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人文科学 >

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贡献度的策略

摘要: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是带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既存在优势和机遇,也存在劣势和威胁,它在推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新农村建设也对其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贡献度需要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合作、提升服务水平和人员素质、促进乡村旅游业的法制化运行。

关键词: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贡献度

一、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

(一)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优势

1.自然资源据统计,我国少数民族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其分布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3.7%,不仅涵盖山地、高原、盆地、丘陵等地形,还有丰富的地质资源,例如喀斯特地貌、火山遗址、冰川遗迹、沙漠等。有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中有将近一半是在少数民族地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有三分之一在少数民族地区,许多江河湖泊都分布在民族地区。以四川为例,它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人口有578.6万人,占全省人口的7%,主要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以及北川羌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有彝、藏、羌、苗、回、土家等多个少数民族。这里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有3处被列为世界遗产,4处成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另有10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处国家地质公园,5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处国家级森另公园以及1处5A级旅游景区。2.人文资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经过长期的发展,现有的55个少数民族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不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富有浓郁的民族特征。首先表现在民族服饰上,有别于现代服装,少数民族服饰不仅十分漂亮而且都带有浓厚地域特征和民族风情。有的简洁大方,有的艳丽精致,如藏族的藏袍十分华丽精细,苗族女子则喜好用银饰和贝饰装扮自己,羌族以皮裘、毛、麻织品为主等,每种服饰都有强烈的民族代表性。其次在民族饮食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如藏族的青稞酒、酥油茶、糌粑,彝族的坨坨肉,土家族的盖面肉等,此外各民族还拥有不同的酒文化,值得游客体验。另外,民族节庆与民族歌舞也是民族地区的一大亮点,少数民族有很多节日,且每逢节日都会盛装庆祝,载歌载舞,例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白族、纳西族的火把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都充分展现了少数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传承。总之,丰富的人文资源成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是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独特优势。3.建筑遗产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外,民族地区的建筑有着迥然不同的风格,是一笔宝贵的旅游财产。以中国的民居为例,可以说种类数不胜数,与城市的大同小异的楼房不同,民族地区的民居通常能够反映本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活习惯,在考虑美观的同时更具有实用性。例如四川细部的甘孜州丹巴县,当地藏族同胞的村寨被称作丹巴藏寨,数千年来这里的居民仍旧保持着传统的建筑风格,将建筑与自然环境完美的融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藏族民居“利用本地区多石之特点,用黄泥做黏合剂,砌石墙造住房,以巨木为梁,横搭杂木,盖土于上,坚固不漏;石灰墙、架巨木为梁的方式至今不衰。墙体基宽顶窄,墙面略呈梯形。碉房的木质构架部分和屋檐均为红色。在二层以上的墙体刷白色,或墙体原色与白色相间。整个建筑物外形犹如虔诚的佛教徒盘腿正襟危坐的诵经姿态”①。4.强大的市场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的提高,加之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让人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的工作状态中,旅游自然而然成为人们休闲放松的重要方式,而乡村旅游更是能够满足人们亲近自然,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多以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淳朴的民族风情为主,能够很好的满足都市人追求简单摆脱疲惫的强烈需求,市场潜力巨大。

(二)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劣势

1.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目前,我国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存在开发程度不高,许多丰富资源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许多乡村地区的旅游开发者和管理者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仍旧停留在简单的为游客提供吃喝玩乐的场所上,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模式普遍以农家乐形式为主,缺乏地方特色和深层内涵。此外,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弱,导致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起点较低,且缺乏合理的规划,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不到位,使旅游资源无法充分转换成经济利益。2.明显的淡旺季给旅游接待造成压力民族地区乡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特点,春夏两季是农作物种植和生长的主要季节,阳光雨水充沛,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秋冬季节气温转冷,景观效果比较差。鲜明的季节特点造成旅游呈现明显的淡旺季特点。春夏两季游客大量涌入,给乡村环境带来压力,而秋冬两季明显客流量减少,导致许多旅游设施长期闲置,出现供需不平衡的现象。3.缺乏专业型人才,旅游经营能力弱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除了政府经营的旅游景区以外,大多是由当地村民自主经营,他们常年进行农业生产,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缺乏专业的旅游市场经营意识,在管理上和服务上都不能很好的满足游客需求,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制约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三)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机遇

1.政府的重视和扶持民族地区的发展历来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开展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是加强民族间联系,提高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因而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例如四川旅游业充分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力时机,在国家旅游局的支持下,凭借西部腹地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努力将其打造成全国性的旅游基地,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2.社会趋势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旅游市场日益蓬勃的发展。此外,由于我国假日制度的逐渐完善,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假期摆脱城市的喧嚣,到户外到乡间感受自然的安逸和淳朴的民风。回归自然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为民族地区开发乡村旅游业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四)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威胁

1.开发与保护少数民族居住区大多处于山区地带,村民世代以耕作放牧为主,森林植被保存较好,符合游客追求高质量自然环境的需求。然而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容易给当地生活环境带来压力,甚至遭到破坏和污染。在开发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的同时保证生态环境良好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在开发过程总必须正视的问题。2.城镇建设和旅游产品同质化带来的挑战随着小城镇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许多民族地区商业特色日益凸显,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逐渐淡化。此外,由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程度不深,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新意和特色,容易使游客产生厌烦心理,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这些因素都是当前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二、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推动作用

1.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有利于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旅游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关联性,因此成为我国拉动内需的重要产业之一。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使其成为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它能够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善农村的就业形势,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快农民致富步伐。此外,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加强乡村与城市、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其他地区的游客甚至是外国游客的到来给乡村地区带来新的思想文化,使村民的视野逐渐开阔,观念不断更新,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对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资源的有效整合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充分挖掘资金、土地、劳动力和生态环境的优势并加以合理利用,进而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首先,它能够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在保证农业用地的前提下,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促进土地的再利用,增加土地的附加值,实现农业多元化经营,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其次,使当地特色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将乡间的自然风光和深远的民间文化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经济价值。3.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简单的种植和养殖,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是集农业生产、旅游观光、科研教育为一体的全方位发展模式,能够加快农业的产业化生产,有效的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4.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虽然工业、商业化水平不高,但是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燃资源和人文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有利因素。旅游业的发展、客流量的增加能够有效的带动当地其它行业的发展,包括服务业,手工业及农产品加工销售,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有效推动“农民生活宽裕”这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5.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村民是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主要从业人员,是为游客提供服务的主要力量,因此对村民的文化素质和服务意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推动了村民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特别是教育设施的完善提供了资金保障,推动民族地区教育水平不断进步,从而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程。

(二)新农村建设对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促进作用

1.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基础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涵盖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方方面面,其最终目的是要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文明的农村风貌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物质和精神保障,便利和谐的游览环境是乡村旅游吸引游客前来的首要因素。新农村建设能够加快对农村软硬件进行完善,不但给村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也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2.提高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客流量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环境有效改善,使广大农村地区摆脱过去贫穷、落后的坏形象,以一种全新的精神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是传统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更具有独特性,也对游客形成更强大的吸引力。此外,经济能力的提升也为对外宣传提供了资金支持,有利于乡村旅游地知名度提高,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强了民族地区的游客接待能力,皆有助于客流量的提高。

三、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贡献度的相关策略

(一)加快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

旅游产品要以符合游客喜好,满足游客需求作为开发标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亦是如此。只有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和自热文化,寻求独特的民族优势。以四川西部腹地阿坝州为例,这里是我国最主要的羌族聚居地,分布着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名录的黄龙自然生态旅游区,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多项世界级和国家级自然风景区,是自然旅游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此外,阿坝州还具备十分丰富的人文资源,它是目前仅有的保留传承羌族民族文化的地区,是了解华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提升该地区的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可以根据不同的旅游资源进行细致划分,例如,阿坝州有多种地形地貌,根据当地多样的地质景观,可以推出专门的地貌景观旅游;又有九寨沟、诺日朗瀑布、古尔沟温泉、达古冰川的多样的水文景观,可以开发形态多样的水上观光体验项目;针对大熊猫、金丝猴、领春木、珙桐等多种珍稀动植物可以开发珍惜动植物游览路线;此外,还可以结合当地羌族村寨,文化古迹开设专门的人文旅游路线。将旅游资源集中分类,相互结合可以开发出多种旅游产品,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业结构的专业化发展。

(二)扩大开放程度,加强与外界合作

旅游业是一种联系面广泛的开放性产业,扩大开放程度是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合作是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首先,要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交流,整合区域资源,打造区域间的成熟旅游路线,实现整体竞争优势,促进民族地区旅游区间协调发展。其次,要加强省际合作。加强省级合作交流,共同开发旅游产品是提高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知名度的有效方式,四川与云南省、西藏自治区联合签署“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协议,有效提高了旅游品牌的知名度,为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提供了有力的客源保障。再次,加强与国外的合作交流,借鉴国外乡村旅游的先进经验,向境外游客宣传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地区乡村旅游。

(三)借力新农村建设,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服务水平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是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推手,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又反哺民族地乡村旅游业发展。提高村民具文化素养和服务意识是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水平不可忽视的方面,而提高村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建立文明和谐的农村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因此,一方面可以借助新农村建设的东风,构建系统旅游培训,注重对旅游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媒体为村民提供及时的市场信息和旅游专业知识,帮助村民了解旅游产业的优势和特点,提高旅游服务意识;此外还要注重对专业旅游人才队伍的培养,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优秀人才,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管理质量。

(四)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创造良好条件

无规矩不成方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需要健全的法制法规和完善的管理制度。第一,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经营要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准绳,保证旅游市场的良性竞争。第二,相关部门要加强市场监管,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完善旅游投诉处理制度,对旅游市场出现的违法乱纪现象依法处理。第三,制定完善安全制度和环境保护机制,监督旅游活动安全有效的开展,保证游客的出行安全。此外,民族地区在开发乡村旅游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保护,村民和当地政府要提高保护意识,对于过度开发、破坏环境的行为要坚决抵制。

参考文献:

[1]张瑾.基于城乡统筹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4,(06).

[2]刘海波,李少游.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乡村旅游的集约可持续发展之路[J].生态经济,2013,(04).

[3]范高明.新农村政策下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4).

[4]夏爱萍,马朝洪.对四川乡村生态旅游转型升级的探讨[J].四川林业科技,2011,(03).

[5]李明德.乡村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的产业选择[J].中国乡镇企业,2014,(01).

[6]杨利,蒋小玉,李永文.论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J].当代经济,2013,(04).

作者:杨柳


    更多人文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贡献度的策略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rwkx/92907.html

    相关专题:臭氧污染 文章代写代发


    上一篇:水利水电工程的土方施工技术
    下一篇:我国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途径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