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人文科学 >

农村教育公平问题解析

一、农村地区教育不公平的影响因素

(一)教育制度因素

教育制度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的根本原因。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是“重城市,轻农村”的政策,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经济的薄弱,为了尽快发展经济,我国选择了走工业化道路,此时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是“农村哺育城市,农业为工业服务”,党和国家把主要的力量都集中在城市,包括教育也是如此,无论是教育经费还是师资力量都主要投向城市,而农村的经济和教育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国家预先规划的政策是“农村哺育城市,等城市发展起来了再反哺农村”,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城市的发展已经强大,本该是到了“城市反哺农村”的时候,但是,在教育政策方面,国家还是把大部分的教育经费投向了城市学校,而农村学校的发展始终处于弱势。另外,由于目前我国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很多师范院校的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任教,城市和县城的教师也都不愿意到农村学校去,导致农村的中小学校派不进去公办教师。20世纪90年代末,在高等教育“大跃进”的背景下,由于国家片面追求教师的高学历,不切实际地将三级师范教育改为二级,取消了主要为面向农村学校输送小学教师的中等师范学校,唯一一条向农村小学输送正规教师的渠道也由于国家制度的原因而被堵上了,导致近年来农村小学教师的严重短缺现象。在教育经费制度方面,由于我国目前教育经费制度实行的是以“县级财政为主”,公办教师的工资主要由县级财政来承担。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县,特别是那些贫困县,即使国家给了公办教师的名额,但是由于经济的制约,为了节约教育成本,也只能低价聘用一些非正式的代课教师。这些代课教师大多数都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训练,有的甚至连学历都不达标,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就可想而知。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业务能力强、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代课教师,但是与城市里那些接受过正规师范院校教育,有着先进教育理念的教师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由此导致了教育质量的巨大差异,加剧了原本就已存在的农村地区教育的不公平。

(二)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城乡之间社会经济的巨大差异也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的主要原因。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制度,这种社会制度的二元分割导致经济的发展也呈二元分割状态,城乡之间的经济存在巨大的差异。进人21世纪后,虽然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惊人,但城市经济的发展更为迅速,城乡之间经济的鸿沟始终存在,因此,城市人和农村人获得教育资源的经济基础是不同的[‘〕。在农村,由于经济落后,导致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小学派不进足够数量的公办教师,只能聘用一些非正式、廉价的代课教师。由于经济的落后,从而导致教育条件的落后,农村地区的很多学校,由于经济原因连最基本的教学设备都无法提供,有的学校只能艰难地维持教学运行。如《中国教育报》2004年夏天对174个地市和县教育局长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50%的农村中小学“基本运行经费难以保证”,超过40%的小学仍然使用危房,缺少课桌凳的小学接近40%,超过30%的农村小学“粉笔论支有限发放”,接近40%的农村小学“交不起电费、有电不敢开灯”{71。在这样的教育条件下学习的农村孩子,与那些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享受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城市孩子相比,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因此,城乡社会经济的巨大差异也是导致城乡之间教育不公平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社会阶层差异因素

社会阶层差异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我国著名学者陆学艺教授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占有状况为标准把社会成员划分为十大社会阶层,由高到低分别为:(l)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2)经理人员阶层;(3)私营企业主阶层;(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5)办事人员阶层;(6)个体工商户阶层;(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8)产业工人阶层;(9)农业劳动者阶层;(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sJ。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农民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和次底层,他们占有最少的社会资源,基本上没有什么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但是,拥有这些资本的多少又决定了各个阶层的子女分别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例如在我国,由于重点学校制度的存在和国家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导致在全国各地盛行一股炽热的“择校风”,目前,我国的择校途径主要有3种:一是公费生(也就是高分生),即通过考取高分获得就读于重点学校的资格;二是“以钱择校”者,也就是通过缴纳高昂的择校费获得就读于重点学校的资格;三是“以权择校”者(也就是所谓的“条子生”),通过其父母特有的社会关系(即社会资本)来获得就读于重点学校的资格。而对于农民来说,社会资本的缺乏,意味着他们不能通过社会关系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经济资源的短缺,意味着他们拿不出更多的钱为子女缴纳高额的择校费,不能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用品,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学习用具都买不起;文化资本的缺少,意味着在孩子具体的学习内容上不能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例如,由于文化知识的缺少不能为孩子辅导功课,由于观念的落后在孩子的人生规划上不能提供很好的建设性建议等等。因此,对农民子女来说,只有通过自己付出比其他阶层子女更多的努力,考取更高的分数才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但是通过考取高分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农民子女人数却只是凤毛麟角,只有少数幸运者才能进人重点学校,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由于社会阶层的差异使处于社会不同阶层的子女在获取优质教育资源上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其学业成绩的差异,因此,拥有少量社会资源、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村学生与那些拥有较多社会资源、处于社会上层的城市学生相比,其学业成绩也是天壤之别。

二、促进农村地区教育公平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教育制度,使教育政策更多地向农村地区倾斜

虽然近年来,无论是制度方面还是经济方面,国家都向农村地区有了一定的倾斜,但是这对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异还远远不够。我国目前的教育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教育制度制定时,无论是教育经费还是教师资源都应该更多地向农村地区倾斜,以保证农村地区学校和师生的利益。(l)在教育经费制度方面,国家应该把更多的教育经费投向更需要资助的农村学校,特别是对于那些贫困县,可以把原来“以县级为主”的财政政策改为“以国家或以省级为主、以县级为辅”的财政政策,尽量减轻县级财政的负担。(2)在教师制度方面,首先,可以实行教师流动制度,最好“以县为单位”进行流动,因为这样可以方便教师各方面的生活。使县城的教师和农村的教师之间进行对换,这样,l)可以让农村的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师资源;2)县城的优秀教师可以帮助农村的学校和教师提高教学管理和教学业务等方面的技能;3)使农村的教师可以与县城学校的教师进行面对面的学习和交流,他们可以把从县城学校学习到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应用到农村学校教学与管理中。其次,国家可以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和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工作。例如,对于到农村工作的优秀教师和优秀大学毕业生,可以给他们提供比城市教师更高的工资,再提供一些只有在农村学校才可以享有的比较高的补助费用,使他们在经济上比城市学校教师更有优势,另外,提供更多带薪免费进修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再次,对于最难解决的农村小学教师短缺问题,可以恢复原来废除的中等师范学校教育制度来加以缓解,让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更稳定,这也是解决教师短缺的最好的途径。可能有人会认为这是在走倒退之路。但笔者个人认为这并不是倒退,因为我们所做的每一次改革都是在尝试,当尝试过之后,如果其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说明这次尝试是成功的,道路是正确的,我们就可以大胆地向前走;但当尝试之后,如果其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时,说明这次尝试是不成功的,此条道路不正确,我们还可以退过来按照原来的办法行事。因此,任何制度都要依据现实情况而定,不能违背现实,取消面向农村学校输送小学教师的中等师范学校教育制度,最起码就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和现实情况看,有些太过仓促,与农村地区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不相符合。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村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

经济是办学的前提,农村地区教育落后,除了国家教育经费制度不够完善的因素外,农村地区自身经济发展的落后,也是导致农村地区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国除了要完善教育制度之外,还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的收人。农村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地区,除了农业收人之外,很少有其他的增加农村经济和农民收人的途径。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对农村地区和农民实行各种优惠政策,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农村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人。例如,可以为他们提供低息或者无息贷款,帮助农村开辟一些发展副业的渠道,为农民提供技术上的指导,并提供销路〔9},这样不但发展了农村的经济,也增加了农民的收人。只有农民的收人提高了,农村的经济发展起来了,才会有更多的经济实力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农民才会有经济能力为自己的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也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只有这样,农村地区与城市的教育差别才会逐步缩小,农村地区的教育公平问题也才能逐步解决。

(三)建立“多管齐下”的教育弱势群体补偿制度

教育弱势群体是指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弱势地位而导致缺乏教育机会,从而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依照陆学艺教授的社会阶层划分理论,农民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和次底层,他们占有的社会资源是最少的,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方面都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农民应该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而处于学龄时期的农民子女,由于其父母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导致他们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农民子女应该属于教育弱势群体。所谓教育弱势群体补偿是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为保障弱势群体(处境不利群体)的基本教育权利而设计的教育补救制度和采取的各种教育补救行为的总称。”〔‘”〕8,弱势群体补偿制度,是指挑选出那些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群体,从这一不利群体的特殊地位、视角来看问题、分析问题。对弱势群体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倾斜和保护,以是否最大限度地满足这一不利群体的利益为标准来确定教育的分配。对于农村学生这类教育弱势群体,有必要建立“多管齐下”的教育弱势群体补偿制度,在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补偿。(l)在制度设计、政策制定上,要向有利于农村教育弱势群体的方向倾斜。(2)在经济上,应提供更多的经济或物质上的补偿。例如,国家要给农村学校划拨比城市学校更多的教育经费以改善办学条件,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对于在农村地区学校任教的教师,应提供更高的工资和更多其他方面的经济补助。对于农村学生,也要适当给予经济或物质上的补助,虽然国家现在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但是这样的补助幅度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学生最基本的学习费用要求,例如,有些经济特别困难的家庭,甚至支付不起学生最基本的学习用品费用。另外,对于农村地区高中阶段的学生,应专门针对他们实行一些资助政策,给予一定的资助。因为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实行了“两免一补”的政策,学生可以免除学杂费,高等教育阶段,国家对贫困生有一定的资助政策,但是高中教育阶段,特别是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子女来说,则成了黎明前的黑暗。因为高中的学费价格不菲,但是国家对高中教育阶段的贫困生又没有任何的资助政策,因此,许多农村家庭供养不起孩子读高中,很多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就结束了自己的求学生涯。(3)在文化方面,国家应组织相关的部门和人员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为农民普及更多的文化知识、教育知识和科普知识,向他们宣传一些国家最新的惠农政策和教育政策,以拓展他们的视野,使他们更多地了解农村外的世界,从而有利于教育自己的子女。但是这项活动绝不能流于形式,而要真正落到实处,使农民确确实实地受益。只有这样,弱势教育群体才能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真正得到平等参与教育、平等发展的机会。

三、结论

教育公平问题既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又是关系个人利益的民生问题。形成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因素多种多样,教育公平问题具有其特有的复杂性。因此,教育公平问题需要每个部门和每个人的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和共同努力,以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教育环境,只有这样,教育差距才能逐步缩小,才能使教育更加公平。在制定政策时,应该更加考虑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村地区弱势群体的利益,使教育政策尽量向他们倾斜。虽然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地区有了一定的关注,为农村地区的发展和教育也做了不少的努力,但是相对于目前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和农村的实际看,还远远不够。由于教育公平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时期存在不同的教育公平问题,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对于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

作者:赵鹏程 司志敏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西华师范大学


    更多人文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农村教育公平问题解析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rwkx/193348.html

    相关专题:中国在南海填海造岛 制约情绪的因素主要有


    上一篇:艺术体操集体协作动作发展趋势研讨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