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科学报 >

探究食品高等教育分布情况

1省属高等院校

省属重点食品类高校主要包括一些地方农业、轻工业、师范类、医学和综合性高校,大约有50多所,占国内食品类高校总数的10.33%。其中也有许多一本高校,甚至是“211”高校,如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暨南大学、吉林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四川大学、广西大学、西北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但是,因其食品类专业设置一般较晚,行业内竞争力稍差。其余大多数食品类高校多是各省农业院校、轻工院校、师范院校和一些综合类院校,属于一般所谓的二本高校。这些高校虽办学层次较低,但其中许多高校中的食品类专业设置很早,在食品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如上海水产大学、宁波大学、大连轻工业学院等在水产品贮藏和加工领域卓有建树,安徽农业大学在茶学领域更是独树一帜,得到业内的广泛认可,其毕业生就业也比较好。一般就业方向是:进入科研院所、行政事业单位、海关、检疫或食品企业从事食品类的技术和生产工作。另外,此类院校本科毕业生考研、免推硕士、博士、硕博连读等的比例也比较高。

2食品类新升本科院校

目前较一致的观点认为,新升本科院校是指在2000年以后由原来的大专类学校升格为本科的高校,其前身多是师范类、轻工类专科学校。近年来,此类高校在全国各地的发展速度很快,其中开设食品类专业的约150所,占国内食品类高校总数的30.99%。此类高校多分布于一些中小型城市和省会城市,是近年来食品类高校增长的主力军(食品类专业高校的总体数量在10年内增加了近2倍)。这些新升本科院校也属于二本院校,但其办学水平普遍较低,许多专业为新开设,师资力量和基础设施也有待完善,与一本和老牌二本食品类高校相比,明显不具备竞争力[4]。但是,这些高校在短期内的迅速增加,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场对食品类专业人才的基本需求。这些新升本科院校一般都有比较明确的办学定位: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与国内食品类一本院校和重点院校的人才培养形成一定的互补性[5-6]。新升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50%~60%直接进入食品企业从事品质控制、产品研发、分析检验甚至管理岗位,20%~30%考研,打算通过深造获得更好的待遇和岗位,同时博得一个相对响亮的出身。而其余少数可能并不从事食品相关的工作。目前,我国每年有650万本科毕业生(2011年)、44.9万硕士(2011年)和9.8万博士毕业生(2011年)进入社会,谋求工作。其中,食品类在校大学生接近20万(2010年),每年的本科毕业生已逾5万(2010年),其就业形势虽日益严峻。但“民以食为天”,对于我国巨大的食品业需求,其就业形势相对还比较乐观。

3食品类职业技术院校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设置食品类专业的院校已达260多所,年招生规模45000多人,专业点近410个,其中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点157个,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点116个,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点70个。基本形成了涵盖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食品生产、食品生物、粮油加工、食品贮运与营销、食品机械装备、营养与食品卫生等技术领域的食品类专业群。食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要推动食品行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就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食品行业、企业的整体素质,提高国际竞争力,注重人才培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诚信体系以及食品产业安全预警制度。毋庸置疑,在食品工业快速发展过程中,食品类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企业提供了大量优秀的技术性人才,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一个行业的整体发展,需要不同层次人才的共同努力。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从高到低,对不同层次人才数量的需求符合金字塔形特点,尤其是对于包括食品在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对于具有专业技能的基层工人的需求一般最大,这一点在一些国际性大型企业中更是如此。因此,近年来,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对技术性食品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这也是我国食品类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数量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6-8]。

4存在问题

我国在高校开设食品专业最早始于1989年前后,主要是在一些农业和轻工院校的园艺、农学专业基础上组建的,当时涉及的高校不到20所。在经历了短短的20多年时间,食品类高校数量已达460多所,在校大学生人数接近20万,年毕业生人数突破5万(2010年)。食品专业的高等教育资源数量和在校大学生数量的迅速增加,为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但短期内的高速扩增,也给食品类高校的未来发展以及食品类毕业生的就业带来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老牌食品类高校的办学理念仍停留在20年前,没有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提升自己的办学定位,在面对扩招及国内生源降低所带来的收益受损时,大多数表现出本科、专升本、二学历、工程硕士等高低“通吃”的做法,尽最大可能增加自己的办学收益。有些老牌高校直接与二本、新升本科院校甚至是职业技术学院进行生源竞争。如此下去,会导致自身办学水平的降低,降低其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和专业竞争力。第二,我国高等教育中有关硕士、博士点设立审批的相关政策亟待修改。针对市场对不同层次人才需求的“金字塔”特点,减少同行业不同层次高校间的恶性竞争,有效配置教育资源,国家高等教育职能部门必须尽早制定食品类高校的分类和办学权限相关管理措施,如省属重点院校到新升本科院校以及职业技术类院校,在总体数量和招生规模上进行适度控制。此外,在办学层次和权限上应该有所限制,如国家“985”工程高校、“211”高校和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点高校,可以拥有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等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和招生权限;省属重点院校拥有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和招生权限;新升本科院校和职业技术类院校只有招收本科生的权限。国家应在不同层次食品类高校总体数量进行控制的基础上,实行市场化管理。这样,从基础型到应用型、从研究型到技术型,各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各司其职,在招生就业上也就能免于相互间恶性竞争,同时也避免了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第三,食品类高校和招生规模的快速扩张,进一步加剧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若大学毕业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时“所学不能所用”,必将挫伤该专业人才从业积极性,还会损害食品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后备人才储备,影响我国高层次食品专业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此外,短期内大量过剩的食品类专业人才,尤其是研究生、博士生不能在行业内就业,也造成了个人和国家人才培养资金及资源的极大浪费。第四,政府在食品类高校优势资源、科研平台的设立或资助方面过于集中,主要集中在几所老牌食品高校,使国家绝大多数的优势资源掌握在总数不超过10所的高校手里(表2),而对其他承担我国90%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高校资金扶持力度偏小。其结果是:国内几个食品类专业巨无霸拥有最好的高等教育资源,培养5%的专业人才,其他食品类高校长期得不到长足发展,甚至在生存竞争中由于盲目扩张而失去自己的办学特色,沦为一群小虾米,始终处于劣势。长此以往,最终损害的将是我国食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汆 蔡华珍 陈志宏 沈玲 单位:滁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更多社科学报论文详细信息: 探究食品高等教育分布情况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kxb/108041.html

    相关专题: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 新余学院学报编辑部


    上一篇:我国转基因报道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探究民族音乐实践活动的对策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