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它涉及就业工作的方方面面,与专业学习、学生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了解现有高职院校就业体系现状,全方位还原就业体系在组织机构、人员配备等方面的状况,对深入研究高职院校就业体系有着不可估量的基础作用。
1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机构设置现状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机构设置单一,任务繁重,难以深入思考、引导学生就业指导相关工作。现有多数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归口于就业指导处,而就业指导处一般设置于学生工作部门之下。这样一来,就业指导机构人员数量少、专业结构单一等问题就呈现出来,成为现有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机构设置方面的突出问题。部分高校虽然建立了校级层面党政领导共同负责的就业领导负责制,建立了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就业工作责任制,但大多数是“挂挂牌子”,现实中的就业工作负担仍旧由学校就业处的个别领导、教师承担。根据实地走访、对话交流,笔者发现,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处的领导、老师甚至存在兼职情况。面对逐渐严峻的就业形势,由单一部门全权负责数量庞大、素质参差不齐的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用人单位以及社会的现实需求。
2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伴随着高职院校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重视度的提升,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原有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学、活动组织由辅导员这支队伍完全承担,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逐渐建立了“辅导员+专业教师”共同负责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使得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师资力量在人员数量和专业结构上更加贴合工作需要,取得了该工作师资队伍建设的跨越与发展。但在此基础上,笔者也发现一些问题,如一部分高职院校对就业指导老师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位,一些专业教师认为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不如专业课程,在对待的态度上有明显差异,有的甚至敷衍了事。如一些辅导员事务性工作繁多,用于科研的时间较少,容易将就业指导课程变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附属品。再如高校教师常年与市场脱节,对就业市场供需的把握、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远远低于专业水准,这使得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往往脱离就业市场。又如有些高职院校对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重视程度不够,使得教师自身就没有授课“权威”。由此可见,为了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整体师资队伍建设质量,就业指导老师角色定位模糊,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不高,服务意识、市场导向意识不够等问题,也是在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3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现状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由两部分构成,分别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在两门的基础上加入“大学生职业道德”。在课程性质的设置上,就业指导课程是公共必修课,占相应学分。在课时的安排上,每门课程安排10课时,分别在大一、大二、大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开展教学。从授课内容和课时上来看,两者呈现不匹配趋势,即授课内容要求的课时远远大于规定的课时。有授课教师反映,讲授“职业生涯规划”时,他希望带领学生在“自我认知”这块做好功课,但是无奈课时太短,只能让学生在课后完成相应的自我认知测试,缺少了老师的引导,使得学生测验的效果大打折扣。在授课的形式上,教师和学生都反映课堂教学实效性不高,更多的学生希望能够将对口企业现场“引入”授课教室,或者将授课教室“搬入”企业现场,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企业文化,培养职业素养。
4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活动开展现状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活动内容枯燥、形式单一,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能发挥就业指导活动对学生就业的有效指导。由于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机构设置单一,相关老师疲于应付学生的就业推荐工作,容易忽视对学生就业指导。从现有情况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活动主要通过就业指导讲座开展,邀请相关专家、教师以讲座的形式向学生教导面试技巧、简历制作、求职心理等方面的内容。本课题中,笔者与相关高职学生进行了关于该话题的交谈,一部分同学对于学校现有采用的就业指导形式给予了肯定,但仍有不少学生对于学校安排的就业指导讲座抵触心理很强,他们认为:枯燥的讲座令人奔溃,并不能获得有助于自身的就业知识。同时,部分学生也有这样的反映,希望学校在组织就业指导活动时能够听听学生的声音,比如“简历制作”指导,学生自身通过网络、结合就业指导课程,就可以制作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简历,不需要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教育。比如相比与听专家、教师的“纸上谈兵”,学生更希望听听学长、学姐们讲讲他们面试的经历,感同身受地获得面试的直面感受。比如在“求职心理”方面,学生更希望可以由心理老师带着做一些走出教室的减压、调压的活动,而不是在教室中,听老师讲述如何调整心态。从以上情况来看,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活动的开展是脱离学生实际需求的。
作者:杨琎 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专题:失效分析与预防 投稿 山西商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