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历史学 >

校园文化中的仪式教育论述

一、仪式的实践性

仪式外化为可操作的行为过程,其中首先有人的参与,包括参与者和旁观者,其次是一系列的象征性行为,“仪式是参加者的个人性‘实践知识’的过程,同时,仪式又是集体传统价值的依附形式,因而它又是集体性‘实践知识’的累积和传承过程”[3]33。与文字传承方式不同,仪式具有实践性的特征,对文化的继承传播是以一系列的行为来实现的。古代的祭祀是一场盛大的行为艺术,如耕种仪式、丰收仪式和酒神仪式,人们在神像面前唱歌跳舞、献祭活人祈求丰收,祭司通过各种行为祈求降雨。戏剧就是从祭祀表演中脱胎而来的,巴赫金据此提出了狂欢化理论。宗教礼拜以教堂为场地,唱诗班高唱赞美诗,会众听道祷告。仪式行为都是按照一定程序组织起来的,有秩序、规范化地循环往复,参与者通过身体动作或言语动作,亲身实践这些行为表演,在集体的氛围中体验各种情绪。仪式的实践性使得个体将自己的情感经验融入群体中,起到示范教化作用,又通过集体参与维护社会秩序。仪式作为一种文化载体,通过它的象征性和实践性使得蕴含其中的抽象的族群记忆、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得以鲜明地被感知。经过源远流长的人类文明的发展,仪式已渗透到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结合了新的社会观念和传播媒介,在我们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

二、仪式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教育功能

1.交流沟通功能

仪式不是孤单的个人行为,而是聚众行为,是人们为了完成特定的目的参与到一个集体行为中的活动。“交流与沟通构成了仪式的基本功能,并通过这一功能作用于社会现实”[3]171。无论宗教仪式,还是社会仪式,都具有交流沟通的功能,从个人成年礼到盛大的国家庆典,从远古祭祀到当代生活的社会礼仪,仪式都起到强化群体关系的作用。原始部落通过仪式表演展开人际交流、人神交流,获取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如古代的献祭就是一种公开表演,不同身份的人都可以参与进来。恩登布人每天都会聚集部落的人举行多场仪式,这些都成为日常社交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交礼仪同样是为了人际交往顺利进行而形成的规范,人们通过日常问候、礼貌用语、客气寒暄、往来互动拉近彼此的距离,成为社会关系连接的纽带。各类生命礼仪如成年礼、结婚典礼和为人父母等,既是庆祝个人生命中的重要事件,也是个体归入某一社会群体的明证。体育运动开幕仪式、政治仪式、生活仪式加强了日常的人际交往,平时毫无交集的人们借此在重大的集会场所内实现相遇交流,并共同完成一场盛大的行为艺术。

2.情感聚合功能

“仪式象征符号是情感的催化剂”,“浓缩的象征符号的意义触及潜意识的越来越深的根处,并将其情感特质散播至远离了象征符号原义的各类行为和情景中”[2]36。仪式“能够唤醒、引导和控制各种强烈的情感,比如仇恨、恐惧、爱慕以及忧伤”[4],仪式活动借助特殊的场域环境催化了参与者的情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导向性。远古人类经常面对危机、面临自然的神秘不可测,巫术仪式通过音乐、舞蹈和颂祝等,让人产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祭祀仪式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受狂欢气氛的影响,个人渺小软弱的情绪汇聚到集体情感中,从神灵那获得安定生活的信心;宗教仪式对神秘存在的崇拜和信仰,使得压抑的个体情感得到提炼、升华和宣泄,舒缓或化解现实苦难所带来悲观和绝望的情绪。大型运动会、节庆盛典、阅兵式、毕业典礼等大型仪式活动都起到聚情功能,万众瞩目的辉煌时刻,盛大庄重的场景,聚焦了无数人的目光,回首往昔,展望未来,自豪荣耀,意气风发,各种各样复杂的情绪体验在这一刻酝酿交融,仪式中寄托了人们浓烈的感情。仪式的聚情功能有效地强化了集体意识,增强了集体力量。

3.文化认同功能

仪式可消解个体的异质文化,使其获得众人所认可的群体观念。其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只有同为这个群体文化的人才能领会到,约定俗成为一种传统,代代相传。仪式是一种知识形态,表达了对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理解,作为文化的承载体,代表着族群的文化记忆,是部落共同抵御外在破坏力和内在冲突、重建稳定秩序的途径。所有的仪式始终是由个体指向群体的,包括家庭群体、部落群体、社区群体和国家群体等,因此它也必然是社会价值系统和观念形态的整合。“一连串所指处于一极,它们指向恩登布社会的道德和社会秩序的组成部分、社会组织的原则、团体组织的种类以及结构关系中内在固有的规范和价值。在另一极,所指通常是自然和生理现象和过程。我们且把第一种称为‘理念极’,第二种称为‘感觉极’”[2]25。显然这两极不是一直处于恒定状态的,而是时常发生对立矛盾的,通过仪式表演化消解引发冲突的因素和情绪,使系统重新恢复和谐。“一些人类学家讨论过仪式在维持和再生产社会秩序方面的功能”,系统平衡状态最深层次的根源则在于仪式的文化认同功能[2]1。

三、高校校园文化中仪式教育的实现路径

仪式具有上述的文化功能,所以它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社会仪式的定义已不仅仅局限于宗教信仰、神话巫祭等狭窄的范畴,象征性和实践性的特征使得仪式这个概念被广泛运用于世俗生活中,拓宽了仪式教育的实现路径。

1.通过道德范式建构产生价值认同

“仪式绝不仅仅专属于传统的、前现代的社会,现代政治生活和权力的动作同样离不开仪式”[5]。高校的仪式教育深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反之也通过道德范式的建构反作用于意识形态,它对道德形象的塑造有着重要作用,因为它对于参与其中的人往往会产生“不可抗拒”的影响。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对新成员的吸纳表现为一种通过仪式和仪式过程营造庄重肃穆的氛围,党校开学典礼、入党宣誓仪式、党章党徽的佩戴等都具有生命礼仪(也称为仪式)的特点。一名普通学生接受指导进入一个过渡期,通过一系列的考察和学习知识提高对党的认识,思想觉悟取得明显提高后,被更精英的学生阶层,即学生党员队伍所吸纳,通过宣誓仪式取得新的身份和资格,也获取相应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从此在接下来的生活中将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实现从生命的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阶段。党员这个身份赋予学生更高的自我要求,让其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仪式教育在此过程中建构了一种道德范式,并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进行强化。学生们普遍认同这个道德范式并愿意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他们将这种道德标准落实到一言一行中,成为同学中的榜样,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这种道德要求具体细化到寝室文化、课堂生活、学风建设、校园文明等方方面面,如学生党员示范寝室就是将党建工作深入寝室的一个例子。高校团学工作中也采取了相应的仪式教育,如“五四青年”传达了爱国主义、自由平等、全社会幸福的“五四精神”,“学雷锋”传达了无私助人、团结友爱的精神。“五四青年”和“学雷锋纪念日”不仅仅是主题活动,而且是充满道德意蕴的象征符号,是每年一度的校园仪式教育,借助榜样的力量引导青年学生实现既定形象的自我转化,从而完成道德主体的建构。

2.通过礼仪礼节营造和谐氛围

仪式早从边缘的异质文化进入到我们日常生活领域中,礼仪礼节被文化人类学家们视为一种“交互仪式”。中国古代礼仪活动是象征性、表演性的程序行为,透过礼仪行为表达了敬畏天命的思想,追求整个生态系统天人合一的境界,展现了融自我于整体的企图。“仪式行为更新的历史就是一个追求重返人与自然相合一的状态的无尽过程”[6]28。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现代社会社交礼节虽然去除了最初的繁文缛节,但控制人的“本我”以获得和谐社会的主旨还是一如既往的。人类学家泰勒曾就文化的定义指出,文化的一个元素即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习惯,而文化是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的,是习得和共享的。广义的仪式包括礼仪,礼仪是人类在社会交往中共同认可并遵守的行为规范,用以约束个体行为。校园礼仪外在表现为人际交往的礼节,深层是个人的道德素养。外在礼仪包括文明的仪容和着装,健康的语言环境,表情、手势和坐姿礼仪,不迟到旷课,遵守校纪校规,课堂礼仪和寝室公约,等等,都被看作是约定俗成的校园社交规范。内在礼仪如尊师重教,关爱他人,热爱集体,考试诚信,等等。学校也在积极推进文明班级、文明寝室、网络伦理道德的诸项建设。此外,还加强平安校园建设以促进同学们的文明规范的习得和养成。通过礼仪礼节教育能促进良好秩序、和谐文化的形成。在高校校园文化中注重社交礼仪,并形成一整套的行为方式,它能够培育师生健康的精神品质,如正义感、同情心、友爱互助等,这些品质都能促进师生获取他人的信任和支持,以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

3.通过典礼仪式产生文化动力

先进文化能产生强大的动力。“更晚近的解释人类学则在仪式符号的‘隐喻性叙事中发现所谓的文化‘动力’”[3]30。仪式是附着集体意识的一种文化,它既代表了系统的认知规范和价值观,也凝聚了大众化的情感体验,所以校园仪式教育以典礼为载体,能形成极强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高校经常举行各种各样的典礼仪式,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典礼,各类活动的开幕仪式和闭幕仪式(如运动会、双代会、各类学科竞赛)等,此外还有各类表彰仪式、扶贫帮困结对仪式、慈善助学金发放仪式、新兵入伍欢送仪式和党员宣誓仪式等等。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一年一度庄严盛大的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将大学生重要的人生阶段标识出来,借助这一生命礼仪,学生们实现身份的变换,预示着新生命的成长和社会关系的转变,提醒他们要及时装备自己,适应环境变迁。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是校园蓬勃青春生命的象征,校园文化就是在新加入青年群体参与下不断塑造而成的。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也成为重要的文化现象,每年到了六九月间都吸引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运动会开幕式和闭幕式更像是校园“公共空间”的表演。运动会上的方阵表演、学院形象展示,运动员的竞技与合作、智慧与力量的比拼以及各种精神风貌都在特定时空得以展示,运动会这一场域内集中展现了团结合作的精神。运动会仿佛是一场淋漓尽致的表演、人类竞技精神的庆祝,它所表现出的蓬勃朝气、集体精神将会持续发酵,渗透进校园文化中。校庆典礼集中展现了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思想,广大校友汇聚一堂,见证学校几十年发展的风雨历程,这一荣耀的时刻能起到凝聚人心、承前启后的作用。各类表彰仪式则通过树立楷模、鼓励先进,用榜样来鼓舞人心;各类学科竞赛开闭幕仪式被看作是高校素质教育成果展现的舞台,能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创造力。

4.通过庆祝实践共建群体效应

人类学家涂尔干指出,仪式在原始人生活中具有“集体效益”。基于仪式的实践特征和交流沟通的功能,它被公认为是一种社会集体行为。“涂尔干发展了仪式理论,认为仪式作为自发的、集体性的、规范的社会情感或是‘集体意识’(collectiveeffervescence),这两者都表达和重新唤醒了社会和谐及其道德的强制力”[6]127。“这种注重整体性的新视野更多地把仪式看成是一种生产群体认同和团结力量的社会过程”[6]125。仪式也被看作是分享生命意义的象征行为,它的重要作用就是借助群体效应来重建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高校仪式教育通过庆祝和社会实践等载体发挥群体效应,并将这种外部的力量转化成个人认知。“庆祝是一种表达出来的仪式化的游戏。庆祝包括很多不同形式,如狂欢、节日、演出、舞蹈、游戏和音乐会等。当仪式参与者按照游戏规则开始行动时,则开始了庆祝”[6]41。通过节日庆祝传达特定的文化意蕴,如母亲节父亲节的感恩教育,植树节渲染绿色地球、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劳动节宣传劳动光荣,国庆节唤起学生心中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情绪,等等。校园文化艺术节、迎新晚会是素质教育的展现平台,也是校园文化的狂欢节,各类才艺表演和创意展现都体现了校园生活的“真善美”。各种寓教于乐的庆祝仪式与青年学生群体的价值观结合在一起,成为校园文化永不止息的生命力和源泉。当下高校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仪式教育的重要载体。青年志愿者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文化调研的启动仪式年复一年,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上演,成为仪式化行为,这些实践活动具有“知行合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内涵。校园中的庆祝实践活动动员广大青年学生集体参与,营建出群体效应,进一步深化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作者:邱叶 单位:宁波工程学院


    更多历史学论文详细信息: 校园文化中的仪式教育论述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lsx/98985.html

    相关专题: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兰州新闻物流商会捐物


    上一篇:第二专业教学特色与问题构思
    下一篇:高温后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论述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