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会科学 >

新农村建设下的乡村生态旅游开发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旨在改变日益突出的农村发展问题。作为一个综合性国家决策,新农村建设从经济、政治、社会、文明等多个层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就是一个重要内容。开发乡村生态旅游不仅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而且可以有效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农业政策的实施,我国农村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村地区存在多年的温饱问题,而且为新时期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了偏向城市的发展策略,使城市与农村对立的二元结构渐趋明显,这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桎梏,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三农”问题的日益突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局势愈加明显。为了有效解决农村发展问题,2005年党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其中一个重大决策就是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这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但是乡村生态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发展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目前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本文拟在阐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内在契合性的基础上,通过简要分析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现状及问题,就其如何创新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二、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契合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世纪以来国家解决农村问题的一项重大决策,而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是产业结构调整大背景下旅游产业实现升级转型的一项重大举措。作为国家层面的政策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开发乡村生态旅游不仅符合新时期我国的整体发展形势,而且从内在层面具有显著统一性,即二者处于一种相互促进的动态统一关系:新农村建设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提供了诸多环境保障和政策支撑,而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则为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1.新农村建设是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健康发展的保障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事关农村发展全局的系统工程,其各方面的建设部署对乡村生态旅游开发都是良好的保障。首先,新农村建设明确提出了“村容整洁”的要求,突出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在此导向下,政府必定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农村水、土壤、空气等污染问题,进而维护恢复乡村生态环境,这就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提供了环境支撑。其次,新农村建设采取了一系列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惠农政策,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同时政府也通过加大乡村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当地社区各种类型的社会资本建设和经济的发展,这会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另外,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会对农村地区进行全方位的科技推广、种植经营理念以及农村居民文明知识培训等工作,这对农村居民素质的提高,特别是生态意识的提高大有裨益,从而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提供不可或缺的人才支撑。

2.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不仅仅是一项旅游活动,也是涉及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的综合性行为,对我国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有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首先,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可以对传统农产品的附加值进行深度开发,促使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同时可以带动农村地区餐饮、住宿、建筑、交通等行业的发展,这些都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其次,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中,不管是项目的整体设计,还是具体的经营管理,都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这势必会保护或改善农村地区的原生态环境。另外,在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一方面,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具体的经营管理者会对从业人员进行多方面的素质培训,尤其是对其服务意识和能力进行系统培训,进而提升其文明素质;另一方面,从业人员在与外来城市游客的接触中不仅可以开阔眼界,而且可以在无形中接受外来先进思想,进而改变原有较为落后的文化观念。

三、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乡村生态旅游是近年来国内生态文明建设日益深入背景下乡村旅游开发逐渐成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期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比较成功的项目有深圳的荔枝采摘园、成都郊区的“农家乐”等。在这些富有代表性项目的带动下,加上国家政策的鼓励,各地纷纷开发乡村生态旅游项目。不到二十年,乡村生态旅游在全国范围呈现出“遍地开花”的红火局面,比较典型的有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农舍、山东枣庄的石榴园、广西柳州的水乡观光园、福建漳州的水果观光园,以及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地展示农业高科技的农业科普旅游基地等。从整体上看,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方位、多线条的立体化格局,不仅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发展良好,而且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同样发展很好,尤其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几个省份生态旅游态势喜人,比如云南省和贵州省除了昆明、贵阳等省会地区开展得风生水起之外,其它诸多地级市如丽江、红河、安顺、遵义下辖的几百个乡村也在大力开发生态旅游。这种遍及四野的生态旅游开发不仅让农村居民收入大幅增长,提升了农民生活水平,而且让农村地区的景观得到美化,满足了人们回归“乡野田园”的精神需求。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尽管在短期内取得了不俗成绩,促进了农村经济与旅游产业的双重发展,但由于起步晚、经验不足、基础薄弱等,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乡村生态旅游相比,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还处在比较低级的初级层次,单是粗放式发展引起的问题就颇多,具体来说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其一,开发的整体规划意识不足,重复建设严重。当前管理体制下,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受到旅游、农业、环保、森林、渔业等多个部门的交叉管理,没有一个明确的管理主体,这样开发时各个相关部门难以针对整体规划进行有效沟通。这样以来,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就会陷入之前乡村旅游“散户开发、重复建设”的怪圈,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其二,缺乏文化创意,特色不够鲜明。大多数项目大多是基于当地自然景观的浅层次开发,其中不少项目只是披着“乡村生态”的外衣对高档的城市化旅游模式进行简单模仿,而根本没有对当地的深厚历史文化与特有的农耕资源深度开发。其三,缺乏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意识,尤其是缺乏营销意识与服务意识。多为散户经营的乡村生态旅游经营者不仅缺乏充实的资金,而且一般都没有经过专业的管理培训,他们很难通过富有创意的现代营销手段宣传项目,不利于项目的推广,同时从业人员一般为当地村民或亲戚家属,缺乏较强的服务意识能力,非常影响项目的健康发展。其四,生态破坏现象严重。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管,不少开发者为了眼前利益,打着“生态旅游”的幌子不惜毁坏当地生态资源,造成生态环境难以修复。

四、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有效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开发

总的来看,在开发乡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这虽然是开发初期阶段不可避免的一个境况,但是其中的问题却值得深思,特别是为了短期利益采取粗放型发展模式造成的问题让我们触目惊心,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当然,我们不能因为问题的严重就裹足不前,而是应当痛定思痛,立足现实问题,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积极解决方案。

1.做好整体规划。首先,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组织农业、林业、渔业、土地、环保、旅游等部门沟通合作,根据地方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乡村生态旅游中长期规划书,既要对近期成熟的资源进行适度开发,避免一哄而上的“掠夺式”开发,进而造成资源的不可再生,也要采取差异化开发策略,突出不同区域的自身特色,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大区域和小地方的协调发展。其次,政府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基础上,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最大程度地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提供基础保障。另外,制定一系列信贷政策、税收政策、保护政策等来引导鼓励更多投资主体参与到当地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中,争取以最大资金合力避免无谓重复建设。

2.突出文化创意。文化是旅游开发深入发展的根基,因此乡村生态旅游要在突出维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突出乡村旅游应有的乡土文化、民俗文化、耕作文化等,打造出文化主题鲜明的生态公园,让项目成为我国多样化农业资源和厚重文化资源的集中展示平台。同时,要采取现代化的创意宣传手段扩大项目影响力,各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可以在行政机构或行会组织的主导下进行集群化营销,可以通过地方政府的门户网站、广播电视、新闻报纸等平台进行国内外宣传,当然一定要注重品牌的开发,不能单纯依靠资源的数量取胜,而要不失时机地提高资源质量,使其成为地方文化资源的品牌,实现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3.加强法制监管。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中环境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在于法制监管的缺失,因此国家必须尽快制定规范统一的乡村生态旅游法规,用于指导和规范具体开发行为。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一定要切实维护法律权威,让违法者得到严厉惩罚,以形成具有威慑力的“警示”作用。除此之外,要采用多元化的渠道加大生态法规宣传,切实提高民众的生态法制意识,只有民众的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了,我们的乡村生态旅游才能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谭玛丽,罗贞礼.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湘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探讨[J].新疆农垦济,2007,11:22-25.

[2]是丽娜.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模式构建[J].生态经济,2012,03:83-86.

[3]寇明婷,李录堂,陈凯.乡村生态旅游的深层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2):97-101.

[4]周常春,杨光明.乡村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3):137-141.

作者:曹晓慧


    更多社会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新农村建设下的乡村生态旅游开发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hkx/114238.html

    相关专题:信息隐藏 上市公司增发新股条件


    上一篇:机械加工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下一篇:岩土工程风险分析及应用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