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宗教 >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探析(5篇)

第一篇

美育,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是促进素质教育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教育有其鲜明特征,它既是语文教育又是人文教育,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的积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大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他们的情感需求审美兴趣有关,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基础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将审美教育融入到具体的语文教学中,通过美育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理解美与鉴赏美的能力为目的。在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练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剖析美的本质属性,了解美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从而获得对美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王熙凤,她是曹雪芹成功塑造的典型形象之一,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丰富、最生动、最深刻、最光彩的女性典型。她的第一次出场很具个性特点,是先闻其声后见其人,给黛玉的第一印象就是放诞无礼。她的打扮亦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样一个美貌女子,宠爱她的贾母率先称她为“泼皮破落户儿”、“凤辣子”,她平时的为人可见一斑。我们又从“会见黛玉”、“回王夫人”等场景的语言、行动的描写中不难发现她那善于机变逢迎、果断能干的性格。她是一个精明能干、机巧善变、惯用权术、八面玲珑的人。学生通过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分析对这个人物形象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从中也充分领会了作者既赞她又恨的复杂情感。

文学作品丰富的内涵形成浓郁的人文氛围,将美渗透进精神世界,可以促使学生发展为健全的个体。作家以敏锐的眼光洞察社会,犀利的文笔把强烈的社会意识融入文章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后的常青藤叶》中作者告诉我们生命只有一次,应懂得保护生命、珍爱生命,生命是美丽的。人要有意义地活着,只有不懈追求、锐意进取、时刻燃烧着的人生才能获得不朽的生命。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都是经典之作。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美的形象和意境。从雄奇险峻的三峡到恬静淡雅的荷香月色,无不展现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国破家亡天涯沦落时的“凄凄惨惨戚戚”的如泣如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的豪迈奔放,“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生感悟,“良辰美景奈何天”的青春感叹,无不充满震慑人心的艺术魅力。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美的特点,捕捉形象进行分析,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示作品描绘的生动画面,帮助学生开启心灵的窗户,使他们感知美,热爱美。

要激发审美情趣,不只是让学生停留在感知外露的显而易见的具体形象上,而是要引领学生走进作品。以讲授《警察与赞美诗》为例,这是一个可笑的故事。作者用轻松幽默的笔调描写了苏比这个流浪汉为达到自己可笑的目的而作出的可笑的尝试,令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为可笑的是警察先生们对这些违法的举动并没有予以惩罚,反而显示出了一种“宽容”。当苏比放弃了自己原先的想法时,“宽容”的警察却逮捕了什么也没干的他,这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由此,可笑变成了可怜、可气、可悲、可叹。小说通过夸张、比喻、拟人、反语等修辞手法,使语言达到幽默的艺术效果。有些幽默语言看似轻松,实则沉重。“幽默”是这篇小说语言的最大特点,轻松的语调却包含深刻的讽刺意义,它为内容服务,表现了作者对人物的情感倾向和事件的态度。这是“含泪的微笑”。审美教育从根本上讲,它不只限于对美(优美)这一形态的审美对象的欣赏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还包括对崇高、悲剧性、幽默、丑、荒诞等多种审美形态的欣赏和创造力的培养。培养优美感不是美育的唯一目标,审美教育也是人道主义教育。

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离不开语文基础,学生在欣赏作品再现生活美和作品的艺术美的过程中,必须依赖于对字词句章和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的运用分析及相关知识实现。《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写景美文,作家以诗一般的语言,把一座建在山上的平常而普通的小屋幻化成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品。作者穷尽笔力写自己心爱的小屋,在描写中处处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情,使各种各样的景物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寄寓着作者的主观志向和情趣。这些外在景物实际上是作者内在精神的体现,所谓小屋、绿树、花、山,它们的活力、轻灵、自由、开放,无不是作者自身精神外化了的景物特征。“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我“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由此不难看出,作者的“空中楼阁”寓含深刻的象征意蕴,寄托着作者冷寂中的挚切追求与憧憬,是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追求与向往,是作者的精神家园。学生在学习欣赏了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的同时是体会到了人格的完美在于精神的独立之美。

总之,语文教学不能脱离审美教育,美育可以使语文教学充满美的情趣。

作者:毕鸿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分校

第二篇

一、灵活适用多媒体教学,打造“三美”新境界

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为学生和作品中的人物情感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计算机能交互地综合采集、加工、处理语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及视频影像等多种信息教学资料,以其形、光、声和色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的多个感官,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优化审美情感体验,在审美理念上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教师在深挖教学资源蕴含的审美元素的基础上,可以采取运用CAI、PPT、FLASH等灵活多变的多种手段与课件实现多媒体审美教学。如《丰碑》一课意境深远,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讲述了一位将军在云中山行军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位因未穿御寒衣服被冻死的战士,而这位战士竟是负责发放给养被服的军需处长的感人故事。文短情深,催人泪下。但是,现在的小学生对过去战争年代特定的环境了解甚少。为了激发学生对这位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优化教学结构。为了帮助学生走进课文特殊年代特定的战争场景,设计了一个大雪纷飞、狂风呼啸的大雪山,有一支队伍艰难地行进着的画面,在播放多媒体课件时由小到大逐步展现出军需处长倚靠树干的形象,并配乐声情并茂地朗读第7自然段,一个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植根于在学生心灵深处,军需处长变成了一座晶莹、透明的丰碑矗立在云中山上,渐渐地变成了一座雄伟的丰碑,引起了学生感情上的极大共鸣,学生的审美教育效果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升华,达到了“课伊始,美即生;课进行,美渐浓;课结束,美犹存”的“三美”审美教学境界效果。

二、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正能量活动,创新“生态审美”教学新理念

一个人生价值多元化、文化媒体众生化、经济利益趋向化、思想观念复杂化、社会现象渗透化的现代社会里,人们的审美开放性日渐凸显,核心价值观也在逐渐转变,给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社会、家庭对小学生的“童心审美”天真观或多或少地喷上了负能量的“霾雾”,学校的语文审美教学效果出现了“校内八分施教,校外二分淹埋”的不和谐格局。如老师在教中国著名教育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后教育学生要时刻牢记和践行“我为人人,人人才为我”的社会责任,才能创建出更加和谐的社会,在教《为人民服务》一文后教育学生我们每一个人,只有职业上不同,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相同的,但在小学生现实生活中,往往就出现了与之背离的丑陋行为,如小学生的爷爷奶奶为了让孩子吃上纯绿色蔬菜,在小区里自开自留地种菜,并且还得意地问孙子:“还是爷爷奶奶种的好吃!”马路上不慎摔倒的老人或被汽车因交通事故撞碾的市民,家长和孩子一块见证到了,孩子想上前去救助却被家长阻止等真实案例,审美教育课堂效果却大大折扣、跌落万丈,导致了学校、家庭、社会审美合力减小。因此,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好、经营好审美资源,创设审美条件,优化设计方案,在爱发现、想发现、真发现美的元素上下功夫,在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理念、践行、持续、和谐、行为上求效果。如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在校内开展课本剧、生活剧、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起———“说三道四”美辩会、最美人物故事演讲会、模范英雄人物事迹进校园报告会等活动,语文老师与思想品德老师紧密结合起来,创立了语文审美文化走廊;在校外开展学雷锋、祭扫烈士墓、黄河口湿地采风、城镇化进程改造中美丽胜坨采风、游孙子故里———看审美兵法等活动,打通了语文审美教学与社会生活审美的通道,巩固了在语文教学审美教学成果,在教师营建的“生态美”的环境下让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守护美和赞美美。

作者:尚廷文

第三篇

一、调动感官,感知文本———初层美

感觉器官是人类感知外界事物的第一路径,视觉审视事物外在形体样貌,听觉感受来自事物本身的一切声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挂图以及板书等授课形式,辅之以老师生动激情的语言讲授,一定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从而将文本层面的“死”知识变为“活”知识,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因此,老师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出画面、音乐、语言的和谐美,从而很好地集中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比如,老师在讲授《九寨沟》一文时,便可以借助投影仪这一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九寨沟“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禽珍兽”等美丽景象,此时也可以适当地播放《神奇的九寨》这一歌曲,让学生在高昂的歌声、美丽的景色中对《九寨沟》这一篇文章的整体文意有所把握。与此同时,老师可以摘录出一些优美句子,譬如“一座座雪峰直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也许,就在不远处,有一只体态粗壮的金丝猴,正攀掉在一棵大树上,眨巴着一对机灵的小眼睛向你窥视……”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大声诵读这些好词好句,体会词句中鲜明的节奏和语言文字美,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来自文本层次的美。

二、善于想象,感受意境———中层美

简单来说,意境就是作者写作的初衷与所描写的事物融合之后所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同时意境分析也是语文教学中最容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环节,但现实情况是,实际教学中老师常常会将自己对意境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并没有引导学生去感受意境之美,学生丧失了课堂主体的地位。鉴于此种情况,小学语文老师必须紧抓文本中出现的意象,带领学生共同去发现、认知与领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描绘的意境,进而亲身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比如,老师在讲授《荷花》一课时,首先应带领学生了解荷叶、荷花的姿态美、风韵美,随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鼓励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想象自己是微风中的一朵荷花,在柔和的风中享受惬意的时光,在想象力的引领下感受荷花自身摇曳的姿态、美妙的风姿,从而在主观想象中获取美的感受。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陶醉在优美的意境中,在感受意境美之余,也加强了对整篇文章的理解。

三、用心品味,感悟情感———高层美

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真正发挥审美教育的价值功用,学生除了感受文本、意境层面的美,还应用心去品味和感悟文中作者所抒发的真实情感,把握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丰富且优美的情感,进而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理解文章的情感美。比如,在讲授《桂花雨》一文时,老师可先行带领学生翻看教材、阅读文章,可以发现《桂花雨》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课本中有一张十分美丽的插画,孩子、桂花树是插画的核心,随风飘散在空中的桂花花瓣与孩子脸上所洋溢出的幸福表情,无不打动着每一位观察插画的人,整个图片为我们展现了幸福、温暖的氛围,从而吸引着学生去了解故事内容。随后,老师可提问学生:“同学们,自己和爸爸妈妈之间,有没有一件让你很感、很难忘的事情啊?”或者老师可以问:“《桂花雨》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哪位同学站起来勇敢的说一说。”这样简单的课堂提问看似表面,实则很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激励学生用心去品味文章、感悟情感,让学生在思索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的同时,也引发了自身情感的共鸣,一方面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悟到了作者在文章中所要抒发的内心情感,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失为一种培养审美情趣和能力的有效手段。总体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是极为必要的教学方式,这样做,一方面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还能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此,希望小学语文老师能够真切认识到审美教育的作用与价值,利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深度揭示语文课本教材所蕴藏的美,让学生深刻体味到来自文本、意境、情感三个层次的美。

作者:胡洁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扎下中心小学

第四篇

一、结合人物形象分析、揭示人物的精神美

人物形象分析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它主要是通过对作家塑造的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揭示形象最本质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从而了解作者的人生体验和审美理想。引导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对人物形象进行鉴赏、评价,不仅有助于把握人物形象的美学意义,并通过对人物情感的体验,促使学生受到振奋、震动,看到人物精神世界中最美的内涵,影响其心理行为。《小桔灯》中的“小姑娘”这个人物形象非常典型,在她幼小、瘦弱的外表下隐藏着美丽的精神世界,小小年纪就承受贫寒的不幸重压,要面对白色恐怖的恶劣环境。然而她用“笑”,挺直身子来迎接不幸,用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来对待现实、憧憬未来,表现出镇定、乐观、勇敢的精神。对光明,对幸福的渴望支撑起小姑娘灿烂、丰富的精神世界。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透过人物形象的表象,去发掘人物形象丰裕的精神之美,不但可以使学生看到完整、立体的人物形象,而且可以通过学生的体验领会,产生情感的共振及对形象美学意义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人物形象的特点,剖析人物形象的精神世界,把那些无序的美学内容串联起来,给学生展示具有质感的完整的精神美的内容,这样可以触动学生审美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通过语言分析来感受意境美

语言是构建意境的材料,作家为文达意,为了做到“毫发无遗恨”,对语言的运用是颇费心思。苏霍姆林斯基曾要求学生成为“词的音乐家”,说明了表达在创设意境中的作用。所以,抓住语言分析,口嚼其词、品其味,往往能使文章的“境界”全出。这时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审视,用审美的经验感知,就可以欣赏到意境美,发现作家的审美追求。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里的“山”,作者把它比成一个“小摇篮”,烘托看护者的“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的抚慰,济南人“含笑”的欣慰和“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的憧憬,构筑了“慈善”的济南冬天的意境,折射出甜美安适,温情宁宁的美学内涵。这种清新、静美的意境,无疑可以触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感悟意境的深邃的力量。再来看朱自清名篇《春》中对雨景的描绘,那在暮色之中的雨,朦朦胧胧。写灯光,家家一灯如豆,隔着蒙蒙的细雨望去,灯火四周呈黄晕的光芒:写乡村景色,农人有“撑着伞慢慢走着”,有“披蓑戴笠”,一派田园风光;写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作者用拟人手法,着力渲染春雨沐浴的温馨,传达出春天雨中安静和平的气象,表现繁复的静态美,营造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通过语言分析,结合运用联想思维,可以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体会和发现美,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

三、通过对环境的分析来透视生活美

环境有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之分,共同构成人类生活的舞台。这些环境既为人们提供了生活的舞台又决定了人们的爱好、习惯和作风,影响了性格的形成。所以,环境描写是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特殊的艺术价值。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不同环境描写和小主人公对生活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作者对儿童生活的意义诠释。热爱自然,自由快乐,成为作品之中儿童生活的美的基本内容。然而作品的意义不仅停留在这个层次上,它借助这个小小的生活侧面,反映了封建教育的弊端和作者对生活美的追求。通过环境分析来透视生活美,不仅仅可以拓展语文教学的审美领域,还可以启迪学生领略文学艺术作品的巨大魅力。正确把握生活的本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来发现美

朗读是书面语文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像,感受作品意境,并能引起群体效应。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解析,能以声音增强原作的力量,诱发通感,起到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的作用。听别人读,可以自觉地进行审美判断,真切感受到作品的情韵和气势,产生共鸣,受到感染,怡情怡性,自觉接受语文教育,如,鲁彦《听潮》描绘的落潮图是:“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叶飘零在水中,海睡熟了,大小的岛屿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星星在头上眨着慷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读这些句子,语音要轻柔,语调要低而舒缓,从而体会作者的愉悦甜蜜之情,进入梦一般的意境中。而大涨潮到高峰时,情态变了:“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着,猛烈地冲向岸边,袭击过去,冲进了岩石里,又拨刺着岩石的壁垒,音响越来越大,战鼓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起来。”读这些句子,语音要加重,语调要高昂,速度要稍快,从中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情怀,脑中再现大海涨潮到高峰时的雄壮美。因此,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和情感的蕴含,做到“物以情观”“情以物兴”。用心去感受作者对人生的深深思考与精美巧妙的艺术构思,进而产生审美的愉悦。

五、运用教学实践活动创造美

学生在对美感知、领略、欣赏、品味之后,必然产生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因此,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也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力。阅读教学中要力求把教材中各种美的因素展示在学生面前,培养其美的感知力,引导其展开美的想象,进而培养美的创造力。还可以在作文教学、听说训练、课外活动等多条途径中进行。如作文教学中学生用美的语言去描绘外在的美景,抒发内在的美情。作文过程是学生调动审美感受,发挥审美,利用美的语言形式与技巧创造并制造的过程。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相结合,除了要掌握恰当的方法,把握其规律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准确把握审美对象和美学意义,从而在提高语文水平的同时,提高美学鉴赏能力。

作者:韩桂英 单位:福建省长汀县第五中学

第五篇

一、小学语文教学引入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1.培养学生美的感受力。美的感受能力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通过后天对美的学习、感受、创造以及积累而成的,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将原有教材的单调、枯燥及繁琐的局面打破,将教材改革的一个新的春天迎来了。比如,在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学生通过对课文中优美的句子进行学习,从课文与课件中获得了美的享受,从而实现对学生美的感受力进行培养。

2.培养学生美的鉴赏力。鉴赏美与创造美实现的基础就是对美有一定的感受能力。比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散文、寓言、诗歌等都是文学题材,学生通过对课文不断的诵读及品味,心灵上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共鸣,且学生经常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耳濡目染,学生们一定会树立起健康的审美标准、审美情趣以及审美理想,进而大胆地去追求美。

3.培养学生美的创造力。在审美教育中,感受美与鉴赏美的最终目的就是对美进行自主创造,比如对一篇文章进行学习之后,教师就会开展一些有趣的课后活动,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选择自己的搭档,并自己制作活动中要用到的道具,然后将自己的一些想象加入到课文内容演绎中。小学语文教学通过这样的审美教育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进一步加强自身对美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美的创造能力,让课堂变得更加的有趣且生动。

二、小学语文教学引入审美教育的有效实践途径

1.合理创建良好的审美教育环境,在乐中求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审美教育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有效地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保证尽可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这样才能将审美教育有效的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例如,小学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游戏、音乐、谜语、图画、活动及问题等引入课文,使课文导入的艺术性有效加强。通过这些措施,学生的心弦就会被拨动,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让兴趣带着学生进入课文学习。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通过对多媒体课件的观看,使学生直观且身临其境的感受到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对美进行感受,让他们学会在乐中求美,从而保证学生的审美趣味在最大限度上被调动。例如教师在讲解《望庐山瀑布》时,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将庐山形象且直观的展示给学生,然后再根据课堂情境将一些问题提出来,如“你觉得庐山的瀑布看上去像什么?”、“看到庐山的风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等问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意境,在想中求美。小学语文课本中不仅只有修辞装饰、词语堆砌,同时也将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带给了我们,这一点特别表现在散文与古诗词中。学生自觉接受审美教育的重要前提就是让学生伴随着文字进入到文章的意境之中,其中学生想象力的调动又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想象不仅可以让人对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美进行感知,同时也会将一些新的意义与形式赋予到语言文字中,从而促使“思接千秋,视通万里”的良好效果的产生。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该将那些可以对学生丰富的联想力与想象力进行培养的语言、词句以及情节等因素进行有效的挖掘,并使学生对这些情感因素进行亲身体验,使学生自身的想象兴奋点得到有效激发,从而有效促使学生的情感与心理产生共鸣,并实现在意境中求美,获得对美的体验,陶冶自身的审美意识。例如教师在讲解《趵突泉》这篇课文时,可以通过课文中的语句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想象在自己的面前有着“大泉汩汩而流,小泉如珠花碎玉”的这样一幅画面,让学生跟着课文的意境去欣赏、去品味。

3.鼓励学生对审美的情感体验,在读中求美。“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句话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文的灵魂的描述,由此可见文的灵魂在于“情”。同样也有许多跃动着情感美的文章存在于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且会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心灵、情操及思想进行影响。所以,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将“情”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真正使文章内含的情感由作者“移情”给读者,而“读”无可厚非就是一种有效进行情感体验的好方法。学生通过饱含感情的朗读,通过有声的语言来感受无声的文字,对学生眼、耳、口及心的综合运用进行有效调动,比如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尊严》这篇课文进行解读时,就可以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读。在这篇课文中,描述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经历,每个人都有年轻的时候,且每个人年轻时所经历的事情都不一样,通过文中一些描写主人公的动作、语言以及神态的句子就可以感受出文中主人公年轻时生活不太顺利,但是他却不放弃自己、不接受别人的施舍,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最终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与好心人的鼓励与帮助取得成功。因此,教师在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想感情对这篇课文进行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但体会到了人性的美,更让学生的思想受到了震撼,同时也让学生们明白一个道理:尊重自己,别人才能真正尊重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多朗读课文几次,让学生的品格得到升华,并学会融会贯通,从而使审美教育的目的真正实现。

4.鼓励学生进行审美创作,在写中求美。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写作就是对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进行培养的最佳途径。学生在进行写作就是进行审美感知与审美创造,同时也是在表现美与追求美。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一方面要注意让学生对课文中的美段、每句及美词等进行留意与收集,对课文中表现美的手法与写作技巧等进行详细的了解,并将创造美的不同方法与不同文体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白不同文体所表现出的美也不同。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与思考,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使自己的知识不断得到丰富,对自己的视野不断进行开拓,对周围的人、物、事及景留心,对身边事进行关注,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并选择创作素材,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将一些自我的情感体验注入写作创作中,引导学生将自身内在的心灵感受充分表达出来。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通过演小品、讲故事等富有创造性的形式将美表现出来。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续写、改写或者是扩写等,同时在其中加入一些自身的理解与其自身对生活的体验等,抑或是通过话剧、小品等形式将自己身边发生的事件表演出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让学生通过表演对创造的乐趣进行品尝,对美的价值进行领悟,保证学生的思想与情感在表演与创造中得以升华。

总而言之,审美教育主要是在美的形象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通过美育将学生引入到道德学习中,潜移默化中让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实现,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者要将教材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采取科学且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效的感受美、鉴赏美并创造美,保证学生的感情受到熏陶,同时获得心灵的净化与人格的升华。

作者:何光俭 单位:江苏沛县杨屯镇中心小学


    更多宗教论文详细信息: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探析(5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zj/112822.html

    相关专题:索洛经济增长模型 课程设置


    上一篇: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论文
    下一篇:广播新闻节目采访与制作技术分析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