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软件开发 >

农业机械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一、我国推广应用农业机械的必要性

(一)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物质支撑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是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而传统的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方式会导致地块的细小化、分散化,从而导致农业生产的低产量、低收益。这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是不符的,也与保障粮食安全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为此,必须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推动农村土地的连片经营,促进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合理配置资源,并使其发挥最大效用,实现规模经济,以推动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

(二)农业机械化是解决“农工荒”的有效途径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在农村中能看见的只有留守家中的妇女、儿童和老人,年轻力壮的青壮年已不见踪影。每到农忙时节,农村中的用工荒问题便会更加严重。据有关新闻报道所了解,有些地方曾出现过水果上市季节,因为采摘人手不够,而出现水果成熟,无人采摘烂在地里的悲剧。另外,也曾听说某地菜农因为蔬菜采摘人手不够,而错过蔬菜的最佳上市期,损失惨重的案例。这些事件的发生,不光是地方个案,更是我国“农工荒”问题凸显的一个缩影。要想真正解决农工荒问题,唯有依靠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可以有效弥补农业从业人员短缺的不足,同时还可以把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实现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

(三)农业机械化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农业一直以来都被冠以“弱质产业”的帽子,其常常因为各种自然风险或者市场风险的影响,农民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随时都可能在瞬间化为灰烬,只给农民留下惨痛的损失。势单力薄的农民在遭受重大损失后,可能无法支撑下一季的农业生产,有的农民在遭受损失后,也可能会舍弃农业,而去他处另谋生计,如此以往,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将会受到严重威胁,粮食安全也就无法得到保障。然而,农业机械化却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农业机械凭借其高效、便捷、节约成本等诸多优势,在“虎口夺粮”等重大战役中崭露头角,帮助农民取得秋收的最终胜利。这对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断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大有益处的。

二、农业机械对保障粮食安全的作用

(一)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问题

1、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以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为例,2007-2011年13个粮食主产区的人口规模总体上呈现逐年稳步增加的趋势,而耕地总面积呈下降趋势,人均耕地面积呈现逐年减少的态势,2011年底13个粮食主产区人均耕地面积已不足0.1公顷,情况令人堪忧。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生产出足够多的粮食,以满足规模不断扩大的人口的需要,也就是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粮食安全问题,其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将是关系国家稳定的大事,不容忽视。

2、第一产业就业人数逐年减少,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据有关资料显示,2002-2011年我国的就业人员数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然而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却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其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占总就业人员数量的比重,由2002年的50%下降到2011年的34.8%。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保障粮食安全面临劳动力短缺的挑战[3]。据统计,2002-2011年,城镇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乡村就业人数逐年减少,城镇就业人数由2002年的25159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35914万人,而乡村就业人数则由2002年的48121万人减少到2011年的40506万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土地抛荒现象的出现,在劳动力和人均耕地两个重要的生产要素都同时减少的情况下,我国的粮食生产何以为继,粮食安全又该凭借什么来保障,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

(二)农业机械对保障粮食安全的作用

1、有利于减少生产环节浪费,增加粮食产量。与传统的人工种田方式相比,农业机械化采用科学、标准的作业方式,可有效减少粮食生产各环节的浪费。比如:在播种环节,农业机械采用合理且固定的行距、株距、播种数,可以在使土地资源的效用达到最大的同时确保种子的发芽率和存活率达到最高,可有效减少播种环节中种子的浪费;在收割环节,农业机械采用收割和脱粒一体化,省去了中间的中转环节,也可有效减少粮食在收割环节中的浪费,以保证粮食有较高产量。

2、有利于贯彻科学种田理念,提升粮食质量。农业机械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科学种田”变成不光只是口号,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比如:灌溉机械的应用,可以保证粮食在生产过程中即使遇到旱季也能依旧得到水的滋润,拥有较好的生长环境;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应用,使秸秆变废为宝,成为增加土壤肥力,提高粮食产量的大功臣。这些机械或技术的应用,都旨在为农作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而将科学种田融入每一个生产环节的始终,更是为了确保粮食的质量和老百姓的生命安全。

3、有利于农民分工分业,推动资源合理配置。农业机械的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投入,这为如何在农村劳动力日益减少的情况下,确保粮食安全找到了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另外,农业机械与劳动力的替代关系,可以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4],流向急需劳动力的第二、三产业或者是城镇建设中去。这无论是从推动农业由劳动力积累向技术积累转变的角度,还是从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而言,都是大有好处的。

4、有利于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农业机械化在推动农民社会化、组织化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其在推动农业产业化方面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视。农业规模的扩大,再加上农业机械的高效便捷,给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现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有利条件。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将有效推动农产品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同时,农产品的深加工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当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时,便能激发农民更大的种粮热情,这对保障粮食安全是较为有利的。

三、我国推广应用农业机械的制约因素

农业机械化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农业机械在推广应用中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阻碍了其作用的有效发挥。

(一)农民收入水平较低,购机需求受到抑制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的重视,农民的收入水平虽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与城镇居民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与此同时,一般的农业机械少则几万,多则几百万,这对一般的农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少的开支,高昂的购机费用,常常使想要购机的农民望而却步。另外,近几年,钢铁等原材料和柴油等能源物资的价格也不断攀升,致使农机的制造成本和作业成本不断增加,这也会对农机的推广应用产生较为严重的消极影响。[5]

(二)土地规模化经营小,农业机械应用受限在特定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为当时渡过难关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制度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在家庭联产承包的经营模式下,土地变得分散、细碎,纵使农业机械身怀十八般武艺,也是难以施展。同时,这样的耕地分割状况,也会加大农业机械的作业成本,使其大范围地推广应用受到阻碍。

(三)农民文化水平偏低,掌握新技术能力弱农业机械作为一种科技产品,在其推广过程中,能够接受它的人思想观念必定较新,技术掌握的程度也必定较高。而目前,我国农村中的大部分农民的文化素质仍然偏低,对新知识的吸收能力较弱,对新技术的掌握程度也较低,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机械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另外,在现实生活中也曾发生过由于农民操作不当,而导致农机安全事故等事件,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对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产生阻力。

(四)农机产品质量不佳,技术含量有待提升目前,我国的农机工业的行业集中度不高,发展程度也不够,尚未形成一批较具市场竞争力的农机制造企业。在农业机械新技术的研制、配套农具的开发方面,其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明显不够。另外,在经济作物和牧业等机械化生产的关键环节,缺乏核心技术,技术含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农机服务投入不足,服务质量难以保障近年来的农机机构改革对基层农机服务体系造成了一定的冲击[6],客观上导致政府增设农机维修网点、搭建农机信息平台等工作得不到很好的开展与落实,从而无法满足农机购买者的服务需求。农机服务体系的不完善,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民的购机热情,这对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也会产生较大的阻碍。

四、对策建议

(一)逐步深化补贴政策,降低农民购机成本在推行购机补贴政策时,不应死守一个标准,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差别补贴:对重点发展区域实行高补贴;对重点推广机型实行高补贴;对重点扶持对象实行高补贴。与此同时,要不断改革燃油补贴政策,对农用柴油要实行价格补贴和优惠供应,以不断降低农机的作业成本。

(二)推行土地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了加快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有关部门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农村土地的合理规范流转,为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创造前提条件。另外,要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大户、农业生产合作社或农业公司要加大扶持力度,规范管理并引导其不断发展壮大。

(三)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其为民服务的职能,充分利用并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的机会,也应积极为农民搭建与外界交流合作的平台。只有农民的技术提高了,文化素质增长了,眼界开阔了,农业机械才能真正在其所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而粮食产量也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也才能越来越好。

(四)健全保护激励制度,推动农业技术创新为推动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有关部门应该建立健全有关农业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激励制度。对农业新技术的知识产权要实行有效保护,同时,推行必要的物质奖励,以激发农机研究者的研发热情,推动农业技术的不断更新。同时,要提高农机研究者的产权保护意识,使其学会运用有关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五)加大农机服务投入,提升农机服务质量为了推动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政府应该加强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同时要加大对农机服务的投入力度,构建完善的农机维修网络,建立健全有效的农机信息服务平台,增强农机服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不断提升农机服务的综合质量。

作者:刘红 何蒲明


    更多软件开发论文详细信息: 农业机械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rjkf/98013.html

    相关专题:哈尔滨学院 浅析微商的发展前景


    上一篇: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的应用
    下一篇: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及建议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