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会科学 >

经济发展方式与会计建设释解

一、加强宏观战略会计

(一)宏观战略会计的界定

在会计学术界,早期的宏观会计是指社会会计。宏观会计“又称‘社会会计’、‘国民经济会计’,指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运用会计和统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国民收人和社会资金流量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宏观会计的内容主要包括:“(1)国民收人会计。核算和监督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价值和国民收入。(2)投人产出会计。利用投入产出法反映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核算和监督产品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3)资金流量会计。即从各个经济主体的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上反映以金融机构为媒介的资金流量和流向,考查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资金和财务工作。(4)国民资产负债表。反映一个国家拥有的有形资产、金融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综合反映一国资产、负债的结构和总的财务状况。(5)国际收支表。反映、监督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因劳务、物资等的输入、输出和国际间的信贷关系而产生的外汇收人、支出、积累以及对外发生的债权、债务。宏观会计主要为政府制订经济政策和干预经济提供依据,从它的内容和作用来看,都已超越了传统的会计。”这里所指的宏观会计即社会会计,是在理论上的探讨,实际上属于统计范畴,主要是一定时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及其分析;同时,在我国实务界,只有每年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各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题统计及其分析,而没有由某个国家机关发布的有关宏观会计或社会会计的财务会计报告。这并不说明不需要宏观会计,鉴于我国实施的国家主导型会计模式及其实践,需要以新的视角审视宏观会计的理论与实践,探讨宏观战略会计。什么是宏观战略会计?它是由战略、宏观战略和战略会计多词所组成:战略的定义有多种表述,如战略是表现为一种计划,或表现为一种模式、一种计谋、一种观念、一种定位、一种艺术、一种过程等。《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战略“泛指决定全局的策略”。比较战略定义的各种表述,笔者认为战略是为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实现某种目标,对全局、长远有重大影响的举措进行的决策。这表明,战略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实施的战略,战略要实现某种目标,对实现目标所采取的举措进行决策,即对拟定的各种措施的择优选择。战略按实施时间不同,分为长期战略、中期战略和短期战略;按实施范围不同,分宏观战略、中观战略和微观战略,或国家战略、部门(行业)战略、地区战略和基层战略(如企业战略);战略按部门职能不同,分为营销战略、产品开发战略、技术创新战略、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战略、会计战略等。其中,宏观战略,是为在一定时间和国家范围条件下,实现某种目标,对宏观的全局、长远有重大影响的举措进行的决策;会计战略,是为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实现会计目标’对会计的全局、长远有重大影响的举措进行的决策。参考以上战略、宏观战略和会计战略的定义,宏观战略会计是为在一定时期和国家范围条件下,实现宏观会计目标,对会计的全局、长远有重大影响的举措进行决策及其实施、评价的会计。宏观战略会计是不同于属于国民经济会计性质的以计量为主的宏观会计(社会会计),而是属于战略会计性质的以定性为主的宏观会计。其特点是:全局性,以国家整体为会计对象,制定整体发展规划,管理整体活动,实现整体目标;前瞻性’根据基本理论、方针政策、方法、客观发展规律,预测未来发展的情景;长期性,对未来较长时期,就宏观会计的创新发展制定战略计划;指引性,指引会计创新发展的方向、重点、趁势、规律;规范性,制定国家会计法规体系,确定国家会计体制,规范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行为;非计量性,揭示和披露宏观战略会计的战略的制定、实施、评价和调整的非计量的信息。开拓创新宏观战略会计,在各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建立会计长远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明确会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基础作用;加强对全国会计工作在各方面的指导;全面推行现代化管理,提高会计管理水平’强化会计职能;引领会计开拓创新的方向和重点;推进会计事业全面、协调、持续地科学发展;建设中国特色会计,完善中国会计模式,逐步实施会计国际化;提高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有效地协调实施国家各项战略;适应和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建立宏观战略会计具有重要的作用,表明创新发展宏观战略会计是客观的需要。以上说明,宏观战略会计是适应我国实施国家战略的需要,是指导全国会计工作各个方面的总方略,是综合动员会计界之力而实施的方略。

(二)法观会计战略

宏观战略会计的主要内容是会计战略的制定和对会计战略的管理。1.会计战略的主体宏观战略会计的会计战略是宏观会计战略,是以国家为范围,为在一定时间条件下,实现宏观会计目标,对会计的全局、长远有重大影响的举措进行的决策。在我国,制定全国性会计战略的主体,应是主管全国会计工作的国务院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管理全国的会计工作。”在财政部管理全国会计工作的部门14有:会计司,主要职能是“以国家为范围研究“管理全国会计工作;研究提出会计改革和政策建议;草拟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并组织贯彻实施;负责全国会计从业资格管理;负责全国会计职称管理工作;指导和管理社会审计工作;指导和监督会计电算化工作;负责会计委派制度试点工作等。”相关的部门还有企业司、农业司、金融司等。在财政部制定会计战略时,还需要与国务院相关部委的有关部门沟通与协调,以便制定全国统一的会计战略。2.会计战略宏观会计战略的制定有两种情况:一是为实施国家战略结合会计部门的特点相应制定的会计战略,国家战略主要有国家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依法治国战略、信息化发展战略、新型工业化战略、自主创新战略、知识产权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推进城镇化战略’等等;二是根据会计部门的实际情况,为推动会计发展而制定的会计战略。这样,宏观会计的会计战略主要有:①会计发展战略。②会计理论发展战略。③会计改革创新战略。④会计信息化战略。⑤会计体制战略。⑥会计法制战略。⑦行业会计战略。⑧地区会计战略。⑨会计国际化战略。⑩会计人才战略。

(三)宏观会计战略管理

宏观会计战略管理是为实现会计战略目标,对会计战略的分析、制定、实施、控制和评价的管理过程。实际上,会计战略管理是依据战略管理原则,按照会计战略目标,围绕会计战略进行战略的分析、制定、实施和评价的一系列管理。宏观会计战略管理主要有以下五个环节:1.战略分析战略分析就是对会计战略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战略环境分析是战略管理过程的关键环节和要素。一定时期的战略环境为宏观战略会计发展提供机遇与挑战,同时又为宏观战略会计的发展产生制约与风险。战略分析为制定会计战略提供依据至关重要。战略分析包括对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的分析。分析国内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发展变化和发展趋势,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制度,实施的各项国家战略,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进程,市场竞争状况,相关部门的发展规划和现代化管理情况。分析国际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国际组织相关的各种协定、条约、公约、准则和规定等。战略分析还需要分析内部条件,了解会计部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处的地位,发展的基础、现状和趋势。战略分析的重点是把握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对会计战略的影响。通过战略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和判断影响会计战略客观环境的主要因素,并使宏观会计战略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之上,有利于实现会计战略目标。2.战略制定战略制定包括会计战略的设计与会计战略的选择。其步骤:第一步,战略设计。根据战略分析提供的战略所处客观环境的资料设计会计战略。在设计会计战略时,需要确定会计战略项目(如会计信息化战略)、会计战略主体(负责单位)、会计战略目标、会计战略内容结构(战略要素)、会计战略实施的组织、条件、程序与措施等。一般需要设计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战略方案,以便从中经过评价选择最优会计战略方案。第二步,评价战略备选方案。依据创新、先进、合理、有效、可操作的评价原则,采用相关的评价指标,对多种会计战略方案分别进行评价,并比较分析各种方案的优良程度,作为选择的依据。第三步,选择战略。根据评价战略备选方案的情况,按照评价原则从战略备选的多种方案中最优选择最终的会计战略。3.战略实施战略实施是将会计战略转化为实际工作,是战略管理的行动阶段。战略的实施需要采取相应的略措施,以保证会计战略的落实和发挥会计战略的作用。策略措施主要有:制度保障,制定相应的政策、会计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依法保障战略的实施;组织保障,领导重视,制定实施计划、战略实施办法和战略学习材料,确定实施部门或单位,层层落实战略规范,明确岗位责任,协调各部门战略实施的关系,组织实施人员学习与掌握战略规范,调动各方面、各层次人员参与战略实施的积极性;资源保障,物质资源的购建和营运,资金资源的预算和使用,信息资源的系统支持和披露,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了资源的保障才能使战略的实施落到实处;统筹安排,战略实施的各项策略保障措施——制度保障、组织保障和资源保障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需要统筹安排各项措施,使其适应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能正确处理与各方面的关系,将战略实施与日常工作相结合,以便有效地调配各项资源和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并提高战略实施的效果。4.战略控制战略实施过程为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进行战略控制。战略控制是按照战略规范(或经调节),使战略实施活动达到战略目标的过程。战略控制按照采用的方式主要有:规划控制,按照战略规划及其实施计划进行控制;制度控制,按照党和国家的方针和政策,法规和制度进行控制;组织控制,按照战略制定和实施的组织系统的职责层层进行控制;资源控制,按照战略需要的物质资源、资金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等调配的要求进行控制。对战略进行的控制,可以是过程的及时控制(随时控制),或定期的控制(事中控制、开关型控制)。在战略控制过程中,检查战略实施达到战略目标的进展情况,与战略规范和战略目标比较如产生差距,需要揭示其原因,主观上不积极努力,客观上环境发生变化,应该采取纠正差距的相应措施,自行调节,使战略目标得以实现。5.战略评价在战略实施过程及其完成时需要进行战略评价。战略评价是依据一定标准,检测会计战略的实施进展、风险、效果,及其存在差距和修正偏差措施,以保证实现战略目标。战略评价标准是:一致性,战略与实施内容一致;适应性,战略适应外部环境;可接受性,战略符合实施各方的期望;优势性,战略能为实施各方形成竞争优势;可行性,战略投人资源合适、实施可操作和效果优异。战略评价贯穿战略管理的全过程,主要是对战略分析、战略制定和战略效果进行评价。战略评价的内容是评价标准所反映的内容,即:战略分析评价——战略是否适应外部环境;战略制定评价——战略与实施内容是否一致,战略是否可接受;战略效果评价——战略是否可行,战略实施是否具有优势。战略评价在时间上有:事中动态评价,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对战略实施情况与战略目标差异及其调节进行评价;事后综合评价,在战略实施或建设完成后,对战略目标实现进行评价,以便采取相应策略完善战略和进一步发挥战略功能。

二、为地区经济服务

(一)地区经济的发展

地区经济是全国经济整体的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其结构状况和发展受全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地区经济根据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的目标与任务,充分考虑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科学预测未来发展的趋势,确定本地区发展的目标与任务,内容、结构与特色。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平稳、健康、髙效运行的前提,也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又好以快的发展。地区经济是具有内在经济联系的一定空间范围的经济。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地区的经济结构、技术水平、生产特点、产品种类和管理能力,受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影响,在长时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地区的经济特色。地区经济是社会劳动分工和地区专门化的基础,与全国各个地区保持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地区经济是在国家内部特定的地域空间里各种经济活动的有机组合。地区范围可大可小,按不同标准有不同的划分(如按行政区、经济区或河川流域等),依层次可分为不同的等级序列(如省、专区、县等)。”地区经济也就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按不同标志如按行政区、经济区和其他标志划分而有各种经济区。按行政区划分的如天津市地区经济、北京市地区经济等,按经济区划分的如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等。各种经济区划的划分,都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各种综合。地区经济具有全局性、特色性、结构性、协调性和国际性等特点。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企业、企业集团、产业集群和县(市、区)域经济。企业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作为地区经济的最小细胞和地区经济运行的最基本单元,它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面对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在地区经济的大范围上观察,已经不再是一个企业与一个企业的竞争,而是一个企业集团与另一个企业集团的竞争,一个产业集群与另一个产业集群的竞争。企业集团是现代企业的高级组织形式。企业集团是以一个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为核心,以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以产权联结为主、并以资产、产品、技术、人事、商务、契约等为纽带,把多个企业、单位联结在一起,具16有多层次结构的多法人的多角化经营的经济组织。企业和企业集团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形成了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在同一地区,以市场为导向,一般是以具有主导产品的大企业为龙头,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并为之协调配套,集中一大批生产同类产品及其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企业群落。产业集群是把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通过分工专业化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企业在空间上高度集聚,是拥有一定产业规模的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县域经济是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国民经济中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统筹安排,优化配置资源,而形成开放的、功能完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地区经济发展需要会计提供的必要条件或多方面支持,主要是:①需要地区财务会计信息;②需要筹集资金;③需要维护地区经济秩序;④需要核算地区经济效益;⑤需要降低费用成本;⑥需要管理地区财务活动;⑦需要财务会计人才;⑧需要构建地区财务会计制度。

(二)会计全方位为地区经济提供服务

1.明确会计服务主体会计要为发展地区经济服务,谁来服务,需要确定会计服务主体。会计服务主体是为发展地区经济需要而提供会计服务的单位。会计服务主体有几种类型:①企业、企业集团会计服务主体,负责向地区提供本单位的会计服务工作;②产业集群会计服务主体,负责向地区提供产业集群的会计服务工作;③企业联盟会计服务主体,负责向地区提供企业联盟的会计服务工作;④地区业务主管部门会计服务主体,负责向地区提供本系统的会计服务工作;⑤地区会计学会会计服务主体,负责向地区提供本系统的会计服务工作;⑥地区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服务主体,负责向地区提供本系统的会计服务工作;⑦和总会计师协会会计服务主体,负责向地区提供本系统的会计服务工作;⑧行政主管部门会计服务主体,负责向地区提供本地区综合的会计服务工作。需要指出,在会计服务主体中,发挥组织和综合作用的会计服务主体是地区行政主管会计工作的财政部门,即地区财政厅(局)主管会计工作的部门,负责各会计服务主体的组织工作,并向地区提供本地区综合的会计服务工作。2.确定会计服务内容适应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会计提供服务。会计服务的客体,即为谁服务,会计服务既要为经济地区各有关部门,如财政、银行、税务、工商、海关等部门’以及投资公司、物资供销公司、实业公司、进出口公司、商业公司、劳动服务公司、建设公司、房地产公司等企业集团服务,也要为各种会计主体单位服务。会计服务对于地区经济、县(区)经济、企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基础作用和支撑作用。会计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①筹集资金;②讲求效益;③区域会计核算;④区域会计管理;⑤地区财务评价;⑥提供财务会计信息;⑦地区财务会计制度建设;⑧建言献策;⑨经验交流;⑩人才培养。3.选择会计服务形式会计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内容需要通过一定形式才能实现,会计服务的形式主要有:①信息公开;②相互协作;③专项研究;④会计论坛;⑤出版书刊;⑥培训教育;⑦协调组织。

(三)聚集地区会计资源为发展地区经济服务

1思想观念;服务是会计一项职能从实际的会计工作而言,本身就具有对内和对外的服务职能,为各方面提供会计信息服务,但对这种服务的认识历来却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会计是一种管理工具,具有服务的功能;有人认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有人认为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对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不论哪种认识。会计工作本身就具有服务性质,关键是正确处理服务与核算和管理(监督)的关系。会计人员要树立会计服务观念。什么是会计服务?服务是“为集体(或别人的)利益或为某种事业而工作”。会计服务是会计人员或会计机构通过一定手段,按照一定标准,采用相关的形式,为其他单位或个人某种需要而进行的工作。在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下,会计服务有现代性、针对性、效益性、时空性、规律性、广泛性和社会性等特点。会计服务根据各方面、各层次的需要有各种会计服务。会计服务按服务范围分为系统内服务与系统外服务,会计服务按服务时间是否固定分定期服务与不定期服务,会计服务按服务时间长短分短期服务与长期服务,会计服务按服务内容分综合服务与专项服务,会计服务按服务对象分国家服务、地区服务、部门服务、行业服务、企业服务等。以上说明,会计服务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一项职能,是应该做好的一项本质工作。会计这得服务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没有得到重视和应有的理论说明。会计人员树立服务观念,重视会计服务职能,发挥会计服务职能作用,将会开创会计工作的新局面。2.组织基础:有会计服务的组织系统会计具有为地区经济服务的组织基础。地区经济的基础单位是企业和企业集团,在这些单位都有健全的会计机构和相应的会计人员,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按规定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第三十条规定:“企业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有关财务会计报告提供期限的规定,及时对外提供财务会计报告。“《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应当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企业对外提供会计信息实际上是对外的一项会计服务工作,已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地区一般还有三大会计综合系统,即地区的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和总会计师协会。这三大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服务工作。在地区会计学会中,有的章程规定:本会的宗旨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经济建设服务。”主要任务中有多项是开展专题调查,举行专业培训和会计人员后续教育,承接课题研究任务等咨询服务工作。在地区注册会计师协会中,有的章程规定:本会的宗旨是“服务、监督、管理、协调”,“为改革开放和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在地区总会计师协会中,有的章程规定:本会宗旨是“为企业和单位改革和经营管理决策、实施科技兴国、持续发展的战略服务。”在职责中,有多项服务内容。以上说明,地区各种会计组织职责之一是为有关方面进行服务,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服务工作经验。3.管理环境:有地区的会计管理部门会计具有为地区经济服务的管理环境。在地区还有主管会计工作的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管理全国的会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地区域内的会计工作。"这就明确了地区会计工作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进行管理。同时,地方权力机关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依法进行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第七十三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一)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规定需要制定规章的事项;(二)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依据本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管理本行政地区域内会计工作的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有权制定规章。这就为地区经济服务创造法律保障。4.服务条件:有会计服务的资源会计具有为地区经济服务的服务条件。会计具有服务职能是其内在的具有服务的资源即会计信息。会计拥有丰富的会计信息,是内在的,即在生产经营过程生成的反映其过程及其成果的信息。会计信息是以一定形式对会计事物的特征及其运动状态的反映。或者,会计信息是以货币形式的数据资料为主或结合其他资料,表明资金运动的状况及其特征的经济信息。这里:信息是以一定形式来反映,如以凭证、账簿、报表及有关资料,或计算机文件等形式,在信息的各个阶段来反映;信息是反映会计事物一一资金运动的特征及其运动状态。会计信息在会计工作中具有认识功能和管理功能。会计信息是很丰富如,按一定标志分类有各种信息。会计信息按其生成过程分为初始信息和派生信息,按其来源分为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按其稳定性分为固定信息和流动信息,按其时间性分为历史信息、现时信息和未来信息,按其广延性分为单项信息和综合信息,按其表现形式分为会计文件信息、会计凭证信息、会计账簿信息、会计报表信息和其他信息,按其反映性质分为定量信息和定性信息。有了各种会计信息,就能适于各种需要为其服务。5.践行会计服务措施实施会计为地区经济服务,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领导重视。不同方面的领导,如企业(集团)、产业集群、产业部门、县(区)、地区业务主管部18门、地区的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和总会计师协会的有关领导,要重视财务会计为发展地区经济服务的工作。领导要认识到地区经济为了又好又快,协调、持续地发展,需要会计提供必要的条件或多方面的支持。地区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领导重视与支持会计工作,充分发挥会计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作用。(2)开拓创新。会计为地区经济服务是一项开拓创新的活动,要实施这项活动必须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陈旧观念、习惯势力、主观偏见和僵化教条的束缚,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于实践、勇于探索,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解放思想是实施会计为地区经济服务的思想基础。(3)制度保障。会计为地区经济服务还需要有相关的制度保障。会计为地区经济服务的制度需要创新建设。树立创新观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创新研究会计为地区经济服务的制度。在创新研究会计为地区经济服务制度的过程中,政府应进行宏观调控,明确会计为地区经济服务的意义、内容、形式和组织,直接倡导、推动和建立相应的制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拓会计服务地区经济的新局面,促进地区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同时,在会计服务实践过程中发展会计事业。

三、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一)企业会计要以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现代经济发展方式的特点是:生产的高科技水平,产品的高附加值,科学的精细的企业管理,主要靠提高内涵扩大再生产来求得经济的增长,低投人,高产出,高效益。经济发展方式的立足点之一是要提高经济效益。市场经济是讲求经济效益的经济,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保持适当发展速度发展国民经济,才能使企业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为社会和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使企业和国家得到更大的发展。经济工作要立足提高经济效益,以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中心,相应企业也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显然,会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会计工作也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把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会计工作的目标。在会计界,有人认为,会计的目标应该是提供会计信息。实际上,企业为实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各个职能部门都要做好本部门的工作,会计部门也要为实现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做好本部门的工作,通过会计工作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会计工作包括各种具体工作,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提供会计信息。所以,企业会计工作的目标(即任务)是提高经济效益,而要完成此项目标的一项具体工作(或具体目标、具体任务)是提供会计信息。

(二)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会计策略

为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从会计部门的职能出发,采取相应的会计策略:(1)会计人员要树立新观念。反映现代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会计人员要树立新观念:①集约效益观念,这不同于只把经济效益限于微观经济效益,而是要树立集微观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一体的集约效益观念,用这种观念观察企业的经济活动,要把企业置于社会中的一个成员,并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联系来要求,使企业取得的经济效益,是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一致的。②经营主体观念,这不仅是理解为会计主体观念,而是要包括决策主体、投资主体、生产经营主体和资产(资本)经营主体的观念。这反映了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经济增长的主体,也必须是投资的主体,企业不仅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而且也有资产(资本)经营的自主权。这才是适应现代经济发展方式的全面经营的主体观念。(2)优化资金使用。在资金的使用中,按照现代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要重视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资金需要。①加大科技进步的投人。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方式有重要的直接的影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采用现代经济发展方式,要靠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十分明显,如我国全社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0%,而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80%。我国企业要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必须加大对科技的资金投人。②加大人才培养的资金投人。劳动者素质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至关重要。人才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要培养竞争型的人才。竞争型人才的特点是:专业性;复合性;全面性;适应性;优异性。劳动者素质问题,实质上是教育问题。教育是基础,关系民族振兴、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企业教育工作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高企业人员素质,加强继续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大批的优秀人才。为此,需要加大人才培养的资金投人。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方式方式的需要。(3)厉行节约。在经济发展中,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会计工作中,不仅要重视节约费用、反对浪费,更要重视资源的节约,在各方面厉行节水、节地、节能、节材等,千方百计地减少资源的消耗,大力提高能源、原材料的利用效率。要实现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水平的提高,需要:①优化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发展低耗能和高附加值的产业和产品。②大力推进技术进步。改变我国技术装备和工艺落后的现状,必须大力推进技术进步,通过更新和改造老旧设备,改造落后工艺,提高设备效率,降低消耗,降低成本。③加强管理。用法律规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运用税收、信贷、价格、贴息和折旧等经济政策,鼓励企业节能降耗;制定资源消耗定额’落实责任,严格执行。(4)严格成本管理。企业要学习邯郸钢铁总厂的管理经验,抓住“成本”这个“牛鼻子”不松手,抓住“成本否决”这个关键不留情,抓住“效益”这个中心不动摇。其中,“成本否决”这个关键,一是将产品目标成本中的各项指标层层分解到分厂、车间、班组、岗位和职工个人,使厂内的每个环节都承担降低成本的责任。二是通过层层签订承包协议、联利计酬把分厂、车间、班组、岗位和职工个人的责、权、利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三是将个人的全部奖金与目标成本指标完成情况直接挂钩,凡目标成本指标完不成的单位或个人,即使其他指标完成得再好,也一律扣发有关单位或个人的当月全部奖金,连续3个月完不成目标成本指标的,延缓单位内部工资升级。四是为防止成本不实和出现不合理地的挂帐及待摊,确保成本的真实可靠,总厂每月进行一次全厂性的物料平衡,对每个单位的原材料、燃料进行盘点。严格成本管理,才能降低消耗,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集约型增长方式。(5)深化会计改革。适应采用现代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要继续深化会计改革。


    更多社会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经济发展方式与会计建设释解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hkx/82867.html

    相关专题:贵阳学院学报 枣庄学院学报编辑部


    上一篇:西夏文化绘画与雕塑艺术探析
    下一篇: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及优化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