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会科学 >

视觉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内容摘要】文章根据视觉艺术管理对象所产生的管理目标,分析视觉艺术管理的任务,进而提出高校的视觉艺术管理人才培养应紧密围绕行业现实发展和管理的任务要求,以适应当代视觉艺术管理的发展和未来变化。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提出一套完整、全面的课程体系,并以合理的课程结构和内容来完成对人才培养目标所提出的能力要求。

【关键词】视觉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随着社会巨变式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应转变思路,不应再作为封闭独立的象牙塔仅向学生传授传统知识,而需根据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变化,适时地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对人才日益多元的需求,培养学生面对变化中的工作环境,发现新问题、创意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视觉艺术管理人才培养应紧密围绕当代视觉艺术管理任务现代化、多样化等特点,调整并扩充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一、视觉艺术管理的基本任务

(一)视觉艺术管理对象与目标

视觉艺术主要由观察者通过视觉方式来感受,主要包括绘画、书法、雕塑、摄影、装置、录像、行为等传统及现代形态的艺术形式。而视觉艺术管理就是对这些艺术及其相关形式的管理,涉及战略、组织和人员等层面。①按照管理目的和宗旨的不同,视觉艺术管理所涉及管理对象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1.非营利性视觉艺术机构第一类是以公益性艺术服务为宗旨的非营利性艺术机构,包括博物馆、美术馆等。这类机构以视觉艺术品展览和艺术活动为主要资源,旨在向公众提供视觉艺术欣赏服务,具有不以盈利为目的、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因此,博物馆、美术馆该类艺术机构的管理目标是保障和维持机构自身的正常运转,实现其公共产品的属性,使这些机构在视觉艺术品的获取、保存、研究、传达、展览过程中,能代表其所属的区域或国家的文化特点。以这些艺术品和其相关的历史文化情景为资源,进行学术研究,并通过展览、事件陈述、生存状态再现等完整的艺术文本形式向公众进行艺术推介和教育,传达艺术观念和艺术风尚。2.营利性视觉艺术机构第二类是以达成市场交易为目的的营利性艺术机构,例如画廊、拍卖公司、艺术博览会等。营利性视觉艺术管理简单概括是对艺术市场的管理,艺术市场是由艺术品供给者、艺术品、中介者、艺术品消费者和辅助者组成的总和。②艺术市场中介主体包括艺术拍卖行、画廊、艺术博览会等,其需要具有良好的市场运作能力、专业的运作手段,熟知行业发展动态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能力,并具有相当的学术判断力和服务意识,能实现艺术品在艺术市场的交易和其自身的各种价值。3.宏观管理、服务型机构第三类是区别于前两者的其他独立的宏观管理、服务型机构,例如政府直属的相关职能部门、行业协会等,其主要的管理任务是进行顶层设计,配套保障性措施。例如制定艺术品交易的相关法律法规,艺术品进出口法规,完善税收制度、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法规。对这类对象的管理目标是建立规范、健康的宏观软环境,为营利性艺术机构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为非盈利机构的有效运营提供保障性措施。

(二)视觉艺术管理的任务

视觉艺术管理的任务是以具体措施、手段保障来实现对以上各类艺术机构的管理目标。虽然不同类型的机构在目的和宗旨方面有很大不同,管理任务也必然存在区别,但是,这些机构在处理常规性事物和拓展未来工作空间等方面有一些共性。1.视觉艺术机构的行政性管理工作无论是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艺术机构,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转的常态性及其行政功能就离不开管理,即对人(人力资源)、财(财务)、物(资源)的管理。这类管理工作与其他机构管理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对机构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使机构有足够的资源保障运行,也使各种资源效能得到最大发挥。以营利性画廊为例,其行政性管理工作首先是建立合理的组织框架和内部分工,以保障画廊的营销、展览、品牌拓展等工作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并能有效展开;其次是对画廊收入与支出资金的管理,例如画廊的艺术品和衍生品的销售收入,房租、物业、保全等支出,保证资金流的衔接和顺畅;再次是对画廊资源的管理,例如与画家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维护、藏品陈列与库房管理等。2.视觉艺术机构常态性活动的策划、执行与管理除了行政性管理工作,视觉艺术机构常态性活动的策划、执行与管理是视觉艺术管理的另一项工作。其中展览是前两类机构都要处理的重点工作之一,展览是营利性艺术机构进行对观众的预热与营销、建立品牌的主要途径,也是非营利性艺术机构对外宣传优势资源、展示自我定位、为公众提供艺术资讯的主要窗口。展览大体流程包括前期的学术策划、作品邀请与征集、展览的营销与造势、布展、展览开幕式准备、展览的观众组织、展时的营销与管理、展后总结与后续工作等。此外,艺术收藏、学术研究、品牌建立与营销、观众组织与客户积累等也是共通性的工作。另外,非营利性美术馆常态性活动还包括对藏品的收集、观众的美术教育等。

(三)艺术机构发展潜力拓展与开发

以上两种常态性工作是维持艺术机构正常生存的重要手段,但是,艺术机构的长期运营与发展则依赖其在业内的深厚积淀,这就需要艺术机构深入挖掘自身潜力,拓宽发展半径。艺术机构开拓发展空间的方式有以下几种:1.资金来源的多样化组合资金是机构生存的基本条件,融资能力是衡量一个机构甚至整个行业的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艺术机构的资金来源结构较为单一,营利性艺术机构主要来源于市场,非营利性艺术机构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这种单一的资金来源模式有极大的风险,非常不利于机构的进一步发展。理想的融资结构应是多元组合模式,例如非营利性艺术机构可以努力增加社会捐助和其他公益性基金的拨款,而营利性艺术机构则可以尝试开发艺术品的份额化金融产品。此外,艺术品投资基金和艺术银行等模式都可以为艺术机构融资。虽然目前国内艺术金融仍在探索阶段,亟待法律法规的健全以及规范化的专业机构介入,但是,这不失为改变艺术机构资金来源单一的有效措施。2.受众数量的增加与稳定公众是营利性艺术机构的客户来源,是非营利性艺术机构的服务对象,艺术机构能吸引多少受众的关注和支持是事关生存的重要指标。因此,两类机构都应把拓宽受众的范围作为增加收入的一种方法,进行深度培育。对于非营利性艺术机构来讲,持续并有针对性地面向公众进行艺术教育是吸引和粘着观众的有效手段,可以为艺术机构积累口碑和人气;而营利性艺术机构更应站在战略的高度开发潜在的客户群,所以,基于日常运营的客户资料积累和关系维护就非常重要。3.活动方式与对象的扩展艺术机构拓展发展空间的另外一种有效方式就是在原有常态性活动的基础上开发新的创意性活动,或者为原有的艺术活动开发新的对象,新的活动会吸引更多的受众,从而引起更多的社会关注,扩大其作用领域。营利性艺术机构对于活动方式的扩展相当于新业务领域的开发,例如提供艺术咨询服务等,而对于非营利性艺术机构而言,活动方式的扩展则是对服务范围的开发,例如与学校建立合作项目,共同开发教育课程等。4.政府等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完善服务视觉艺术管理的宏观性管理任务是针对政府等相关机构或部门的,这些机构或部门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对政策、法规的制定、执行和监督。在艺术的公共性日益增强的时代背景下,政府对非营利性艺术机构的财政拨款和管理也应该细化,可以将这些机构的工作效果、社会服务水平等社会绩效内容考核纳入到财政拨款的衡量指标中。另外,对于营利性艺术机构,配套性的服务措施和完善的管理体制也需要不断探索。总之,政府等相关部门的管理任务应从宏观管理走向服务,为艺术机构的良性运行提供保障。

二、视觉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管理任务对应的必要性

研究制定当代视觉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先要清晰地了解当前视觉艺术本身管理对象、管理目标和管理任务的实际状况,并结合行业需求来建立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信息资讯异常发达的时代,对人才的培养已经不能停留在对既定知识的灌输,而要让学生在了解行业发展实际状况的同时,对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有前瞻性的把握,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引导他们提前进入准工作状态。鉴于此,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就不能简单停留在学生应该学会哪些知识的层面,而是要着眼于学生会面临哪些工作任务,需要具备什么素质和能力来对应这些任务。一方面,高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主动配合行业实际工作内容,另一方面,也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具有行业意识的自我培养。

(二)具体培养目标

1.要适应艺术生态新变化当代艺术生态的变化是深刻而复杂的,不仅艺术创作的载体、方式、媒材在发生变化,而且艺术的评判和审美标准也在发生变化,甚至艺术阐释和艺术参与方式都在发生变化。例如在艺术阐释方面,对艺术的欣赏和解读已经不再是单纯地对其进行美术史式的解读——在了解艺术家自身情况、艺术家创作背景和艺术家的表达观念后即完成了艺术欣赏。而是将多种新的文艺理论介入到对艺术品的解读中,例如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结构主义等,再综合相关因素去解读艺术作品。如阐释学代表学者伽达默尔的观点:德国哲学家、美学家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将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类比游戏,旨在说明:第一,艺术作品不是一个摆在那儿的东西,它存在于意义的显现和理解活动之中。在此,至关重要的是,作品显现的意义并不是作者的意图而是读者所理解到的作品的意义。第二,由于作品的存在具体落实在作品的意义显现和读者理解的关联之上,所以对作品的存在而言,作者的创作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读者的理解,读者的理解使作品的存在变成现实。③传统意义的普通受众已经逐渐变成艺术的主动参与者,他们或者参与艺术创作过程(例如某些行为艺术的完成需要与观众共同实现),或者参与艺术传播(例如他们以自媒体平台传播他们喜爱的艺术品,进而产生舆论影响),或者参与艺术阐释中(如伽达默尔的观点)等。对于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来说,首要的培养目标就是适应各种新的艺术生态变化,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未来的艺术机构应以更平等的角度对待受众,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艺术活动的观众,而是作为主动参与者与艺术机构一起推动艺术的发展。所以,如何建立其所在艺术机构与公众平等对话的平台,是未来视觉艺术管理人才务必长期思考的重要工作内容。2.具有受众开发的能力无论是营利性艺术机构出于对生存现实考虑,还是非营利性艺术机构出于实现社会理想的需要,受众的认可和支持都是艺术机构需要长期努力去获取的最宝贵资源。随着公共艺术机构管理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对机构进行考核和支持的基础应建立在对这些机构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的有效衡量上,受众从艺术机构获益多少会反过来决定艺术机构的生存质量。因此,在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上,应重点培养他们对受众的开发能力,使他们有意识地、主动地接触受众,做到熟练利用不同方法和媒介与受众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切实为受众提供有价值的艺术资源。合格的视觉艺术管理人才应认识到艺术展示和传达应是双方平等对话的双向信息沟通,而非单向的信息输出。3.具有开发新活动的创意能力优秀视觉艺术管理人才应该具有开发新活动的创意能力,这是视觉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另一重要目标。未来艺术活动方式更趋多元,传播媒介、传播手段也日益个性化,在内容为王的时代,活动方式应常变常新,更具创意性和对受众的针对性,能在自身资源与受众需求之间实现最佳匹配,特别是能预测未来艺术发展的更多变化,以变化发展的动态视角创意性地解决新问题。4.掌握新传播媒介的特点与技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称当前的媒介传播现状为“多媒介融合时代”,信息传播和接受方式呈现多渠道、多层面、更迅速的特点,复杂的传播媒介和渠道将艺术传播的载体多元化的同时,也增加了对传播有效性准确评估与把握的难度。以美术馆为例,“美术博物馆”作为对信息(包括文字、图像、声音等)进行接收、复制、处理、传播、再造、存储等的机构,④无疑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艺术机构对新媒介依赖毋庸置疑,因此,在未来掌握新传播媒介的特点与技术成为视觉艺术管理人才必备的素质。

三、视觉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构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理念与目标的重要载体,反映着高校对专业建设理解角度的科学性,也是贯穿人才培养实践的最明晰和具体的线索之一。因此,课程体系的设计要反复论证、慎重抉择,旨在实现行业实际需求与人才培养方面更高的匹配度。根据以上对视觉艺术管理任务的概括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本文认为视觉艺术管理的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以下主要类别(表1)。以上课程体系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对应不同的实际课程,课程大体分为艺术生态及艺术发展基础知识、研究方法类课程;市场营销、拓展观众类课程;艺术活动项目管理类课程和艺术外延型课程。这样可以围绕行业需求,形成高校人才培养严密的系统,为有效的人才培养搭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结语

本课程体系的建构,尝试形成一套针对视觉管理行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集合,贯穿在学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当然,课程体系建设的合理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思考。理想的课程体系实践效果与实际教学效果会因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有一定的差异,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也需要反复地思考与论证。虽然本文在课程体系建构上有一点简单的探索,但存在一个较大的问题即是对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总结尚缺少视觉领域的针对性。不断总结和不断思考是每位教学实践者永远的责任和任务,需持续努力。

参考文献:

[1]简•杰弗里,余丁.向艺术致敬——中美视觉艺术管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2]黄光男.美术馆管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3]李万康.艺术市场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张金霞


    更多社会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视觉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hkx/135121.html

    相关专题:九江学院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生活教育探究
    下一篇:大学生创业孵化器现状调查分析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