课堂教学转为课外教学,有效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EQ”和“IQ”,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善恶标准。

四、深度推进社会实践教学课程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一)思政教育专业建设的生态位建构

作为一个开放性耗散系统,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手段、以就业为目标、以发展为宗旨,坚持理论与实践、就业与发展的底线思维实施生态位建构。第一,课程设置生态位。正确处理专业与非专业、基础课与通识课、理论课与实践课,以及课程与课时的权重。第二,专业建设高势位。思政专业目的在于为国家培养具有明确政治方向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通过实践教学将理论内化为实践动力和行动指南。第三,人才培养专业位,要具备在学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本专业教学研究的能力,且能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以本专业为基础的宣传、组织和管理。

(二)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与学分权重,强化教学过程参与和全程指导,以及实践成果转化。建立一个与政府、企业、学校、社会、个人“五方联动”的协同发展机制,形成政产学研用整体性育人。一方面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思想政治教师,另一方面为党和国家培养大批服务于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组织管理,具有专业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三)注重课程设计科学、合理及规范性

加强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第一,教学安排上,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必修课注重实践教学安排,建构起互通的知识体系。诸如选修课中的调查研究、下乡支教、政策宣讲以及社会服务。第二,教学推进中,课程设计要有层次性、针对性和逻辑性,确保实践教学持续性开展,满足不同年级实践需求。第三,教学规范,健全和完善校外导师制,明确权责与制度化规范管理,规避惯性思维和形式化实践。

(四)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内在关联

实践教学的实践性,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展开的。脱离理论指导实践是盲目行为,思政专业师范性特征,决定为中小学培养扎根基层的思想政治教师、思政工作的教育与实践者。选择定向性和专业性教学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照“定向性”原则安排教学内容,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以及专业素养。

(五)注重教学过程监控与教学效果测量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第一,教学过程开放性监控。邀请用人单位、家长和社会等第三方机构参与,建立客观公正的质量监控体系。第二,注重学生自我评价。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设计一个科学的评价表让学生从大一到大四进行自我成长测评,并将测评成绩计入成长档案。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最终走向成熟,实现监督者监管自身。第三,教学效果综合测评。监控内容涉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通过“课程管理”信息平台,建立自评与互评、校内与校外、定性与定量等综合测评机制。

(六)强化教师主导与实践主体无缝对接

根据获取信息由感知到把握,由内到外、由外到内的双向流动和反馈过程,需要积极注重实践教学的信息交换与解码过程统一,实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无缝对接。一是强化教师对专业思想和教育理念的科学引导,帮助学生将理论内化为能力。二是对学生实践行为实施能力建构,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角色与知识能力转化。三是把握实践教学的规律性与目的性,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

(七)注重实践成果转化与实践产品开发

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创业实践、就业择业相结合的实践育人模式,推进课程资源空间整合与育人体系整体优化。一是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运用科学化手段促进实践教学成果转化与产品开发。二是将实践成果在“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否定之否定中,建构科学的知识生产链和产业生态链,以及知识再造价值链。三是在反复实验基础上,将成功的实践模式加以推广。

五、结语

未来议程中,实践教学需强化以下问题研究。第一,强化系统集成研究。诸如实践教学战略性、教学安排针对性、课程设置合理性、实践过程规范性、考核评估科学性等方面。第二,强化整体性研究。实践教学与国家战略、知识转化、能力提升、就业创业结合,突出实践性、方向性、价值性和目标性科学建构。第三,强化“品牌”战略凝练专业特色,建构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一个成长发育型问题,实践教学究竟如何开展以提高实效性,依然期待学界同仁与师生一道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伟.借鉴、传承与发展——北京电影学院与美国综合大学影视制作专业的实践教学比较[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2,(3):11-16

[2]刘洋.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48.[3]皮埃尔•布迪厄,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4]张晋,马庆发.高职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1):127-131.

[5]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07.

[6]吕经济期刊丹,高鸣.社会科学类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长春大学学报,2016,26(4):90-94.

[7]刘涛.地方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5,10(1):3-4.

[8]王学俭,郭绍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点问题及策略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政教育,2016,(6):11-14.

作者:张绪清 向荣 范兆飞 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


    更多宗教论文详细信息: 社会实践教学合规律性与合目性分析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zj/280661.html

    相关专题:石油焦 中国医刊官网


    上一篇:生命教育在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作用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