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历史学 >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研究

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两种主要形态及其属性

1. 儒家学说是对“礼”文化的传承、损益和创新、发展

孔子深刻认识到“礼”文化的重大价值和作用,也洞察到历史与万物之运行变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因此,孔子传承古代礼文化不是照搬,而是有所选择和损益。他是见变知变且主张变化的。周代崇奉鬼神,孔子却“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在对古文化作漫长而深入地思考中,酝酿形成并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终于完成了巨大的历史担当——传承了“礼”,创新了“仁”,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并提出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敬,和、宽、道、立、敏等一套道德范畴。于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思想文化形态——儒家思想诞生了。礼文化和儒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两种形态。礼是母体,儒是新孩;礼是基础,儒是前进。从夏商周礼文化到春秋儒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大步,是中国文化的提升与飞跃。马一浮先生认为:“六经”为中国文化之源头,亦是儒家道德学说直接的理论源头。(《马一浮全集》序言,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即是说,孔子儒学是中华上古经典之流之传。

2. 礼文化和儒文化的本质属性是道德

孔子儒家思想的其直接来源是“礼”。但根本上说“礼”是流而不是源。从伦理属性上看,“礼”与“仁”都属于道德范畴,都属于道德文化,而五千年中华道德文化之滥觞在中华人文始祖轩辕氏。轩辕黄帝身处茹毛饮血蛮荒时代,却心怀“修德振兵”之志。我们以为,“修德振兵”这四个字意义深远,乃是搭建了中华历史文化发展大框架。“振德”在“修兵”前,源头重德,起点很高。其后,《尚书》尧典推崇“克明俊德,光被四表”(《尚书•尧典》),《易经》主张“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周易•乾》),儒家提出“仁者爱人,为政以德”,中华道德文化由三皇五帝起步而浩浩荡荡出发了。有“饱学之士”云:孔子是代表奴隶主阶级的没落,而非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创新。我们以为,这是片面而武断的。礼文化尊神、仁文化重仁。从殷周之礼到春秋之仁,就是从“神文化”转型到“仁文化”,这是中国文化的发展提升与前进。孔子既为周人,却创造出其后二千年漫长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主流意识形态思想,为什么不是伟大的创新者?孔子不仅是新思想的创立者,而且是春秋时期新文化的旗手和巨擘,这是孔子儒学的主流和本质,而守成是他欲要流传周礼周文化,即被“春秋无义战”破坏的上古文明和邦国统一的局面。正像恩格斯对诗人但丁的评价“他是旧世纪最后一位诗人,也是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那样,我们以为,孔子是旧时代最后一位思想家,也是新世纪最初一位思想家。

3. 儒家学说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功用

西周的主流意识是“礼”,而西汉后主流意识是“仁”。礼是帝王之仪的社会延展,而仁是草根观念向主流擢升。礼是贵族血统,而仁是卑贱出身。礼是奴隶主阶级的意识形态,而“仁”一降生即表明新生士人地主阶级有了自己的精神武器。礼主要用于统治阶级内部,“礼不下庶人”。而仁是新兴阶级争取利益、地位和权力的政治宣言。从礼到仁,是文化的拓展,是思想的跨步,是道德的升华,是权力的移迁,是平等意识的呐喊,是人的解放与价值发现。但是新生事物出现必有考验。孔子儒家思想创立后到秦朝即遭灭顶之灾。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典籍被烧毁了,全国460个主要儒士被埋毙了。呜呼,儒家思想文化殆矣。然而历史又来了一次否定之否定,汉武帝反秦而行之,废强秦刑法之学而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上升为国家意识。孔子儒家思想从民间草根思想蓦然擢升到汉王朝的国家正统意识地位后,儒学这种当时的先进思想文化一下子显示出经天纬地、治国安邦的巨大威力,西汉帝国空前强大起来,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中国成为世界版图大国、政治军事大国、文化科技大国。中国统治者视野大为扩展,眼睛开始向外,环视世界。实行开放国策,派使臣出使西域,主动接触和了解世界。到盛唐时,中国首都长安城是世界政治中心、外交中心和文化之都。各国使者学人,前来朝拜、取经、留学之者,摩肩擦踵,络绎于途。实践证明,孔子儒家思想是那个时代世界最先进最优秀的文明思想,是人类思想的高峰。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评价说,孔子是人类文明的精神导师。

二、儒释道融合并存局面的形成

道家为老子所创,创立时间与儒家相近。一般认为,自创立之时起,道家影响即不及儒墨二家。但是,虽然老子无传上古文化之自觉,却有承《易经》辩证之无意。“道”是老子的基本概念,意即世界万事万物产生的规律和法则。道也是深邃幽远不可捉摸的世界本原,是万物之源,万术之术。老子之释道似有若无:“道可道,非常道。”老庄之道虽主张“无为”“小国寡民”“使民复结绳记事”,幻想回复到古朴的社会原始,但这种思想确也反映了当时一些知识分子对官场黑暗和社会不公的愤懑。虽然道家不及儒学师徒众列,但至庄子时那种逍遥自在做派,使后世文人往往身染道家遗风,故老子之后二千年,道家传衍未穷,成为汉后与儒佛并列之显学。但我们以为,从根本上说,道教是中国文化的变节者。佛教在西元前6世纪产生于印度。佛是觉悟之意,佛教就是教人如何脱离痛苦进而抵达“极乐世界”之说。据《三国志•魏书》记载,佛教大约在西元前二年,即汉哀帝元寿三年,由商贾之人借丝茶之路进入中国。开始人们并不崇奉佛教,汉代没有一个男子愿剃发当和尚。后来封建帝王有心向佛,才香火缭绕兴盛起来。佛教在中国之所以盛大发展,我们以为,原因有二:一是儒学主流意识形态的宽广胸怀和包容态度;二是中国本土神文化发育不充分所致。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因科技不发达而未能认识诸多自然现象的本质,以及因生产力低下致人们生活穷困无望而产生盲目臆想,无法理解和屈服自然力导致各种神仙从想象中生成。图腾崇拜是世界各氏族普遍的精神生活需要,信神是各民族文明发展中必然要经历的文化心理阶段。人类崇神的一般路径是:从多神信仰开始而逐渐走向一神(或独神)信仰的。中国夏代就有天神、地神、山神、水神、火神、日神、龙神、祖宗神等多神崇拜。夏代商代到周代,敬神成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至春秋时期,孔子对神敬而远之,影响和改变了社会对神的态度,中国文化走上了非神的路径。神文化在中国未能发展到一神(或独神)信仰,而始终停留在多神阶段,因而华夏民族人们崇神信仰心理未得到充分满足、释放和寄托。这就为后来印度佛教在中国传入落地提供了极大空间和基础条件。

三、儒释道并存的是与非

汉代独尊儒术是一次重大的政治决策和重要的文化选择。两汉后儒释道并存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三者虽然并存,但对其异同要加以厘清。中国古代文化儒释道长期并存,但三者并不同质。孔子儒学以人为本,道教是半神主义,佛教是唯神为大。儒家思想从本质上是高于即先进于道教、佛教的。老庄之道后出现道教,道教成为中国本土唯一的宗教。虽然道学不等于道教,但道教是中国本土文化向外来佛教文化的仿效、靠拢、妥协、转型和同质化,是道学文化自信力不足和不坚定的表现和结果,是老庄消极生活哲学463期2013•9思潮影响、演进之必然。从文化先进性、革命性来说,道学到道教,这是一次倒退和变节。而在其后的演化中,道教又没有彻底神化、仪式化、系列化为成熟宗教,终于成了“三不像”。孔子儒学始终是中国上古文化的坚定守望者,是中国本土文化质量的唯一传续者。春秋诸子百家之中,中国上古文化谁继谁扬?轩辕黄帝人文始祖文脉,尧舜王道正统,谁承谁续?真正自觉传承担当,唯孔子儒家。今日中国不称霸、不建海外军事基地、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皆源于那个尧舜孔孟道德文化。诸位先贤为后人开辟了千年文化大方向。尤其是孔子接棒礼文化予以损益弘扬,疏神远鬼,重德重人。创立了以人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把中国古代文明文化推向一个新时代,新高峰,功高至伟。放眼全球,在世界诸民族诸国家诸文化中,作出这一正确选择的,唯有中华古代文化。却有“当代公知”讦之曰:不敬帝神,中国人没有信仰!这真是莫大憾事,怪不得中国人不善黩武称霸。四大文明古国三个是宗教文化,三个皆传承中断。唯有中华人文道德文化文明,五千年传承不绝。这难道不是铁的事实和发人深省的吗?

儒家学说具有思想理论的历史先进性,也具有社会实践(治理功效)的时代先进性。事实是,西元134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后,中国社会随之出现“汉唐盛世”繁荣景象。而在西元四世纪,基督教在取得“一教独大”地位后,欧洲立即出现千年“中世纪黑暗”,形成鲜明对照。必须指出的是,孔子逝后儒分八派,汉代董仲舒又将“天人感应”说加入儒学。到宋明时期,儒学又被异化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终于彻底唯心主义化和形而上学化。生气勃勃的原初儒学,成为虚幻僵死的玄学,这是中国文化的一次大伤害大倒退,终于导致社会发展封闭凝滞,导致鸦片战争落后挨打。故此,我们以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居世界前列、中国在二千年中居于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长期被誉为世界最繁荣发达国家,是儒家思想之功;而近300年中国保守落后,乃是程朱理学之过。这一点从理论上实践上厘清,在当前,尤其必要。

当代世界的先进文化何在?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中西文化是交相追赶向前的,儒家思想曾经是人类文明的领跑者,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到《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人类文化长征途中,西方文化第一次在理论深度上超越东方。然而,中化文化以其一贯朴实开放的胸襟,吸收“拿来”欧洲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展开波澜壮阔的变革、革命和改革、建设实践,创新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英勇奋斗,并创造着当代世界先进文化。这包括先进理论、道德、教育、网络等文化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其核心。中国人民将再次引领世界文化潮流。这就是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固有之生命力、发展力之所在、之必然。

作者:夏锐 夏新 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更多历史学论文详细信息: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研究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lsx/120074.html

    相关专题: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内蒙古医学院


    上一篇:高职计算机教学方略论述
    下一篇: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