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科学报 >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调查思考

一、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调查

经过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比较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创新意识薄弱的现象尤为明显。调查采用样本选取、小组访谈和问卷的方式,对河北北方学院、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以及天津工业大学等高校在校大学一至四年级的学生区分性别、专业及生源地。受调查者共1000人,有效问卷976份。男生612人,占调查人数62.75%,女生364人,占总调查人数37.25%。其中文科类10.08%、理科类61%、医学类18.09%、艺术类1.175、经管类9%、农学类0.25%。城市学生占25.83%,农村学生占74.17%。

(一)对创新意识的调查

通过16道题对大学生创新意识进行调查。调查显示,61.5%的学生认为创新意识和能力很重要。但是在被问到:对你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影响最大的方面这个问题时,回答很不确定。其中认为家庭教育占18.92%、学校活动占18.67%、课堂教学占14.17%、个人因素占28.33%、就业影响占11.25%、其它占1.42%。也就是说他们并不确定何种因素对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占据重要作用。虽然这些高校学生可能意识到创新是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也普遍意识到创新对于将来的就业和生活意味着什么,但是在如何建立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上,无所适从。

(二)对创新能力的调查

通过18道题对与创新能力相关的内容进行调查。调查显示,47.42%的同学没有参加过创新类的比赛,即使参加创新项目比赛也是为了评优(占被调查人数36.75%)。虽然他们知道参加创新活动对自己最大的益处是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占被调查人数52.25%),但同时他们也认为学生生活过于安逸,而使他们缺乏创新激情(占被调查人数34.9%)。以上数据充分说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参与行为之间的差距还很大,这种差距限制了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意识不能付诸行动,这也是大学生目前的通病,也是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实际体现。当代大学生虽然能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但在日常学习和生活缺乏实际行动、缺乏贯彻和实施的能力。

二、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通过调查和对调查数据的初步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的这种差异呢?

(一)自身因素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影响

1.拥有创新意识,却不付诸行动。当被问到如果你的创新灵感不被大家认可,您还会继续吗?36.59%的学生选择相信自己的想法,但不会再付诸行动。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由于学校等客观条件的局限及学生自身不擅于创造和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把创新意识的消失归咎于外部氛围,所以当被问到你认为要创新目前最缺乏的是什么?认为氛围的影响占34.92%。30%的学生认为培养创新意识是件很困难的事情。57.17%的学生支持偶尔从多方面多途径探讨解决问题,50.17%的学生坦言影响自己提升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是自身不够重视和自身综合素质较差。

2.创新性思维的缺乏。随着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理论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想象力逐渐丰富,逻辑思维能力逐渐提高。可是,由于固有的定式思维的影响和知识面的限制而导致他们缺乏整合知识结构的能力,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33.5%的学生认为长期的学校应试教育使他们产生了定势思维。

3.创新技能的缺失。31%的学生认为自己了解创新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在特定的条件下,会产生新颖的创造意识。但是缺乏创新技能,其中包括缺乏新信息的加工能力、手动操作能力以及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等等。上面谈到过47.42%的同学没有参加过创新类的比赛,即使创新项目比赛也是为了评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二)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影响

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受到校园的文化生活的影响。校园文化在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过程中可以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44.5%以上的学生认为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选修课,开展各种学术讲座、学术论坛或者学术科技成果展,丰富了学生知识,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40.67%的学生对学校及学院的学术活动和学术氛围满意。这个数据说明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动力。校园文化环境是创新能力培养以及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生命力所在。

三、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调查,是为了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通从以上调查分析不难看出,高校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创新教育理念的树立

树立创新理念需要持之以恒,这是一个从小学到大学乃至终身培养的过程,进入大学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化阶段。因此,在大学期间培养创新理念和能力要从过去传统的传授理论知识转变为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教师也应当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际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理念,以寻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契机,使学生把过去学到的理论知识主动转变为创新理念下的实际创新实践,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思考过后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发现创新的魅力,使他们今后持续地创新和实践。大学教育应当更加注重个性的培养,对于有个性的学生,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和创造能力,并且要大力培养和发展其个性,并能带动其他的同学开发和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习惯形成以后的实践向导。

(二)教学内容、方法与结构的调整

使用了多年的高校教材,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学生学到的知识进入社会后不能学以致用,新的知识和理念不能及时从书本上获得,行动也相应滞后,教学内容和教材亟待改革。课程的设置应当紧跟时代步伐,加快引进新知识,增设新课程,优化教学设置、更新教学方法,专业课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加可供学生讨论的内容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增设具有创新意识的前沿的选修课程。专业设置应遵循“加强基础、淡化专业”的思路、使学生在广泛学习基础、扎实基础的同时,能够在创新意识引领下扩大专业领域,并且扩展到交叉科学和边缘科学知识的学习。50.17%的学生支持多途径探讨和解决问题,支持开放的教学模式和更新教材,说明这方面的改革和调整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具有现实意义。

(三)教师队伍创新意识化

教师一直是教育的主导者,是教育过程中的先驱和实践者,教师的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理念,只有教师的理念先进和创新,学生才会有意识地跟进和学习。作为指导者,教师必须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不断充电,学习新知识,调整新结构,扩大知识范围,提高知识层次。教师要保持思想观念上的前瞻性,不断提高实施创新教育的自觉性。大学的创新意识培养要从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考试方法入手,只有教师具有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带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四)树立多元的学生创新观

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要从课堂中获得,更要从大学的生活中取得。首先,要在大学生中积极开展学术活动,举办创新形式下的讲座和展览,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其次,要开展各种创新竞赛和演讲。这些活动要加以正规的辅导和训练,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实际的锻炼和提高。再次,要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和层次,培养除专业以外的各个方面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目前各应用型高等学校普遍缺失的一环。获得理论知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发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挫败感令他们质疑学校的教育。所以说大学应该也必须及时引导他们尽早进入社会实践。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既能巩固知识,又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实践中大显身手。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多元化的创新是他们走入社会的阶梯。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尤其是普通高校学生的机电专业论文创新意识的树立是更加艰巨和迫切的。[3]调查数据能够浅显地说明一些问题,但是,数据背后的创新理念和实践更是每一所高校的所有师生都要重视起来的关键。

作者:张冬红 孟悌清 回娅冬 单位:河北北方学院 河北北方学院


    更多社科学报论文详细信息: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调查思考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kxb/164042.html

    相关专题:城市化 环境保护论文


    上一篇:漫谈建筑企业面临知识经济机遇与挑战
    下一篇:民间传统图案在平面广告设计的应用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