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科学报 >

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探索

新常态下,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协同创新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创新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资源禀赋、区位、发展路径依赖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区域形成了独有的创新能力结构,能力结构差异不仅会影响协同创新模式,也会影响协同创新效果。近年来,一些学者从能力结构视角,对区域合作及协同发展展开研究。杨先明等[1]构建了区域能力结构综合评价模型,对我国东西部地区能力结构进行评价,并提出西部能力建设重点;黄宁[2]构建了能力结构与地区经济合作关系模型,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进行分析;孙才志等[3]基于能力结构模型对环渤海地区海陆一体化程度进行定量评价;范斐等[4]利用能力结构关系模型对1998—2011年我国31个省级区域的创新能力结构进行测度,并辨析不同区域创新能力结构的均衡度与匹配度。现有研究京津冀协同创新方面的文献较少,且大多集中在区域内产业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创新实现途径与对策等方面,[5-7]尚未见到从能力结构关系角度对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研究。本文构建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能力结构关系模型,对京津冀区域2008—2013年间三省级地区创新能力结构、协同创新耦合度及协同创新利益分配比例进行测度,分析其变化趋势,以此为基础,提出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指标体系构建

区域创新能力是一个综合体系,表现在由创新投入到创新商业化的整个过程。[8]目前的研究文献中,多从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创新能力提升影响因素等角度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2013年,科技部出台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创新资源、知识创新、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5个一级指标和33个二级指标对我国国家创新能力进行监测评价。范斐等[9]构建了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服务创新和环境创新5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31个省市区的创新能力结构进行评价。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现状,构建包括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知识配置能力和创新环境支撑能力4个一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知识创新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基础,可从知识创新的投入与产出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由研发(R&D)经费投入强度、R&D人员全时当量、研发机构数和专利授权数4个二级指标测度。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4个二级指标测度。有研究表明,创新资源在区域内创新主体之间的自由流动及配置格局,对区域创新能力会产生显著影响,知识配置能力用于反映区域创新资源流动情况,由技术市场成交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外部支出、技术市场技术流向地域(合同金额)3个指标测度。[10-11]创新环境改善是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的基本条件,创新环境支撑能力由万人互联网用户数、邮电业务总量、国家产业化项目落实资金、科技环境进步指数4个二级指标测度。

二、京津冀区域相关数据分析

依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9—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2009—2014年)、《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2009—2013年),获取表1中各项指标数据,使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第一轮因子载荷矩阵表明,指标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在公因子1和公因子2上的载荷差仅为0.01,因此需要将其从指标体系中剔除。删除指标“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后,再对剩下的14个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分析结果包括主成分列表和因子载荷矩阵(参见表2、表3)。表2显示,主成分分析共提取了三个公因子,特征值分别为6.097、3.949和2.238,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7.744%,表明这三个公因子基本上能够反映京津冀各地区的综合创新能力。各地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可以依据公式(1)计算,其中F1~F3分别表示三个公因子取值(由SPSS分析结果可得),λ表示公因子的特征值。代入特征值,求得各项创新能力结构指数的权重分别为0.496、0.322和0.182,则各地的综合创新能力I=0.496F1+0.322F2+0.182F3。代入公因子取值,求得各地的各项创新能力结构指数和综合创新能力得分如表4所示,其中最后一列综合创新能力得分是经过标准化处理之后的取值,以方便后续的相关分析。

三、结果分析

1.京津冀区域创新能力变化分析依据表4数据,分析2008—2013年京津冀区域创新能力结构指数变化趋势。结果显示,研究期内,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北京、天津两市创新能力指数较上一年略微下降外,京津冀三个省级区域的创新能力指数都呈现出较快的上升趋势;2010年之后,呈现上升速度加快趋势,表明三个省市的综合创新能力稳定快速提高。表4数据显示,京津冀三个省级区域的创新能力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北京市综合创新能力最高,研发创新能力突出。以2013年为例,北京市聚集了380家研发机构,占全国研发机构总数的10%以上,天津市为58家,河北省为75家。北京市R&D经费投入强度在2013年达到5.25,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8,天津市为2.98,河北省仅为1.0。北京市2013年专利授权数62671件,天津市24856件,河北省18186件。可以看出,在京津冀区域中,天津市尤其是河北省研发创新能力偏弱。天津市技术创新能力突出,2013年,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4个指标,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外,其余3个指标天津市均超越北京市。河北省技术创新能力虽然排在最后,但研究期内数据显示,各项指标都保持了快速增长,说明河北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在近些年得到较快提升。凭借首都的独特资源优势和行政权力中心地位,北京市集聚了大量的优质资源,成为区域内知识配置能力最强和科技创新环境最好的区域。2008—2013年,北京市科技环境进步指数基本保持在全国最高水平,河北省则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且在2012年呈现出下降趋势。京津冀区域内各省级区域综合创新能力的稳定改善及创新能力结构差异,为京津冀实现区域内协同创新,推动创新资源在区域内有效流动,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创新体系提供了基础。2.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结构耦合度分析创新能力结构耦合度反映的是区域创新能力结构的均衡性与匹配程度,数值越高说明两个区域协同创新的可能性越大;如果数值偏小,则说明创新能力结构较差的一方会影响两个地区的协同创新。依据表5数据,分析2008—2013年京津冀区域创新能力结构耦合度变化趋势。结果显示,除2009年京津区域耦合度数值出现较大变动外,京津、京冀和津冀创新能力结构耦合度在研究期内都保持了比较稳定的上升趋势,尤其是2012年,达到研究期内最高值,这与2012年“首都经济圈建设”、河北省“太行山、燕山集中连片贫困区开发战略”及“沿海发展战略”同时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有关。尽管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耦合度呈现出上升趋势,但与珠三角和长三角区域相比,耦合度数值偏低。依据范斐等[13]研究结果,珠三角和长三角创新能力耦合度数值大于16,尽管由于指标选取存在差异会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影响,但范斐等依据同期数据计算的京津冀区域创新能力耦合度数值在8~12之间。比较京津、京冀、津冀耦合度数据,除2012年之外,京津区域创新能力结构耦合度始终高于京冀和津冀,与前述京津冀综合创新能力排序一致。北京市和天津市综合创新能力均优于河北省,两市区域能力结构耦合度高于与河北省的合作,在区域合作中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性。因此,从长期发展看,河北省需要进一步提高综合创新能力,以更好地参与区域协同发展。3.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获益分配分析参与协同创新双方的获益值和分配比例,会直接影响到区域协同创新能否稳定、持续开展。两个地区在协同创新中的获益分配越均匀,协同创新区域获益比就越接近于1,双方合作创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反之则越小。依据表6数据,分析2008—2013年京津冀协同创新获益值及获益比变化趋势。结果显示,研究期内,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总收益、各省级区域协同创新的收益值都呈现出稳步上升趋势,说明协同创新促进了区域总体收益及区域内各参与创新地区收益的增加,由此,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的意愿会进一步增强;京津、京冀、津冀协同创新获益比都呈现出下降趋势,尤其是京冀和津冀的获益比下降趋势明显,京冀两地的获益比例由2008年的28.45下降到2013年的3.93,津冀两地的获益比例由2008年的15.34下降到2013年的2.37,说明河北省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获益中分配比例显著上升,由此,河北省对参与京津冀协同创新表现出更强的合作意愿,这与实际情况相符合。京津两地的获益分配比例保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从2008年的1.85到2013年的1.65,变化不大,表明京津区域的协同创新合作相对稳定,这与创新能力结构差异、创新能力结构耦合度较高的结论一致。4.综合分析综合2008—2013年京津冀区域创新能力结构、创新能力结构耦合度及协同创新获益分配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区域内三个省级区域的综合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结构耦合度都表现出明显改善趋势,区域协同创新获益分配比例更趋合理。这一结果说明区域内地区之间创新能力差异在缩小,创新能力结构匹配度提高,区域内协同创新的基础得到改善,地区间更趋向于稳定和可持续的合作创新。尽管如此,区域内各地区创新能力结构差异依然存在,北京市综合创新能力最强,河北省较弱,天津市处于中间位置。创新能力结构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区域协同创新的障碍,尤其是河北省综合创新能力远低于北京市与天津市,导致与北京市和天津市的创新能力结构耦合度不高,这种不平衡会影响河北省参与区域协同创新的能力,也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如2013年北京市科技成果只有1%左右在河北转化,50%以上在浙江和珠三角区域转化。因此,提升河北省综合创新能力,进一步缩小区域内各地区之间创新能力差距,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及经济实力的必然选择。

四、对策建议

京津冀区域是我国未来最具增长潜力的区域,协同创新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最根本动力。目前京津冀区域尚未建立有效的协同创新机制,区域创新分工也尚未形成,科技资源共享不足,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融合不充分,要实现区域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国家与京津冀各方共同行动,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区域协同创新。1.破除阻碍创新资源在区域内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京津冀区域是我国创新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但创新资源在区域内部分配不均衡。长期以来,来自于京津尤其是北京市的“虹吸效应”造成了河北省优质资源的流失,导致河北省创新综合能力明显偏低,成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的短板。河北省是京津腹地,区域内交通便利,为创新资源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又为区域协同创新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现阶段,区域内各省市之间首先要打破传统的封闭创新模式,破除创新资源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促进创新资源在区域内实现无障碍的优化配置和高效流动,提高京津地区对河北省的科技创新辐射能力,以缩小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创新能力差异,促进区域协同创新。2.构建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的机制体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从国家到京津冀各方,相关政府部门积极行动,加强顶层设计,在一些领域已经开始了实质性合作,但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区域协同创新机制。机制体制创新是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支撑,京津冀各方应抓住发展机遇,构建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的机制体制,积极探索加强区域内创新资源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新模式,支持区域内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和技术标准创制,建立创新战略联盟,共同申请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和产业化项目,联合建设实验室、工程中心、中试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实现区域内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相互支持和相互促进,以机制体制创新不断优化协同创新的生态环境。3.以产业链延伸、耦合促进区域协同创新京津冀三省市创新能力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北京市综合创新能力及各项能力均拥有明显优势,河北省综合能力及各项能力均处于劣势,但比较而言,北京市研发创新能力在三地最为突出,河北省土地、成本优势相对明显,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战略新兴产业实力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及知识应用能力不断提高。随着北京市城市规模的扩张,“大城市病”越来越突出,受土地、环境等因素约束,科研成果消化转化能力已趋于极限,近几年,中关村技术和项目向河北、天津地区加快辐射的趋势日益明显。因此,从区域协同角度,构建“研发试验—成果转化—科技孵化—产业化”创新链条,以产业链延伸、耦合促进区域协同创新,促进区域内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分工明确,创新链与产业链高效连接的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模式。

作者:薛景梅 李明芳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更多社科学报论文详细信息: 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探索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kxb/90961.html

    相关专题:加拿大移动运营商 通信工程师论文


    上一篇:煤矿机电安装问题及措施
    下一篇:石油企业职工思政工作创新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