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会科学 >

城镇化发展问题之构想

一、城镇人口比重与综合因素的新型城镇化标准的思考

城镇化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要准确地测量城镇化水平并非易事。一般采用的是城镇人口比重指标法,是用该地区内的城镇人口与其总人口的比率来表示该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其缺陷表现在:一是用人口比重来表示城镇化水平,只能反映城镇化的相对水平,不能反映城镇化的总体规模;二是人口指标不能反映城镇化质的方面的差异,如城市的环境、城市建设、文化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差距;三是对城市和城市人口有不同的概念,城市是指城区还是边界范围?城市人口是按户籍还是居住?因为选取的标准不同,城市人口的统计和城镇化水平的计算也就不同。这也是城镇化水平国际间可比性差的主要原因。对于新型城镇化水平的考核要防止仅仅用人口指标来统计,以防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仅仅采用简单让农民转户口“被城镇化”的方法来实现城镇化的倾向,甚至浮夸的现象。因此,对新型城镇化的考核要区别于一般的城镇化考核。新型城镇化的考核应该采用综合指标法,不仅要解决农民的身份问题,更要让农民活得有尊严。所谓综合指标法是用由若干个指标所构成的一个体系来测量某一区域的综合城镇化水平的方法。可以利用多项指标从多角度、多方面地反映城镇化发展水平,从整体上全面地了解一个城市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笔者曾用综合指标法对我省18个地市的城镇化现状进行了分析,在社会结构发展、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三大类指标上,分别选取了非农劳力人口比重、人口自然增长率、居民可支配收入、百人拥有电话数、人均道路铺装里程、万人科技人员比率和第三产业比重等7个社会结构发展指标,人均GDP和建成区绿化面积覆盖率等2个经济发展指标,万人拥有医生数量、恩格尔系数和图书馆百人图书占有量等3个人民生活质量指标共12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得出城镇化水平的高低顺次为郑州市、济源市、三门峡市、洛阳市、焦作市、鹤壁市、平顶山市、新乡市、安阳市、许昌市、开封市、漯河市、濮阳市、南阳市、信阳市、商丘市、周口市和驻马店市,这个顺序和按照人口指标统计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更能反映“三化”发展的协调性。

二、实现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引领”的思考

实现城镇化的过程是以工业化为起点到城镇化为终点的过程,是工业化发展的结果,是被动的。而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过程,是指以新型城镇化为发展起点到“三化”协调发展为终点的发展过程,城镇化成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因,是主动的。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迫切的现实原因是,长期以来我省“城镇化水平低是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最突出的聚焦点,这一状况对城镇化模式转变形成倒逼压力”,这个压力现在就成了解决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点和动力点。因为有这个“倒逼”的压力,就需要采用目标管理的方法,以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对实现目标的因素进行分解并逐步实施,来“引领”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引领”的关键问题是农民从农村到城镇的过程:首先,要把农民“引领出”农村,解决农村的土地流转、解放农村劳动力和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条件的问题;其次,要把农民“引领入”城镇,就是使进城农民真正转化为市民,就是要解决他们的户籍、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身份认证和社会保障等问题。

三、新型城镇化试点和一刀切的思考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是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SimonSmithKuznets)的理论,其认为城镇化发展与工业化发展是有一定关系的,城镇化的发展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分三个阶段,并呈现S型上升的趋势:第一个阶段是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化发展速度高于城镇化发展速度,工业化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二个阶段是进入工业化中期,城镇化率在30%~70%之间,城镇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综合作用全面超过工业化;第三个阶段是城镇化率达到70%以后城镇化速度又开始放缓,如图1所示。但是,据2011年河南省统计资料显示,全省的产业结构为13∶57.3∶29.7,18个省辖市的产业结构,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郑州市、洛阳市、平顶山、焦作市、三门峡市、济源市6市的第一产业小于10%,且第二产业大于第三产业,现在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开封市、商丘市、信阳市、周口市和驻马店市5市第一产业大于20%,还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其他7市第一产业大于10%,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全省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在2011年按人口统计的城镇化率分别为郑州市64.8%、开封市37.8%、洛阳市46.1%、平顶山43.1%、安阳市40.5%、鹤壁市49.8%、新乡市42.9%、焦作市48.8%、濮阳市33.4%、许昌市40.9%、漯河市40.9%、三门峡市46%、南阳市34.9%、商丘市31.5%、信阳市36.3%、周口市31.5%、驻马店市31.5%和济源市51.4%,2011年全省为40.6%,远远低于全国的51.27%。商丘市、周口市和驻马店市也是刚刚超过30%。而全省108个县的发展是极端不平衡的,工业化水平的差距显著。2011年统计资料显示的工业化率分别为:登封市73.1%、栾川县75%、长葛市73.4%、新安县73.6%、巩义市69.2%,这些县已处在工业化后期阶段。而驻马店市的新蔡县的工业化率为32%,三次产业构成为36∶37∶27;周口市的商水县工业化率为28.8%,三次产业构成为39∶33∶28;夏邑、固始、西华等县都还处在工业化前期阶段。另外,河南省的地形也较复杂,地势西高东低,由山区到平原,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别占总面积的55.7%、26.6%、17.7%。山区的人就是进城了,也节约不了用地,搞不成现代化农业。我省还有5个市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还处在城镇化速度低于工业化阶段,城镇化的发展还不能起到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还要靠工业化的发展。因此,城镇化不能一刀切、搞大跃进,要允许试点,允许多样化。

四、“三化”发展与“三化”协调发展的思考

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是独立又有机联系的。很长时间以来,很多人对于三者发展的认识是简单的、是割裂开的,没有按照一个系统的观点来看问题,造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面。在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上,卢展工书记指出:“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并进一步要求“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之一‘三化’发展协调性明显提升。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产城互动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破解‘三农’问题取得重大进展,‘三化’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在“三化”协调发展的同时也要处理好与其他行业发展的关系。“城市”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为:城,防御的墙垣里面的称城,外面的称郭。市,为买卖。《易•系辞下》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城市就是人们集中居住并从事经济活动的地方。如果没有商业交易,没有其他行业的发展,那么城市是不存在的,还有什么“三化”可言?而“三”字有:“三者,多也”的意思。所以“三化”协调发展也有“多化”协调发展的内涵,既包括第一产业现代农业和第二产业中的工业,也包括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我省2011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13∶57.3∶29.7,远远低于全国第三产业所占比重43.1%的平均水平。产业结构不合理与城镇化水平低是高度相关的,城镇化水平低意味着城镇的功能不完善,没有高端服务业生存、发展的土壤,自主创新、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就缺乏支撑。第三产业发展与城镇化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第三产业发展拉动非农就业增长而带动城镇化率的上升,而城镇化的步伐加快也能够促进服务业的迅速扩张。

五、城镇化收益与成本的思考

成本收益原则是经济行为的黄金法则,“三化”协调发展有社会和谐、社会安定的政治因素,但更有经济发展的考虑,经济发展了,人民富裕了,才能安居乐业。而考虑经济就有一个成本问题。据《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5》称,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城镇化率达到51.27%,其中有17%的人口生活在城镇但没有在城镇落户,有2亿多人户口在家,另外还有7000多万的流动人口。为什么会这样?2012年8月20日《财经国家周刊》报道称:在城镇化发展中“户改几乎遭遇所有市长的反对”。原因就是这些市长只想要GDP的增长,不想付出城镇化的成本;只想要农村的青壮年人,不想要农村的鳏寡孤独人员;只想要农民工干活,不想承担农民工的社会福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一个萝卜两头切”,光鲜的城镇化背后,是把农民工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成本隔绝在城市之外,是只计算当下的GDP,而不计算未来所需要支付的庞大成本。2011年,河南省城镇化率为40.6%,按照我省今后五年城镇化率接近50%的目标,要提高9%,也就是我省这5年要引领出约1千万人进城,每年近200万人。据统计资料显示,我省城镇化率每提高1%,可带动GDP增长1.3%。若按照2011年河南省的GDP为27232亿圆进行粗算,年增长1.3%,约为354亿圆,5年城镇化率提高9%,GDP增加就是3186亿圆。据《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5》统计:我国人均市民化成本为10万圆。那么,河南省城镇化的年成本就约为2000亿圆,5年就约为1万亿圆。成本远远高于收益。农民进城,不仅对经济发展有利,同时还有成本;农民进城,不仅有青壮年人,也有鳏寡孤独者;农民不仅要工资,也要有不能工作时的生活保障等。这些问题解决不了,那么6亿多农民就不是站在工业文明的入口处了,他们就会站在政府的门口,甚至成为社会动荡的诱因。因此,农民进城,决不可作为经济发展的权益之计,而是一个涉及面广、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实实在在地对“底层”的农民考虑,做好各项顶层的制度设计。

作者:杨尚军 单位:洛阳理工学院


    更多社会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城镇化发展问题之构想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hkx/108229.html

    相关专题:代写网站 百度200亿砸o2o


    上一篇:地方对生态建筑的启示
    下一篇:公益广告中植入传统及符号的意义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