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通信论文 >

大学生劳动保护法律意识提升途径

大学生处于就业劳动群体中的弱势地位,在激烈的就业压力下不得不牺牲自己的合法权益去求得一份工作。因为社会经验不足,就业指导落后,在维护自身权益的活动中缺乏法律知识,对维权的法律意识不够而导致自身的合法权益受损。我们国家应当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大学生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高校应当做好就业指导,当大学生权益受损时社会能够给予法律援助,最重要的是大学生要加强防范意识和提高法律意识。以江苏省南京工程学院为例,我校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兼职工作以及毕业之后的正式工作,都缺乏一定的劳动保护法律意识,很多人为了求得一份工作委曲求全,而不是拿起法律武器去捍卫自己的权利,通过这样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出,提高大学生劳动保护法律意识的途径还需要改善。

一、大学生劳动保护法律意识现状

通过对以江苏省南京工程学院为例的在校大学生做了劳动保护方面的调查问卷,得到如下信息,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劳动保护法律意识的现状:一是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考虑最多的是薪水问题,而对于自身的劳动权益却关心很少,大部分大学生只考虑眼前利益,没有将眼光放长远。比如:是否交纳五险一金待遇,如何解决工伤问题,是否签订劳动合同等。有些企业为了获得更大利益宁愿选择给员工加薪也不愿为劳动者交纳五险一金。企业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大学生有时会被明显的利益所蒙蔽。在这一方面,大学生的劳动法律知识是欠缺的。二是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前提下,大多数大学生还是会认真仔细阅读劳动合同内的各项条款,这表明大学生有一定的防范意识。三是通过对大学生对于法律援助的了解程度的问卷调查中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只是对法律援助听说过,部分同学反映只是在电视、网络等媒体上有关注过,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在生活中了解和接触。四是在用人单位损害了劳动者的利益时,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会为自己的权益做出合法的维护,在可能的条件下通过与单位协商解决,这是大学生最愿意选择的解决方式,如果没有得到劳动者满意的效果少部分人才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通过诉讼等方式。大部分人不愿意采取走法律途径的方式,其中有认为浪费时间、没有必要等原因。五是大多数大学生乐意从国家法律宣传的渠道来补充自己的法律知识,这表明大学生仍有终身学习的欲望,有对不良商家的防范意识和对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意识。对于调查问卷所反映的数据来看,大学生的劳动保护维权意识并不是那么的强,即使有一定的维权意识也很难真正的付出实践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遇到权益被侵害时大都还是选择与单位协商。而且各年级的大学生对于劳动保护法律的意识强度不一,高年级的大学生因为自己即将面对就业的压力,稍加关注和了解劳动保护的相关法律。低年级的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出现问题,主要选择忍气吞声。出现如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的法律知识薄弱,而且对于维权大部分把希望寄托于社会和学校,自己并没有充足的法律知识去及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不用说维权了。问卷中大学生劳动保护有哪些相关法律法规都知之甚少,大多知道《劳动法》、《民法》,很少有知道《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这对于大学生维权也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二、大学生出现劳动保护法律意识缺失的原因

(一)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

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对于社会的生存经验知之甚少,大部分的社会经验和相关知识都是来源于父母和老师,但是自己并未亲身经历过,所以当自己的权益受伤害时不能及时察觉,即使有所察觉也很难找到合理有效的方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有甚者,自己对于用人单位的一些压榨行为忍气吞声,自认为这是社会的潜规则,如此下去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有扭曲的危害。比如:拖欠工资,无工资加班,单位不交纳五险一金,工伤自己去医院治疗等等。很多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损,只是为了求得一份安稳的工作,只片面在乎眼前利益。

(二)高校对于大学生劳动保护的教育欠缺以及就业指导不足

1.很多高校除了法学院系外几乎没有对大学生进行劳动保护相关的教育,大学生开设关于未来就业的课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校给予的法律知识的传播途经比较单一,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过多涉及劳动保护,并且在传授过程中只是完成教学任务,没有重视法律知识的教授,没有创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使得大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法律知识更是屈指可数。2.高校相关的法律知识传播活动较少,鲜有高校组织劳动保护的专题讲座。学生会,社团等组织也很少组织关于法律知识竞赛的活动。3.高校教师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不足,在全民创业的时代教师主要笼统的教授学生创业的知识,对于学生如何根据自身素质进行择业、择业方法途径以及就业之后的劳动保护意识没有详细的介绍和指导。

(三)就业竞争压力大

当今社会流行一句话:“大学生一把抓”,可见当今社会大学生过剩,就业竞争压力巨大,出现一职难求的状况,没有高学历的大学生只能牺牲自己的权益去换回一份工作,当自己的劳动权益受损时只能忍气吞声,否则将面临失业的威胁。很多大学生在大学生活期间比较迷茫,不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不知道未来的发展方向,只关注到就业竞争压力大的社会现实,抱有消极的态度,更不要说去积极关注劳动保护这方面知识的意识。

三、创新改善大学生劳动保护法律意识提升途径

(一)自觉培养法律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大学生在就业前应当防患于未然,具体可以做到的措施如下:1.充分了解劳动保护的相关条例,仔细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护法》、《民法通则》、《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险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相关法律规定。2.在用人单位面试时,主动提出签订劳动合同,并仔细阅读劳动合同的每一条款,不盲目在劳动合同上签字,有疑惑的地方及时提出,以便在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据可寻。3.多关注新闻,关注劳动保护的案例,在了解案例中关联自己的亲身经历并联系实际,增加劳动保护方面的法律知识,提升法律意识。4.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为谋求眼前的利益而得过且过,及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例如:协商调节、劳动仲裁、向相关部门提起诉讼等。5.应聘前对用人单位进行初步了解,如多次产生劳动纠纷,不应一意孤行,考虑各方面因素再做决定。

(二)高校改善法律知识教育模式

1.增设劳动保护的相关法律课程,改变单一的课程教学,开设劳动保护案例研究等通俗易懂且实用的课程,在课堂上采取角色扮演、模拟法庭仲裁等模式,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2.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不再简单的讲授知识,不再以简单的分数通过作为最终的考核要求,应激发学生兴趣,创造灵活课堂,结合实际案例教导学生如何正确有效维权。邀请司法工作者,法学院教授开设劳动保护法律知识大讲堂,提高学生关注率。3.学生会和社团组织多组织与劳动保护法律相关的兴趣活动,参与相关活动的学生面向全校同学,改变理科生漠不关心的现状,让所有同学能在竞赛中提升劳动保护法律知识。例如:法律知识辩论赛,劳动保护法律知识问答竞赛,真实模拟维权等活动。4.结合现代信息媒体传播工具宣传劳动保护知识,高校创建微信、微博劳动法律专栏,如:《劳动保护》微信公众号,劳动保护伞微信公众号等。定期组织学生编辑相关的劳动保护法律知识进行推送。5.教师对毕业生做好详细的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大学生关注就业的政策和法规,通过对政策的了解奠定就业的基础,并且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劳动纠纷做出预估并提出类似问题相应的解决方案。6.大力发展职业开发顾问,让他们来挖掘当今大学生身上的潜力,也可以带领大学生走出对未来的迷茫误区中。当大学生遇到权益被侵害时,学校相关顾问也应提供相应的维权指导援助。加强大学生对《平等就业机会法》的学习,消除他们对于就业竞争压力大这一现象的过多顾虑。

(三)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就业压力

紧张的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被迫牺牲自己的被保护的劳动权益,政府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缓解就业紧张的局势,营造宽松的就业环境,给毕业生更多的选择余地。同时,鼓励大学生创业,给大学生提供优惠的创业条件,从而增加就业,也许政府给了大学生一片天空,大学生就能够创造出点缀天空的美丽云彩。社会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择业观,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创造美好生活是每一个当代大学生都应贯彻的思想。在依法治国的大前提下,国家不断完善健全法律机制,营造法治社会。学校积极贯彻国家的依法治国的政策方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各项措施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就业。大学生这一劳动弱势群体也应通过学习知识、外出实践、了解国家新闻等方法来提升自己的劳动保护法律意识,从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在劳动中学会保护自己,更有利于社会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大学生群体应当备受关注,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个人采取创新的方式结合现代科技,立足于实践,提高大学生的劳动保护法律意识,保护大学生劳动保护权益。让大部分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有着一个积极面向未来的心态,有一个对社会就业形势抱有奋斗目标的期望,大学生是当今劳动者的主力军,让他们在面对劳动时充满了“幸福感”,是需要我们这个社会和所有人共同努力的。

作者:潘颖


    更多通信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大学生劳动保护法律意识提升途径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txlw/131021.html

    相关专题:商标翻译方法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上一篇:企业内控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下一篇:中国电力业改革困境及出路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