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科学术 >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分析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讨论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讨论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并提出对应的意见和建议,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引言 

自21世纪初,随着我国文化经济发展的复苏,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大趋势。1993年,上海交通大学设立“文化艺术事业管理”专业,文化管理类门类学科首次出现在教育领域内,拓宽了我国学术界的视野。200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公布2003年度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名单的通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正式设立,作为试办专业。

2.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文化经济占据社会主流,文化产业人才需求呈井喷式激增。2015年,我国文化类就业人数达1274万,达就业人口总数的5%,创造增加值3577亿元,占GDP的3.1%。文化类缺口很大。面对如巨大的需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直接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生从事本专业人数仅达9%左右,就业方向偏向影视、媒体等。这些现状说明高校培养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存在很多必须解决的问题。

3.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分析

人才培养是目前高校十分重视的问题,不仅困扰高校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就业竞争优势,因此,高校需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1)理论与实践融合较差。国内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都是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实践教学比例较低。“一刀切”的评价模式模式直接贯穿教师考核、教学评估、课时计算等环节,导致无法实现特殊专业特殊对待,尤其对于新兴专业,应有一个过渡期,但专业教师必须完成授课任务和教学管理等,同时必须完成其个人的科研项目,导致教师压力较大,尤其新兴专业的发展和扶持过程中,需耗费教师大量精力。对于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需寻找恰当的社会资源。(2)缺乏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文产专业作为新兴专业,成为各高校兴办的重点专业之一。根据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我国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不定,再者,文产专业涉及行业较广,在人才培养定位时容易发散。由于高校建校背景不同,有一定的偏颇。北京大学开设的文产专业偏向营销、策划等方向,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首都师范大学开设的文产专业偏向经管、文学等方向,旨在培养国际型人才;吉林艺术学院开设的文产专业偏向编导、会展等方向,培养复合型人才。(3)师资质量建设不能紧随专业发展需要。对于新开办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多数会成为专业发展的拦路虎,由于专业建设需要,会从相关专业借调教师,或是刚毕业的硕士、博士。由于文产专业的特殊性,其需要具有实战经验的教师教授相关课程,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加强实践体验。

4.建议和总结

由于文产业专业在学科建设、发展等方面,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还有待完善,根据相应的问题,现提出几点建议如下:(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上,应及时确定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专业在设置之初,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的确定既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学生及早做职业生涯规划,将本校特色和地域特色结合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促进其产业化发展。(2)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对于新兴专业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可以通过调整教学模式,实施“产学研政资介”六位一体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做率先发展专业,拉大实践教学比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对实践经验的需求尤为明显,例如会展策划、影视娱乐管理等课程模块需要较为实际的体验操作,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可通过联系公司、高校、政府等资源,并与其他高校联盟发展文产专业,实现资源共享,为专业发展构建资源平台,实现理论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知行合一”。(3)增加专业宣传力度。在开办新专业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周密的运作,扩大专业的知名度,吸引社会关注。首先,可通过与地方企业、姊妹院校互动。文产专业需要有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知识的融合,而其下设的院系为管理或艺术类,每一方都缺乏另一方的资源,因此,应连接其他院系,加强合作交流,增加知名度;其次,可以与地方企业开展链式合作,引导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既宣传专业,又扩大学科知名度。再者,通过聘请专家开展专业性讲座,开阔学生视野,为人才培养注入新鲜血液。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作为新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已成为热点。本文提出通过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提高教学质量等手段,实现教学改革,为今后的文化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有臣.关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忧思[J].东岳论丛,2006(3).

[2]殷亚丽,仁丹.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归属与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5(1).

广东职称 [3]戴嘉枋.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强化当代中国文化产业与专业艺术教育的建设与发展[J].艺术百家,2013(2):40-43.

作者:郑煜


    更多社科学术论文详细信息: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kxs/185198.html

    相关专题:泰山学院学报 河南农业大学主页


    上一篇:公路施工PDCA管理模式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