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会科学 >

公共财政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一、发展文化产业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力抓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优势、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引进外资、发展民营经济,我国经济保持了连续30多年的稳定增长,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经济体系,成为世界的制造业中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奇迹。虽然经济的发展,使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大国,但是我国经济创新能力还不强,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投入大、产出低、能耗高,许多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档次低,抗风险的能力比较弱,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这种发展方式越来越受到土地、资源、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制约,是不可持续的,要增强我国经济的竞争力,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文化产业的特点是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对资源的依赖少,对环境的破坏更少,属于低碳、绿色、环保产业,在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度,有利于推进经济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发展文化产业是培养新经济增长点的现实选择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未来经济如何保持稳定增长,必须要培养和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文化产业就是新兴的潜在的经济增长点。虽然文化产业是我国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2004年我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3102亿元,2008年增加到7166亿元,2010年达到11052亿元,2004-200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23.28%,比GDP平均增长值高4.88个百分点;2008-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24.19%,比GDP平均增长值高16.47个百分点。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2004年仅为1.94%,2010年也只有2.78%,美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5%,英国也有11%的水平。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一般认为支柱产业的最低标准是占GDP总量5%,文化部专门制定了《“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提出5年内文化产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发展目标,2016年达到5%的发展目标,文化产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产业创新,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有利于扩大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作用力,巩固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把文化产业培养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公共财政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文化产业所具有的公共性、社会效益性、正外部性等特点,决定政府公共财政适度介入文化产业领域,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一)文化产业发展注重社会效益文化产业是文化和产业的结合,和公益性文化有共同的特点,必须注重社会效益。党的十六大将文化建设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要求,突出了社会效益,指出“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根据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要求,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在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注重经济效益,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性,决定了政府公共财政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性。通过政府财政支持、国家政策鼓励,一些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甚至没有多少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才能发展。

(二)文化产业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是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公众需要。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没有天然的区别,两者之间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许多文化产业生产和提供的文化产品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如文化资源的市场开发必须在文化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否则就会破坏文化资源,而文化资源的保护就属于文化事业,这就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不能完全依靠市场,也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文化产业所具有的准公共产品性质,要求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把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结合起来。财政政策的支持是和准公共产品的发展相一致的,也符合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要求。公共财政积极介入文化产业有利于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文化产业具备正外部效应文化产业提供的精神产品,引领社会发展方向,帮助社会成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和辨别是非能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拥有无形的精神力量,是其他社会产品无可比拟和不可替代的。显然,文化产业的精神产品属性决定了文化产业的正外部效应,即文化产业从事的经济活动能给他人带来的利益,利益是外溢的,能够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提升国家的“软实力”,正外部性明显。根据外部效应理论,为了确保正外部效应和资源配置效率,避免正外部效应带来资源配置的扭曲,对文化产业正外部效应得不到的利益损失,政府公共财政应通过财政补贴等形式给予弥补。

(四)文化产业存在市场失灵的风险性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也存在市场失灵或市场缺陷,这种市场失灵任由发展,会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扭曲,破坏市场秩序和市场运行规则,需要政府的调控,实现经济的平稳运行。文化产业虽然有经济效益,有些文化产业甚至经济效益高,但文化产业也是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的产业,投资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一般企业不愿意投资或没有能力投资,而文化产业又是社会不可或缺的,既是满足国民文化生活需求的需要,又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世界影响力的体现。在这种情况下,发展文化产业需要政府有形的手的作用,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政府的调控作用能够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财政政策的支持,能够化解市场失灵。

(五)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在性和市场关联性文化产业作为环保产业、绿色产业,是改善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在我国的发展方兴未艾,潜力巨大。十二五期间乃至今后都要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同时,文化通过传播具有很强的渗透力,文化产业的市场关联度高,文化产业能够渗透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与制造、信息、旅游、包装、建筑等产业能够有机的融合,能够提升产业竞争力,符合产业发展要求。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在性和市场关联性决定了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而这种发展前景的实现需要国家有力的政策支持。财政政策是国家产业政策实施的有力保障,对产业政策的执行起引导和支撑作用。如果政府限制和淘汰的产业是公共财政政策所限制和不予支持的产业,那么政府鼓励和发展的产业就是公共财政政策支持和政策倾斜的产业。文化产业发展符合经济发展要求,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在我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政府需要大力支持的产业,公共财政政策有重点、有选择地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理所当然,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由此可见,适度介入文化产业,支持文化产业尤其是科技型、环保型、创新性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公共财政并不矛盾。各级财政应根据财力的可能,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量力而行,抓住重点,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以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四、政策建议

(一)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为文化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一方面体现在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快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文化场所的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支持,尤其是经济欠发展地区广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持,逐步推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公共文化均等化。另一方面体现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使传统文化焕发活力,提高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通过文化与现代科技、现代产业的结合,创造更多的文化产品,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而文化产业是文化和产业的结合,与公益性文化有共同的特点,必须注重社会效益。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性,决定了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各级财政在每年的预算安排公共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的增长幅度应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对预算执行中超收部分的安排,也要按照相应增加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预算,保证全年预算执行结果实现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增加文化财政支出的基础上,应逐步增加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切实增加财政文化产业投入。也只有政府财政支持、国家政策鼓励,一些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甚至没有多少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才能发展。

(二)设立文化产业引导基金投资,以发挥政府资金的“四两拨千斤”作用通过政府参与建立文化产业引导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作用。利用政府财政预算资金的引导作用,发挥资本市场的优势,通过金融机构自身良好的融资平台,调动社会闲散资金,建立多渠道的社会投入机制,更好地扶持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对已成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地区,要优化激励机制,完善退出机制,使基金能更好更快地发挥作用;对没有成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地区,可以参考国家成立文化产业基金的模式,借鉴成熟资本市场产业投资基金的运作模式,由财政部门发起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与金融机构合作,面向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等机构投资者定向募集,委托专业机构管理基金资产,以此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三)多管齐下,减轻文化企业的负担,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文化通过传播具有很强的渗透力,文化产业的市场关联度高,文化产业能够渗透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与制造、信息、旅游、包装、建筑等产业能够有机的融合,能够提升产业竞争力,符合产业发展要求。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企业负担重,竞争力不强。国家应加快推进“营改增”改革,把文化企业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将文化企业的厂房、不动产以及运输车辆纳入抵扣范围,同时将纳入营业税征管的特许权、技术转让等行为和知识产权、品牌等无形资产纳入抵扣范围,消除重复征税降低企业税负。对一些开发周期长、风险大文化产品的文化企业,可以比照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在税率、扣除费用上给予优惠。同时,要引导商业银行给予贷款支持。针对我国文化企业的特点,要采取信用担保等方式,鼓励商业银行加大信贷支持,鼓励发行企业债券,鼓励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开发适应文化产业的贷款担保服务。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缓解文化企业发展的资金困难。

作者:余丽生


    更多社会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公共财政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hkx/116114.html

    相关专题:商标翻译例子 原子核


    上一篇:高等职业诊断学教学改革探析
    下一篇: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现状与对策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