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会科学 >

现实主义的童话故事分析

摘要:本文从影片《房间》的情节,画面,声音,拍摄手法,及影片的主题意义和从影片引申出的社会问题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将传统的叙事模式与影片中的独特之处进行比较,挖掘出打破常规的故事结构。从视听的角度分析论证了运用狭小空间对于情节,情绪,气氛呈现的独道之处。最后从影片映射的意义出发结合社会现象凸显影视作品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房间》;叙事模式;故事结构

作为一部被媒体誉为“萌点与泪点齐飞,成长与适应相伴,童真与黑暗并存,温情与惊悚交织的电影”,影片《房间》改编自爱尔兰作家EmmaDonoghue同名小说,该书获爱尔兰年度小说大奖,并入围纽约时报2010年十佳图书。可以说,文学原著为该片在内容上与思想上的广度与深度奠定了基础。电影版由原作者亲自执笔改编,并由爱尔兰导演兰纳德•阿伯拉罕森(LeonardAbrahamson)担任导演。此片在2016年“加拿大影视奖”中一举包揽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编剧本等9项大奖,该片小男主角雅各布•特伦布莱(JacobTremblay)获封加拿大影帝,而女主角布丽•拉尔森(BrieLarson)也因此片中出色的表演荣获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应该说,让本片获得如此多认可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独特的视角选择。导演利用小男主角的独白,呈现出一种不同于成人世界的特有的魅力,同时传递了拯救与成长的人文关怀,并由此引发了成人观众的认同与反思;此外该片在镜头语言以及主题呈现上也颇具匠心。下面,笔者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本片的影像构建与主题呈现。

一、儿童视角与反类型叙事模式

本片的最大亮点,就在于完全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展开叙事。这种手法让人联想到了包括《铁皮鼓》、《城南旧事》等在内的中外经典作品。显然,儿童视角,便意味着以一种区别于成人的眼光来观察周遭的一切。但本片还不止于此,为了塑造出一种童话意味,导演有意打破了现实的规则与限定,让主人公小杰克在片中具有一种童话般的世界观。这也让我们想起了类似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这样的作品。这无疑是一种创作上的成功选择。在杰克的•所展示出的不一样的世界:一个在成人眼里充满阴暗龌龊的“房间”,却是小杰克用梦幻编织出来的乐园:他可以和家具聊天、嬉戏,可以和墙上光影追逐、玩耍……杰克的天真烂漫和无穷的想象力让这样一个密闭空间变得美丽、欢乐且无边无际。从类型上来看,《房间》接近于悬疑与心理惊悚题材,但创作者没有满足于一部公式化的类型片。尽管杰克与母亲的遭遇着实让人“细思极恐”,但在整个前半部,却体现出一种温情又残酷的混合氛围。创作者并没有沿袭类型电影传统上的“三幕剧模式”,即“开头、中间、结尾”的模式来解读故事的方式,而是把叙事重心和视角放在了受害者回归后的恢复和适应上。创作者以60分钟为界,把时长120分钟的全片恰好分为两个板块,且前后风格、节奏迥异。这是对主流类型电影模式的挑战。以《肖申克的救赎》、《飓风营救》、《怒火救援》、《空中危机》、《战栗空间》等悬疑生存片为例,它们均体现出高度同一的叙事模式,即开头——提出悬念(被绑架),中间——重在过程(如何营救),结尾——表现结果(营救成功),且始终围绕一个中心。而《房间》却阐明了更为清晰且完整的“道德前提”,即脱离牢房只是身体的自由,而释怀过去的痛苦才是心灵的自由。完整的道德前提由四个部分组成:一个指向美德的语汇(virtue),一个道德缺陷的语汇(vice),一个良性的结果(success),一个恶性的结果(defeat)[1],其结构模式是:(道德缺陷)引起(失败),而(美德)带来(成功),即对良性面与恶性面的双重验证。从空间意义上的囚禁到内心世界里的困境,看似是母亲为了保护儿子而做出的抗争,其实是儿子对母亲的心灵救赎。前半部分很工整,更多地选择了使用悬疑来推动剧情,在成功获救的狂喜、新鲜和兴奋之后,接踵而来的却是对陌生世界的恐惧和排斥。后半部分剑走偏锋,甚至可以说与前半部分截然不同。而这种独特叙事结构将影片的后半段置予一种非常危险的境地,母子被救出维持前半段剧情推进的基本悬念就消失了如强弩之末一般。回家之后,妈妈Joy发现自己只是进入了另一个房间,她的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导致她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甚至企图自杀;而杰克从对世界的排斥、一知半解、到融入形成鲜明的对比。房间隐喻自由或许是一种解读,从杰克童真的视角来看,“门有没有关上,房间就不再是房间”;然而从母亲成人的视角,她打开了房门却并没有打开心门,探讨的是对自由和禁锢的定义及人生意义这样的哲学命题。复杂的家庭和社会关系会让每一个人都在不经意间受到伤害,也会伤害别人,而赤子之心永远都是守护我们的力量。无论是陌生人的关怀,媒体的追问,还是家人的埋怨,或是对过去的仇恨,对未来的恐惧,母子二人都必须一起面对,却展现了不同的方式和态度。故事的最终,当母子俩重新回到当初被囚禁的小屋时,伴随小杰克的天真善良、怀念又释然的告别,“再见盆栽,再见椅子一号和二号,再见桌子,再见衣柜,再见水槽,再见天窗…”,最后他对母亲说“妈妈,对房间说再见”母亲最终在嘴过呢喃出了这句告别。妈妈Joy那被偷走的岁月,被禁锢的生命,被伤害的灵魂,终于被杰克的善意和希望救赎。

二、狭小空间内的视听呈现

在镜头语言上,本片主要强调了狭小空间内的镜头呈现。由于主视角是杰克的第一人称视点,同时大量情节都发生在相对狭小的空间内。影片前半段多数采用了开放式构图,且整部影片都充斥着大量的短焦特写及手持摄影,这种拍摄手法几乎成为此片的常态,开放式构图借着构图与故事元素的使用,创造了我们得以分享演员心理活动得到脉络[2],但又并没有花费大量时间描述oldNick的恶劣行径,也并未展现母子二人相信为命的悲惨情状,使整个影片的表达细腻又不乏克制例如影片前半部杰克在夜晚走出橱柜并被“OldNick”看到后,妈妈Joy为保护杰克与“OldNick”在床上扭打起来的那场戏,以及高潮部分妈妈Joy因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自杀的那场戏,期间多次出现了杰克的主观镜头,这些镜头几乎无一例外是手持摄影并伴随着明显的晃动,这样的晃动显然会让观众感觉到不安定和恐慌感,甚至利用短暂的虚焦增加真实自然,充分描绘出片中人物迷茫、恐慌的心理状态。但最终母子俩的有序生活反而让我们感受到自己困境之中的美好人生。而后半段却设计了更多的固定镜头,封闭式构图和固定机位更利于观众从一个中立的视点来看场景,镜头的晃动也变得柔和、恰到好处,既没有悬疑惊悚片那样让人紧绷,也没有过于平缓到让人察觉不出,让观众较少介入身体与情绪。影片尾声二人向房间告别并走出房间的心理阴影后,摄影回归到稳定的固定镜头并逐步上升,预示着二人生活回归正常与平静。导演借助这些镜头的设计呈现了一种“间离效果”,在潜移默化地引发观众思考。影片在光线设计上也可圈可点。如影片开场,杰克玩耍的系列画面,房间中设定了三个主要光源,一个是床头柜上的台灯,一个墙角的灯管和一个天窗透入的自然光。画面从杰克的视角并伴随内心独白切入,采用软光,首先由清晨的冷色转为台灯射出的暖色,再伴随着杰克向房间内各种物品问早,再由暖色转为冷色,虽然环境清冷,但相对比的是布景里有纸做的怪兽和黄色的小花,以及杰克和妈妈欢乐的游戏,柔调布光营造出一种很温馨、自在、和谐且梦幻的感觉[3]。从一开始的灰色色调来描绘角色身处的单调的生活环境到后来的场景之中的突然转至明亮的色调,来凸显处境之情绪的差异性。继而这些镜头语言展现的是杰克的童年乐园。不平衡构图,画外框的补充部分是杰克目光所及的天窗景色,也是他一直渴望探索的,想象中的“太空”。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偶尔进行的低机位和斯坦尼康游走呈现出的诗意感,低位镜头游走产生的诗意感觉,低机位大广角镜头往往用来构筑诗歌般的电影,而《房间》里偶尔用到的低位镜头,却又恰好呼应了儿童视角的拍摄,显得相得益彰,也对情绪的传达有帮衬作用。就像俯拍在棚屋里的场面能够传递给观众压抑的气氛,营造出一种紧张而模糊的气氛在外婆房子里低位摄影的空镜头也传递出了当妈不在身边时,杰克表现出的不安和畏缩。影片开始、转折和结尾处有许多杰克的画外音独白,整个故事也是由杰克见证并贯穿。这种第一人称代入的声音设计极大的增加了观众的认同。总体来说,本片的视听呈现体现了近年来欧美影片追求单镜头内信息量更大的创作趋势,这也是值得中国电影借鉴与学习的。

三、作为独立电影的多义性主题

影片处处于不经意间透露出引人深思的人生及哲学问题,例如开场吃饭时,杰克关心母亲的坏牙,母亲说:“mindovermatter”,杰克说:“ifyoudon’tmind,itdoesn’tmatter”,又如第一次来到现实世界的杰克,从他的视角对这个我们早已熟知的世界的全新解读:“Thingshappen,happen,happen,itneverstops”。当错位的认知被生生的无情翻转,杰克要独自面对未知,再到杰克告别“木屋”中的世界开始感知整个故事充满哲思。正如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房间》的作者爱尔兰作家爱玛•多诺霍(EmmaDonoghue)在上海期间曾接受过《东方早报》记者的专访,她在采访中承认,小说的灵感来自2008年轰动世界的奥地利人约瑟夫•弗莱茨勒囚禁亲生女儿伊丽莎白案。“我更情愿把这个关于囚禁的故事写成一个童话故事,但又不要那么魔幻,是一个基于现实主义的童话故事,所以在写作中我会花很多心思考虑房间里家居布置等这样的细节。”在经历极端负能量摧残后也能用正能量的心态把人生活出精彩,即使囚予牢笼也不要散失定义自由的能力。具有隐喻色彩的房间,对于母亲是充满肮脏、龌龊、仇恨的地方,也是刻骨铭心的创伤,但对于杰克来说却是他5年人生的全部,是他的整个世界。他相信在这四堵墙和小小的天窗之外,没有任何真实的空间,外面送来的食物、玩具卡车,都是如电视里的东西一样变出来的魔法。对于年幼的杰克来说,这已经是天堂,这里所有的东西都是他的至爱,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和母亲在一起。或许只有轻松的说一声再见,才能够打从心里卸下不美好的回忆,更好的面对明天。因此杰克从封闭的狭小空间,走向开放的真实社会,是一个相对艰难的过程。母子的心理状态成为维持剧情发展的动力。此外,电影中最大的转折出现在牵狗的路人在遇到试图逃脱的杰克时的“多管闲事”,以及路人“多管闲事”之后闻讯前来的女警察再一次不依不饶的“多管闲事”。对于此,很多中国观众要么极为感动,要么表示不可信。此前网络热传的视频“美国街头拐卖儿童实验VS中国街头绑架儿童实验”,是一组国内网友在街头进行的“绑架儿童社会实验”,假扮绑匪在街头强掳儿童,观察路人反应。令人遗憾的是,路人的反应让人心寒。在视频中,尽管男童不断挣扎喊叫,旁边的人却熟视无睹,不是假装没看到就是“不想趟这趟浑水”匆匆走过。虽说在心理学中有从众心理对这一现象的看似合理的解释,但更多的应该值得每一个人思考,关于社会人文环境的底线无限接近于零的思考。而对比同样的在美国进行的街头实验,结果却是不断的有路人关心小孩、阻拦犯罪、报警呼救……此前媒体曾报道的“路遇老人摔倒扶与不扶?”的社会话题就曾引起广泛讨论及关注,同时各种因热心帮忙而被讹诈,或借口帮忙想要逃脱事故责任的“罗生门”似的案件也频频浮现。又有媒体报道,中国每年被拐儿童人数是20万人。在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堕入深渊无助的双眼和痛苦的泪水。每当大家提起类似的犯罪案件都会群情激愤,恨得咬牙切齿,然而究其根源,我们似乎应该认真的思考一下,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我们的社会变得如此冷漠呢?无论如何,《房间》故事情节的设定及最终宣扬的主题能够让人更热爱这个世界,身边的亲人朋友以及生活本身。该作品没有催泪、煽情的企图,反而处处透出人类最为纯净的亲情。五岁的杰克打动了每个人的心。那令人发指的罪行,无法掩盖孩子的纯真和美好,他的声音、他的天真、他的勇敢、他的豁达、他对妈妈的爱,使得故事虽然设定在邪恶的前提上,却仍令人感受到希望与力量。《房间》是一部具有主题多义性的电影,这也是其作为一部独立电影的叙事策略。不断提高的制作费用和发行营销费用,使得电影制片公司越来越谨小慎微,如履薄冰。而数字技术、互联网融资平台和播放平台的快速发展无疑都为独立电影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5]。《房间》无疑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成功的独立电影的楷模:一个残酷的现实题材却通过五彩斑斓的童话滤镜呈现,不矫揉造作、不渲染罪恶,用细节捕捉情感最微妙的变化,最终,以温暖和美好打动观众。未来一定会有会有更多这样优秀的值得期待的作品问世。

[参考文献]

[1][美]故事的道德前提StanleyD.Williams.何珊珊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5.

[2][美]StevenD.Katz.电影镜头设计.井迎兆,王旭峰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7.

[3][日]下牧建春.电影布光技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3.

[4][美]故事策略EricEdson.徐矿产经济论文晶晶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5.

[5]陈焱.好莱坞模式.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4.

作者:李金 单位:山西传媒学院


    更多社会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现实主义的童话故事分析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hkx/292685.html

    相关专题:蜘蛛侠:时空边缘 核心论文发表


    上一篇:建筑工程机电安装施工管理探索
    下一篇: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机制探讨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