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历史学 >

文化自觉视角下武术文化传承研究

摘要: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文化自觉为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念,从政府、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分析影响当前武术文化传承的因素。建议:拓宽武术文化传承路径;积极营造武术文化传承氛围和空间;丰富和完善武术文化传承内容等。

关键词:文化自觉;武术文化;传承

中国历史渊源流长,华夏文化博大精深,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部分项目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开始关注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正处于社会和文化转型的艰难时期,中国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危机。“在这个过程中,唤起全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使文化自觉上升到理性的层面,成为全民族认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将大大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1]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的武术文化需要传承,唯有传承才能不断延续与发展。笔者基于文化自觉的视角下,对当代武术文化传承提出一些拙见,希冀同行专家学者的批评和指正。

1文化自觉及其武术文化概念的阐释

众所周知,文化自觉最早是由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北京大学教授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2]关于武术文化的定义,国内众多的武术专家和学者各执一词。肖红征认为:“武术文化就是以攻防格斗的人体动作为核心所折射出来的人体文化。武术动作是文化的载体,武术动作内涵的文化形态,浸透着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中医学、军事学、伦理学、宗教学、文艺学、社会学、经济学、民俗学等人文学科的影响。”[3]秦志明指出:“所谓武术文化,是以武术具体的动作形态为载体,其内容具有哲理性和艺术性,其方法具有科学性的独立完整的文化形态;是指以武术竞赛为轴心内容的体育行为,竞技行为,裁判行为,观赏行为,经济行为,广告行为等各种行为的总和。”[4]著名的武术专家学者韩雪教授则认为:“武术文化应该是通过武术体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是一种文化的‘综合体’。”[5]

2影响当前武术文化传承的因素分析

2.1政府因素

政府有关部门对武术及其武术文化的认知程度不够是影响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国家大力倡导全民健身的今天,以武术文化为载体,积极开展各种群体活动,丰富百姓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国民体质,促进国民健康不失为传承武术文化的最佳路径。据笔者了解,目前,众多的地市社区体育设施相当陈旧落后,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广大群众的体育锻炼需求,政府部门对武术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和地位认知程度不够,尚未意识到武术文化在市场经济中的所起的重要作用。

2.2社会因素

现如今是市场经济社会,追求经济利益成为当代人最直接的现实,这影响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推崇,其武术文化的传承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及其生活环境的变化逐渐改变了人们对武术文化的认识,不再过多追求武术文化的精髓之所在,从而使武术文化的传承面临着艰难的困境。随着西方体育思想的不断冲击,传统的武术文化一度受到威胁,“表演武术”、“竞技武术”等成为当前武术发展的主流,其传统武术文化中的“身心兼备”、“天人合一”、“武德文化”等逐渐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武术表演商业赛事。古老的武术赛事已然无人问津。

2.3学校因素

学校是文化教育与传承的圣地,各级学校均是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战略基地。众多高校纷纷开设武术专业教学,高薪引进武术专业人才从事武术教学和研究,但高校武术教学多为竞技武术教学,传统的武术教学少之又少;中小学尽管开设武术课程,但也是竞技武术占据主导地位,再加上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大力引进,对武术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2.4自身因素

武术是中国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与田径、三大球等项目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讲求中庸和谐之道,武术文化蕴含了这一深刻哲理,缺乏一定的对抗性。西方的体育运动项目充满了一定的暴力色彩,符合现代人的观赏心理需求。因此,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西方体育文化与传统的东方体育文化相比要略胜一筹,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代表,不免要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继而影响其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

3文化自觉与武术文化传承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遗产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以及各种环境的威胁,正面临逐步消亡的危险。我国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面临着这种危险,其武术文化也不例外。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消失将是极大的损失,作为华夏儿女和炎黄子孙,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将武术文化继续传承与发展下去。对武术文化传承进行文化自觉式的研究,是促进武术文化走上文化自觉道路的助力,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和继承的重要实践。

4文化自觉视角下武术文化传承的路径

武术文化的传承是近些年来学术研究的热点,也一直是国内众多专家和学者重点关注的领域。众多的研究者从不同的方向、视角和层面对武术文化传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很多意见。笔者根据多年的习武和教学经验,结合大量的文献资料,基于文化自觉这一视角下提出一些促进武术文化传承的路径,旨在促进我国武术文化的良性传承。

4.1结合政府职能转变,积极引导,高度重视武术文化传承

2014年12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中国经济向中高端迈进,打造中国升级版,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建设现代政府。”政府积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管办分离,推动体育运动项目及其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各级体育部门要提高对武术文化建设与传承的认知,积极引导,出台一系列促进武术文化传承的措施,建立武术文化传承机制,不断推动全国各地武术文化的传承。

4.2以赛促传,秉承传统,积极传承武术文化

赛事既是推动体育运动项目发展的有效路径,也是促进体育项目文化传承的得力措施。武术文化要想得到有效传承必须借助武术赛事这一平台。通过举办武术赛事宣传与推广武术文化,尤其是传统武术赛事的举办,对于传统武术文化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是武术的发源地,武术流派众多,其拳法也高达数百种,定期举办武术交流大会,百家拳法相互切磋交流,彼此共同提高,这对于繁荣和传承武术文化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3武术进校园,积极推广段位制,提升校园武术文化内涵

校园是推广体育运动的理想场所,也是培育体育文化的最佳场所。积极纳武术进行校园,在体育课程中大力推广武术运动,这对促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也是有益的。“武术段位制是1997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对长期从事武术工作和参加武术锻炼的人员在专业技术职称、运动员等级以外的全面衡量他们在武德和专业技术等方面的统一标准。”[6]在高校推广武术段位制,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加了解传统的武术文化,充分了解武术运动的锻炼价值,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提高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积极构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提升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4.4整合资源,发展武术产业,开发武术文化旅游

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鼓励地方根据当地自然、人文资源发展特色体育产业,大力推广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扶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鼓励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休闲运动项目。”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武术之乡比比皆是,各有千秋,应充分整合各地武术资源,大力发展武术产业。近年来体育旅游已然成为体育产业的重中之重,发展武术文化旅游,诸如登封可发展少林武术文化旅游、开封可以开展宋朝武术文化旅游等等。

4.5丰富武术文化理论研究,提供武术文化传承理论载体

“武术文化要长远发展,必须走科学化、现代化之路,必须以科学研究作为后盾。”[7]武术文化要传承与发展,必须加强科学研究,为武术文化传承提供理论载体。高校是国家重要的科研基地,学科齐全,利用进行武术文化研究,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对武术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进行全方面、深层次的研究,进而丰富武术文化传承的理论成果。

5小结

武术传承的文化自觉,任重而道远。在当今全球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剧和传统文化日渐消亡的今天,如果有效传承武术传统文化成为当务之急。积极引导,大力发展武术产业和推广武术段位制,丰富武术文化传承理论研究成果是眼下推动武术文化传承的最佳路径。

参考文献:

[1]李宗桂.文化自觉与文化发展[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6):161-165.

[2]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90.

[3]肖红征.武术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21(3):13-14.

[4]秦志明,张峰岩,臧威.论高校武术文化的建设与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2009,6(2):24-代发论文25.

[5]韩雪.中州武术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2.

[6]刁振东,于德义.普通高校推广武术段位制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1):82-83.

[7]赵延军.菏泽武术文化的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作者:何春华


    更多历史学论文详细信息: 文化自觉视角下武术文化传承研究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lsx/193063.html

    相关专题:论文代发网 许昌学院官网


    上一篇: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设计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