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历史学 >

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有益探求

一、最早提出从“两重模式转换”到“两个根本性转变”等经济指导思想

与会者一致认为,三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刘国光始终站在经济理论战线的最前沿,在各个不同时期的重要历史节点上,他都保持清醒的头脑,高瞻远瞩,见微知著,及时提出独到的经济观点和对策建议,引领经济拨正航向,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有学者说,中央多次提出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当今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这个共识始于刘国光上个世纪80年代开展的理论探索,他是我国最早提出“双重模式转换”的经济学家。刘国光于1985年先后在《世界经济导报》上发表《略论两种模式转换》和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试论我国经济的双重模式转换》两篇文章,提出两种模式转换就是指发展模式转换和体制模式转换。发展模式转换就是从过去以高速增长为目标、外延发展为主导方式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不平衡发展战略,逐步转向在提高经济效益前提下,以满足人民需要为目的的适度增长,以内涵发展为主导方式和合理配置资源的相对平衡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包括发展目标、方式、重点、途径等,目标是从片面追求高速增长转向以提高人民生活为目的的适度增长,方式是相对平衡,重点是国民经济的薄弱和基础环节,途径是以内涵为主的发展。而体制模式转换,就是转换为以增强企业活力为核心的多层次决策结构、以经济手段间接控制为主的调节体系、把物质利益原则与社会公正原则结合起来的利益结构、政企分开和横向经济联系为主的组织结构等为特征的新体制模式。[2]他通过进一步的论证,又相继于1986年发表《中国经济大变动中的双重模式转换》和1988年发表《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及模式转换的若干问题》两篇文章,为“双重模式转换”的研究提供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可见,“双重模式转换”思想是刘国光学术上的一种提炼,是对改革实践中的矛盾、问题和出路进行不懈探索的结晶。到上个世纪90年代,针对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刘国光率先提出,国民经济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并指出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应成为经济工作始终关注和决策的重要内容。他提出的“双重模式转换”的思想,最终演变成“两个根本性转变”,为国家的决策作出了先行的论证,最终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思想。与会者指出,改革开放之前,刘国光提出的社会再生产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认为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综合平衡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机制中重要的一环,搞好综合平衡,是调整比例关系、提高经济效果和改革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这些理论观点对当时经济政策的制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他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出发,系统地开展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再生产比例和速度的量化研究。还有学者认为,一些号称主流的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难以避免,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随通货膨胀,因此对通货膨胀采取了相当程度的容忍态度,甚至希望甚至早一点通货膨胀。刘国光对此给了非常明确的反击,他指出,不能搞通货膨胀,如果长期化通货膨胀,首先受损的是老百姓,通货膨胀作为一个宏观现象,单个的个人和企业是不可能摆脱的;其次受损的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未来,通货膨胀可以缓解一些问题于一时,但是不可能成为长期基础。同时,1987年我国理论界在集中讨论1988-1995年中期改革的思路,针对当时有些同志提出的“适度通货膨胀,支持高经济增长”论点,以刘国光为主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提出了以整顿经济秩序、治理通货膨胀、有选择地深化改革的著名的“稳中求进”改革思路,这一思路的正确性已多次被我国的经济理论和实践所证实,并成为我国在制定改革和发展规划时长期坚持的总基调。

二、长期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

与会者指出,多年来,刘国光一贯地强调我国改革的目标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非是一般的市场经济,更不是自由市场经济,而是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实行的市场经济,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不能脱离它存在于其中的社会制度的制约。针对目前有人宣扬的我国经济体制是所谓的“半统制半市场”等谬论,刘国光挺身而出,有理有据的进行驳斥,并明确指出,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市场化进程已基本完成,不足之处需要完善,过头之处需要裁减,而不能简单的宣扬“进一步市场化”,要警惕以市场化为名推行私有化之实的倾向,否则,就可能会带来由于过度的市场化而引发种种灾难的后果,这些精辟论述,实际上都是深刻地揭露一些人所主张的全盘市场化、私有化的新自由主义观点,只有反对建立一个不讲计划、没有国家强有力宏观调控的资本主义式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的错误主张,才能有助于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才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3]他还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做优做强做大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公有经济的主体作用;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从所有制结构和财产制度、从强化公有制主体地位等方面入手,实现改善民生,逐步解决财富和收入两极分化问题。还有学者指出,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化,一些深层次矛盾开始显现,改革仍将面临一场攻坚战,不改革或放弃改革是死路一条,只有改革才有生路。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国光秉书直言,不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和市场化走过了头,中国都没有良好出路。如果我国改革完全市场化不要国家宏观计划调控,完全私有化不要公有制为主体,完全的两极分化不要社会公平,这都不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样的改革是失败的、迷失方向的改革。[4]他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主要体现在微观经济层次上,这与国家宏观调控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经济双重调节体系。、

三、坚定不移地主张用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经济学的正确走向

与会者一致认为,刘国光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从事经济理论研究,并多次发表著述,认为只有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才能引领中国经济学的正确走向,同时应该辩证地看待西方经济学,合理的东西可以为我所用。有学者说,本世纪之初,我国学界西方教条主义泛滥,对西方经济学不作具体分析,不是学习、借鉴其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批判其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基本价值观、基础理论和核心观点,而是盲目地照抄照搬,甚至力图用西方经济学取代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改革的指导思想。这种错误倾向严重地影响了高校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此时的刘国光虽年事已高,明明知道此举会捅“马蜂窝”,遭到占强势地位的所谓“主流派”攻击,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驱使他挺身而出,捍卫真理,有理有据地进行评述,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所独有的理论忠诚。2005年他发表的《对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一些问题的看法》一文强调,一段时间以来,在理论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西方经济学的影响上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被削弱和被边缘化,很多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把西方经济学看成我国的主流经济学,学界一些人居然认为西方经济学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一些经济学家也公然主张用西方经济学来代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并且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经济研究领域和经济决策工作中都有渗透。他告诫说,削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地位将给我国带来严重危害,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是大是大非问题。可见,他以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立场和大无畏的胆识,巨大的理论勇气,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反击新自由主义的旗手,在中国经济学界引起了一场空前的大辩论。刘国光曾说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应当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构建新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不能照抄照搬以往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框子,更不能模仿西方经济学的范式,同时把意识形态与分析工具有效地统一起来,既鲜明地强化科学社会主义意识,又精巧地运用各种分析工具,将二者紧密地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上。前年,刘国光在一次论坛上说过,由程恩富等主编的《现代政治经济学》就基本做到了这一点,完全可以与西方经济学教材媲美。如今,刘国光不仅继续为国家决策出谋划策,而且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方面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尤其是他在88岁高龄时,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深入研究的六大问题令人深思:一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的问题;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问题;三是不同于其他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问题;[5]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计划的;五是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问题;六是收入分配与所有制关系问题。百年前,清末有位名人曾说过,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只有研究透彻和阐述清楚刘国光提出的六个方面的问题,才能真正做到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才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研讨会上,刘国光发表了答谢词,他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改革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谈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需要继续完善市场经济改革,但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必须是社会主义的,而不是资本主义的。这个问题,关系到我国改革的前途命运,也是现今经济领域里意识形态斗争的焦点。围绕这个问题的针锋相对的纷争,当然有理论是非问题,但是在更大程度上,这是当今中国社会不同利益阶层势力的对决。反对“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主张私有化、自由化和两极分化的声音,虽然有雄厚的财富和权力的实力背景,但毕竟只代表少数人的利益。而主张“市场经济”必须与“社会主义”相结合,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国家宏观计划调控为导向,和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声音,则代表了工农大众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希望。中国经济改革的前景,不取决于争论双方一时的胜负,最终将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会后不久,《人民日报》以《九十感言》为题,发表了刘国光的答谢词要言。大会主持人程恩富教授进行了简单总结,他指出,我国解放后不是没有培养和造就出可以与解放前媲美的社会科学大师,刘国光就是公认的经济学大师。他60多年来如一日,笔耕不辍,退而不休,始终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和改革开放作出了杰出的理论贡献,一直是学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领袖人物。我们要以他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为繁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张福军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更多历史学论文详细信息: 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有益探求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lsx/99452.html

    相关专题:村镇银行 药学论文


    上一篇:弹着点测量技术的研究
    下一篇:配电网工程建设安全管理探讨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