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科学报 >

大学生为人为学哲学思考论文

一、学会生存:大学生为人为学的基础

大学生初入大学校园,带着好奇,满怀着希望与憧憬,肩负着父母的重托,开启了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开始了“把自己培养成为自己”的漫漫征程!在这里,后一个“自己”比前一个“自己”更完善、更高大、更聪明、更智慧、更高尚,后一个“自己”是“获得了新的生命的自己”,因而学会生存成为了第一要务,就好比大树的扎根。人是群居动物,大学是一个微型社会,更犹如一个大家庭。因此,学会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人类具有“命题语言”,而动物只有“情感语言”。大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意识、有情感的莘莘学子,他们具有丰富的命题语言,只有通过交流,才能表情达意,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好的语言交流就是心灵对话”。交流与交往相互交织,彼此融通。如果不与人交流和交往,我行我素,独来独往,孤芳自赏,长此以往,就会固步自封,闭关自守,从而变得少言寡语,性情孤僻。反之则会变得活泼开朗,乐观大方,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亲情与温情,到处洋溢着欢声笑语。可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开启美好大学生活的金钥匙。“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如何学会自立也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生活难题。自立,顾名思义就是自我独立,不但生活上能够自理,而且学习上、工作上、思想上都要能够自立,完全脱离依赖感和依附感。进入到大学之前,或许很多事情都是由家长、老师或亲朋好友帮忙解决,那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你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有些学生甚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除了读书学习之外,所有的事情都不用操心。进入到大学之后,大多数的学生都是背井离乡,远离父母与亲人,如何打理好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如何科学、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衣食住行,成为了大学生首先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断的向同学、老师学习,很快就会融入到大学温暖的大家庭之中。

尽管如此,还不能说就有很强的大学生存能力了。大学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学习,虽然经历了过五关、斩六将的高考,但是大学阶段的学习在学习目的、学习内容等方面都与大学前有很大的区别,还得学会学习!作为一名大学生,理应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人生前进的方向。有些学生志存高远,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和抱负,他们一以贯之的刻苦学习,奋发图强;有些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的学习目的就是做一名好学生,学好各门功课,将来能够考入理想的大学。进入大学之后,学习目的会发生很大的改变,有的是为了一纸文凭,有的是为了光宗耀祖,有的是为了将来能够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还有的目标模糊,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进入大学前后的学习内容也会大相径庭,之前的学习内容大多与升学有关,一切为了考试转,大多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初中有“中考”,高中有“高考”,最终的目的都是能够顺利通过高考,所以,高考这根指挥棒威力无穷。一般来说,学习内容相对固定,学生学习的可选性不大,当然有特殊兴趣爱好者另当别论。但进入大学阶段的学习之后,学习内容广泛的多,虽然也有必修课,但有许多的选修课,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自由支配时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主学习,自由研发,既可以学习广博的书本知识,也可以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在实践中学习与提高。因此,大学入学之初就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描绘美好的人生蓝图,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够不虚度自己的大学时光,有的放矢,坚持不懈,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形成自己“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培养自己独特的判断能力,明确自己在人生的各个不同时期、不同情形之下所应该做的事情,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学会生长:大学生为人为学的关键

我国著名教育家张楚廷先生曾经说过,大学是一个大写的“学”字,到学校来求学的人叫“学生”,在学校里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叫“学者”,学校里流动的空气叫“学风”,在学校习得的海量知识叫“学海”,因此说“学海无涯苦作舟”。所以,在大学里,所有的一切都与“学”字有关,大学生在大学如饥似渴的“学”,孜孜不倦的“学”,学习着,生长着,成熟着。学知识,学文化,这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增长知识,增加才干,是大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目标,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大学生是“依靠征服知识而获得教育的”,是自己“所获得的知识的最高主人”。学生习得的知识既包括显性知识又包括隐性知识,这里所指的知识与文化在日常口语中是同义语,亦即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而文化的载体是课程,“课程即学生在学校里习得文化之总和”,包含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大多数的时候,大学生非常重视通过显性课程来习得知识,殊不知隐性课程对知识的习得意义更为重大和深远。知识的习得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既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又要改善思维结构,提高认知水平。既要注重普通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二者相互渗透,互相融通,缺一不可。既要训练如何集中注意力,又要训练如何加强记忆力,更重要的是要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运用演绎法、归纳法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不同的课程学习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都需要用脑去面对,用思维去展开,用心去认知。显性课程即排进常规的教学计划表里的课程,其习得途径通常有两大类:第一类是传统的学习模式———老师讲、学生听,诸如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等等,无论是哪种学习方式,教师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的;第二类是自主学习,简称自学,对一些感兴趣的课程,学生可以自学成才,自我钻研,自我探究。大学更为看重的就是这种自学能力,不仅对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自学,而且对自己不太感兴趣的课程也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要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善于与教师进行对话、交流与探讨,勇于提出质疑,甚至敢于进行批判。

隐性课程是“隐性文化与受示者个体之间的交流”,隐性文化有意无意、有形无形地存在于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弥漫在学校的空气中,只要用心去体会、体验、体感、体察、体悟,它就在你的身边,似乎伸手就可以触摸到一样,进而触景生情。这种学习过程非常愉悦,对习得者影响深远。比如学校里的英语角,原本只是一块地,但因为赋予了它一个特定的名字,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只要英语爱好者一走到这个地方,自然而然的就会进入到一种英语交流的情境,就会联想到英语中的妙语美文。因为这是一个展示自我英语水平和能力的平台,尽情享受英语角所带来的愉悦和快乐。再比如学校的雕像群,原本是冷冰冰的塑像,但在学校特定文化氛围的烘托下,映射出不平凡的意义,激励着求学者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决心,陶冶着大学生的情操。大学生在知识积累的同时,道德品质也在不断提高。大学生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个体自身与环境相互作用下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通过自身在群体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的道德实践,逐渐由被动到主动,最终形成道德行为习惯。著名心理学家柯尔伯格(L.Kohlberg)在其著名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中曾断言:“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促进这些阶段的发展”。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学生有意无意的受到书本、现实生活中榜样的熏陶,潜移默化的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人总是不断追求进步和完美,大学生更是在不断地学习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要成为完整的人全在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因此,大学里的“每个人要负起超越自身存在的责任”,实现超越的使命。

三、学会生活:大学生为人为学的保障

大学生活绚丽多姿,虽然经历了学会生存、学会生长两个阶段,笔者认为还得学会生活,“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学会认识自己,发现他人,学会与人和谐相处,不仅要培养自己的好奇心和批判精神,更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闪光点,也有缺点和不足,如何做到扬长避短可不是件很容易的事,需要用心去学才行。大学生吃在食堂,住在宿舍,学在教室或图书馆,这些都是公共场所,没有一定的生活常识和技巧,就会遇到许多麻烦和不愉快。生活习惯的不同常常是困扰大学生的一大难题。吃的问题还好解决,如今的食堂食物品种花样繁多,自助用餐,完全可以满足大众口味与需求。住的问题可能就是一个比较大的考验了,如果没有一颗宽容的心,同室操戈的室友冲突就会在所难免。比如有的同学喜欢安静,而有的同学却喜欢热闹,常常把音响开的很大,让人难以忍受;有的同学喜欢早睡早起,有的同学却喜欢晚睡晚起;有的学生怕冷,有的同学怕热;有的学生喜欢关闭门窗,有的学生却喜欢打开门窗通风透气;有的学生特别讲卫生,生活有条不紊,而有的学生却邋里邋遢,不拘小节,等等,不胜枚举。那么就需要大学生学会灵活应变,学会包容,学会妥协,学会求同存异,学会充分考虑别人的感受。如果在大学期间能够遇到与自己志同道合、趣味相投的同学,那应该算是人生的一大幸事!通常的情况是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有的学生酷爱学习,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如饥似渴,夜以继日,如梦如痴;有的学生痴迷于电脑游戏,在虚幻的世界里打发时光,纵横驰骋;有的学生崇尚发明创造,整天捣鼓捣鼓自己的新思想,新创意;有的学生喜欢吃喝玩乐,而有的学生却认为这是不务正业。所以,大学生应该广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自己的好奇心、同情心、自信心和上进心,“兴趣是学习之母”,向同学学习,向朋友学习。审美追求亦会因人而异。人都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自己的,人追求美的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张楚廷先生著名的教育美学公理称:“人在以反身为基本方式催动自己发展的时候,最基本的营养剂就是美学要素”。大学生追求外表的美丽,诸如美丽的穿着打扮,外形亮丽,光鲜夺目;大学生追求学习、生活意境的美妙,讲究诗情画意,讲究浪漫温馨;大学生追求理想的美好,勾勒出一幅幅宏伟的蓝图;大学生还追求友情与爱情的美满,期望能在大学阶段收获纯真的友情与甜蜜的爱情,等等,所有这些都说明,“在人的意识中有天生的美学追求”。正如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先生所言:“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因此,大学生要学会欣赏美,创造美,守护美,发展美,让大学生活更加美好,美不胜收!

四、学会珍爱生命:大学生为人为学的永恒主题

自杀、杀人,这些残酷冷漠的字眼出现在大学校园,常常令人毛骨悚然。据媒体披露,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自杀人数逐年上升,自杀成为了大学生的首位死因。本该是风华正茂的豆蔻年华,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为何放弃自己最强旺的生命呢?更有甚者,在大学校园里,还会发生诸如复旦大学投毒案这样的杀人惨案呢?探究自杀与杀人的原因,一是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二是悲观厌世,三是心理脆弱,四是感情纠葛,五是升学、就业、情绪、人际关系、贫富差距等问题给大学生所带来的压力,当他们无力排解这些压力时就会做出一些极端的举动,令人汗颜。因此,大学生既要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也要学会珍爱他人的生命,毕竟,生命对于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次,弥足珍贵!人的生命可以从三个不同的维度来进行考察:一是自然生命,是指人所具有的自然生理属性的肉体生命;二是精神生命,是指人的生命的精神性存在,是生命个体对自我肉体生命的一种自我情感表达与体验,是一种自我意识与理解。精神生命是自然生命的升华,既与自然生命相关联,又天然的超越自然生命,是真、善、美的有机多元统一;三是社会生命,人生活在社会中,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个体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所从事的社会事业以及参与的社会文化规则展示出来。个体生命的三个维度之间互为前提、互为因果、循环往复,构成一个具体而完整的生命,“实现着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交换和协调”。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指的就是人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这三重生命意义间的关系。在生命的三个维度中,自然生命是基础,精神生命是灵魂,社会生命是保障。大学生处于人生中生命力最为旺盛的时期,身心日趋成熟,对生命的认知和感悟更为深刻。自然生命属物质层面的范畴,虽然生老病死属自然规律,无法抗拒,但“生命在于运动”,大学生应该学会更多更科学的强身健体方式,注意养生之道,让生命焕发异彩。精神生命属意识层面的范畴,人的“意识、精神、智慧是可发展的”,“是可以不断获得新的生命的生命”,因为人能够“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因此,大学生要勇攀科学高峰,追求科学精神;注重道德伦理规范的养成,崇尚道德精神;善于发现美、创造美,体现美学精神。社会生命既具有自然生命的某些特征,又具有精神生命的某些特征,是二者的有机融合体。大学生要学会从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三个不同的维度和视角去珍爱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铸造完美人格,体现大学生的生命意义。为人与为学,是一个常议常新的永恒话题,大学生学会如何为人为学则更是一个丰富的哲学命题,是一门永远做不完的功课。唯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才能使自己的生命之花怒放,生命之树常青!

作者:蒋己兰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更多社科学报论文详细信息: 大学生为人为学哲学思考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kxb/185019.html

    相关专题:适合女性的高薪职业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上一篇:班级文化建设问题与实践(3篇)
    下一篇: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