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通信论文 >

深究现象学意向理念对意义本体论诠释

胡塞尔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纯粹意识的意向性活动,现象直接等同于本质。(黄振定2007:124)现象学的中心思想是把现象直接认作本质,本质即是纯粹意识的活动。现象学语言观的根本特点是立足于纯粹思想,由语言现象直观到其纯粹意识的本质,把纯思想内容和意向性活动称为语言的本质,从而强调语言意义是由意向性活动决定的主观意谓与普遍概念的统一。语言的意义不在于指称对象,也不在于语言符号与对象的关系,而仅仅在于言语者的意向性活动,即主观意谓、“意谓者”纯粹意识的对象,它是可以透过语言符号直接洞察到的。

胡塞尔从人的意识活动角度来考察意义问题,他始终坚持一个原则:“语言表达式的本质在于它的意义”(胡塞尔1970)。一个真正有意义的表达式是在人们的意义意向活动中构成的。意义不是外在的现象,也不是意识活动自身,而是意识活动的内容。语词是用来表达思想的,只有表达思想的语词才是有意义的。胡塞尔意义理论的立足点是,语言本身不能产生意义,意义源于意识中给予意义的意向行为。语言承载着这一行为,充当着通往这一行为所意指的东西即意义的桥梁。意义研究不能停留在表达层面,必须深入到意识层面,以揭示意义形式的内在机制。换言之,意义是人交际过程的主要部分,它与人的意识活动紧密相连。没有人的理智活动授予语词一定的意义,语词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物理标记和声音,因此语词意义的确定依赖于意识活动。意义的本质在于某种意向,它能够意向地“指向”任何东西。意识活动的指向性是意向性的本质,指向性是多维的,这就决定了意识活动的多重性,即意义的多样性。由此,胡塞尔把意义范畴由语言领域向整个意识领域扩展。正是通过意义对象才能够成为意识的对象,意义是主体能把握的真正知识客体,离开意义,对象就不能成为意识的对象。

胡塞尔从语言表述入手来探讨意义。表述是有意义的符号,但意义并非符号本身固有,符号本身只是物理现象(语音或文字),唯有凭借意识授予意义的行为,这种无意义的物理现象才获得意义,从而成为表达。一个真正有意义的表达式是在人们的意义意向活动中构成的。人之所以拥有语言,不是因为人们需要交流,而是因为人是一个有意识的、能够进行意指活动的、有思想的存在者。“表述”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当人说这句话的时候,在人的意识中,人体验着这句话的意义。换言之,存在一个意识中的意指活动,存在一个意谓者对他们意指东西的当场体验。这就意味着,当人在意指的时候,他在同一时刻也体验着意指活动和被意指的东西,即意义或意向对象。

意向意义构成了表述的现象学特征,表述的本质特性蕴涵于意向意义之中。“每个意向活动都有一个内容,即它的意义。”(胡塞尔1996:313)例如,当我们的意识在进行描述、判断、怀疑、肯定、愿望等活动时,它们就产生了我们表达式的意义,即陈述、疑问、祈使的意义等。表达式的意义就是该意识活动的意义。表述与意识活动紧密相连,一方面,意识活动形式通过表述来呈现;另一方面,意识活动的意向性特征又决定了语言表达的意义。

从本质上讲,表述是借助于它的意义来指称它的对象的。“表述”这一概念包含表述的物理部分和行为部分。任何一个表述都包含语音和赋予这个语音的意指行为两部分。胡塞尔把“表述”这一概念剥离为4个层次:(1)物理方面,表述的是声音、文字;(2)行为方面,即意向行为,使得一个物理声音成为语音,成为“表述”的那种意向行为、思想意向(此层次又分两层:一是给予意义的意向行为,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二是去充实这个意义的意向行为,叫充实意向);(3)“意义”本身,意义本身是由最基本的、给予意义的意向行为激活感觉材料,然后构成的一个纯意义;(4)意义所指称的对象。(张祥龙2003:163)例如,在“这张纸是红色的”这一表述中,首先,剥离出它的物理声音;其次,剥离出“我想”(我认为、我感到)这一意向行为;再次,意向行为本身激活现实的感觉材料;最后,显现出所指称的对象——现实的这张纸。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胡塞尔从语言表述入手来探讨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意义的存在依赖于语言,意义有自己存在和呈现的领域,它是先于语言的。具有意向性结构的意识行为包括知觉、记忆、想象等,表述只是与其平行的一个行为层次。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行为,语言表达有其独特的意向结构,这种意向结构可以赋予意识的其他一切层次的意向内容以相应的概念形式,从而把这些非概念的意义转变为概念性的意义。因此,表达不是生产性的,表达式的意义仅是内在意识行为意义的概念性显示。表达式的意义即意识结构中的意向内容。

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的基本原则是,每一个意向活动都有一个意义,意向活动根据它的意义指向它的对象。基于此,胡塞尔认为,意向性活动意义与语言表达之间是平行的关系。(胡塞尔1998:65)语言的表达只是意识活动指向的一种映射,语言表达式的结构和意识活动的指向结构是相似的:一方面,每一意向活动都可以用语言来表达;另一方面,语言所表达的意义是意识活动的意义。表述之所以为表述,其前提就是被意向活动激活。意向性授予意义活动的作用就在于使每一语词不再是纸上的符号或声音,而是使其具有了一定的意义,并与对象有了确定的关系。

大多数心理状态都与某种事态或对象相关。心理状态的“指向性”就是“意向性”。意向性不是来自于语言,相反,语言逻辑上源于意向性。我们用“想法”、“意愿”等意向状态将自身与世界联系起来的能力比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基础。因此,不是所有的思维过程都能形成言语表述,但言语表述的出现总是意向活动的结果。意向性是我们的心智对事实或可能世界客体的指向性,而意向状态又与一定的概念系统相对应。表达意向状态最主要的自然语言手段是心理谓词(如думать,стремлять,опасаться)以及由它们构成的抽象名词(如мнение,стремление,опасение)。这些词也被称为“状态”谓词,指仅与主体“我”相关的状态(Степанов1985:204)。

意向性通过意识在人的行为中也多有体现。Ю.Д.Апресян在系统描写语言中人的行为时指出,人的行为主要分为生理的、心智的和言语的三大类。而且,人同时具有一些特定的状态,如感知、愿望、知识、想法、情感等。这些状态是人以一定的方式来反应外部或内部世界的结果。这三大类行为与特定的状态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人的8种基本状态系统:生理感知,生理状态,生理反应,生理活动和行为,愿望(想、试图、不得不、忍不住等),思维、心智行为(想象、认为、理解、意识、直觉、醒悟、领会、知晓、相信、猜测、怀疑、记得、想起、忘记等),情感,言语(报道、承诺、询问、要求、命令、建议、解释、咒骂、表扬等)(Апресян1995:45)。

表述作为意向行为的语言体现,一方面,可以表征不同的意向状态;另一方面,它也是不同意向状态相互作用的结果。被表征的意向状态的意向性通常与表述本身的意向性在某些方面是等同的。一般情况下,被表征的意向状态的主体与表述的主体是一致的。如“Ябоюсь,чтобыоннеопоздал”这一表述通过谓词“бояться”表征“担心”这样一个意向状态,该意向状态是有内容的。这个表述本身的意向性主要是通过这个谓词体现。当然,作为表述,它还有一定的对象,所以,表述的形成还有另一个意向状态(愿望)的作用:说话人希望受话人知道自己的观点(Яхочу,чтобыонзнал,чтоябоюсь,чтобыоннеопоздал)。表述所体现的这种愿望意向状态与言语状态类似,具有一定的自明性(Ябоюсь,чтобыоннеопоздал=Яговорю,чтоябоюсь,чтобыоннеопоздал)。研究不同的心智行为以及它们所表达的意向状态是意向性研究的重要方面。表述的意向性并不只是通过一些意向状态词明显地表达出来,在语言中还有一些隐含意向信息的语言手段,如施为动词、情态谓词、不定代词、插入语、语气词和疑问句等。

现象学还原的第一层含义是悬置或中止判断。胡塞尔的现象学始终贯穿着“悬置”的思路。但“悬置”并不等于“还原”,悬置之后现象本身的自由显现才是“还原”。“悬置”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把我们以前的理论预设都悬置起来,把我们对于某些东西的“存在”性的习惯性信仰,即自然主义的态度都悬置起来。“悬置”意味着为我们关于世界实在性的全部信念加上括号或者使它们中止作用。悬置的作用就在于,它赋予我们一个全新的、非自然的视角——先验的视角,正是从这个视角出发,我们才能够首次把“先验主体性”作为解决诸多事实与问题的全新领域来考察。

在探寻意义根源的道路上,胡塞尔逐步形成了本质还原与先验还原两种思想。把现象直接认作纯粹意识,把纯粹意识认作真正的现象,即将认识和存在完全归属于内在的意识,只有纯粹意识现象中直观的本质,以及这种现象作为本质的直接呈现,才是所谓的“本质还原”、“本质直观”,即现象就是本质,本质就是现象。先验还原则从主体方面悬置掉经验自身及个别体验,最后只剩下本质,“先验还原”意味着把我们的哲学探求限定在“主体性”领域之内。在经过了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之后所剩余的纯粹意识所具有的一个本质特性便是意向性。胡塞尔就此写道:“意向性是一般本质体验领域的一个本质特性……意向性是在严格意义上说明意识特性的东西”(胡塞尔1992:210)。

现象学认为,哲学的任务是寻求绝对真理,而绝对真理是先验的纯粹逻辑,存在于纯粹意识中。由于纯粹意识或现象所显现的是直接经验中各种变化不定的东西,因此只有通过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才能从变动不居的意识流中把握稳定的内在本质和结构,从而获得终极真理。在现象学还原后,客体已不再是超越纯粹意识之外的自在客体,而是作为内在的意识对象为先验现象学所考察。俄罗斯学者В.В.Колесов用现象学还原方法对语义三角模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Колесов2003:449—451)。现象学还原的第一步是,必须把感觉经验转变为纯粹意识,借助先验现象学的还原、自然观点被抛弃,先验观点被接受(现象学还原的三次模式如图1、图2、图3所示)。

图1展示的是第一次还原。该图中起始物质点(вещнаяточка),即真实物质点是会话事件,物质世界和思想世界位于两条平行线处,两者以符号为中介。三位一体的三要素成分依次排列为:物体—符号—主体,它们在换喻的基础上进行第一次还原,思想的承载者被思想本身所替代。其结果当然是接近了本质,但它还不是本质的东西,还不是现象-事件。现象作为一个事实是自然存在的,它使物质符号具有象征意义:物体—标记—思想。这样,便出现了第二次还原。

第一次还原后,符号无所标记,只是象征地体现着思想,而且这个符号象征本身是以物体形式出现的,是一个具有该物体非固有意义的实体。在接下来逐渐接近实质的过程中,实现的是与物体无关的又一次还原。从哲学意义上讲,这次还原既改变了思想本身(思想已转换为概念),也改变了象征符号的内容(符号已转换为名称)。思想与符号、思想与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经常发生变化,这主要取决于角度的不同。几种要素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意义指的是符号对概念的关系,物体意义指的是概念对客体的关系,含义指的是符号对客体的关系。到此为止,现象学还原还没有结束,因为对含义而言的思想关系中还没有抛弃物体的“物质性”,与物体并存的还有概念和名称的思想内涵,为此,还需要进行第三次还原。

如果说第一次还原是从词的音响形式,即词的物质形式着手的,那么现在的论述对象是词的内容形式。词的内容形式作为词语义结构中的核心部分,是在词的物质中形成的。所指物/非所指物和所指/非所指之间的关系就体现在词的内容形式中。形象指的是存在着物体的意义,但缺少现实的物体(虚指),如русалка,кикимора,баба-яга.概念指的是既存在着物体,又具有物体的意义,如женщина,красавица,баба.象征指的是用别的名称来命名的物体,如богиня,象征也可具有形象性,如上述的русалка,кикимора,баба-яга等。浅层概念(понятие)作为显现出的深层概念(концепт),形象作为显现出的象征,它们只是在文化文本中才具有相互联系,并且被记录在上下文中。只有在形象中才能揭示象征,只有借助于浅层概念的中介作用才能理解深层概念。

综上所述,现象学三次还原的过程为:符号—词—词位—概念。第一次还原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还原,其目的是消除语言内容;第二次还原是从语言内容辩证地过渡到词的内容形式;第三次还原的结果是达到还原的终点,即“剥离”出概念。现象学的三次还原图勾画出了成分是如何朝着“概念”这一方向运动的。从概念到概念的循环,揭示了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规律:一切都源于概念,最终又返回到概念之中。尽管В.В.Колесов阐释的现象学还原图还存在着某些缺陷(比如,接近概念的实质时,会失去对物质和世界色彩及外形的知觉),但通过还原却实实在在地道出了事物的实质,达到了纯粹的意识境界。这种方法对于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揭示其深刻的内涵大有裨益(郅友昌2006)。

胡塞尔的现象学是20世纪哲学活动中最伟大的事件之一。狄尔泰认为它是“哲学自康德以来所做出的第一个伟大进步”(李蜀人2001)。现象学对意识行为的分析,既承接了西方哲学中对意识行为理性分析的传统,又将情感、意愿等所谓的非理性因素统摄到了意识行为之中,这是胡塞尔现象学的一大贡献。

意向性理论是贯穿现象学始终的核心思想,是理解胡塞尔现象学的钥匙。意向性理论以语言的意义为切入点,通过对判定的研究,直接揭示了意向性的自明性是全部哲学真正的基础。任何意识之物都内在于意识之中,正是意识的意向性赋予了世界以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意义。尽管现象学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如胡塞尔只注意到意向意义与表象之间的关系,而没看到表象与客观实在之间的关系;把想象、回忆等也看做现实活动。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现象学高度重视人的精神主体性,强调语言的纯粹思想性内容和意义,符合“人本中心论”的思想。意向意义理论对意义世界的开发突出了意义的主体,从人的主观意识、心智角度来探讨存在的意义,开辟了心智哲学的天地,把人们对语言意义的研究视点转引到了心灵活动的领域,为学者们探究意义问题提供了新视角。

第一次还原中消失的是会话主体,但还原是从说话人对受话人的态度出发的。这样一来,就要把语言外内容转换为语言内容,也要把所有其他的内容范畴从描述现实的结构中“剥离”出来,即精神上呈现出的不是从外部而来的精神,而是从内部而来的事物。这就使得在接下来的还原中能够把作为现象的事物本身剔除出来。作为会话的结果,词在符号的基础上得以建立起来,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深入到直观不可能观察到的、具有第三个内部意义——概念的词位层面。概念是含义的发端,它决定着语言的所有结构,是语言的密码,也是现象学还原的终点。


    更多通信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深究现象学意向理念对意义本体论诠释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txlw/105675.html

    相关专题:黑河学院怎么样 创业理念是什么


    上一篇:腹腔镜与直肠癌手术淋巴结的比较
    下一篇:公路路面平整度工程施工论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