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科学报 >

管理创新下的文化工作

一、我国社会管理创新实践的三大关键

(一)法治社会的形成是我国社会管理创新实践的制度基础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在于管理观念的创新、思维方式的转变,社会治理应由传统的以行政管理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转变为以实现各项工作法治化为中心的法治思维模式[2]。从我国社会发展存在的各种问题来看,法治规范的缺失是导致社会矛盾凸现和激化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社会管理的法治观念有待加强。面对社会秩序的混乱,更多的舆论认为应加大管理力度,强调严管重罚,但在实践中往往由于缺乏法治基础,导致权大于法的人治现象严重;管理权力缺少监督滋生腐败现象,更使得一些社会问题未能依法解决,长期积压甚至促使矛盾更加激化。另一方面,社会管理的制度体系有待完善。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步推进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员的流动性日益增强,个人与社会组织的依存关系不断削弱。从社会管理的实践来看,现有的社会管理制度体系显然不能适应这一社会变革的发展趋势,而社会管理法律制度建设的相对滞后,更是引发了诸多的社会矛盾。这突出表现在:社会管理法律法规滞后于社会发展,不能有效应对社会转型带来的新的社会问题;社会管理法律体系的不健全,甚至存在内在的自相矛盾,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协调;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重惩罚、轻协调,导致社会管理的功能较弱[3]。埃米尔·涂尔干指出,社会秩序的精神基础是集体意识,维护这种集体意识和价值准则对防止社会的崩溃是必须的;同时,法律是保障社会秩序的力量[4]。因此,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需要建立起一套良好的法治规范,这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基础、规范依据和保障力量。要确保社会管理创新的持续性和有效性,首先必须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社会管理主体(政府、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各自的权利、义务及其相应的职责,在法治规范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以良法善治来规范、引导和促进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使社会管理切实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管理和服务,从而形成社会管理创新的长效机制[5]。(二)协同治理下的公众参与是我国社会管理创新实践的根本路径20世纪80年代末期,一些学者提出了公共治理的观念,主张以治理替代统治。这打破了公共事务管理的传统观念,建立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治理的组织管理基石。全球治理委员会(1996)指出,治理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一方面,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并且是一个持续互动的过程;另一方面,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6]。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中,各种利益矛盾的调和需要公众的积极主动参与、协同治理。首先,公众参与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在需求。从我国社会管理的实践来看,政府仍是社会管理的主要主体,甚至是唯一的主体,公众的参与仍不够充分。然而,随着社会结构的全面转型以及社会阶层的分化,这种单一主体的社会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引导和鼓励广泛的公众参与才能够为各种社会利益群体提供表达利益诉求的合法方式和合法渠道。其次,公众参与是社会管理创新科学化、民主化的保证。公众参与使得社会管理从政府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多元参与的、上下互动的新型管理模式。引导广泛的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形成良好的公众参与氛围,可以从制度上确保各社会主体、各社会阶层的利益得以充分显现,反映出社会管理创新的民主、科学、规范的根本要求,并在极大程度上提高社会管理效率。再次,公众参与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证。吸引和鼓励公众广泛参与社会管理,将有利于在政府与公众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渠道和互动机制,有助于在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形成一致的共同观念,从而在极大程度上有效化解社会的对立和矛盾。特别是我国正处于全面的社会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之中,广泛的公众参与形成的社会组织能够充分发挥联系公众与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协调社会主体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保护弱势群体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更好地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因此,协同治理下的公众参与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路径。

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着力点

(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有助于主流社会价值观的凝练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赖于多元价值观念的整合形成一个为大多社会成员所认可的价值共识来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价值观念整合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寻找价值共识的过程,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进行反复博弈实现均衡的过程;通过社会价值观的整合,凝练形成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有助于推动社会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在寻找价值共识、实现价值观整合的过程中,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理应发挥其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在价值多元化引发价值认同危机的社会发展实践中,我们需要通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引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通过对当前我国社会中的各种价值观念广泛的反思和讨论,寻找到一种合适的价值观念体系,形成价值共识,以凝聚社会力量,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转型。在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通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理论研究,更好地把握和理解社会发展的演变特征和发展规律,为新时期社会价值观的整合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另一方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形成广泛的社会认同。这就需要积极发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舆论导向引领作用,进一步创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方式方法,在广大群众中间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使社会公众能够在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有效地转化为公众的自觉信念和价值追求,并落实和体现为日常的行为规范。(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有利于促进法治社会的形成社会管理创新需要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在促进法治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理应发挥积极的引导和监督作用。一方面,社会管理的创新离不开公众的参与。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公众的法治意识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管理创新的理念,影响到社会管理相关制度规范的制订与实施。积极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大力推进法治宣传和法治教育,能够使公众更好地理解其在社会管理实践中的权利和义务,更好地形成公平正义、民主和谐的价值观念,从而为制定社会管理创新的“良法”奠定坚实的社会人文基础。另一方面,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积极开展法治宣传和法治教育,能够使得公众更好地了解社会管理的各项法律制度规范,使其能够更好地遵守法律规范,从而养成知法、守法的行为习惯,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良好风气。此外,大力开展法治宣传和法治教育,同样有利于对法律法规制订和实施的有效监督,并在政府与公众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并把这一互动更好地运用于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中去[7]。(三)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有助于公众参与意识的培育在我国社会管理的实践中,公民的参与意识不强仍是一个大问题。公众之所以不愿意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一方面是制度的保障仍然不够;另一方面更是因为缺乏参与意识,未能充分意识到社会管理属于自身的权利,参与社会管理就是自身利益诉求的一种表达方式。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强化公民教育,提高公众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逐步形成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自治能力。一方面,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有助于增强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通过强化公民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公众清晰自身在公共生活中的自我定位,了解作为一个公民拥有的权利、义务、责任,形成良好的民主素养和公民意识,从而能够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于社会管理创新的各项工作中去。另一方面,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能够提高公众的参与能力。有效的社会管理要求公民具有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应充分发挥其教育引导的功能,积极向公众普及宣传社会管理的专业知识,从而增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引导和培育社会自主性力量的成长,使其能够真正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建设性力量。

三、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途径

(一)积极应对多元化社会思潮的挑战,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这为我们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主旋律。在一个社会中,只有建立起统一的价值体系和价值标准,才能使人们在行动上保持一致,才能使社会得以和谐发展。在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过程中,要着力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对各种社会思潮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以引领,唱响主旋律,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其次,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同时,还要努力营造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社会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充分吸收其他社会思潮中有价值的内容,并在与其他社会思潮共存的形势下,能够有力地增强自己的生命力和抵抗错误社会思潮侵蚀的能力,在同错误的价值观念的斗争中不断完善发展自己,进而不断向预期目标前进。社会思潮呈现差异性和多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善于包容是先进思想文化发挥主导作用、走向繁荣的必由之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前提下,贯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不仅不会动摇我们的社会基础,更能汇聚各方面力量,齐心协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9]。再次,应充分适应网络信息社会趋势,积极创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方式方法。当前,信息网络的发展在引发社会变革的同时,也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极大的挑战。一方面,信息的全球传播性极大地拓展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空间,扩大了宣传覆盖面;信息的迅速扩散性,大大提高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时效;信息表现形态的多样性,进一步增强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艺术感染力;信息的交互性,有利于提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实效。另一方面,网络的无限延伸和自由特性引发了信息的泛滥和不可监控,也加剧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艰巨性,对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尽快适应信息网络时代的新形势,正确把握现代信息技术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利与弊,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进一步增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能力;逐步建立和完善网络宣传规章制度,建立一套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不断创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利用网络加强社会管理的能力,从而增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二)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社会管理创新是一种践行法治的基本活动,而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灵魂,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应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以法治文化建设引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以文化的力量影响和推动全社会崇尚法律、遵守法律,使社会管理在“法律至上、崇尚法治”理念的引领下,实现从“应急治理”到“长安法治”的转变。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尊崇法治的社会风气。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建设法治社会的过程中,应积极创新法治宣传和法治教育方法,通过持续深入的法治宣传和法治教育,切实提高公众的法治观念,增强责任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形成自觉守法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要积极构建良法善治的制度环境。“良法善治”是法治社会形成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在推动法治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应认真实施体现科学发展的“良法”,积极开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善治”,将“良法”与“善治”有机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应大力营造弘扬良法善治的舆论氛围,夯实良法善治的人文精神基础,积极彰显良法的公平正义、民主和谐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并通过依法行政、司法独立的“善治”实践实现“良法“的价值追求。(三)正确认识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创造公众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为社团组织和公民个体的社会参与、自发社会管理活动开放空间,是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任务[10]。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提升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首先要正确认识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创造公众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一方面,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引导新闻媒体、报刊杂志、互联网络的力量进行广泛宣传,使公民正确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培育公众的公民意识,引导公民积极、理性、合法、有序地参与社会管理。实践中,应引导各类媒体积极办好诸如“社会广角”、“民生百家谈”等畅通民情民意反映渠道的栏目,吸引更多的民众参与,搭建公众与政府沟通交流的互动舆论平台,增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采取多种方式提升公民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养,大力普及社会管理知识,增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实践中,应通过举办专家讲座、典型宣讲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公众宣传社会管理创新的政策措施和具体内容,介绍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经验做法,在提升公众文化素质和政治素养的基础上营造出公众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良好氛围。

作者:周兰珍 陈杰 单位:常州工学院


    更多社科学报论文详细信息: 管理创新下的文化工作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kxb/130842.html

    相关专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电商对零售业的冲击


    上一篇:学生思维能力之历史教学论文
    下一篇:糖尿病妊娠期危险因素分析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