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共8篇)

第一篇: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科目进行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科目进行整合,主要体现在模仿朗读、创设情境、拓展学生课外知识方面。小学生一般比较擅长于形象思维,所以立体和动感的画面更能吸引他们,而且使原本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What’syourfavouritefood》这一单元时,我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了各种各样食物的图片,并在下面注明英文名称,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些图片上的食物进行对话演练,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单词量,同时也使本课的教学重点得以攻破,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和提高。当然,信息技术与小学其他科目结合得也非常紧密,由于时间和篇幅的关系我只与大家分享了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以使广大教师和学生受到启发。下面,我就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作用进行两点简单的总结。

二、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作用

1.反观现在的小学教学课堂,很多教师依然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受不到重视,久而久之就对学习产生了一种厌倦和抵抗心理,而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则能使学生由原来的“接受性”学习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进行转变,进而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2.小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因此,我们应当着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教师是网络资源的收集者和提供者,在具体教学时,则要引导学生对网络知识进行自主探索,让学生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并且,在老师的正确指导和启发下,使学生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获得提高。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它与各学科的教学都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所以,在我国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和探索这一新型教学结构模式,以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作者:刘凌 单位:青海省海南州共和一小

第二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1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

首先,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缺乏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学习方式的了解。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信息闭塞,在教学实践中,中小学教师很少应用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的学习方式,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应用新型学习方式仍处于“标签化”的层次;第二,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不能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生进行良好交互。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部分教师没有利用QQ号码、E-mail等交流工具与学生进行教学交互,多数教师只是偶尔利用这些工具,无法切实发挥作用;第三,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未能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对学生的多元评价。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仍以期末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处于教学的核心地位,没有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多元评价。

2提升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策略

2.1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校建立信息化绩效考核方式,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提供充足动力。第一,各级教育部门应建立健全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评价体系,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水平应用到中小学教师日常的工作评价范围内,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检查与评估,调动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积极性;第二,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校领导要重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工作,对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给予充分的鼓励和支持,可以举办校级、县市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各类比赛,此外,可以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师聘用、年终考核、职称晋升直接挂钩,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2.2加大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投入力度。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问题,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设备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前提。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对信息技术设备的投入力度,并多方面的搜索教学资源,形成容易操作且交互性强教学平台,在设备方面,主要是加大对计算机、数字电视、投影仪、电子白板、音箱等的设备投入力度,并向教师讲解设备的基本操作和简单维护,要求教师掌握媒体优化组合的方法,切实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效果。

2.3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切实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各级教育部门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校要为教师举行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以下三项:第一,各种教学软件的使用和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系统的操作。各种教学软件如:Office、Flash、Author-ware、3Dmax等;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系统的操作培训主要是要求教师能够掌握如何操作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系统的各种设备;第二,社会性软件的应用培训。教师通过培训可以掌握Email、QQ、MSN、Wiki、BBS、Blog等软件的用法,并利用这些软件与学生进行交互和管理;第三,中小学生多元评价培训。通过培训,教师了解量规评价、档案袋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发展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在日后教学中进行应用,使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生的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3结语

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应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的作用,应该从教师本身着手,尊重教师,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全力支持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共同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升作出努力。

作者:钱研 单位:白城师范学院

第三篇: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

一、掌握学生的特点,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实践证明,运用信息技术呈现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学生更容易吸收和消化。因为信息技术主要是以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方式来体现给学生的,在展示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自身的各个感官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由于受学生的年龄特点的限制,动画、色彩、生动的图片、动听的音乐等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电磁铁”这一课的教学,我在课堂上引入了学生最喜欢的卡通人物蓝猫和它的三千问《什么是电磁铁》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以此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的动力。另外,在制作教学课件的时候,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设计的课件要色彩鲜明亮丽,动画和图片要多,文字要简短,操作方便,多设置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玩耍和学习,做到寓教于乐。例如,在学习鱼类有关知识的时候,我设置了一个小游戏,在课件界面上有好多卡通动物,然后让学生判断哪些属于鱼类,接着点击属于鱼类的动物,这时候点击的鱼就会跳到水里,若点击错误,课件会适时提示游戏结束。由于整个界面形象逼真,还有富于变化的背景音乐相辅,操作又简单又方便,很受学生的喜爱。

二、依据教学内容,整合要找准切入点

要实现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教师要依据相应的教学内容,找准整合的切入点。首先,我们可以在教材重难点的地方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难点。例如,“鹅卵石是怎样形成的”这一课的教学,其重难点在鹅卵石是如何形成的,由于其形成的过程比较漫长,学生不容易体会出来,所以我就设计了相关的动画视频演示,通过观看这个视频,学生对鹅卵石的形成过程就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更加深刻的理解。对抽象的、重点和难点的知识进行整合。例如“地震”“地球绕着太阳转”等教学内容,我们若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教学,很难让学生理解其中较难的抽象的重要知识。但是,我们如果把这些重点知识运用教学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内部结构、太阳与月亮、地球的运行轨迹,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也就得到了有效解决。其次,在获得有效信息的地方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小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提倡学生通过自身的经历与体验来参与学习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以科学的学习方法来主动获取知识。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在获得有效信息的地方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从而提高科学的学习效果。例如,我们在学到恐龙这一学习内容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搜集大量的有关恐龙的信息,让学生对恐龙有一个比较客观而全面的认识。我把这一教学的内容设计成一个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搜索有关恐龙的内容,看谁了解得多,知道得面广。教师也可以以网站的形式体现这个主题活动,学生可以在里面学习和交流。然后在网上查找资源的学生与在教师的网站里学习的学生进行沟通和讨论。如此学生就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有关恐龙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以实用性为目标,将信息技术的优势

最大化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必须考虑到是否具有实用性。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教学手段,这个手段不是独一无二的,也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否要整合,整合是否有效,取决于是否对我们的科学教学具有实用性。信息技术也有着不可避免的缺点,尤其在小学科学的课堂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如信息技术不可能代替学生进行试验操作,不可能让学生体验试验的过程。例如,“清清的水”这一课的实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用扇闻法的方法去区分三杯液体的不同气味,以此得出水的性质:无色、无味、透明。而这一实验过程是需要学生亲自参与和体会的,这些信息的获得是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验操作来得出的,这些是依靠信息技术而无法得到的。因此,在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过程中,不能盲目地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科学的问题,一定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要让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体验就不用虚拟的情景。总而言之,有效整合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其根本目的就是优化课堂教学,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效率。所以,这个整合是各种教学因素的有机结合,以利于资源最大化的优势发挥。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把教材中的重难点有效突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许多抽象的、难于理解的物理或者自然现象,基本上都能运用信息技术高效地解决。这样来看,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是促进小学科学教学效率提高的一个有效的途径。然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实验教学,教师不能盲目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相整合,要考虑它的实用性。只有发挥其优势,弥补不足的地方,才能保证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作者:赵敏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新一路小学 

第四篇:信息技术教学的翅膀

一、解答问题要多鼓励,多表扬

鼓励和表扬是课堂教学的一把利器,学生在回答问题后,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给予评价,适当又适量的鼓励和表扬,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表扬,尤其是在课堂上,当着所有学生的面表扬,会让他产生一种荣誉感,极大的刺激了他的学习热情,优化了课堂教学。3.要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针对性的问题就是指,教师提问要目的明确,不是随便的问,往往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事先经过深思熟虑的,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根据教学的目标,紧紧扣住教学重点,抓住教学难点,甚至可以直奔主题,开门见山。

二、科学的教学手段

科学的教学手段要依赖于对教材的深入钻研,现行教材在知识面上有很大拓展,课程体系定位更加准确,整本书都是围绕信息及信息获取技术展开,思路清晰,教学目的更加明确,另外还增加了一些活动课,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任务,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感。科学的教学手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的,是经过实践验证的,有效可行的,笔者通过多年教学,总结了以下几种方式:1.以竞赛的方式来开展教学。竞赛可以调动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习热情,例如,学习版面设计,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看谁能在最快的时间里,设计出最优秀的版面,然后交流展示自己的成果;2.充分利用学科特点,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能够形象展示教学内容的图片和资料,比如,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因特网的发展趋势,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3.把死记硬背转化为为理解接受。每一门学科都有死记硬背的知识,但是不能让学生所有的知识都要去死记硬背,这样就会耽误时间,打消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学习收发电子邮件时,教师可以脱离书本,直接根据教学的重点,让学生自己操作发送电子邮件,比教师讲解效果要好多了。

三、科学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掌握实用技能,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让学生的发展终身受益。新的教育理念是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不再是课堂的统治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应该注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教育学生把握课堂,就是把握人生,就是把握未来。课堂上教师要适当放权,给学生自由,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取代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主动地去发现、去学习,从而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教师则由课堂的组织者,转变成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学习目标的设计者。总之,教学无定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适合的方法。信息技术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钻研,才能够根据学科的特点设计出更加灵活、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而培养出与时俱进的科技人才,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追求,适应时代的要求,把自己打造成为一名优秀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

作者:徐冬安 单位:溧水县第三高级中学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

1借助为知笔记,实践智慧课堂,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导

微课程开启了“融合”新时代。受翻转课堂的启发,我们积极尝试智慧课堂的实践探索,规定各教研组每月必须开出一节智慧课堂研究课,并向全校展示。我们的智慧课堂借助为知笔记实现了资源共享和网上协作,具体包括四个基本环节:第一,网络观课,自主学习。课前利用为知笔记的群组功能为学生提供微课程资源,包括自主学习任务单、微课和自主学习检测单。学生按照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要求在家自主学习,不懂之处可通过网络请教同学和教师。第二,预习检测,提出疑问。利用VBA开发的自主学习检测单的即时反馈功能,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后,可以在家中进行学习效果检测。我们设计了三种梯度的检测单,可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如果存在疑问,可以将问题发布到讨论群组中,并由教师精选汇总后上传到为知笔记,供课堂上讨论解决。第三,小组合作,研究解决。主要包括两次小组合作。第一次是3人小组,合作解决经教师精选后的学习疑问,在合作过程中可由学生扮演小教师角色帮助解决,也可将问题提交到讨论群组由其他小组或教师帮助解决。第二次是6人小组,合作解决由教师布置的课堂探究任务,该合作探究任务更具挑战性,需要组内合作交流或组际协作交流。在此期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自学反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第四,巩固练习,小结提升。学生可以利用测试平台自主完成巩固练习,并能得到及时反馈,同时教师也能利用测试平台及时掌握学生的练习情况并作出必要的指导。此外,学生还可利用为知笔记进行课堂小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智慧课堂的实践有利于培养教师新的教学素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促进教师的转型,使其职能重心从讲课向设计、组织、帮助与指导转变。

2建设研修平台,实践网络教研,变封闭研修为开放研修

我们通过建设教师专业成长研修网,开展课例研修活动。课例研修特色体现在四个方面:以数字校园为支撑;与智慧课堂、微课程等探索相融合;根据教与学中所反映的实际问题确定研修主题;采用团队研修形式。具体操作步骤为:①预案上传。开课团队由三人组成,其中开课者、同学科协作者和信息技术教师各一人;接到开课任务后,通过网络协作或面对面的形式,共同完成教学设计;提前一周在研修网“教学设计”上传信息化教学设计。②团队磨课。研修团队各成员针对开课教师上传的教学设计提出修改建议,并通过发表评论的方式上传研修网,开课团队汲取同伴建议后完善教学设计,并将信息化教学设计修改稿上传研修网“教学设计”栏目。③观课评课。开课一般在信息化专用教室进行,要求研修团队各成员到现场听课,其他教师可以采用网上听课的形式。听课教师可现场通过手机等无线终端上网即时发表评论,或课后到研修网上发表评论。④教学反思。撰写教学反思是一种有效的教师专业成长途径,要求开课者认真参考各位同伴的评课建议,两天内写出教学反思、一周内整理出一篇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并上传研修网,供同伴参考,各同伴也可再次提出修改建议,提升教研深度。⑤视频上传。视频内容包括开课者说课、课堂实况、协作同伴点评三个部分,要求在三天内上传视频,让开课者自观课堂,引发反思;同时也让其他教师网上观课,发表评论。实践证明,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课例研修有利于教师不断学习,有效实现知识管理,促进其专业发展。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我们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点燃了“星星之火”,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实现了“优质轻负”。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之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只有不懈地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作者:周学东 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华舍中学

第六篇:信息技术教学中活动单导学模式

1.利用活动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主体学习”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意识,发扬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实质,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发给学生活动单以后,经过安排学生一道讨论、剖析任务,尽量由他们自己提起解决疑问的步骤、思想和方法;养成学生应用软件“帮助”和屏幕提醒的习惯,让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时可以自己利用计算机提供的“帮助”和人机对话等路径来处理好问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网络取得协助的能力,一是能够应用搜索引擎获得一些处理问题的办法,二是应用网络寻找其他人的帮助,达到智慧互利。

2.创设互动环境引导合作探究

是个人探索还是与他人合作要根据学习情况决定,一般来说,自主学习可以处理的疑问,能够经过翻阅资料和书本处理的就无须用合作探讨的方法。难度比较大的,就必须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处理。合作方式繁多,小组协作学习不过合作学习的一种,师生讨论、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等都是合作学习的形式。那么信息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呢?(1)实行科学分组。小组活动是协作学习的基本方式,只有合理进行分组才可以让协作学习尽可能发扬功能。研究表明应该异质组成,“异质”是指能力差异、个性差异、性别不同、趣味爱好差异等。有的教师把“异质”当成了好、中、差的代名词,导致分组时小组中成员的知识层次差距过大。小组组成成员间应该不是相互平等的关系,只是相互依托的、一个中心和其他依从的关系。也就是知识全面、处理问题能力强的学生就是小组的统领,无意间包办代替了所有,如此的协作只是其中少数学生的合作,学困生基本得不到提升的机会。特别是实践性较强的学习中,有的学生对计算机使用很熟练,为更快完成小组任务,就干脆全部包干,操作不熟练的同学没有操作机会,或者根本不愿意去操作。这样,时间一长,在合作学习中就出现了学困生越来越“困”的现象。所以提倡“异质”,但小组中的知识水平差异不宜过大。(2)目标任务的分解。即给小组一个任务,并把任务分解到个人,分别由小组成员完成。为了在小组合作中个人得到发展,特别是学困生,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优先把简单的任务或学困生感兴趣的任务分解给学困生,使学困生能够并且愿意主动动手去完成任务。对于学困生完成有困难的实践操作任务时,可以指派专人指导,当然要提醒是指导,不是代替,并且严格要求,进一步促进学困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可以组织一些在小组成员内接力性质的操作比赛。如学习转发邮件时,可由小组挨次转发,比较快慢。再比如把一项操作分解成多项,指定小组成员每人只能按顺序动手完成一项。这样使合作学习的小组成员人人有动手机会,人人又必须动手。

3.成果展示教师引导评价

通过讨论探索提出的有思想看法的结论,叫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感想和问题,关于一些开放式结论的问题,开展深入的讨论,让所有学生参加,老师要勉励学生,就是学生的提法不正确、幼稚过激,老师也不可以鲁莽的推翻,尽可能找出他们的优秀之处,不然会打击学生的主动性,扑灭他们创新的思想。教师的评价应重视的是“过程”而非“结果”,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课堂内的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参与热情、情感体验等方面。评价环节是课堂有效互动的“次战场”,要让学生在自评和互评时,学会互相欣赏,并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鼓励和尊重,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为下一个环节提供动力和兴趣。

4.课堂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关于一节课是否成功评价。主要是看课堂目的的是否落实。为了学习目的完成,大家在每一堂课都要进行测验,全盘把握他们学习目标的达到情形。老师要认真计划由简单到复杂、由容易到困难的阶梯性习题任务,能够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达到“各取所需”地练习,这样使得低层次能够完成基本要求,多得到成功的快乐,又能够让高层次的同学得到提升,主动施展自己的优秀之处。经过活动单进行导学,推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了授课过程中的交流,让他们也感觉到试验完成的快乐,慢慢地变更了学习方法,养成了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和更新精神。可是在应用中假如老师对教科书或学生事实上的能力和愿望研究不深入,偏离了实际,过高地估计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活动单设计时就可能忽略学生的实际;同时“活动单导学”模式要求老师要有较高的讲课素养,要求主导作用高。假如老师不能够很好驾驭课堂,把握不了学生的实际,如果不能解决学生给出的问题,他们的思维就可能偏离老师的导学思路,就可能无法完成课堂任务。

作者:纪小绒

第七篇: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

一、发挥导向作用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评价所起的导向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学生学习的方向、学习的重点及学习时间的分配,常常要受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影响.教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确定也要受到评价的制约.学生是学习的主力军,新课改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基本认识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力水平.学生喜欢新型的教学环境,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多学生学习时,由于不知道学习目标,往往无所适从.将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后,可以很灵活地展示学习目标,教师做的是轻而易举,学生学的是有章可循,教学也因此更有秩序了.

二、优化课堂内容

1.教学素材丰富化书本上的知识信息容量非常有限,知识接收面也比较狭隘,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思维的开拓.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评价要求教师将课堂教学向外延延伸,扩大学生的视野.网络上有很多素材库,能弥补青少年朋友对知识的渴求,能让他们学得更加充实、灵活.纵观物理学史,成功而经典的实验就如满天星斗,教师可以灵活地将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多渠道地为学生提供学史的各种机会,这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启发,从而学得更加愉悦.2.抽象知识感性化现在的中学生比较感性,他们对感性的知识更感兴趣,也更易于理解、接受,从而形成深刻的印象.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评价,要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物理现象,借助图像、声音、色彩、动画等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还可以将抽象事理具体化、微观世界宏观化、模糊现象清晰化.这在讲授分子动理论知识中就可以充分运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这个途径让学生真切地体味微观知识,比传统教学中的挂图、模型等教具更全面、生动.3.复杂过程简单化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评价,要求教师熟练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手段,这尤其体现在多媒体教学中,一项简单的超链接功能,为教学提供了各种形式的信息和工具.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让教师备课时准备得更充分.像物理板图、例题分析、当堂小练习,都可以做成幻灯片,尤其是有些复杂的解题过程,可以提前做好,课堂讲评时只要轻轻点击鼠标,各项内容都能灵活地跳出.

三、提高学习热情

新型的教学模式下,尤其需要注意师生间的交流,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秩序,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不做与网络教学无关的事.要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1.激发学习兴趣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中学习兴趣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评价让我们不得不关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物理课堂因为信息技术的加入,可以展示学生难以见到的生活中的物理情景、科学技术运用于实际的场景等,如宇宙的演化、闪电的特质、卫星的发射等.因为经常性的知识刺激,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为直观地教授内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我借助神舟九号的发射视频,学生的反响很好,有的甚至还真被激发起研究物理的兴趣,让我很是感动.2.体现主体地位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评价,要求教师更好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开发其智力潜能,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据调查,师生经常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与学的,已经达到90%.教师要让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物理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最大程度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会通过信息技术搜索到相关解疑.据调查,85%以上的同学基本能主动地借助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主探究.3.实现师生互动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倡教学上的互动,要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要学会交流合作,这是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评价之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或者直接在网络环境下让学生学习,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师生间的互动性,生生间的合作.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既符合孩子知识接收的特点,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现在的青少年都喜欢自己参与到活动中来,学习上更是如此,比起填鸭式的灌输教育,他们更愿意自己探索、交流,从而获得新知.学习上实现互动,学生会学得更加主动、热情.

四、反馈课堂效果

教学实践表明,课堂教学评价的结果不仅为教师判定教学过程提供大量信息,也为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提供直接的反馈信息.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作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多元评价.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评价,要求新授结束后,及时将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信息反馈.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投影仪等设备,非常容易地实现对学生课堂学习的了解与反馈.更可以将评价通过BBS或邮件等个性化地反馈给学生,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评价应包括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肯定、合作精神的肯定以及错误观点的分析等.肯定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适度的否定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差距,从而为缩短差距而努力.利用网络信息手段,教师还要设计出全员参与的双向评价的过程.在网络上,所有同学都能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不会因得不到交流而产生失落的情绪,同时他们也可以与对自己的评价者进行交流.这样,一方面提高了评价环节的时间利用率,另一方面也能强化不同层次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教学评价,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它能推动信息技术有效地服务于教学活动,调控着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新课程改革向预定目标前进.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在不断完善中,相信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能不断进取.

作者:彭京平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中学 

第八篇: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

教学内容的设计决定了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而我们常规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都是根据教材的安排来完成的,这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和认知特征,先学习后应用,以应用巩固学习内容。而信息技术课的客观特点是学生轻理论重实践。因此常规学习方法的不足之处就是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学习中缺乏必要目的性、前瞻性和主动性,容易造成边学边忘,效果一般。反之,如果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带着问题共同寻求解决办法,小组成员主动寻求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结果又会如何呢?有人会这样担心:没有学习怎么能操作呢?如果在十年前,任务驱动的倒学法肯定不行,况且现在的教材完全具备自学手册的功能。而现在,我就是要利用计算机家电化的时代背景,现在绝大多数初中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此为前提进行大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以人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教材内容为例。任务就是编排制作UNITTHREE第15课《WPS简介》的电子版。要加工图形图片,就会使用到第一单元《简单的图像处理》、文字录入、表格设计、图文混合排版需要利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2000,而要调用、保存相关的素材和作业任务要使用资源管理器。完成第15课的电子版编排就是大任务,在完成这个任务的同时,画图软件、Word2000、资源管理器就成了完成这些任务的工具,把教学内容转变为解决问题的工具,理论教学的枯燥性就会消除。通过小任务处理的素材最后再通过Word2000进行整合编排,小组在完成大任务时,我们有目的地安排利用的相关教学内容(图画、资源管理器等)在小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得以不断学习、不断应用。大任务中的教学重点,也就是大任务依托的Word2000的教学也得到有效完成。

因此,大任务的设计是把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多次的使用、重复的巩固以达到熟练应用。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实现边用边学的目的。这要求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有创新的意识,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敢于面对探索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而言,教师没有提出明确学习目标、没有固化学习步骤,只有完成任务这一主线。教师在此过程中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完成阶段性任务,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和相关资源。那么,如何保证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形成的实施和开展?我引入的是游戏中的竞争机制和成就共享机制。各小组每课时的任务完成情况要进行排名激励,名次在下一课时公布,以计量经济论文强化时效。小组成员共享小组的成绩,形成集体荣誉感,调动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小组间的竞争无需培养,只需教师对各组的任务完成进度进行适度而巧妙的“挑拨”。这样各组学生有了竞赛内容、竞争目标,任务的完成就有保障,任务驱动的功能就会实现。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创设了合作意识的培养情境,单纯的知识传授变成了辅导,学生的求知欲望被调动,自我探究意识被激活,Word2000的“帮助(H)”功能被利用,自学能力不断形成,小组间和小组内的交流合作得到有效加强,合作的意识和合作的能力自然得到了锻炼。

实践小结:学生对本学期三个单元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水平显著提升,应用能力的表现突出。大任务驱动教学不必担心课时不足的问题,前期的进度慢,后期的完成进度快,因为学生对技术应用熟练程度提高。教师在展示电子版样稿时要指出难点,标注好技术引导语。

作者:崔占军单位:呼和浩特市第二十五中学


    更多社科历史论文详细信息: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共8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167279.html

    相关专题:自动感应垃圾桶 诉求


    上一篇:工业电气自动化发展策略释解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