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介绍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从社会、高校、家长、学生等各个角度,分析了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提出应通过营造社会实践外部环境、搭建社会实践平台、纳入教学大纲、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加强自身修养和锻炼等解决方法与措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观能动性;评价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向应用型转变。因此,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以积累经验。但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还存在诸多问题。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开始有计划、有目的地走入社会。虽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过了起步阶段,但是还没有形成规范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便利的条件。因此,无论从社会、学校的角度,还是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说,仍存在诸多问题,这成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共性问题[1]。
1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
目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各高校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之路,有的从大一就开始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划,联系实践单位。通过对部分高校的调查,大部分学生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意愿,主动融入社会,积累社会经验。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盲目性。由于高校大学生思想单纯,社会经验不足,不懂得如何联系实践单位,为完成学校布置的实践活动,就随意联系实践单位,因此往往专业和工作性质不一致,实践活动与专业性质关联度不高,实践没有取得实质效果;二是实践活动流于形式,从调查的情况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大部分实践单位没有给予实质性的支持,虽然名为实践,但是学生接触不到实质工作内容,只是走走过场,学生根本学不到工作技能[2-4]。
2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按照学校的培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是一项积极的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活动。但鉴于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机制不完善以及学校、家长、个人等多方面的原因,还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2.1学校缺乏相应师资力量组织指导实践活动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各高校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将实训课程纳入了教学大纲,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为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不失为培养学生增长知识的有效途径。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走入社会参加实践,大多数人还未做好心理准备,需要老师的指导。然而,从大部分高校来看,教师教学任务重,师资力量较匮乏,无法组织学生走入社会,手把手指导学生实践。因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只能是分散的个体行为。
2.2家长关爱制约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
当下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往往在家里养尊处优,从升学到择业、就业都由家长独揽包办,而学生自己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力和机会。通过对不同高校的调查得知,由于家长怕子女吃苦,因此大部分学生的实践单位都由家长安排,家长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联系实践单位,一切安排妥当,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上岗实践。因此,家长关爱的误区,不但不会增长学生的才干,反而制约了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2.3社会因素影响导致实践内容和实效性不佳
大学生社会实践时,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实践单位完全接受,让大学生一对一地顶岗实践;另一种是实践单位虽然接收,但出于对本单位工作性质和内容的考虑,不会放手让学生做具体的工作。因此,在实践过程中,例如财会、文秘等专业的学生,都接触不到与本专业相应的知识,没有进一步学习的机会。整个实践过程,学生没有从中学到有用的东西,实践效果与预期设想相差甚远。
2.4大学生自身成长因素使社会实践流于形式
由于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都是理论知识,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和阅历,由学生到单位员工的角色转换使他们无所适从。由于成长过程的原因,大部分学生不懂得如何去寻找实践单位,如何去与社会人员沟通。受自身条件的影响和限制,自主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大部分是为企业发放广告、推销产品,一部分到餐馆做服务工作,还有一部分到沿海地区企业做一线产业工人。从大部分学生社会实践的实际情况看,社会实践实际上是打工实习,只是为提前进入社会准备生存技能,从而使积累经验和培养才干的社会实践流于形式。
2.5高校缺乏相应的评价体系和监管机制
长期以来,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较注重学科水平发挥和理论知识考试,对学科专业知识有较严格的要求。然而大多数高校对附加的社会实践实训锻炼不作定性要求,未纳入教学计划内容,没有相应的评价标准,实践教育成绩不作为毕业课程成绩来要求。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及监管力度,因此有的高校只按参与时间与学生实践记录情况来考核实践教育成绩,有的高校甚至没有考核记录。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导致部分学生利用监管漏洞,几乎没有参与社会实践,而是通过家长托关系直接找单位写意见盖章应付学校,从而使社会实践活动失去了意义[5-9]。
3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对策
3.1争取社会重视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社会是大熔炉,大学生主要依靠社会各界的支持才能完成社会实践活动,得到锻炼自己的机会。由于在校大学生缺乏实践锻炼,不能很快适应社会,进入企业经过培训才能胜任岗位工作,这使企业增加了运营成本,因此许多用人单位都不愿接纳在校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从而间接造成了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困难性。为使高校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社会各界应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开方便之门,营造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提供更多的岗位让大学生实践,使他们有机会学习社会知识,掌握工作技能,锻炼才干,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自主学习的机会。
3.2搭建社会实践平台以增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为增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高校应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交流,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为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搭建一个顺畅的平台。高校在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时,应积极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沟通,选派教师跟踪指导学生实践,为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做好后援保障工作。同时,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应积极作为,全身心投入到实践单位的工作中,虚心接受教育,努力学习技能,加强团结协作,给实践单位留下良好形象,得到社会的认同,使社会实践活动取得实际效果,达到预期目的。
3.3学校给予重视并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大纲
目前,虽然大部分高校开设了校内实训课程,但是还未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鉴于此,大部分学生因对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影响自身学习成绩的问题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忧虑,担心因社会实践占用时间过多会影响其他学科学习而不能正常毕业。因此,高校应当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建立合适的考评办法,并采取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形成学分并计入学生的成绩。这样,既消除了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又提高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3.4正确引导以培养吃苦耐劳精神
部分家长认为子女参加社会实践会吃苦,还会耽误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不支持子女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帮子女联系实践单位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打击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家长应给予正确引导和支持,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建议而不是参与其中,让学生自己走入社会,体验工作的艰辛和创业的不易,培养吃苦耐劳精神,提高他们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5加强自身修养和锻炼以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由于部分大学生自我培养意识模糊,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少,有的甚至不愿意参与实践活动,而且大都是寒暑假期间利用几天时间进行的,时间短,收效微,因此针对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应加强自身锻炼。通过实践,一是可以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转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二是可以了解自己未来的工作性质,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避免择业的盲目性;三是可以提前锻炼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懂得在社会上如何与同事团结协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对于大学生锻炼自己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4结束语
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完善社会实践活动机制,并从社会、学校、家长、个人等多方面着手,认真予以分析和解决,才能真正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广大在校学生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余光辉,王欣,张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206(20):27-28.
[2]徐蕾.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39(32):29-30.
[3]付中联.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大家,2011,135(15):177-178.
[4]曾蓉.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调查及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2,313(24):88-89.
[5]洪靖焱.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分析及对策[J].山西青年,2013,440(12):86-87.
[6]于一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2013.
[7]杨国辉,李田.困境与超越: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度化的方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6):128-131.
[8]郑小刚.探究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困境及应对路径[J].现代交际,2015(12):219-220.
[9]朱克菊.浅谈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的和意义[J].劳动保障世界,2015(36):20-21.
作者:伍岳 单位:北京电子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