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科学报 >

从“可持续发展”到“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发展理念的升华(2)


 1.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在内涵上的差别。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在于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而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它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4]它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其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同时,发展要依靠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实现五个“统筹”,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个环节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可见,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之一,但只是科学发展观内涵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则更为丰富和全面。 
  2.在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上两者表现出被动与主动的差别。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意味着人类改变了传统的人与自然对立的发展观念,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人类社会发展观。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类在享受空前的物质福利和精神福利的同时,也面临着空前的生存威胁。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污染物质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许多问题如全球性气候变化,臭氧层的破坏,生物多样性迅速减少,有毒化学品的污染及越境转移,土壤退化加快,森林面积急剧减少等等,已经打破了区域和国家的疆界而演变成为全球性的、长期性、公开性的问题。严峻的局面,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考虑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可持续发展问题。这尽管是人们在发展理念上的巨大进步,但也是一种在严重威胁面前被迫做出的选择。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根据中国实际而主动提出的崭新发展理念。“科学发展的理念,是在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5] 
  3.在对待如何发展问题上的区别。虽然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都强调“发展”,但在如何“发展”上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理念,但各国从一开始就没有又没法对其达成统一的认识。具有经济优势的发达国家通过对外贸易,使发展中国家处于或出卖资源以解决建设资本问题,或者为保护资源而使建设资本短缺的两难境地;发达国家提出“环境保护优先”,在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上主张优先考虑环境保护,这种观点实际上已成为发达国家为保护自身优势地位而限制、阻碍甚至制裁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武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当前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谋求发展、摆脱贫困,因而在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时,反对发达国家所鼓吹的环境优先的原则,坚持主张经济优先发展。这种利益上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资源仍在被掠夺性使用,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局面并未得到明显的改善,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性发展战略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更科学、更广泛的视角提出了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新理念,勾画了我国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系,以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科学发展观既坚持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的一般特点,又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4.在发展理念上的阶段性差别。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二战”以后,人类社会经历了从“以物为中心”到“以社会为中心”再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过程。可持续发展观是“以社会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对“以物为中心”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否定,强调应实现人与社会的协调,把人类放在社会环境中确立自身的地位与作用。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6]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进一步提升。一是把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牢固树立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以人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和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既要满足人的生存、安全、健康等自然需要,又要满足民主权利、社会公正、素质提高、价值实现和精神文化等社会需要;二是把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发展的利益主体,真心诚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把以人为本与执政为民结合起来,以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己任,兼顾不同阶层群众的利益,使广大群众在整个社会生产和建设发展的基础上,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科学发展观突出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性作用,把人看作是一切事物的前提和基础,把可持续发展观所体现的对人以外的世界的关注转到对人本身的关注,它不是对传统发展观的“人是社会的主宰”理念的回归,而是围绕人的意识、人的观念和人的维度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总之,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7]所以,胡锦涛在今年7.23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8]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更是强调“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9]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以五个统筹为重点、全面协调的发展理念、是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为目的的发展理念、是以与时俱进为特点的发展理念。从“可持续发展”到“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理念的升华。 



更多社科学报论文详细信息: 从“可持续发展”到“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发展理念的升华(2)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kxb/4131.html

相关专题:情感 河北工业大学


上一篇:农民工应对社会风险的对策分析
下一篇:论建党以来党风廉政建设逻辑基点的历史转变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