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摘要:当代中国的大学生群体,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期,但却总是在迷茫中追求着自己理想中的所谓“幸福”状态。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入考察和研究,深刻揭示了幸福观产生的社会根源,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能引导大学生通过合理的手段追求人生的幸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大学生幸福观;幸福观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幸福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正如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所说:“在每一个人的意识或感觉中都存在着这样的原理,它们是颠扑不破的原则,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无须加以证明的……例如,每个人都追求幸福。”①马克思对于什么才是最幸福的人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他从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为幸福做了如下定义,“幸福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真理与自己同在时的心理状态,包括一切真实的事物、人性的道理、他人的生命甚至动物的生命与自己同在等等,是一种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②“那些为最大多数人们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赞扬他们为最幸福的人。”③

(二)什么是幸福观

幸福观是关于幸福的某种观点与看法,已经经过了思想者的加工,是在人们具体的幸福感基础上抽象而来的,“并且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制约、影响着特定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具体幸福感。”④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体现在“四统一”。一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从客观意义上说,人类个体的幸福要建立在历史前进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之上,不能够脱离客观环境而独立存在。从主观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个人对于生活状况和社会环境的一种情绪化体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正是这些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二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的幸福不仅是物质需要的满足,更是精神需要的满足,二者是相辅相成而存在的。相比物质需要,马克思主义更为强调精神需要的满足。三是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是个体劳动与奉献社会的统一。劳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之一,人类通过劳动能够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改变客观世界的环境,并通过劳动达到内心的愉悦。四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有机统一。现实世界中,社会性是人类的本质属性,人类必须要通过不断地参与社会生活来实现自身价值,获取物质和精神满足。

二、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主要特征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网络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当代大学生的多元化幸福观有如下几个特征:第一,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价值主体的自我化。中国社会发展的急剧变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唤醒了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他们受到更多外来文化的影响,有自己的判断和见解,习惯挑战主流,质疑权威,更多的将重点放在自身,认为满足自己的需要才是真正的幸福。第二,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价值取向的功利化。自我主体的突现,义利定位的更新,价值衡量标准发生变化,重价值轻形式,重功利轻精神,功利主义趋向表现更加突出。大学生也更加务实,比如就业问题是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就反映出他们幸福价值观的现实性,生存与发展已成为关注的主流。对于金钱,大学生们已不再忌讳谈及,而且还能进一步正视金钱的作用。第三,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实现手段的多样化。大学生对于幸福理解的多元,使得他们在幸福的追求方式和实现手段上也越来越趋于多样。

(二)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对幸福内涵的正确理解,幸福观有失偏颇。幸福是在不断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而得到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它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做基础,但是,幸福不等于物质和金钱。然而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没有树立幸福的正确观念。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享乐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幸福观盛行,自由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思潮滋长。第二,缺乏对幸福的感受性,更缺乏增强幸福的创造力。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的追求导致大学生普遍缺乏真正的幸福感,他们除了追求感官刺激与快乐以外,没有培养足够的追求精神幸福的意识,也缺乏追求真正幸福的能力。

三、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一)高校教育是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主要课堂

高校是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场所。从学校教育的过程来看,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时代的发展,把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贯穿到受教育者的全过程。从学校教育途径来看,既要强调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的作用,同时又要以教书育人的方法来贯穿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隐蔽性教育。

(二)家庭教育是大学生认知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崭新起点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家庭成员间的柔性化教育减弱了学校、社会教育易于产生的排斥逆反心理,有利于强化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效果。家庭教育也是幸福观教育的起点,尤其在学生品格的养成上起着启蒙的作用。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父母往往忽略自身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造成幸福观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衔接不畅。

(三)自我教育是大学生内化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根本举措

大学生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加强自身对于多种社会思潮的辨别能力,找到通往幸福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大学生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不能忽视精神生活。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个体劳动与奉献社会的统一,国内医学期刊是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有机统一。因此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不能仅仅着眼于自身的索取与获得,也要主动奉献社会,注重社会幸福。

作者:艾蔼 王冰雪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更多社科历史论文详细信息: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186436.html

    相关专题:军事历史研究 投稿 毕节学院


    上一篇:信息化提高图书管理现代化的实践
    下一篇:文化艺术专业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设计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