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会科学 >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就业问题探析

一、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服务和政策提供不足

艺术类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后,就业方面的服务要由政府和社会方面来提供,而目前政府和社会在就业服务的提供方面还没有做到人性化,没有充分考虑到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殊性和就业诉求。此外,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培训方面的需求也得不到满足,有些艺术类毕业生在求职时,会遭遇制度障碍和政策壁垒,如用人单位用户籍制度卡人,性别歧视、地域歧视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二)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区域相对集中

一般来说,艺术类专业学习的前期投入比较大,特别是在经济上的投入比较多,这也是艺术类专业本身的特殊性所在,高投入下的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未来期望也比较高,而承载着父母高期望的艺术类大学生对于自己就业的期望值也会更高,使得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在求职时更愿意选择在国内较发达地区工作,而不愿意去一些欠发达地区或者中小型城市发展,所以像北京、上海、广州、浙江这样的国内一线城市便成为艺术类大学生求职就业的热门去处,竞争也异常激烈。

(三)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随意性大

“从社会需求和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的实际选择来看”,根据笔者多年的艺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经验,以及日常和艺术毕业生们的交流中,总结出他们的就业取向大致呈现为:与自身专业相关的用人单位、继续深造(如国内考研、出国留学)、学校(如艺术类高职院校、中小学校)、自主创业(如开工作室、创办培训机构)、自由职业、公务员(完全转行)等。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取向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相比普通高校大学生而言,其就业显得更加随意,就业稳定性也不高。

(四)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率偏低

中国科学院的一份就业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艺术类专业是大学生就业率最低的几个专业之一,教育部公布的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部分专业就业率分布显示,以采矿工程、石油工程、地质工程等为主的工学类专业就业率普遍在90%以上,而美术、音乐、表演等23个艺术类专业中,16个专业就业率在75%以下。”这说明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率普遍偏低,一些传统的展览馆、文化馆等行业因其业务量萎缩而直接导致用人单位减少招聘人数来节约成本,造成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对口工作的供需比例失调。

二、新公共管理视角下形成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服务意识方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的相关规定,“政府需要在公平就业、就业服务和管理、职业教育和培训等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现实是政府还不具备足够的服务意识,政府就业服务机构里面的官僚作风比较盛行,给普通老百姓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按照新公共管理的理论,也就是说政府没有把大学生当做“顾客”来看待,没有真正去了解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以及倾听他们的声音,艺术类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里面比较特殊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他们自己独特的诉求,政府在采取相应措施时应该考虑到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殊性,不能只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应该有所细分。在一些就业手续办理方面,程序复杂,隐形成本较高,种种因素导致艺术类大学生并没有很好地享受到政府方面提供的就业服务。

(二)就业法制和政策方面

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受就业机制、法律法规以及就业政策的极大影响。对于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来说,就业机制、法律法规以及就业政策对他们起到了很大的导向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的就业机制仍不够完善,现有的就业法制和政策不够全面,内容不尽合理,实施力度不够,而且因为我国大学生的就业体制改革还没有全部到位,大学生就业市场还存在比较浓郁的计划经济色彩,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仍存在着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壁垒。

(三)就业市场方面

在大学生包分配的计划经济时代,可以说大学生就业市场几乎是不存在的,随着国家就业政策的演变和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建设,大学生就业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发展仍处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也比较多,如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生产力使得大学生就业市场不够兴旺和蓬勃,就业机制和政策不完善下的就业市场显得非常不健全,呈现出分散和无序的不规范和不成熟的状态,就业市场缺乏应有的公开性和公平性,艺术类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与就业市场所需人才不匹配,这种供求矛盾格外突出。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的这些问题和矛盾使得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无法得到正常发挥。

(四)艺术类高校教育结构方面

我国目前情况下的艺术类高等教育呈现出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授课内容陈旧,按部就班,对就业市场的需求灵敏度不够等特点,“在现今整体教育体系中,艺术普及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相反,高等教育艺术专业设置过多,艺术类毕业生数量严重过剩。国家教育资源配置本末倒置,整个艺术教育结构呈现出极不健康的‘倒金字塔’状态。”由此看来,这种“倒金字塔”状态的艺术教育结构也是引发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在艺术类高校中,盲目过多的专业设置导致艺术类高校所培养出的学生与市场实际需求相脱节,这也恰恰说明目前我国艺术类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很好地融入到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体系中,因此使其培养出来的艺术类大学生的质量不能适应市场上用人单位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

(五)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网络服务系统方面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沟通方式的深刻变化,如今,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时倾向于通过互联网去找用人单位,但是截至目前,政府还没有搭建形成完善透明的大学生就业网络服务平台,导致大学生毕业后对就业政策不够了解,了解就业信息的渠道不通畅,就业信息的辐射面小,在互联网上找到的用人单位信息可信度不高,真假难以辨别,就业信息质量不高,媒体也时不时会曝出大学生就业求职时被欺骗的现象,造成大学生利益的不必要损失,也给他们带来了心理上的无形压力。

三、新公共管理视角下解决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虽然我国现已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但是计划经济时期的管制型政府烙印仍然存在,政府往往管得过多,管理上经常出现“错位”、“越位”现象,管制型政府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新公共管理主张建立服务型政府,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笔者认为政府首先必须树立服务意识,不是纸上谈兵,不是口号式的宣言,而是应该从“顾客”的内在需求作为切入点,制定相关的制度和一系列配套措施,让服务意识最终可以落地生根,真正落实和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二)健全法制和制定就业政策,为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提供制度性保障

“从国际看,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就业立法采取在综合性劳动与社会法典中列入促进就业条款,或对促进就业专门立法,同时围绕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反就业歧视、帮助困难群体就业、限制企业解雇工人等就业相关内容另行制定单行法律的模式。”艺术类大学生作为大学生就业群体中的一部分,因为其专业的特殊性,建议政府在制定就业政策时,应该充分考虑日益壮大的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群体的实际情况,围绕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而细化就业政策,制定适用于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一套就业政策。好的就业政策一方面可以起到为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减负的作用,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就业障碍;另一方面还可以引导他们去国家需要的地方,为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规范就业市场,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应该形成专门的规范的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市场,这个就业市场的成熟和规范,涉及到的不仅仅是艺术类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两方面,还应该有国家制度法规层面、艺术类高校层面、社会层面等等,国家制度法规可以起到规范市场、统一操作、保护就业弱势群体利益和促进就业公平的作用,艺术类高校作为就业群体的输出方,应该加强对市场的灵敏反应度,洞悉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并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合理设置艺术相关专业结构和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使输出的艺术类毕业生能和就业市场顺利对接,做好毕业生的推荐工作。以上所有因素相互作用,资源整合,有利于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良性运作。随着就业市场的成熟和规范,就业市场的调节作用也能得以充分的发挥,从而能起到合理配置大学生人力资源的作用。

(四)加快艺术类高等教育结构的改革和调整

政府应该运用宏观调节手段,按照就业市场的需要把竞争机制引入到艺术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上面,从外部层面刺激和促进艺术高等教育的改革,达到推动艺术高等教育结构改革和调整的目的,艺术类高校本身也要充分考虑和结合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实需求,打破陈旧的观念,积极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以适应转型期的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调整的新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从而使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素质和能力方面能够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

(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电子化政府的建设,打造虚拟服务市场

“电子化政府的推进和电子治理的兴起,为政府运作、公共服务提供、民意沟通、政策制定与执行及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提供了契机,推动公共服务范式的转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无线网络科技的出现,为政府需要提供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政府和大学生之间的沟通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由传统的线下沟通已经转变为更多的线上沟通。政府应该与时俱进,在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上转变观念,以服务为导向,加强电子化政务基础建设的力度,通过信息载体的运用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设计合理科学的网络框架,整合各种就业信息和资源,打破地域、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建立一个完善透明的艺术类答学生就业服务网络系统。

作者:刘珊 张胶 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更多社会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就业问题探析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hkx/115436.html

    相关专题:航海技术杂志 九江学院


    上一篇: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农村社区治理路径
    下一篇:信息技术视野下高中物理教育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